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精选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精选点评:
●半夜失眠好看书 @Chauchat 这真是本屌丝集。。
●托马斯曼我爱你!我连你恨的海因里希都爱!
●翻译的很有清末白话小说的味道
●就读了个“死于威尼斯”,也就冲着“死于威尼斯”。
●想了一下曼的语言,确实是蛮难翻的。你在译文中看到的那些无聊的衣服、外貌、景物的罗列和描写,其实在原文里是非常张爱玲的,有一种孤立存在的物的冰凉。不过他的母题真是很单一呢,爱和不能爱的病,歌剧大概是另外一个高频词。顺便孪生兄妹果然是我最爱的一篇曼啊。
●【2006~2014.9.28】8年时间陆续读完。太沉迷于景色描写,尽管中译仍然很美,但和雨果的絮叨一样让人讨厌。作者成为大作家了所以就不再顾及读者感受。最有名的中篇里,喜欢《特里斯坦》,不喜欢《马里奥和魔术师》,后者是纯粹的政治隐喻小说,单看情节,非常无聊;《死于威尼斯》是心理小说,但不合胃口;最喜欢杀小狗的《托比阿斯·敏德尼克尔》。如果《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魔山》与他的中短篇是一样的语言风格,那真是不想再读了。他对知识分子和小人物比较关注,但后者的主题作品更能超越时空和国界,读来很生动,前者则太多个人主观色彩,直接用旁白表达艺术观点和人生观价值观,实在让人看得腻烦。但在诺奖作家作品里,这本书仍然是五星之列。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人们所遭受到的过于屈辱的处境……
●多是以死告终的故事,但没有多少悲哀,因为他体现的都是人间事。读到一半被落拉的细节描写击败,果断弃了。
●典型德国作家
●风格上有些话多不够精粹,主题上有些单一重复,几个中篇倒很棒,有茨威格的味道。我所见的茨威格几乎毫无次品。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我无法控制的青春
读《魂断威尼斯》你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强烈的对比,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青春与才华,我们该如何面对已经逝去、我们的感情与肉体。一个是水仙花的美丽少年,一个是功成名就却厌倦认识烦恼的画家。后者以一个精神的符号追寻着青春的少年。那漂亮的美丽的肉体,和纯真的年华。青春的我们应该把这个赋予献给什么呢?
同时建议读《威尼斯之恋》美国作家苏克尼克的。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托马斯·曼的羞辱
无意中借了一本托马斯・曼的中短篇小说,为其中一篇又一篇被羞辱的人悲哀。
在他故事里面的人,会被羞辱并不是没有道理,他们或者性格懦弱自卑,或者身为侏儒却被情欲折磨得上窜下跳,于是受到人们肆无忌惮地嘲笑。
直到他们在众人面前死去。人们这才开始不安。
在《路易斯姑娘》中,当胖子雅各布终于因为羞辱而倒毙的时候,“雅各布夫人安玛罗亚和阿尔弗雷德・罗伊特那依然坐在钢琴边,不过彼此并不对着脸。男的耷拉着脑袋,似乎还在聆听转到F大调时的余音;女的在那麻雀脑袋还不能立刻领悟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是茫然环顾四周。”
羞辱别人的人,当然是无辜的,他们只是给平凡的生活取取乐而已,并没有坏心眼,并没有想要逼死那个人。
他们没想到结果会这么严重,他们只是一群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坏的普通人而已。
可是,就是这些人,当他们瞪着木然的眼神叹息道:“我没想到他会死的时候”,死了一个人。
一个只有通过死亡,才能摆脱可笑身份的“被羞辱的人”。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剪影
托马斯•曼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荟萃了他18篇精彩的中、短篇小说。居首之篇《堕落》是曼的处女作,女演员和大学生恋爱后经不起物质诱惑而堕落,大学生从此愤世嫉俗,其中隐含的痛苦情绪已经初步可见托马斯以后文学之路的基调了;
