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音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2020-11-09 00:3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音乐的故事》是一本由[法] 罗曼·罗兰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的故事》精选点评:

  ●故事好玩。对于他们的见解和音乐创作心折

  ●最完滿的存在永遠是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圓融合一,最美妙的音樂永遠是全人類在消除了一切隔閡與壁壘之後的壯麗和聲。

  ●百科全书式的一本书

  ●贝多芬的英雄倒下了,他的身后站起了千万从交响曲中苏醒过来的大军。而施特劳斯的英雄还未衰老,便开始质疑他曾为之抛洒热血的人生。莫扎特呢,永远是吹着魔笛欢快的少年,与你插科打诨,连离开也带着轻快的脚步声。

  ●一点五之后为了缓解生活压力和孤独设计得音乐课程,这样可以像叔本华那样醉心于音乐慰藉心灵。

  ●再版书

  ●人物故事,还不错。

  ●因为刚入古典坑,疯了一样找书看,鬼知道咋找到的这本书。对于小白来说还是挺有趣的,故事会一样,知道了些大概。但是第一次觉得罗曼罗兰过于浪漫华丽、啰嗦(不愧是法国人),甚而影响到信息接收。小时候看《名人传》觉得津津有味,现在看同样的风格文字竟觉得多余,可见心境变好之大。

  ●续借一次都没看完的书,好像借来得就没有几本是看完的,反而是自己买的看得会比较快,另一方面对于音乐的理解还是比较粗吧,很多东西也是为了看而看,而没有享受其中,期待自己以后真得有一段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看完这本书。

  ●这只能叫随笔吧怎么能叫故事……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一):他孤独,却在心里装着整个世界

  罗曼·罗兰谈音乐的书。我挺喜欢看文学家写的音乐评论,观察文学与音乐的互动,乐趣多多。理想的状态是,看完以后把提到的音乐找来听了。现实情况大多是看完了书没有听音乐(……)。

  罗曼·罗兰擅长将作曲家的肖像与作品的风格融合起来,用一颗文学家敏锐的心去进入音乐家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他看来,音乐家的作品与他们本人的天性是不可分割的。这本书里既有作曲家们灵魂的倾诉,也有音乐自身斑斓的色彩,当然不可忽视的还有罗曼·罗兰本人充满激情和感性力量的旁白。

  如评价亨德尔时说“古典理想的背后,燃烧着一颗浪漫主义的心”;听莫扎特的音乐就像是“在高高的奥林帕斯山颠寻到了庇护所”;谈贝多芬:“他的音乐最震慑人的地方既不是千军万马,也不是音色洪流……而是其中帝王一般的理性”;谈柏辽兹:“他孤独,却在心里装着整个世界”;评瓦格纳:“我们之所以需要瓦格纳的音乐,绝不是因为它给了我们死亡,而是因为它给了我们生命”;谈圣桑:“他对人生的徒劳无益有一种颇为痛切的感觉”。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二):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音乐只着眼于激情、只着眼于意欲的活动。音乐就像上帝一样,只看重人心。音乐从来不会逢迎、适应素材,所以,甚至在伴随着歌喜剧中最可笑和最离谱的胡闹场面时,音乐仍保持着自己那本质上的优美、纯净和伟大;与剧中事件的融合并不会把超越的音乐从其与一切可笑、胡闹格格不入的高度拉下来。这样,我们存在的严肃、深刻的含意悬浮在人类生活的滑稽胡闹和无尽痛苦之上,两者须臾不离。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纯粹的器乐。我们会发现: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虽然向我们展现了极为混乱的乐音,但这混乱的乐音,却分明有着最完美的条理和秩序基础;我们听到了至为激烈的争斗,但这些转眼间又化成了优美无比的和谐一致。这是“世界不和谐之中的和谐”(贺拉斯语),是对这一世界本质的忠实和完美写照;这种和谐一致就在这夹杂着无数形态的无边混乱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破坏维持自身。与此同时,这一交响乐却倾诉着人的激情和感受:爱、恨、欢乐、悲哀、恐惧、希望,等等,及其无数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倾诉却仿佛是在抽象中进行,并没有任何个别化和具体化;这些也只是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容,就像只是一个精神的世界而没有物质一样。当然,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会喜欢把这音乐现实化,在想象里给音乐裹以骨头、血肉,并在这音乐里看到生活和大自然的种种画面。但是,总的来说,这种做法既无助于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会增加音乐的乐趣;这其实只为音乐带来了某种陌生的和任随人意的累赘。因此,我们更应该直接和单纯地理解音乐本身。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三):叔本华的音乐哲学

