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庄》读后感100字
《高老庄》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老庄》精选点评:
●第一次读贾平凹的文章,总觉得像我印象中的外婆家那样的农村,劣根性,却又真实,质朴。
●农村人的淳朴实在,城里人的礼仪,在高老庄这块地好像还是村土更胜一筹。西夏太善良美好了,换做是我,遇上子路这么一个人,窝里横,对菊娃恋恋不忘,早跨着大长腿离开了。读这类小说挺启发我的,不是有主角光环的人就完美无瑕,反倒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配角闪闪发光。主角可能更多展现人性弱的一面,而光辉则透过小人物透出来。
●看的第一本贾平凹的书,高老庄。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觉得叙述手法很平淡,没有漂亮的文笔,只像是叙述讲故事,却能逼着我读完。读完后却思绪混乱,就像作者说的那样,阅历不够的人却不知所云,呵呵。书中主人公子路是个知识分子,是教授,也是以纯汉人为傲的土生土长的高老庄人,但内心却排斥着高老庄,在他爸三周年祭奠才不得不带新媳妇回去一趟。整部书中,子路的性格是一直呈现的丝丝蔓蔓,藕断丝连,犹豫不决。这在他与原配菊花的很多桥段不难看出,在蔡老黑大闹木板厂时他躲得不见人影也可以看出他是典型的软弱,而且是越来越弱,到最后他就索性直接一个人离开,并在他爸坟头前磕头说再也不回来了,也觉得这人很无情。相反西夏呢虽是城里人却有着热情善良的心与子路形成对比。蔡老黑也是个敢作敢当的人,且是真心待菊娃的,始终如一。字数限制写不了了
●原味
●美丽的西夏 和猪八戒的子路
●魔幻,看书我一直在想子路的感情,他的是懦弱吗?菊娃,西夏,子路的教授职位像是遮羞布。
●老贾用全篇布了一个局,包袱并未打开。一个"纯汉人"的中国农村,在接受了现代文明之后的巨变,逐步处在道德、理智的崩塌的边缘…
●不明白为什么西夏会喜欢子路——这个类似作者自恋化的人物构造,结尾似乎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中,内心的突变安排得实在突兀且未交待清楚,西夏的人物性格竟也有一丝作者对女性的完美主义的构想存在着,仿佛她有着城里人的见豁达宽广,又有农村妇女的勤劳善良,不现实。农村的生活赤裸裸地摆在面前,丑陋的真实总让人作呕。
●看了几本贾平凹的作品都是乡村式的教材,但是从来都是很缺乏深度。这本作品在结尾处看到一点光亮,可最终还是被淹没了,原本会希望在集体大闹地板厂的事件中看到农村主体意识的觉醒,可谁知道最终还是以自私自利而告终,或许这也是中国农村几千年以来难以走出的困境吧。因为学识的浅薄和个人眼光的局限,我们的劳苦大众还是仅仅只能看到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唯一一个大学教授的高子路对于事情的认识缺不如一个蔡老黑,我也很奇怪,在高老庄这么一个世袭的村落里有一个外姓人物发出了光亮。整部作品有点主线不清楚,虎头蛇尾吧。
●中年是人生最身心憔悴的阶段,上要养老,下要哺小,又有单位的工作,又有个人的事业,肩膀上扛的是一大堆人的脑袋,而身体却在极快地衰败。经历了人所能经受的种种事变,我自信我是一个坚强的男人,我也开始相信了命运,总觉得我的人生剧本早被谁之手写好,我只是一幕幕往下演的时候,有笑声在什么地方轻轻地响起中《道德经》再不被认作是消极的世界观,《易经》也不再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世事的变幻一步步看透,静正就附体而生,无所慕羡了,已不再宠辱初心。一早一晚都在仰头看天,像全在天上,蹲下来看地上熙熙攘攘物事,一切似又都在其中。 《高老庄》后记
《高老庄》读后感(一):读《高老庄》有感
先声明此高老庄非彼高老庄。 贾平凸和莫言一直在被比较,尤其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暗暗的对比,这两位中国农村文学坛的大神确实都是无人超越的,一个是东北一个陕西,但是莫言更天马行空一点,贾平凸更绵长细腻一些,但无疑他们塑造的人物都是鲜活的,让你感受到心跳的,场景更是让你置身于此的。 这本高老庄是贾平凸深受质疑的作品之一,爱它的人捧着它一个劲的拍手称快,恶它的人因此厌倦农村厌倦农人(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借的,里面有人写看到贾平凸描写的俗劣对话简直厌恶极了这些村里的是非和人)。于我而言,我对这本书里的对话也确实有点读不下去,太多××了…但是也正是这些粗俗不堪的语言更能彰显人物的性格。这世上,丑也是美,美亦是丑。 这种文章,兴许是太深奥了,一句提点的话都没有。我这样的人感想也只能止于此了。
《高老庄》读后感(二):歪说
看完贾平凹的《高老庄》,一时无感。或许是因为小说描写得现实,而我是一个偏理想主义者吧!不过现实也有现实的好,世界本就不完美,有缺憾才更真实。那些家长里短的乡野俚语倒也让我有些些喜欢。虽然不喜欢说三道四的嚼舌根,但看起来是如此自然似乎还有些亲切,我是写不出的。
