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失落的天书》是一本由刘宗迪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6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落的天书》精选点评:
●给跪
●不该小觑古人。作为民族自我理解的宏大叙事与集体记忆,神话其中或有深意存焉。《山海经》因月令时序图以为文,泥于象而不知意,岁月转变为山川,天书成了地志。“天之历数在尔躬”,建构先民时空观的历法,本为巫觋祝宗到部酋帝皇的私传之秘,踵事增华而日用不识、传讹附会乃渐成神话。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等传说背后,是立表测影、羽葆相风、纠正历朔与龙星纪时等观象制历活动,更遑论帝王巡狩封禅、案书置名之举,皆有其源。又九州五行、昆仑王母,幸赖东夷齐稷,可谓祸福相依。此书虽不失微瑕,但颠覆以往认知,足够作者留名。
●更向荒唐演大荒
●天文历法学视角下解读《山海经》,理论新颖而敏锐。
●从结构、符号的角度解释山海经外加以天文学功底构建山海经原图。越来也觉得有个古典的基地对我们学习近现代史和容受理论的作用。
●又是颠覆性的观点,反正我是信了
●一句话:逻辑自洽,言之成理。甚至有些部分我都被说服了。不过对于这类问题,我觉得对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探求远大于论证一个确定的结果……
●用心之作,震聋发聩
●知识量过于庞大文盲表示看到最后真的看吐了,这是我看过篇幅最长却完全能用一句话完美概括的书:以前那些研究山海经人文地理学的都是牛鬼蛇神不知所谓,让我来引经据典告诉你山海经是一副天上古月令图。洋洋洒洒六百多页就讲了这一句话!虽然推理论述都极具科学严谨,但这种类似文科被理科强奸思维的迷之基调真是莫名不爽,以及部分圆解不通的又通通以“你们都懂”“综上所述”来暧昧其说。不过还是……好厉害,文盲跪着做了好久的笔记,龙星一章最有趣,但最初的“龙”象一说又从何而来却也无解。其实就算明白了这些光怪陆离的山川方国神话色彩背后朴素的真相,那么它对于现今天文历法探索又有何种意义和突破,书中却没有只言片语,那么,仅仅只是还原这份真相,就将山海经所赋予人文的那些动人想象打上荒诞无稽,浅薄无聊的道听途说之谈真的有必要吗?
●论文盲科学家的成果是如何被后世文傻糟蹋的
《失落的天书》读后感(一):不预流的民科之作
刘宗迪(豆瓣id:1032498)的原话:“法国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很可能吸收了东方的循环论时间观,庄子说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是不是民科大家自行判断吧。刘宗迪研究的《山海经》论证什么玩意儿都是他们大葱省的,堪比杜钢建、朱大可、张远山之流,你们看看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界C刊里有谁引他这本书,他自娱自乐呢。另外水军刷好评真是恶臭。
《失落的天书》读后感(二):天文解经
符合作者简历,集合天文学、民俗学、神话学、古典文献学于一体的大杂烩,层层剥梳,分析细密,但依奥卡姆原则,许多篇幅实属累赘。《山海经》内容本就扑朔迷离,在此之上进行考据推理不免有寓意解经(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的嫌疑,当然,书里对《山海经》里关键词的讨论涉及整个古典文献世界,征引广泛又有新意,于疑窦处务求各个击破,聊备一说吧。
《失落的天书》读后感(三):读刘宗迪
因为专业所囿,从来没有从天文学的角度思考过。读这本书还是很有收获的。
1.关于“仰观俯察”,不再是神话传说;关于“天有历数,地有人据”;
2.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换(真的可以转换);
3.关于康德“仰望星空”的话,对我来说(得自中国古人)不再是理想化的纯思;
4.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还有那么多微妙的联系;
《失落的天书》读后感(四):科学的考据,形而下的遗憾
第一次看《山海经》的时候,就觉得《海经》部分很玄幻,思索不出来为什么古人会写这样一部书,还会称之为经,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多年。
后来有幸读到JT叔叔的庄子讲义,感觉他用象征符号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庄子》,在根本上是很契合佛理的,所以这样的阅读方法对我影响很深。
有了这样的推演思路,再来看《山海经》的《海经》就想去用象征符号来解构,可毕竟对古文、历史的知识有限,仍是不明觉厉。
这本书又教会了我一种新的研读古文的思路,瞬间豁然开朗,再看《海经》觉得茅塞顿开。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推演思路非常清晰严谨,而且引用翔实,确实能以理服人。
但是,我仍觉得存在一些些遗憾,虽然作者认为《海经》是一篇描述历法图的文章,我仍然觉得其文背后还有我们不了解、解读不出来的讯息。作者的考据虽然科学合理,可隐约感觉对《海经》的释义形而下了,不过这又也许是我的一种无知使然吧?
人对世界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反复过程的,从最早对古典文化的神往,到以科学精神自居后的蔑视,再到更能以兼纳并序的包容心态来看待时,我走了很长的路,以后也许还会改变这种认识吧,这个也说不一定呢!
《失落的天书》读后感(五):误解下的表述
本书有以下的认识:
(1)《山经》和《海经》源流不同
从行文风格及内容上来看,《山经》和《海经》差异很明显。
《山经》文字平实详密,对山脉水系的讲述娓娓而来,多为状物;而《海经》文字怪诞疏阔,按东南西北罗列山水,津津乐道与异域风情。
(2)空间观和时间观的统一
前人多认为《山海经》是地理志,故而多执着于本书地域范围的研究。
本书作者认《大荒经》和《海内经》本质上为天文历法之书。 《大荒经》中,依靠大荒世界周边的七对山丘,建立了观察时令的坐标体系;《海外经》则表述了不同月令的庆祝仪式;
作者认为《大荒经》与殷商文化有较强的关联,其发源地为泰山为中心的东夷地区;而《山海经》所述,不过泰州方圆数里的地域知识。
(3)误解下的表述
《山海经》最早成书于战国时期,为学界共识。而其中《海经》,应当是后人缘图以为文。这位自作聪明的述图者注入自己的想象,使得这本书呈现出诸多光怪陆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