《幻灭》是一个人的独白,“幻灭不是小事情和个别事情上的失利或失败,而是指影响整个人生并且牵涉到各方面的全面性的失望。”
《路易斯姑娘》,《神童》,《火车事故》,《在预言家的屋子里》都极尽嘲讽能事,人物性格刻画得相当有个性;
《去墓地的路》和《饥饿的人们》的文字风格都很极端阴郁,都表现了情绪的幽深和不可探测;
《托尼奥*克勒格尔》有作者的影子在内,阐述了不少他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作观,“厌恶陈腐平凡的东西,在待人和审美问题上异常敏感” , “知识给他带来了折磨缓和自负,也带来了孤独” , “如果有个思想盘踞在你脑海里,你就会发现它到处都表现出来,甚至在空气里也能闻见它”
中篇小说《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它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之间的暧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这是一位脱离现实、逃避生活的艺术家,他只会龟缩在自己一方天地里无病呻吟,真正面临风暴责难时,早就被吓退,与其对立的富商则代表了蔑视艺术的粗俗人群;
《死于威尼斯》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可以视作是托马斯的内心自传,文字极其优美动人,除去情节叙述之外,还夹杂了主人公大量的内心独白,对于艺术与美有大段的夹叙夹议,用词激烈,情感丰富,仿佛是浸泡在对美的光芒的追求中,有着德国人特有理性思考与沉重感;
《矮个儿弗里特曼先生》是篇令人心碎的佳作,他的爱永远没有回报的,初恋的幻灭让他对自己痛苦地说“事情就到此结束吧”并自我封闭了许多年,就在他以为自己的心能承受得起任何折磨时,他又爱上了一个贵妇人,误以为她也是爱他的,渴慕让他感到“宁静的春日傍晚所怀的甜蜜、痛苦和隐隐约约的憧憬和希望,怒是比夏日实现的宿愿更使人心醉吗?”然而他又一次遭到戏弄,“这种激情他从青年时起就一直在压制,因为他感到这指示痛苦和毁灭,这种感情以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威力攫住他,使他趋向灭亡!” ,最后“他的愤怒简直达到疯狂的程度,这种愤怒使他也不得不痛恨起自己来,也许正是对自己的这种憎恶,使他渴望毁灭自己,把自己毁得粉身碎骨,让自己永远消失”;
压轴之篇《马里奥和魔术师》是曼的巅峰之作,由于是一部颇为意味深长的政治小说,马里奥代表被愚弄的人民,而魔术师则是蛊惑人心的当权者,无怪乎一出版就被法西斯当局列入禁书名单,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简直太敏感了。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只读了一点点。
最近很忙,但却又开始看书了。在Main Lib六楼拿了一本托马斯曼的中短篇小说集,在太阳下、在mainlib和智华的冰冷空调中、在温暖的床上读了四五篇。
那就来说说托马斯曼吧。
第一次读他的书是在高三的前两个月。那段时间,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从底层到夹层搜寻了所有的窗帘布系列,某次借了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与《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which cost 我大约一个月),里面包含两篇。前半本的《死于威尼斯》是我高三全年最喜欢的一篇,也因此毫不犹豫地推销给了小伙伴(然后被她弄丢了于是在两个月后再也没有去借过书)。很多人都不懂为何我喜欢这篇,甚至觉得厌恶。我的理由很绝对,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如同感受到了艺术观或者说审美的极度共鸣。这篇小说的重点从来不在“恋童癖”或“同性恋”,而在于审美与对待美的态度。托马斯曼的态度是极端浪漫主义,愿意为了美死去,愿意为了所爱之物折磨自己。纯洁之美与追求美之纯洁在文章中的有机结合,使当时的我被其深深感动。有的小说评论家说其是“描写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以悲剧告终的小说”,大约是因为自己艺术欣赏水平太低,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么高端的意义。而高三一年想要将这种艺术馆应用于作文,却发现没有任何一篇作文适合,好吧,就一直放在心里就好。
