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肉体与石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肉体与石头读后感摘抄

2020-12-07 03:4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肉体与石头读后感摘抄

  《肉体与石头》是一本由理查德·桑内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肉体与石头》精选点评:

  ●个人主义逐渐将咖啡馆变成一个个沉默独处的公共空间。

  ●唔,三星半,也许作为通识类读物可以给五星。从古希腊身体的图像(凝视与观看)与时间(基督与声音),到文艺复兴商业冲击下的同情伦理和恐怖隔离,再到新城市畅通的另一面即冷漠,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息息相关,立意和切入点很好,只是最后结论进入一种宗教信仰式的论述——人类只有回归感觉和身体才能得救,但是历史分析与结论落实之间的飞跃没有完成,以至于看完总觉得差一口气

  ●神奇的阅读体验,用古代的视角看现代的城市设计选择和城市心灵真的有惊人的发现。原来我们在追求速度和舒适的路上已经丧失了感知环境的能力,与周围人的连结也被经济和理性选择冲击而只剩残余。

  ●非常喜欢这样的城市“考古”

  ●是本高潮迭起的书23333 看下来最大的高潮在罗马帝国段 虽然希腊也非常亮 一路看下来的感觉是另一个角度的城市发展史 很有趣 学规划的同学一定要看看啊虽然是被划在社会学范畴内的(但是规划难道不就是很大一部分都是社会学?)最后收尾的结论略……反正我持保留意见

  ●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对建筑知识还是泛泛而论的,对城市风格的研究不应该只研究这几种人造典型。觉得结论太过牵强了点。

  ●可以。

  ●4.5 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市民与城市的关系是怎样一步步变得疏远和离散的。思路比较跳跃,史料庞杂,不太好读,但是有很多启发性的观点。

  ●读至90页。本身内容可参考“本书的计划”。oN

  ●没想到作者把肉体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的奇思妙想竟然是源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古希腊人体体热说与建筑的公共性,古罗马人体与城市的对称性,现代人血液循环观念与城市的流动性。

  《肉体与石头》读后感(一):疼痛的肉身与看不见的城市

  作为一篇读书报告,这篇文字并没有采用介绍性的写法,也没有分条缕析地讨论理论范式、核心范畴、进行反思;写法上原本想向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上面靠,但事实证明卡尔维诺是真正的天才;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自身焦虑……有很多不足,幸好得到了肯定,让我有了把它放在豆瓣上的勇气。嗯。

  《肉体与石头》读后感(二):肉身抗石头

  书名很奇特,翻译一下,肉体是指人,石头说的是城市。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也可再翻译一下,就是——城市正在丧失的。

  每个人都有观察自己与环境的角度,怎样写比写什么,更具有观念的价值,这本书就如此。鲜活的已知的素材,在作者娴熟的技巧中,烹饪出一道与众不同的新菜。

  城市发展史被作者以身体的不同器官命名,希腊和罗马用“声音和眼睛的力量”参与城市生活,反映城市空间与民主天性。“心脏的运动”探讨文艺复兴的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灵魂与信仰如何左右了城市意识。最重要的是“动脉与静脉”,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强调迅速、舒适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人们的感觉和感受能力越来越弱。

  所幸同情心都还在,走进“读易洞”就萌生瞬间念想——咦?这玩意儿能挣钱么?

  《肉体与石头》读后感(三):西方城市的隐喻

  理查德·桑内特将自希腊以来的西方城市发展史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一是“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展示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市民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活动、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形态如何规训着人的身体行为;二是“心脏的运动”,主要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以及这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三是“动脉与静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改变了城市理念,道路犹如人体中的动静脉,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的中心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

  通过三种城市类型隐喻式的描述,发现城市为了满足我们对于速度、舒适和差异的追求而变得统一、同质和麻木,进而不断丧失了古代城市所具有的美感与活力,因此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和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盲视的人的身体和文化。

  理查德·桑内特摈弃了线性进化论的单一思维,从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截取了三段样本,用身体史的试纸检测了西方城市的人、城兼容度。他独辟蹊径的笔触,让读者透过西方城市表面的粗疏框架和轮廓,触摸到了弥漫在城市史深处、不为人知的裙缦、花边和作者深沉的人文关怀。作者虽然描述的是西方城市的发展史,但对今天中国不断掀起的城市更新热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肉体与石头》读后感(四):肉体与石头相碰时文字

  肉体与石头相碰时文字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札记

  肉体即身体,石头是建筑的隐喻。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中作者理查德•桑内特坦白的承认,他的专著是受他的朋友福柯《规训与惩罚》的启示而成稿的。

