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读后感100字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是一本由冯玉祥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精选点评:
●语言淳朴,字句中流露出对蒋介石的不屑,人生苦短。
●整部书都是倒蒋的言论,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SB,让人怀疑言论的真实性,毕竟能做到党国总裁总还得有两把刷子的呀。 不过作为党国高级官员都如此倒总裁可想而知GMD彻底失败是历史必然的。
●作者真乃无耻之极
●专业吐槽!
●真心一般 上位者的当局者迷
●倒戈将军可惜死的太早了
●不管作者态度是否客观公正 还是从缝隙里了解到蒋 蒋队伍 蒋政府为何最后失败收场 贪腐让国民党政府和政治家无能 别说打仗 就是治国都无法维继 不过冯先生确实不是好的政治家 即便是写了那么多给蒋的建议 仍然缺乏系统的思路 只是一句 我都说了 做不做是老板的事情 做不好是老板的责任
●2014每周一书之22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读后感(一):消遣时间
本来不想评的,看了下其他的评论还是写点自己的感觉吧。
也是因为kindle的免费书,对蒋和冯都不了解,前面读起来感觉还可以,看着看着发现全在喷蒋,后面的视察和募捐的内容占太多了,读起来有些繁琐(这部分太多没什么意义,尤其是募捐,大概是美化自己吧)。后来百度了冯玉祥,与蒋反目那段事没怎么提起。当成消遣书来看吧,几个无聊的小时。
其他评论有说道政敌的,再看这本书写的时候,就是用来黑蒋的,黑蒋的同时美自身是必须的,不然怎么黑。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读后感(二):历史不会忘记。
看完杜月笙,还想要读读蒋介石,但是看完冯大将军写的蒋介石,却不想再看冯玉祥了。理由有三:
一:时间不够用。看书得挑着重要的,经典的看。历史的过于琐碎的已然无暇顾及了。
二:历史人人观。一个站在绝对主观立场上去描述另一个亲近之人的作品,如果从十个方面去写,至少有五面是可取之处。但一味的从不好的一面去写,反倒让人怀疑他的用心和真实性。
三:冯也算得上是叱诧风云的人物。有战功显赫,有正义凛然。他读书也多,甚至请了师父专门替他讲学。但从艺术角度欣赏,文学造诣还是差一些。
还是说说校长吧,李敖评的中肯:如果蒋有杜月笙拍拍胸脯闲话一句的气派,或不至于失败。我不敢妄语,毕竟对他了解的少之又少。但作为一代领导人,曾掌控一党一国之命运,他自有他的过人之处。是非功过,早都被许多人记在历史的帐上。若以后有机会,会更全面更客观的去了解蒋校长,以及中华民国这段苦难不屈的历史。庆幸的是,不管历史多么悲壮与残酷,我们勇敢的中华儿女还是以血肉之躯,撑起了民族复兴的脊梁。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读后感(三):这里有真实的蒋介石?
本书作者是冯玉祥,以第一人称写成,为冯玉祥口述,其夫人李德全笔录。全书由初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动摇不定、民心尽失、为政不仁、一意孤行、营蝇狗苟、 倒行逆施、穷途末路九个部分组成,对蒋介石进行了全面的“诋毁”。
本书中蒋介石的形象和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看到的别无二致,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对冯玉祥所说全部信了,那么蒋介石的良心大大的坏便被坐实了。其实我们读上一读最近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去知乎看看知友对蒋介石的的讨论,会发现蒋介石的另外一面,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认识的蒋介石,毕竟是一个执掌中国十多年的人,不可能全是不堪。蒋公,是很多对蒋介石有全面了解的人对对他的称呼,不是民国时期属下对上司的奉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书中所记,均是真人真事,具有史料价值,除去冯玉祥的主观评价,读者诸君结合自己对当时情况的了解便可以对蒋介石其人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如何去主观得客观,这需要我们对冯玉祥和他写作这本书的背景有所了解。
冯玉祥也是军阀出身,去苏联考察后决定加入国民党。之后在国父孙中山的推动下,于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隙,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曹锟政府,将所部改编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这一条历史教科书中有记载。也是在此次政变中,清帝溥仪被驱逐出宫,从此爱新觉罗家失去了大 HOUSE,开始漂泊。
那么我是不是要说本书不可信,不值一读呢?非也。好歹是一代人杰,在当时也是个名人,还是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也怕后世查出不实给自己带来毁誉。我只是提醒读者诸君,读本书时不要带有偏见,而是要带有独立的思考,去分辨哪些是了解蒋介石资料,哪些是带有个人情绪的评论,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通过本书对冯玉祥有一个了解。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读后感(四):请借我一双慧眼看清这个世界吧