中短篇小说里第一篇,也是托马斯曼的成名作:《堕落》,描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与一个姑娘坠入爱河,而姑娘最终委身于权利与金钱的故事。“既然一个女人今天会出于爱情而堕落,明天就也会因金钱而堕落”。这个故事很狗血,很浪漫主义,却更现实和残酷。字里行间写的是爱,是炽热得可怕的热爱。沉浸于爱情中的小伙子终日闻得到“未开的茉莉花花香“,阳光明媚的天气正符合这狂爱。而突然,作者用一个捉奸作为转折,在看见小伙子撞见老先生时,读者们心里先是奇怪而迷茫,怀疑老先生可能是姑娘的父亲或叔父。而姑娘的说辞解开了这个残酷的谜底。他们最后亲吻,或说,小伙子最终用亲吻告别:“也许,他从这许多吻中已经学习到:对他来说,今后爱将变成恨,肉欲将化成疯狂的复仇;也许,它们以后会一一接踵而至。这个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第三篇名字叫做《矮个儿弗里特曼先生》。这个故事是我看到现在,在西方文坛里SM隐喻最浓的文学性短篇。弗里特曼先生因为自己(并不先天性而是)人为意外造成的身体上的缺陷,过着平凡却孤独的日子,他喜欢拉小提琴,他喜欢看戏剧,他喜欢拿起一本书,他在十六岁那年看到喜欢的姑娘被小伙子亲吻,于是“事情就到这里结束吧。我再也不会为这种事操心了。爱情会给别人带来幸福和换了,但只能带给我忧伤和痛苦。”但他还是被丘比特射中了,一位有夫之妇,林林根太太,她与他一样喜欢乐器和戏剧,她常常凝眸看他。弗里特曼被一种奇怪的感情烧着了,有什么东西从此复燃。他们坐在小溪旁的草坪上,在最后一页做出转折:“然后她猛然把他一推,同时发出一阵短促、傲慢而轻蔑的笑声。一把抓住他的胳膊,从侧面把他摔倒在地,然后跳起身来,一会儿消失在花园的小径中。”“也许他感到的,正是过去她用目光羞辱他时那种对肉欲的憎恶。而现在,她又把他当作一条狗那样对待。”弗里特曼先生以为自己的生活开始有了色彩,却就这样彻底被踩在脚下、重归寂寞。爱情呀,就是这么恐怖而又以致命的毒性吸引人的东西。
《路易斯姑娘》和《弗里特曼》很像,但更加老娘舅了一些,少了一些摆脱不掉又诱惑的爱情,多了一些嘲讽和蔑视,显得太过刻薄,并不喜欢。
托马斯曼尤其喜欢与擅长用风景的描写暗示人物内心与营造氛围。“您瞧,树叶间常常有一颗星星在闪烁。”“这时茉莉还根本不会开花,可是他一到户外,总是问道茉莉花甜丝丝的,令人沉醉的香气。”他的文字魔力正在于,从普通的环境中,带出了并不普通的恋爱中的人感情。大约在爱情中,庄月明外的夕阳也是五彩的,那烧焦的味道也是甜蜜的吧。但最摄人心魄的,还是那个突然落入地狱的转折。果然,失去美好的东西才是最美妙的事呀。
还是要继续看呀,“我又投身于丰富多姿的生活中去,渴望能遇上一次无愧于我那雄心壮志的经历。”
“可是广场上已有些寒意,先生。我居然还能感受到它呢,哈哈!我愿您万事如意。再见!——”被冻了一天的我终于能睡觉了,晚安。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五):托马斯•曼与张爱玲
托马斯•曼(1875-1955),双子座,德国作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张爱玲(1920-1995),天秤座,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过任何国际奖项。
两人的生日相差45年,卒日相差40年,都是风向星座,都出生于世家(一个是德国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一个是中国没落的封建贵族),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聪慧过人,对“美”有着极致的执着与追求,对两性情爱关系有着超越常人的深刻理解,写作方式都是雕章琢句(并不因出众的个人才华而偷工减料),在他们的笔下,无论是人、景、境、物,都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独立于世,不落俗套,而在题材方面,则都侧重于以没落贵族或是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格调高雅、质感奢华(而带有苍凉的气质),还有一点,这两位既复杂又善感的作家,都因政治原因,在美国洛杉矶居住过,至今洛杉矶还有已成为文化机构的托马斯•曼之家,以及众多读者前往拜访的张爱玲故居(迁居很多次,有少数故居还可寻踪)。