  音乐并不像所有其他艺术那样表现出理念,或者说,表现出意欲客体化的级别,而是要直接表现意欲本身,所以,由此可以解释为何音乐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意欲,亦即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觉和情绪,在顷刻之间就能加强,甚至改变听众的情绪。

  音乐非但远远不只是辅助诗文的工具,其实,音乐就是一门独立自足的艺术,而且的确是所有艺术之中的最强有力者。因此,音乐全凭自身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音乐同样的确不需要得到唱词或者歌剧中情节的帮助。这样的一种音乐眼里只有音声,而不会理会产生这些音声的原因。

  字词对于音乐来说始终是一种陌生的附加物,只具有次一级的价值,因为音声所造成的效果比字词有力得多、有效得多和快捷得多。所以,如果真要把字词与音乐合为一体的话,那字词就只能处于全然从属的位置,并要完全契合音乐。但是,在为既定的诗文谱曲,因而在为咏唱词谱写音乐方面,音乐与字词的这种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但一经谱上音乐以后,音乐艺术高出一筹的威力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因为音乐现在就把唱词所要表达的感情或者剧里所表现的情节、行为,把所有这些里面的最幽深、最根本和最隐秘的东西和盘托给我们;把感情和情节的真正本质明白表达出来;让我们了解到剧中事件所具有的最内在的灵魂——而舞台上向我们展现的只是这些事件的肉体和外衣而已。考虑到音乐的这一优势,并且,只要音乐与歌词和情节之间的关系保持在普遍与个别、规则与实例的关系,那为音乐而作词似乎就比为词而谱曲更加妥当。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剧本的字词和情节,把作曲家引向隐藏在这些字词、情节后面的意欲刺激和活动,唤起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激发起作曲家的音乐想象。此外,音乐加上诗文之所以这样受到听众的欢迎,字词通俗易懂的某一唱段之所以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喜悦,全在于以此手段可以在同一时间刺激起我们的最直接和最间接的认知方式,让这两种认知方式联合起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对我们的最直接的认知方式,音乐表达了意欲本身的激动;对我们最间接的认知方式,字词则表达了概念思想。在感情语言发话之时,我们的理性并不喜欢完全无所事事地袖手旁观。虽然音乐可以全凭自身表达出意欲的活动、每一种的感触和情绪,但附加了字词以后,我们就另外还获得了意欲(感情)的对象物、引起意欲(感情)活动的动因。一部歌剧的音乐本身有着全然独立、分开和仿佛是抽象的存在;剧里的事件、人物对于这音乐来说是陌生的,这音乐遵循着属于自己的、不变的规律。因此,这音乐就算没有唱词也可以完美地造成效果。但由于音乐的谱写考虑到了这戏剧,这音乐也就仿佛是这戏剧的灵魂,因为音乐把事件、人物、言词结合一道,表达了所有这些事件的内在含意,以及以这些内在含意为基础的这些事件的最终、秘密的必然性。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四):内心世界的丰富完整平衡坚实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音乐更少受到限制,既不需要像绘画、雕塑、文学等被是否肖似困扰,也不需要具备建筑艺术承重、结构等功能性,因而能够不受拘束直通观赏者的情绪和思想,传递出文学和造型艺术难以穷尽的光辉的形象和壮阔的感情。

  此前读过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其中之一《贝多芬传》就是描写音乐家的恢弘赞歌,读罢很难不被震撼和涤荡,让傅雷大受激励并在译者序中盛赞的正是这篇,而其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多夫》也是以贝多芬为原型。