看电影是这样,看书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这大概就是自己为什么会去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这本书最初的动机吧。
因为自己实在是一个太好奇的人了,这种一边倒的差评明显不大正常嘛,反常就是妖怪。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最好从三个方面着手,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以及他的敌人。亲人,朋友自不必说,都是我们的至近之人,所知甚多,当然是深入了解的最佳选择。至于敌人,正是因为处在对立的另外一面,所以说不定才是那个看的最清楚的人。
本书的作者冯玉祥就是蒋介石一生的敌人。
冯玉祥是当之无愧的西北王。他是一个典型的近代中国旧军阀,是与“东北军”起名的西北军创始人,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战火年代,能够凭借自己的一身本事,近乎白手起家到最后拥兵数十万,打出了一片江山,绝非寻常人,单单是控制麾下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这一众骄兵悍将,冯玉祥本人的枭雄本色可见一斑。这决定了他的视角和绝大多数的读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平常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劳碌奔波的老百姓是很难理解一个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如何考虑问题的,更别说他还知道太多我们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很难相信的隐秘内幕,史海钩沉。
最后一点,在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军阀混战中,冯玉祥是蒋介石彻头彻尾的手下败将,哪怕他们曾经是结拜兄弟,哪怕他曾经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也不能掩盖抹杀他被剥夺实权,虚以高位这一事实。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字里行间还是可以读出来那种刻骨铭心的怨毒,几近类似市井妇人般的蛮不讲理。而这种极端的负面情绪无疑极大的影响了他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尤其是涉及到军队管理,人事安排和过往纠葛的方面。如果打个比喻,好比一个厨子做饭,原料是极其罕见稀少的山珍海味,但是厨子却下了太多太重的调味料,对于食客来说,如果不能从中辨别出真伪,难免就要被呛的泪流满面,抱头而逃了。
所以,但以书而论,是有料的,但是读的时候,要用功夫。
说完了书,再来说说书评本身,毕竟当时是被一边倒的评论所吸引才翻开扉页的。
最近数年以来,大陆的风向好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偏转。大有凡是以前都反对的现在都要支持,凡是以前都支持的现在都要反对,要捧,那就得捧上九天才肯罢休,要贬,那必须要贬入地狱,还要再踩上一万只脚才过瘾满足,好热闹啊。
只是罔顾事实,违反逻辑,单纯的情绪发泄,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真的好吗?
以前一直以为一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会变成一个成熟的人,现在想来恐怕还要加上“独立思考”这一条。不然的话,读的书再多,走的路再多,最多也不过是一台复读机或者一个邮差而已。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文采飞扬,妙语连珠的佳作,所持观点也颇多值得商榷之处。但翻看各方书评,往往可见平白无故加以诸多污言秽语,似乎未免也有点太过分了。究其原因,无非是作者的观点和他心中所想不尽相同,对他臆想中的偶像颇多不敬,看不下去之余便恼羞成怒,不破口大骂之不足以泄心中的三味无名之火。
人家和你意见不一样,自己又说不过人家,就以恶言攻击之,并且以问候对方的全体女性家属为主要手段,这不是无赖是什麽?评论也好,辩论也罢,既不尊重事实,又不依靠逻辑,更不要说旁征博引,机锋巧辩,只是一昧的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发泄而发泄,那恐怕还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比较好。
如果我们读书,只是为了一遍又一遍重复听到一模一样的观点,那我们还读书干什么?直接去跳大神岂不是更快活?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充满了鲜花和掌声。最常见的倒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纷纷扰扰,风雨雷电,刀山火海,随处可见,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去读书,才出去看看远方,才要始终保持冷静,理性,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个薄情,残酷的现实世界勇敢,坚定,快乐的走下去。
延伸阅读
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推荐书单
二零一七年度阅读报告
螃蟹的耳朵长在腿上吗?
有一本奇书
刹那芳华
深深话,浅浅说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