  因此,《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城市建筑的身体史。

  有了这样的观点之后,理查德•桑内特将城市建筑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理念与类型:第一类“声音与眼睛的力量”;第二类“心脏的运动”;第三类“动脉与静脉”。

  在“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中,著作者侧重分析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代表性的建筑会议厅与斗牛场,前者为听觉的建筑,后者为视觉的建筑。声音交流为了民主的议论,眼睛观赏是为了征服的炫耀。

  在“心脏的运动”的里,叙述了中世纪宗教怎么样从重视建筑外部,而进入内部,尤其是对“光”的导入,引导人们遐想天堂;另外著作者还对威尼斯的经贸市场的分析,建筑的隔断分区恰如的跳动心室而功能不同。

  最后部分的“动脉与静脉”,完全描绘一幅城市仿生图画。特别指出城市的交通速度,降低了人们对城市的感受。城市愈来愈偏离人的身体和文化了。

  以身体来感受建筑,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视野。在这里叫我联想到刚刚读过去时的朱大可先生的《记忆的红皮书》里两篇文章,一篇为〈明清民居的权力布局〉,另一篇是〈穿越中国迷园的小径〉。

  从〈明清民居的权力布局〉的小标题:1、猪的信念;2、天井里的风水神学;3、分隔的权力;卧房政治——可以看出身体与建筑关系,建筑对身体的规训。

  从〈穿越中国迷园的小径〉可以不同文化烙印的身体对中国园林的天壤之别的感受:“东方和西方冲突的时刻降临了。一个印度人称,这是他毕生所到过的最奇妙的地方,它是世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盆景,而一个澳洲人则向我痛斥说:‘ 我从没有见过如此矫饰的园林,它是一种虚假的自然,并且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视觉的骗局。’”

  朱大可则分析说:“这真是个令人沉湎其中的空间。假如人并不急于离去和寻找出路,便会感到某种时间回旋的幸福。所有这些东方园林的话语构件,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处风景,都被精心编织进了个人的时间进程,成为线性历史中的隐喻:小径、护廊、曲桥和山洞象征行旅,而画舫、水榭、山亭、茶阁相当于驿站,在敞直与弯曲、前进与折回、平坦和起伏、水与泥土、岩石和草木、行走和休憩、居室和野外、风雨和阳光、迷失和辨认、希望与绝望等诸多要素的变化之间,人实践了他生命旅程,并就此看见了他内在的道路,不仅如此,中国花园是一个经过高度压缩的世界模型,它还要以一种自足的庭园话语体系来取代整个世界。”

  在这里充分指出了中国园林对身体与心理的虚拟性、迷宫化。因此,解读身体的文化是需要身体的语境的。并且文化的语境还有高度一致性。

  因此,以身体史来解读建筑,绝对为一种另类的视角。

  复旦大学赵立行教授评价《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时说:“桑内特是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开始思考人类身体与城市文明的,建立身体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是本书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他对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深深的思考。”

  2008-6-1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黄煜文 译,世纪出版社,2006年7月一版,价格:40•00元。

  《肉体与石头》读后感(五):迷失于城市的身体不知道我们曾经历了怎样的荣光

  人与城市,本来就是一体的。从农耕社会以来,人类就建立了城市用来居住,而城市这种反自然的存在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需要。可以说,城市是人的意志的延伸与放大,从城市与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形态,就可以勾勒出不同时代的特点。