托马斯•曼和张爱玲的人生轨迹应该是毫无交集,也从未听说两位作家之间有过任何影响作用,然而,作为同时深爱两位作家的我,一边读曼,一边就会想到张;一边读张,一边也会想到曼。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共通点之外,还有作品中似有还无的平行关系,细细品来,颇有趣味。
首先,是两位作家对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家庭生活题材感同身受的专注与把控。曼原本出生于德国北部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但16岁时父亲患膀胱癌过世,此后他的母亲依靠变卖公司所得款项的利息养活子女。张爱玲是真正的“出生名门”,她的祖父母分别为清朝末年大臣张佩纶和李鸿章的长女,但到了张爱玲的父母亲这一代,也就近乎于她笔下的“遗老”、“破落的大族”了。
曼在短篇小说《特里斯坦》里这样形容没落贵族:
一个古老的世族,它太疲惫,太高贵,以致不能再有所作为,不能再面临生活,正接近末日。它最终的表现是艺术上的鸣响,一两声提琴的旋律,充满死亡前心明眼亮的悲哀。”原文里,这句话是神经兮兮的多愁作家史平奈尔对没落贵族美女科勒特扬太太生世的幽怨描述,但其实,曼的小说里几乎所有知识分子的警句都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他本人的立场。像我这样的读者,虽然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但《红楼梦》也读了不下三四十遍,仅仅这一句话,就感到醍醐灌顶,原来如此。一个家族在经历鼎盛之后是必然要破败的,就跟一个王朝会颠覆,一个人会死亡,是同样的道理,在曼的作品中,大多数的贵族后裔是有高尚情操和典雅情怀的,他们眼睁睁看着家族的衰败而无可为,当然,他们本身在高傲、理性、具有鉴赏力之外,也往往具有自负、懦弱、审美过于讲究、精神过于细腻而体力不支的特质,所以正是气数已尽的表现。
张爱玲的作品里也充斥了关于没落贵族或哀伤或可悲的故事,一则可以拿来和曼比较的,是《茉莉香片》。主人公传庆,二十上下,却“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
他家是一座大宅。他们初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满院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工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眼的荒凉。”聂传庆的大学同学言丹朱美丽活泼,是教授的女儿,校花的地位,“富养”大的女儿,满心没有计较,她因为自己快乐,就希望满眼看到的也是快乐,她又因为受宠而有些娇纵,正因为传庆不像别人那般追捧她,她偏偏要去招惹他,虽然毫无恶意。
和这则故事非常相像的,是托马斯•曼的《矮个儿弗里特曼先生》,弗里特曼先生出生于一个凋落的大族,婴儿时期因为保姆的失职,导致他患有轻微残疾,后来双亲过世,同三个老处女姐姐一起生活,他本身是个恬静淡泊的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而自怨自艾,甚至也平静地接受了自己或许永远都不会恋爱的可能性,直到一位夺目的美人突然闯入了他的生活,在描绘弗里特曼先生和林林根太太初次私下会面时,曼有这么一段非常“张爱玲”的描写(请忽略翻译的文字风格,试图想象原文的效果):
壁龛里射出一道光柱,微尘在光柱中飘舞。这道光柱正好落在她红褐色的浓发上,因而她的头发一刹那间金光闪闪。”在前文里,我们已经尽知这位林林根太太是如何的美艳夺目,这时突然用一笔“微尘”来衬托她头发上一刹那的金光,正是张爱玲也十分擅长的极度提炼的定格意境描绘,这么一笔,我们就知道主人公弗里特曼先生肯定是“万劫不复”了。
