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精选
《马克思的复仇》是一本由梅格纳德·德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的复仇》精选点评:
●还行
●难懂,一知半解
●1)马克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2)马克思也并不承认单一政党发起的革命,这在马克思看来是“拉姆基主义”;3)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可能产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4)二战以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那种资产阶级国家其实早已灭亡;4)苏联之解体,是马克思对歪曲自己本意的一种复仇。
●翻译好怪诞……
●真的,这位仁兄还是专注于写一本近两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与最重要的一些经济思想发展的联系所导致的经济政策流变,与各种经济自由/国家干预的国家发展模式关系的专著的话,那我觉得这书还是挺不错的,里面有许多有用而有趣的信息和历史知识。但是,当他提到马克思,特别是在得意忘形的第17章里不知廉耻地为经济自由主义和利润率张目,并且还要拖马克思来背书的时候,他的水平已经沦落到了国内某些同样拖马克思来垫背的“经济学家”的水平了。
●没营养书一本。
●“科梅尔 拉夫”
●第三条道路眼中的经济学史
●读起来并不好懂。
●对被利用来倾覆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扛旗者观点的证伪,不过其中有部分引文考证的错误,哈哈,这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小周提醒我的。
《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一):严肃的社会学通俗读物
整本书内容充实,逻辑严谨,但凡能够理解的段落都有充足的论据和严格的论证。但是,限于篇幅,书中包含大量的未加详述的历史事件和经济学原理,激发我进一步的读书去充实。
如: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与斯大林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区别
为何利润率会有下降趋势?(部分“庸俗”经济学家已经论证了利润率不下降的可能性。)
此外,这本书与《苏联最后一年》所持观点相左,但对苏联历史发展的论断更有说服力。对照起来读,会有帮助。
《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二):马克思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
据说马克思自己晚年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这不能否认流行的马克思主义与他本人的观念总是有些关联。本书的一个鲜明观点是马克思本人是支持市场经济的,后人误解了马克思。这种入室操戈的做法能否真正纠正某些人的信仰,我不敢确定。因为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很难说与马克思的著作还不相干。当然,本书还是为我们这些读惯了政治经济学课本的人提供了些新思路,在读这本书的同时,建议看看罗素、熊彼特、波普尔、奥尔森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是怎么评价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尤其是奥尔森对阶级理论几乎一针见血的批评。
《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三):所有的理想都是为了让人类过得更好
马克思只是开创和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他从来都不是什么预言家。
人类对于历史规律的最有意义的探索,就是所谓的历史天文学,从马克思才刚刚开始,我们草率的认为马克思穷尽了历史的规律,那恰恰是马克思所否定的。也许我们可以确定历史注定从简单走向复杂,但具体如何走向复杂,只有未来经历的人才能了解。
亚当斯密也承认,劳动者所提供的供给比大人物要多,但是获得的报酬却不成正比。至少有一个明显的不公平是需要解决的——有些人不劳而获。
社会主义不应当是将资本主义推翻,而是在保留它所有优秀的性质之外,解决不公平的问题。
列宁和苏联声称自己信奉马克思的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取得了政权。此后,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就被苏联劫持,成为一种宣传工具和宗教,再也没有人可以真正的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成为东西方谩骂时的一块狗皮膏药。
共产主义所谓物质及其丰富的状态近乎乌托邦,我们不去讨论,但是社会主义所定义的公平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问题。
最初对资本主义最大的诟病是剥削,其实就是人们的付出(劳动)与收获不相符。
所谓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就是每个人的劳动所得与其付出的努力基本相符。
近两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正在向这个方向前进。
现在还存在的最大的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拥有大量资本和土地的人依然可以不劳而获。但是随着资本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以及资本和土地使用途径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有能力但不拥有资本和土地的人也有机会接触资本和土地,并获得收益,而使没有能力而仅拥有资本和土地的人逐渐丧失资本和土地。社会于是更加公平。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使这个进程变得更快。
但公有化是否是一个选项,仍然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话题。
这是一本认真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并且做出现实分析的书,这本书很值得从小接受“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人读一读,非常有利于打破作为政治工具的马克思主义所带给人们的错误理解。
《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四):转云也退:马克思的复仇多个“科梅尔.拉夫”
我只是粗粗翻阅了后半部书的数章,有一类问题已经不能算是错误了。P169,著名的意大利诗人、意大利纳粹党吹鼓手加布里埃尔.邓南遮(GabrieleD‘Annunzio)被译成了“一位意大利诗人,加布里埃尔.丹纽泽尔”,如果译者稍许了解一点邓南遮,绝不会把后面那两句话译得如此粗糙:“领导一群混杂的冒险家,为意大利夺取了阜姆。”
156-157:“罗莎.卢森堡,这位最有才气的理论家和煽动者,惨死于唯利是图的德国官吏团体弗赖科普(Freikorps)之残暴手中。”
“Freikorps”被音译出来,一看到这种译法就令人起疑。德文我不懂,不过了解一点德国现代史的人可能会对捕杀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那个组织有点印象,它通常被译作“自由军团”,是一个由一群右翼乌合之众组成的准军事组织,也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德国官吏团体”。
174:“这里还有引人注目的银行倒闭,维也纳克雷迪特.安斯塔特(KreditAnstalt)银行倒闭,是最为声名狼藉的例子。”只需稍一查询就可知“Kreditanstalt”是“信贷”,决不是一个什么拗口的名字。
263:“只是在柬埔寨,科梅尔.拉夫(KhmerRouge)……进行了一场具有屠杀性质的暴力革命。……科梅尔.拉夫大大陷入了反人道主义的深渊。”
请问有谁听说过柬埔寨的这位领导人?柬埔寨曾是法国殖民地,“Rouge”即法文的“红色”,“KhmerRouge”即“红色高棉”,译者不但没看懂,而且连音译都错得离谱———竟把“Rouge”当成“Rough”糊里糊涂地译了出来。
译者在序言里说,此书作者德赛本人曾“真诚地对我说:”这本书几乎花去了我毕生的精力,它是我迄今为止学术思想的结晶,它是我所认为的唯一一本可以代表我本人水平的著作。你可以拿着它走遍全欧洲。‘“遗憾的是,看来他这番语重心长要付之东流。尽管译者”深感责任重大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但从以上几例以及附带表现出的语言能力来看,无法判断中译本里面还有多少个”科梅尔.拉夫“。
作者: 云也退 来源: 南方都市报
《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五):马克思是否是一个悲剧?
