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春分读后感摘抄

2020-12-04 00:26: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分读后感摘抄

  《春分》是一本由[英]迈克尔·怀特 / Michael White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分》精选点评:

  ●牛顿躺着也中枪,。。高中看的

  ●小学时候的冒险小说。

  ●I561

  ●血腥的谋杀和关于牛顿的另类解读还是很有看点的

  ●高一读的,虎头蛇尾的。

  ●年少無知時我都看了些啥orz

  ●才发现今天春分啊,记起当年暑假实在无聊读的这本书

  ●读了近6年都没读完

  ●胳膊腿乱飞~

  ●这世界只需要一个丹布朗就够了~

  《春分》读后感(一):比《达》差点

  图书馆借的书。读起来场面真的很血腥,各种杀人的场面,肾啊,脑啊。。。觉得应该列入限制级的书中。觉得啦,《春分》里描写的那些占星术的东西,让人更觉得一头雾水,反正那部分都是跳过的,天体的东西毕竟离我们太远,没有去研究过。而且太枯燥。不像《达密》里头,介绍了那么多符号的来历,比如五角星,比如为什么要用那两个符号来表示雌性和雄性...所以趣味性就很多。可能是由于《春》里的人物比较较分散,所以对于个人的描写并不精彩,没有吸引力。个人觉得啦,关于牛顿,胡克等那些几百年前的述说并不能给本文带来多少的色彩,有的只是让人觉得,原来牛顿会是那样一个糟糕的家伙。总之,个人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人看了就不想放下,想要一口气读完的书。

  《春分》读后感(二):魔鬼在人心

  这本书还是在弟弟的推荐下读的,看过以后觉得一般。有些人拿它跟达芬奇密码相提并论,私以为此二者完全不属同一重量级。虽然涉及宗教,神秘学,占星术,炼金术等诸多西方迷幻的元素,但这本书给人的虚幻感太强烈了,并没有像达芬奇密码在亦虚亦实中重重悬疑抓住读者的胃口。而这本书推出时归类在惊悚类,令人奇怪的是书中除了描述作者自以为恶心恐怖的杀人现场之外并无惊悚之处,而在其言语中描述的极度令人毛骨悚然的惨象并没有透过文字带给读者震撼从而产生惊悚之感。这本书更多有用之处可能在于正文后的附录里对于书中真实历史的解析,一定程度上介绍了英国历史文化;但是作者在作品中把牛顿描写成了恶势力然后又在附录中讲述牛顿的各方面成就均源自唯心主义追求的过程,作者的态度是令人费解的,整个文风中似乎充斥着对牛顿的讥讽,并且还一直在作品和附录中强调和牛顿有过亲密感情的男人们,似乎是一直对牛顿有着某种不满情绪。总而言之这本书看过后恐怕只能想到魔鬼在人心这几个字了,其实人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小说中的反派如此轻而易举就可以干掉两个人而什么还要去相信虚无的魔鬼的力量呢。魔鬼在人心,人还是只能靠自己。

  《春分》读后感(三):一本负分滚出排行榜的书

  书名:《春分》

  作者:迈克尔.怀特(英) 译:刘永刚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阅读时间:2007年8月 初读

  老实说并没有打算为这本书作读书笔记,因为这实在是一本谈不上优秀的小说。凶杀、神秘仪式、作古名人、天文奇观,作者几乎将所有畅销书的元素囊括在一本书里,却没能让其成为销售排行榜上的尊客。

  十几年的写作经验,二十五本(部)作品,其中不少于五部成为非虚构类畅销书,也得过奖……种种经历说明作者并非是个玩票的业余写手,而是个专业作家。但作为小说处女作的《春分》却没有为迈克尔在小说领域续写辉煌。

  本书一开始就是极凶残且诡异的凶杀现场,将一两句简短的描写分作一个段落的排版手法把整个行凶的过程分割成极细小的画面,犹如镜头不断切换,很成功地营造了紧张而刺激的气氛,为读者继续阅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作者显然对把握小说情节节奏并不熟练。束了楔子的紧张场面之后,第一节对男女主角的描写节奏放得很慢,整整六页,甚至让人觉得拖拉。有种爬上陡坡后突临悬崖的感觉,阅读的情绪受到干扰。

