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经典读后感有感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6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精选点评:
●如果执着于死于威尼斯本身,按照维斯孔蒂那个解读思路,那它和Süskind 的香水同质化相当严重。但是你看律法,换错的脑袋,受骗的女人,托尼奥克勒博尔这几篇,实际上他总是把人物置于一个二分的困境中,然后极其细致地描写其心理状态(像他早年的堕落中那样),并将人物被撕裂的事实神圣化。死于威尼斯,时常让人想起托比阿斯敏德尼克尔,一个孤独的离群索居的伤感的人,如何疼爱他的小狗,却在误伤它之后残忍杀害它,并抱着小狗的尸体痛哭不止。评论区臭狗屎,还看不惯年轻时候的那些东西。看不懂年轻时候的托马斯曼,就看不懂死于威尼斯。
●只读了《Death In Venice》……最喜欢谈论美的那一段,还有那灰蒙蒙的眼睛。
●没读完,受不了翻译
●那个年代的短篇小说……上来先花一千字探讨人生哲理,再花一千五百字描写一下环境,所以从第四页开始看就好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鸟啊……
●因为伯格曼,开始关注他
●所有故事笼罩着悲观主义的基调 可惜每一篇都收尾匆匆|| 喜欢艺术家的故事们|| 很久不读译文小说 好不习惯
●总是流露出一种阴冷、神秘的日耳曼气息,给人内在的压迫感。我却沉溺于此,无法自拔
●《沉重的时刻》还是十分慰藉
●大全集这玩意儿实在太恶毒了,十几岁中二当头写的惨绿愁红一篇没拉下,光是看看都觉得要尴尬症发作2333 我觉得托马斯曼的中二是那种从小认定自己背负着不幸的星星一定会在某个特定年龄或者特殊事件中死去的中二,就,还挺有意思的233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读后感(一):可是我不能放歌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是我不能放歌
《魂断威尼斯》就是未能放声的那首歌
死亡 威尼斯 少年 沙滩 马勒第五交响曲 白象旅馆 曼家族 自杀——终究将延续的闷响与文人的哀愁 下一次 也许就到你的身上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读后感(二):好纠结的史实——注意:是史实
1911年春夏之交,托玛斯.曼在布里俄尼(Brioni)群岛,每天都能从报纸上读到马勒日渐恶化的健康状况。他曾于第八交响曲在慕尼黑的首演后见过马勒,马勒“强烈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正准备动笔写《威尼斯之死》,于是借用了马勒的教名,并将他的外貌赋予了小说中饱受折磨的英雄埃申巴赫。
——摘自三联书店出版(英)诺曼.莱布雷希特著《音乐逸事》第588条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读后感(三):那些柔软而悲哀的心灵
喜欢上托马斯·曼也是从《威尼斯之死》,“美是感性的人唯一的真理”,真是一见倾心,现在像座右铭一样被我挂在自己的博客上。
看了这本“中短篇小说全编”,才知道托马斯·曼是多么擅于描写一场绝望的爱情中所蕴含的美丽,描述这世界上有着柔软而悲哀的心灵的人那异乎常人的内心世界,平静的思索以及悲哀的幻想,在疯狂的世界与平和的内心之间挣扎,我想这也透视出他本人的柔弱以及对生活的某种不信任。但从《托尼奥·克勒格尔》到《威尼斯之死》,隐约中也能看出托马斯·曼一直试图寻找一种世俗、健康、明朗的力量,以避免滑入自我的深渊。当然,这些寻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否则也就不成其为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读后感(四):死也要死在威尼斯
借这本书的名字一下,我看的是一本名为Death in Venice and Other Tales (1911)的中短篇小说英译本。
这个便宜版本收了托马斯曼不同时期的短篇小说,前面有漫长的前言和译者笔记,译笔也很不错,尤其是《威尼斯之死》里的中年作家(据网上谣传说主人公的原型是作曲家马勒,也有人说是瓦格纳,待考据)看到一个美丽的男孩儿为其痴迷那段,把变态情感写得这么真挚动人,简直可以做《洛丽塔》的含蓄短篇版。
托马斯曼受歌德的影响很强烈,写书注重细节,故事情节简单伤心而厌世,总有意想不到的灰色幽默,又能狠下心来让主角作残忍人世的牺牲品。他眼里的欧陆灰灰地下着雨,偶尔有迷人的良辰美景,还是主人公临别人世的夸张臆想。这臆想比现实还让人欲罢不能,我看完《特里斯坦》之后,马上按不住好奇去弄了一张《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歌剧唱片。
托马斯曼对音乐的研究也非常深刻,每篇故事里都有些作曲家,演奏者的身影,描写音乐的场景淋漓尽致,他另外发表过《瓦格纳评断》一书详细讨论《特里斯坦》的作曲家,现已绝版。
小孩子从初生之日就无比孤独,知识分子一身的虚伪,爱人在纠缠暗示之中分别。去看看托马斯曼眼里的水乡和海滨小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