如果马克思可以活到今天,看看这过去一百多年间的历史,他本人是会感到高兴,还是悲哀?我想他会选择后者。
Ⅰ.思想者本身是否具有局限性?
首先,就思想者本人的局限性而言,我所希望谈及的并非那些常见的,关于历史处境和视野的局限,这样的局限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得不承认,那些被我们所首肯的伟大思想,其中的有生力量是具有超越性的,其生命力同时贯穿于多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中。而我所谈的,仅仅是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智力超群的马克思所难以克服的天才式弱点。有关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更替上的必然性,固然是一种伟大的洞见,马克思以一种惊人的才华,横贯其时代的三大知识:关于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关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其哲学与政治学中表现出的强势毋庸置疑,但从逻辑上来讲,一种好的思想必然起到好的收效是否成立?马克思何以认定,他的思想一定应该被立时三刻地提出?而一旦提出后又应该立刻获得推行?一个思想家是否同时不应是个革命家,马克思明明知道,一种制度——对他而言主要是资本主义——不将其内部力量完全消耗,是不会走向衰亡。我们今天来回溯当时的历史,资本主义甚至还处于上升期间,即使今天,我们仍很难有任何根据说资本主义就已经走到了它的定点,甚至我们都无法预估资本主义何时会越过其顶峰并开始向下坠落,何况下降期不会比上升期来的短暂。纵然当时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与震荡,可作为唯物历史论的提出者的马克思,应该能够理解其作为螺旋上升期所应有的波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没有理由认为前几种形式的社会形态各自延续了千年,而资本主义会在短短二三百年间消亡,人为助推的后果必然是十分恶劣的。可是,我们的马克思是知道这些的呀,他不仅有所觉悟,这一切甚至是他自己论证出来而得以确立的。但我们不得不说一个才华横溢的马克思,像所有前人的伟大思想家一样,无法克服其作为一个年轻的天才那种急功冒进的心态。一旦获得一种足以被称之为洞见的思想,便迫不急但地将其提出甚至付诸实践,试图一劳永逸的解决矛盾,同时也从中获得辉煌的名声,而不冷静下来对其可能的破坏力去做充分的估计。这是马克思无法克服自我
Ⅱ.思想的受众是否足以担当传承和实践者的角色?
当卡尔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施诸于大众时,其冒进所导致的不安定因素便尽显无遗。话语是多么的容易在流传中遭受误读,以讹化讹,马克思理论的对象尤其容易遭受这一诱惑,手中方面的问题多种多样,而我只想就其中一点谈谈。我想问的是,当德国民主社会党,当布尔什维克,当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时,对他们而言,首要的,最迫切的追求是什么?是像马克本人一样,关于全人类的幸福么?抑或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仅仅只着眼于获取政权?当马克思的思想仅仅在少部分知识精英中流传时,我们能够相信,其背离程度往往是讲可以控制并且破坏力不大的;而当它最终被适用于一个百万人的群体,以其夺取政权的诱惑混沌了马克思的初衷,为了迅速的占有更多更广的群众基础,扩大自己的市场,那么马克思理论也势必为此遭殃。简单的剥离出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部分,写成纲领,并迅速的赋予其普适性,最好能将其打造成一种无需怀疑的信仰,效果更佳。革命的群氓之中,集体无意识更易于操作,其结果是,马克思及其理论迅速下降为马克思主义、地方马克思主义、流氓马克思主义甚至杀手马克思主义。我想马克思本人并没有能充分估计到,在其死后,以其之名遭受破害、遭受愚弄、遭受禁锢之人,数量如此之巨,甚至远远超出其想帮助的人。如果马克思泉下有知,他是否会后悔当初提出那些理论?
Ⅲ.思想本身是否仅以正当性来评判即足以?
本文只是对马克思的不幸做一些简单的探讨,事实上还有许多问题的内部逻辑和关联还没有解释清楚,作者的结论是,换作马克思看到他身后的历史,他会相信对他自己提出的那些理论而言,没有更大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