  巫术与牛顿联系起来确是夺人眼球的构想,对书的宣传也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但将广被接受的科学巨匠形象,一笔颠覆成一个为己私欲凶残杀戮的疯子,还是得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吧?!炼金术作为现代化学前身已是早被世人所公认,而在那个科学刚刚萌芽,宗教、迷信大行其道的世界,身为科学先驱的牛顿对炼金术有所接触也就不是什么惊奇的言论了。

  我比较喜欢女主角劳拉,果敢、执着的性格很讨喜。当然这种喜欢是相对于书中其他人物而言,劳拉本身的设定也是中规中矩,本以为她的女儿乔安娜会是另一个亮点,没想直到最后侍僧追杀一节作者也没能让她发出光彩,而被淹没在一声咒骂和“因恐惧而一阵阵恶心”里。至于书中关键任人物查理.塔克,他从一个邋遢宅男到英明睿智的守护者领袖的转变,让人不得不对“人不可冒相”发出一句由衷地感叹。

  或是《达.芬奇密码》的影响,现下“坏人总在身旁温柔微笑,好人总是委琐地蜷在墙角”这样的设定正开始成为一种潮流。

  《春分》读后感(四):牛顿:最后一位巫师?

  牛顿:最后一位巫师?

  ――读迈克尔·怀特小说《春分》

  在《春分》(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这个故事里,牛顿不再被苹果砸或者拿手表当鸡蛋煮,而变成了巫师和狂热的炼金术士,在天上五星连珠之际,躲在地下迷宫里,用同伴从五个新杀死的女孩身体上摘取的器官,举行神秘残忍的仪式。300年后,这个科学巨匠的作祟在牛津大学重演:两名牛津女学生以同样的手法惨遭杀害,是牛顿的木乃伊归来,还是历史可怕的循环?

  作者迈克尔·怀特,曾在牛津大学当了7年化学讲师。他还写过另外一本关于牛顿的书――《艾萨克·牛顿:最后一位巫师》。此书曾获美国书业同人奖,已有中文版本,热衷于解构崇高或名人八卦的同学可借来翻读。人们说,牛顿陷于“第一推动力”的不可解而投向神学,后半生深陷神学研究,一生的神学著作数量超过科学著作。人们还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因为在研究炼金术和神学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至于头被苹果砸什么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就跟瓦特被水壶启示发明蒸汽机一样,完全是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容易接受。

  迈克尔·怀特没有想把这本小说写成小学课本,牛顿变成了可怕的“巫术狂人”,当然,牛顿在更多意义上只是作为小说题目的一个“眼”,就像《达芬奇密码》的达·芬奇、《海边的卡夫卡》的卡夫卡。小说分古今两条线索,现代和古代的场景不断切换:这一页牛津有女学生正被残忍杀害,那一页牛顿正受到某本巫术书的启迪;这一页女主人公劳拉正在用搜索引擎搜查星相资料,那一页牛顿正在搜索地下迷宫的线索;这一页劳拉得到了一些线索,那一页牛顿得到了绿碑文和红宝石;这一页更多的女孩被残忍地杀害,那一页牛顿正在准备举行巫术;这一页牛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失踪了,那一页牛顿的仪式遭到了守护者的破坏……

  迈克尔·怀特把小说写得像好莱坞大片,行文简洁,结构清晰,注重画面感,至于线索的交织、场景的切换、桥段的设置,可有可无的性场面和看似幽默的对话,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好莱坞电影。小说要素也设置得像一份营养成分合理的套餐:残忍专业的连环杀戮、科学大师的B面、神秘的巫术仪式、千年罕见的星相奇观、世界学术圣地牛津、神秘的地下迷宫、传说中的绿碑文和红宝石、人与撒旦的PK……如果写得更简洁一点,去除一些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就是一部很好的不用删改的剧本。看完这本小说,就像看完一部捧在手里的电影,而且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大片。在讲述一个完满的故事的同时,附赠丰富的二手人文知识。它总是安抚我们的平凡,满足我们的欲望,满足我们的好奇,甚至满足我们的残忍,还附加一点点我们都听说过的知识点以吸引注意,比如在《圣骨迷踪》里是“圣骨”,在这部小说里就是牛顿。

  《京华时报》 (2006-12-11 第025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春分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