  这次再读罗曼·罗兰,更体会到情感原来有这么丰富的维度,生动、勃发、有力,能够穷尽深沉、雄壮、细腻、微妙……更可贵的是,他能够用语言精确地描绘复杂和难以捉摸的情感,语势极为流畅、雄辩与激昂,也许是对《巨人三传》傅雷气壮山河的译者序印象太深,反而忘记了让傅雷共鸣的正是罗曼·罗兰本人的文字啊!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书,翻译实在太差了!从句顺序不做调整,语焉不详,满篇都是格式错误。翻译竟还擅自加了个注反驳原作者对勃拉姆斯的差评,说他不同意,勃拉姆斯直接古希腊传统,其创作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云云。啊,勃拉姆斯的保守早有公论,罗曼·罗兰每一部书里都是大加鞭笞,自己的观点请自行撰文批驳或赞颂,这本书的读者不该被强加你的意见!法语和德语接近英语,而德法著作往往语体严谨,遇到糟糕的翻译,心里明白意思不对,自己看却看不懂。而且往往越差的翻译越爱僭越,没有起码的职业水准却还要践踏职业道德。只恨自己不懂法语,只可惜傅雷离世太早,假以天年,他定能把罗曼·罗兰译完,就不用看如此粗制滥造!

  既然想起傅雷,正好身在上海,查了一下地址寻去(http://www.wenming.cn/wmzh_pd/fw/201401/t20140127_1718669.shtml?COLLCC=2228924382&),确实如报纸所说非常低调。门口挂着一个历史建筑的牌子,说是安定坊江苏路284弄,不挂在弄堂口的1号,却挂在靠里的5号傅雷家门口。看信箱是有五家人居住,高高的铁门紧锁。

  可曾想,这座不起眼的小楼原叫“疾风迅雨楼”,多有轶事,像是傅聪在楼上练琴,傅雷在楼下会见客人,一边监督儿子,一有间隔就用竹竿敲楼上地板;在此楼写就的一封封家书语重心长,展现出少见于中国人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及至傅聪叛逃,厚重的父爱往何处投递;傅雷与朱梅馥在楼上双双自杀,以及对身后事、周围人的周到安排……

  我们身在快速转变的时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速度与深度世所未见,价值观却并未多元化,某些程度上来说甚至更为扁平和极化,黑白颠倒的历史并未走远,总有抬头之势。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旧道德扔得精光,没树立起信仰与荣誉,只剩了金钱至上,消费主义进化到快消时代,人与人的关系也驱利和短浅,个人被裹挟其中显得微小,不得不原子化甩掉多余的东西。多愁善感成为贬义词,敏感纤细约等于软弱易折,细思、反省、多为别人考虑成为很奢侈的要求,遑论发展深厚与丰富的情感。

  似可作为佐证的是,傅雷这辈人一度表现出很低的存活率;而傅聪还有老舍的儿子舒乙,不用活在拷问和内疚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而是乐为公众娓娓道来父亲生平及对自己的教育,还能享受诸多礼遇,获取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生命像是俄罗斯转盘上的随手一掷,收回往往也无需得到同意。然而,尽管开始和结束都很虚无,也只能局限于时空和命途,却无法阻挡将人生变得充实和饱满,而这正是人活一回唯一能做的。不知是含蓄、强调身份位阶的东方文化使然,还是遭到无产阶级熔炉和拜金主义的削弱,环顾周围,很多人情感能力不足,无法正视情感缺陷,没有能力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情感需求,给不出有力度、温度、韧性且持久的爱意和关怀。这样的人生,在情感维度上,是干瘪乏味蒙昧粗暴的。而有意识地用艺术拓宽生命体验,陶冶熔炼内心世界,升华对美和外界的认识,学会抒发和抚慰情感,进而净化心灵,强健心智;最终地,借此认识到人的主体性、自由和人的意义——并不是只有生和死,以及富贵荣华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存有一个不拘于命运和时空轮盘、更普遍和恒常的价值体系——我想,其中包含着智慧擢升的高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位置、内心世界的丰富完整平衡坚实,简而言之,成为更独立和广博的生命形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