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感恩节这天,朋友圈被各种“感恩的心”覆盖,也收到了不少表示感恩的信息,感人肺腑,很暖心。
这一天,我并没有发送任何的“感恩信”,只是回复了不少感恩中带推销的信息。
看着看着,感觉到“感恩”似乎变成了“谢谢”,再顺便成为了形式和商业,不由得对自己发问:
到底什么是感恩?
放下手机,脑海浮现起两件旧事。
感恩节,他表现出知足、担当
我有一个同学,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跟了爸爸,但他爸爸病患缠身,压根就不能照顾他,就由爷爷奶奶照看着成长。
他家比较贫穷,各种吃穿用度都是亲邻好友在帮扶着,靠政府及慈善机构的支助来读书。
当他读到大学的时候,在感恩节这一天,收到了500元的助学金。
他很慎重地写了一封《感谢信》递送回支助机构,在信中略说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一再感谢慈善人士的厚爱和不弃。
这或许是人之常情,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吧!
但他不一样,感谢过之后,他写上:
承蒙诸善人恩德哺育,我已读到大学,也已经满了十八岁,已经有赚钱的能力和条件,学习固然重要,但解决自己的事也是成年人该承担的一种责任。
我深知,贫穷对于年少又想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限制,是十分艰难的,所以请善人把我的这一份助学金转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弟弟妹妹……
望善人恩德长润,愿善人万福金安,也愿我能让爱延续……
信和500元的现金一并寄送,三天后,他电话联系机构,以表真诚。
后来,他利用课余时间做临时工,也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活得很阳光,让爱的温暖洒在生命的福田中,绵延不断。
他毕业后,当兵去了。
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对于他的事和信,我仍记忆尤新,如在昨昔。
或许,让我记住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这种精神,懂得感恩,懂得担当。
家庭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断索取的心态。
贫困不可能困住一个人的发心,贫穷也不会穷尽一个人的生命。
优秀的人,始终优秀。
那些身心灵整体健康的人,无论处在何等境遇中,是富贵还是贫穷、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保持知足感恩、仁慈博爱的心境。
这何尝不是一笔财富,拥有之,也是富有之人了。
受到恩惠,在内心深处感到知足,在言行举止上恭敬、有礼,并将恩德散发于生命与生命之间。
我想,这才是感恩、知恩、报恩的表显吧!
感恩原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纯朴情感和自内而外的情怀。
目前,看似感恩已经成为了一种商业和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推销已经成为节假日庆祝的环节。
当这些活动夹杂进节日时,不知不觉就冲淡了节日的原本意义,使得节日逐渐成为了商业营销的手段。
商业元素和功利元素笼罩着我们,我们不由自主就被各种煽情性和鼓动性的语言在发号施令般地复制粘贴上演感情秀。
我们是否该停下盲目跟风的脚步,重新认识和领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内涵。
感恩节,本是西方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以团聚、吃饭、游戏等方式来庆祝、祷告、祝福。但是,到了我们这里,不但没有了该节日的本意,还形成了商业模式和表现方式。
当感恩教育加入了策划痕迹和商业气息,就该止步及反省了。
因其不是一时的表演,而是自然而发纯粹而又持久的情怀,没有必要唯恐别人不知道你在感恩。
感恩,不应流落为形式上的美化,不应成为商业化和功利化的策划。
感恩是美德,是修养,是境界。
为感恩,她用己有延续他有
我的一个朋友,出生于富贵之家,但一出生就疾病在身,父母为了养育她而不再生育,一心照料她,只想着让她生活得更好。
二十岁那年,她病情恶化,因为多病同发,医院觉得这案例很棘手,担心顾彼失此,而且顾哪都不好下手,只好用药物延续着她的生命。
她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把属于自己的私人物品都一一舍出去,说:
“我一直在大家的关爱中生活,活得很快乐,也很幸福,我用不到这些东西了,但它们还很好,我不能让它们在我这失去了价值,把它们送给能让它们继续实现价值的人吧!还要替我好好谢谢那些人。”
她听说有个同龄人比自己病得更严重,需要马上动手术,但是没有钱,她跟家人说:
“我知道生命重要,也知道钱重要,谁都怕死,那个人比我更好下手医治,把打算给我治病的钱给他,让他先就医吧!
替我谢谢他,让他放心就医!”
她家人一再告诉她,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医好她,她一定会好起来,还是可以享用生命的。
她笑着说:“我知道,给予别人的,都会回来,不是吗?”
她家人含泪为她去结缘钱物,她心里却快乐得很。
后来,聚多方力量,以当时最好的医源、技术来医治她。
她也康复得很好,很快就可以随意走动了。她拥有自由之后,就学佛了,参加佛教弘法事业的工作。
现在说起她病重那年的事,她常说:
“感恩病苦,让我接触到了佛法,这是好东西,好东西要让大家都得以受用。”
在她工作两年后,她说要买电脑,但不知道买哪个牌子好,叫我为她挑选挑选。
我问她:“你三年前舍出去的那个就很好,现在要重新买,你后悔吗?”
她说:“当时全身上下时刻都在痛,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只想在活着的时候多做点事,让生命价值最大化、最优化。当然,我也没有放弃过生命。
听说接受我电脑的人已经是个研究生了,以后能造福社会的,我很欣慰。”
感恩,是对生命的成全,也是对生命的回馈。
都说,要多少爱才能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但也有说,爱都会养出白眼狼。
一念善恶,佛魔之间,懂得感恩与否,全在善恶取舍间。
我们这个业报之身,依因感果,由宿世善恶业所成,难免会有局限或者缺陷,但是生命的作用在一念善心发起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是不可称不可量的,法界回归的力量也会变得无穷大,由此,天地万物都会来为你开路。
知恩报恩,不分你我
我们的一生,离不开世间的帮助和支持,天地的滋养、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朋友的慰藉……
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惠,这些恩惠造就了生命的源泉,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以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个世间。
感恩是宽容,是慈悲。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上有说:“持哀愍之念怜物之谓。”
悲悯众生,要做到怨亲平等,决不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更不是有恩则感,无恩则免。
我们往往记怨不记恩,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少,总希望得到,不愿意给予;对自己好了,还希望可以更好。
因有迷悟不同,故而各人所见有异。
一切众生都有恩于我们,只是显现方式不一样。
佛陀告诉我们,人人都是未来佛,并用言教身行教导我们广利有情方成佛道。
通常,我们的感恩都停留在感谢的层面,且只对于自己有恩的人才施以感谢,这都是有漏的。
圆满的感恩,应当学习佛陀的“众生平等”的精神,也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穿透盲点,放下自己那颗坚固的分别心和执着心。
回向文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一切如母有情都还在三途六道中轮回着遭受五烧五痛,我们受了他们的指引和哺育得以闻法修行。
因此,我们为了让他们脱离苦海,得生善处,理应要放下自己的分别执着,学习佛陀的教诲,践行众生平等,成就圆满的感恩。
但愿你我,父母恩、老师恩、国土恩、众生恩,一一圆满。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