看完书,突然间想听王菲的《红豆》,或许是感于红豆的缠绵,或许是感于曲调的柔美,或许是感于王菲特有的音色吧!但或许最真实的感觉是对于不完美的爱情的一种遗憾。子路、西夏、菊娃、蔡老黑、苏红......或许是我错,爱情里本没有配不配这一说,婚姻更难完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如此美好。
个人感觉本书结尾有些仓促,不够有力,余味不足。
《高老庄》读后感(三):《高老庄》杂感
不会写系统的,有头有尾的书评,都是些零零碎碎的感触:
1:大部分都喜欢西夏,老黑,烦男主,我有点不一样的看法:老黑有老婆的人,还在到处聊骚,特别对子路的两个女人感兴趣,挺有意思的。
2:作者对西夏的城市人到农村的种种表现没有写出来,看不出来西夏是城市长大的,溶入的太理想了,完全是农村的孩子嘛。
3:西夏理想化了,她和子路的感情共振点在哪?如果子路喜欢高女人,那西夏呢?仅仅一个教授(有可能我读的不够细,没看出来)
4:子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回家不应该这样表现,我家农村的,出了几个大学教授,他们有两个是在房价吓死人的城市里教授,回乡没有一个这样,作者有意丑化子路(特别地里大便那段)。
5:作为颇有英雄气概的老黑,在对待苏红的时候(扒了衣服)看不出来这个人优点在哪里?
6:西夏,知识分子,在老黑说暧昧的话,她不仅仅没有因为对方说有妇之夫,自己是有夫之妇,反而很感动,回来还试探子路。老黑在说第一个救她时,西夏有没有想过老黑的老婆?
《高老庄》读后感(四):真诚的真实
看完《高老庄》后,对贾平凹完全改观。他对细节和生活真实的用心描绘让我深深着迷。虽然他笔下的商州和我的家乡相隔几千里,但里面的农村风俗和农民的生活却似乎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连我自己都快要遗忘的时光。
贾平凹在这部小说中寄予着自己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失落感,高老庄的先人都文雅、高大、正义,但现代的高老庄人却粗鄙、矮小、猥琐。作者把所有高老庄人都描绘成身材矮小的人,本身就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讽刺。
中国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对传统文化有很深了解,但却缺乏现代小说技巧的训练和开阔的世界视野,所以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难有突破(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家);一种是有世界视野,而且对西方各种写作技巧也烂熟于心,但作品很难引起深层次的共鸣,因为这种写作脱离了文化母体固有的深邃(当代的很多作家、诗人)。贾平凹被称为当代作家中传统与现代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位。从《高老庄》看来,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小说其实有着现代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对世界的绝望。但他似乎又对这个世界充满一种怜悯之情,所以创造了西夏这个角色,她善良、果断,是对世界的希望的代表。
《高老庄》读后感(五):很棒很棒的书
不少人说贾老师是流氓作家,他的书也一度成为禁书,从开始的《废都》。小学六年级我读了废都,当时不知道这本书有这样的身世,但当某一天被老师看到的时候慌了神,很明显,这个老师属平庸之辈。没有说老师不好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平凹老师是一位有思想见第的人,他的思想是超前的,我们大多数人是因为读不懂他的作品才将其当做pornography,不可否认老师的书中有blue的成分,但是联系书体来看,那不是败笔,高一的时候读了《高老庄》,我一直说是高老庄拯救了我,其实也是平凹老师拯救了我。我一直说他是旷世奇才。读了《废都》我知道了贾平凹,当年的我念了好一阵子贾平ao,贾平tu,反正就是不会念那个wa字,废都以后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后来又得到平娃老师的鼓励,估计他老人家早已记不得我这么个人了,那昏暗的三年,我差点就堕落成街头青年了,还好我一直在写。文学在那时是我唯一的光明,直到后来又有了画画,即使是上了附中以后也还是有那么一年我是混蛋的,就在那一年我看了《高老庄》记得当年平娃老师说的是这么一句话:“我一直信奉逆境有一种文学价值现在送给你”可能有点不准确,但逆境有一种文学价值这句话我从不敢忘。在读了高老庄之后我的人生似乎幡然醒悟,我明白了写作不是痛苦的无病呻吟,我开始寻找文学的价值,我觉得我现在找到了,它与我的绘画思维是一体的,但或许以后的某一天我会发现现在的我还不算找到了,这种东西只有在我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才能知道我所寻找的价值究竟是否正确,我是否又实践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