回到《茉莉香片》,这篇短篇不是张爱玲最细腻、最老练的文字,但其中被压抑的年轻人近乎于变态的嫉妒心所演化出来的残忍心,十分令人信服。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美丽的丹朱一而再、再而三地招惹传庆,看似是要和他“做朋友”,令他也快乐起来,其实就是受尽宠爱的小姑娘受不了全世界哪怕有一个人不那么爱她,这对她而言,就是悲惨世界了。她所不知道的是,她的父亲曾经和传庆的母亲是一对儿,如果他们当年自由恋爱成功,那么传庆就是言教授的孩子,就不会摊上一个抽鸦片的遗老做父亲了。这当然是孩子气的推测,但晚熟的传庆就是一个缺爱而自卑的孩子,他最终在夜深人静的山道上对着丹朱又打又骂又踢:
你就看准了我是个烂好人!半夜里,单身和我在山上......换了一个人,你就不那么放心罢?你就看准了我不会吻你,打你,杀你,是不是?是不是?聂传庆——不要紧的!‘不要紧,传庆可以送我回家去!’......你就看准了我!”丹朱倒是没有死,传庆知道自己跑不了。这个故事就结束了。
矮个儿弗里特曼先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托马斯•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写一句林林根太太到底是怎么看待弗里特曼先生的,他只写她的动作:她靠近他坐下;扇子丢在地上,两人同时伸手去捡;她亲切地表示,自己跟他同病相怜——“我的病也很多”;她还默不作声地垂下头来,眼睛向上期待地望着他;她用软绵绵的声音邀请他赴宴;甚至在宴会上,她走到他面前,问他是否愿意陪同她夜游花园。
他怎么可能不愿意?这种时候,赴死也愿意啊。
然后在两人走到夜深人静的小溪旁边,她还有一搭没一搭地调动他的感觉,问他几岁,是否觉得幸福,弗里特曼先生直到这时都是坦然的(虽然也很紧张),林林根太太于是使出了杀手锏:
一分钟过去了。只有蟋蟀的唧唧声,他们身后的树枝也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对不幸有一点儿体会,’她接着说。‘这样的夏晚坐在水边,真是妙不可言。’他不再回答,只是向对岸轻轻做一个手势。这时对岸已静悄悄地笼罩在暮色中。‘不久前我在那边坐过。’他说。‘在上次离开我的时候?’她问。这句话真是杀人不见血,因为“上次”正是在歌剧院,林林根太太恰巧就坐在弗里特曼先生旁边,不知何时就把白色的长手套脱下,露出“浑圆、洁白的玉臂”,后来又突然掉了扇子,就在那时,弗里特曼先生低头为她拾扇,闻到了“那位女人胸中温热的香气”,为人正经的弗里特曼先生因为不能自已,提前离开了歌剧院,来到这处恬静的溪水边令自己平静下来。
现在,林林根太太突然提到“上次”,弗里特曼先生再也把持不住,握住她的双手,竟对着她下跪了,而此时,林林根太太的目的已经达到,她像一个冷酷的胜利女神那样,粗鲁地把他推倒,“同时发出一阵短促、傲慢而轻蔑的笑声”,把他像狗一样留在了溪水边。
活了三十岁,之前一直恬淡自得的弗里特曼先生,此时的愤怒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憎恶自己,渴望自我毁灭,永远消失......
这两则人物情感博弈架构非常类似的故事里,一边是来自没落贵族的发育不良的男性,一边是美丽并因此具有权力的女性,二十岁的聂传庆和三十岁的弗里特曼先生都不是女人的对手,但张爱玲的人物通常是比较单薄的,不具备深刻的复杂性,因而也较容易被标签化,托马斯•曼和张爱玲相比,具有更为悲天悯人的内在信仰,他笔下哪怕是最悲剧性的人物,也并非没有一点反抗生活强权的努力,哪怕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哪怕是心理上的无欲无求。他的笔下很少有全然麻木的灵魂,而张的人物中,麻木的居然是大多数。
两位作家除了对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家庭生活题材的专注,两性情感也是重中之重的主题。他们各有一篇短篇小说,就很适合进行比较阅读。
托马斯•曼的《孪生兄妹》讲述了贵族少女西格林德即将婚嫁,她的未婚夫是一位门当户对的世家之子、一位年轻的官员,但她对未婚夫兴致索然,甚至还有些鄙视,她真正爱的,是她的双胞胎兄弟西格蒙德,当然,他也同样深爱着她:
他们像自私自利的病人那样只顾自己,像失去希望的人们那样自我陶醉;他们内心作出姿态,要把这个乌烟瘴气的世界拒于千里之外;他们认为自己一钱不值,因而彼此要相亲相爱。”他们的生活当然是丰美甜蜜的,两个人更是好得蜜里调油:
当他握着她那纤小而潮润的手时,既充实又无聊的时光就这样流逝了。”“两个人怀着甜蜜的热情倾心相爱——他们耗去了巨大的费用,把自己打扮得这样娇柔可爱,香气四溢,他们所爱的就是这种娇柔和香气。最后他俩像小狗一样各人咬着对方的嘴唇,闹着玩。”张爱玲的《鸿鸾禧》则描写了凋落大户家的长女邱玉清即将嫁给暴发户家的长子娄大陆,一开头,就是她跟两个庸俗的小姑子去时装公司试衣服,她明明是个清丽高贵的人物,却在两个小姑子的嘀嘀咕咕中显得颇为不堪(也无外乎是背地里嘲笑她骨架大、年龄大、会花钱而不会用钱),然而玉清并非没有成算,她就是对婚姻全然不抱什么希望,认定了自己的一生唯有置办嫁妆的时候能够任性一回——
因此看见什么买什么,来不及地买,心里有一种决撒的,悲凉的感觉,所以她办嫁妆的悲哀并不是完全装出来的。”这篇小说的大半篇幅都在描写玉清和未来婆家如何在与婚姻有关的“物”的世界中周旋,从蕾丝纱裙、乔其纱裙、搀丝的麻布、软缎绣花的睡衣、绣花浴衣、织锦的丝绵浴衣、织锦拖鞋、珐琅粉镜、玫瑰红的绣花鞋面、格子花洋纱手帕,到婚床、钟、竹帘、防空幕、灯罩灯泡、桌子桌布......一家人的烦恼与和好几乎全都与这些“物”息息相关,这当然是一个精致的物的世界,因为一家之主娄先生是新近发迹的,他的太太虽然处处因为自己的“不够”而感到烦恼,然而——
叫她去过另一种日子,没有机会穿戴齐整,拜客,回拜,她又会不快乐,若有所失。繁荣,气恼,为难,这是生命。”在《孪生兄妹》里,双胞胎的家庭环境是极为优越、精致过头的:
生活的陈设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活本身几乎没有容身之地。它的每一件陈设都是如此珍贵和美丽,因而高高在上,比它所服务的目的更高出一筹,人们为此感到眼花缭乱,精疲力竭。”西格蒙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呵护、打扮自己,从头到脚,无懈可击,他的亚麻布衬衫亮晶晶的,黑色衬裤是丝质的,黑丝袜上系着银扣带的黑袜带,长裤泛着丝绸般的光泽,背心上有精致的凸纹,礼服试穿五次才算穿好,“双手套进袖子时,软绵绵的丝绸衬里轻轻擦过,使他产生一种痒酥酥的感觉。”他的生活正如他的藏书那般:
这些书得意洋洋地排成一列,无比华丽,它们像一笔他无法占有的财富那样,使他的生活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固然,西格蒙德也曾想过要做些什么,比如学习艺术,搞点创作,然而他却没有时间下定决心,每天花在装潢门面上的功夫,不知花费掉他多少心机。但他不是个蠢人,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这样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的,正因为此,他才怀着既自恋又自我鄙视的态度,和双胞胎妹妹一搭一档,一唱一和,总是一针见血地评论别人,仿佛机锋本身就是生活真谛,甚至为了报复生活,他们进行了不伦之恋,因为无论外界发生什么——
他们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棕色的绸垫上,手挽着手。”《鸿鸾禧》里的人物没有这么深层次的精神变态,一唱一和的娄家姐妹仅仅带着最普通的小市民气息,尽管她们的家庭发达了,她们本质上还是典型的小市民,而玉清恨嫁的两个表妹,因为家庭破败了,再典雅姣好的世家小姐,也不得不近乎于站街一样的推销自己。
棠倩是活泼的,活泼了这些年还没嫁掉,使她丧失了自尊心。她的圆圆的小灵魂破裂了,补上了白瓷,眼白是白瓷,白牙也是白瓷,微微凸出,硬冷,雪白,无情,但仍然笑着,而且更活泼了。”让人止不住打个寒噤,而她的妹妹梨倩,明明新做了一件得意的旗袍,偏偏天气爆冷,饭店里又还没到供应暖气的季节,使她没法脱下她的旧大衣——
并不是受不了冷,是受不了人们的关切的询问:‘不冷么?’”张爱玲笔下恨嫁的小姐们不是有一个变态的母亲,就是自己矫揉造作,天生不幸。但她们的心思都相对简单,如果能嫁个好人,像玉清这样,嫁入豪门(管他是不是暴发的),婆婆没有能耐,公公有知有识,小姑子小叔子只能造成一般水平的家庭矛盾,丈夫也还很过得去,那么,下半辈子都可以像《留情》里的郭凤那样,虽然自己有剪不断的烦恼,别人看起来,却都羡慕得很。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就是最上乘的生活方式之一了。
《特里斯坦》的结局没有写到西格林德的婚姻,因为这已经无关紧要了,这段婚姻注定会成为摆设,一场交易,而双胞胎兄妹依然会在虚度的年华中把自己打扮得娇柔可爱、香气四溢,因为——
他们所爱的就是这种娇柔和香气。”除此以外,曼的《幸福》中有类似于张《琉璃瓦》中的家庭气息,也很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