  在古希腊时代的末期,雅典与斯巴达处于对立之中。二者城市中标志性的建筑物都是运动场,但是运动场也存在区别。在雅典,运动场是锻炼体魄的地方,也是磨炼精神的地方,其中一个著名运动场的名称Academy后来变成了雅典学园再后来变成了学院的名称。对于雅典的男人而言,通过高强度的体育运动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是需要暴露出来的,因此他们对于裸体的活动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除了锻炼身体之外,年轻人在运动场还会学习如何辩论,用洪亮的声音与严谨的逻辑表达自己的观点,运动场也是苏格拉底最喜欢的场所。在雅典的公民生活之中,公开辩论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身体需要展示,辩论的技巧也需要展示,展示的场所就是市集或者议事厅。开放的市集是属于所有人的,这里有廊柱围成的广场,没有高耸的围墙,雅典公民在此发表他们的意见,声名赫赫的英雄与伟人都需要受到陶片放逐的威胁,如果有超过六千人投票认可那么这个人就会被放逐十年,挽救自己的不是声明对雅典做出了伟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是证明自己将会遵守雅典的规则。但是,公众的意见也会被鼓动家与诡辩者诱导,即便是从小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人也不例外,苏格拉底就是这种煽动的牺牲品。嘈杂的市集虽然可以让公众交换意见,但是不适合冷静的讨论,500人的精英聚集在议事厅中讨论重要的话题,需要发言的人站在低矮的大厅,周围逐渐上升的台阶围绕着他,他需要用仰视而非俯视的方式看着他试图说服的同事,而他的同事们则自由的交换意见,与此类似的建筑是古希腊的剧场,观众们高高在上的愉快的欣赏戏剧,尊贵的议员们在议事厅的表演与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在这里找到了贯通之处。整个雅典高耸的建筑是卫城的雅典娜神庙,这座在伯利克里时代重新修建的宏伟建筑表现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姿态只能属于神,而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不幸的是,当面对仅仅停留在身体锻炼、严格纪律与军事技巧的斯巴达人,一切言语的辩论都失去了其能力,雅典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古罗马哈德良时代,在原有遗迹的基础上,万神殿被修建了起来。在此之前,纪念图拉真皇帝的高耸的记功柱已经矗立在市中心,记功柱顶上是图拉真皇帝雄伟的铜像,环绕着柱体的是这位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而柱子下则安放着这位皇帝的灵柩。罗马已经是一个属于皇帝的城市了,城市中的纪念碑与雕像在不断提醒所有人,领导他们的是多么伟大的皇帝。这些皇帝都是得到诸神眷顾的,在哈德良的万神庙中,诸神环绕在圆形的穹顶之下,穹顶上的圆孔直射苍穹。皇帝的权力需要展示出来,但是尼禄给后世的皇帝留下了一个教训,这种权力不要赤裸裸的展示,于是,这些纪念物变为展示权力的手段。对于罗马市民而言,古希腊时期对城邦的热爱已经让位给了对于视觉效果的执着以及生活的焦虑,伟大的皇帝是不会忽视这些忠实的臣民的,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伟大的竞技场建立了起来。在角斗场中,角斗士用蔑视生命的庄严宣誓展示自己的勇敢,看台上欢呼雀跃的市民也在血腥的场面中释放了自己的焦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城邦的热爱,已经让位给了一种毁灭性的情绪,这种毁灭性的情绪要么通过对外扩张而舒缓,要么通过内部分裂而表达。

  古罗马人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几何一样的美感,这种美学观点通过罗马的征服传播四方,每建设一个新的城市,罗马人总是尝试着复制已有城市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不惜破坏所有过去文明的痕迹,对于自己文明的信心使得罗马人认为其他文明(除了希腊文明)并不值得留恋,他们在用自己的文化同化整个地中海王国。罗马人的城市与建筑展现出一种对称的美感,这种对称的美感来自于人类身体的对称和比例,似乎城市的建筑物就是人类身体的一种延伸。每个城市都会设定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是交叉的东西与南北大道的交汇处,以此为基础城市被分割为很多方格。这不仅仅是罗马人的创造,在东西方很多王朝都有类似的格局。不断细化的方格对于土地进行了精确的划分,每一个方格,按照其位置以及大小可以划分给不同地位与贡献的人,对于罗马人而言,这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这份财产只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份所有权可以对抗任何有权势的人,如此重要的财产会用青铜的图记录下来,便于公民与士兵随身携带。

  广场是罗马的另外一个特点,它与古希腊的市集类似,也是公众集合与讨论的场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广场相对于市集更为开放,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资助广场的建设也成为执政官与皇帝们热爱的事情,这样可以让罗马的市民在皇帝不在的时候不要忘记他们的存在,但是随着权力向皇帝身上集中,元老院已经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行政机关,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公开演讲与辩论也早已消逝。罗马人已经不会也无法欣赏到西塞罗的演说,他们“不是被灌输着去做正确的事,就是被逼着做正确的事”。

  相对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男女更加平等。在古希腊,男性被认为是热的象征,女性被认为是冷的象征。热的男性需要在公众生活中占据更强有力的地位,他们裸露身体,公开演讲,主导政治生活并且随时准备战斗,而冷的女性则需要包裹身体满足于家庭生活,奴隶一样被认为是冷的,只有斯巴达人鼓励女性锻炼身体,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生育更加强健的后代。在古罗马,女性已经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用随时屈尊于丈夫的威严。

  在过去的世界中,身体的痛苦总是需要避免的事情,勇敢的人会无畏的面对痛苦,但是不会主动追寻痛苦。但是在新的基督教教义中,身体的痛苦凸显了精神的价值,面对痛苦的意义超过了面对愉悦,一个基督徒对于身体越漠不关心,他就越接近上帝。但是即便这样,除了极少数极端的苦修者之外,基督徒发现他们自己还是需要生活在城市中,新的建筑用来证明他们对于上帝的虔诚,异教徒的崇拜需要被摒弃,少有的遗存就是哈德良的万神殿,它因为被改造为基督教的圣母堂而逃过了被粉碎然后用来修建新的教堂的命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