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湖梦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西湖梦寻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8 01:5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湖梦寻的读后感大全

  《西湖梦寻》是一本由张岱著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20元,页数: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湖梦寻》精选点评:

  ●明朝的杭州啊啊啊啊啊!

  ●很喜欢晚明的小品散文,性之灵也,情之至也。此中犹喜宗子,散文妙手,只“湖心亭看雪”一篇足以见其笔力。我心向往西湖已久,看古今多少文人骚客,泼墨与此,痕迹宛然,不胜迷恋。然一欲往,则功课必先备足,昔者读《儒林外史》已有观游路线,今者看完《西湖梦寻》,则心里愈明,料得虽百年而景无变,时光诚不欺物,而只欺人也。“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西湖亦然如是。读此书可明心愉悦,亦可观摩文法,不可粗粗而览,当琢磨如细,想来西湖归来,再读也别有所得。

  ●至情至性

  ●游杭州必备旅游指南,不过我觉得感情的浓稠度没有陶庵梦忆那么深。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不如陶庵写得有生气,偏地理志类一些。

  ●大概是古代散文中最动情之人吧。

  ●西湖去过两次,一次走马观花,一次徐徐泛小舟。但都没有书中的味道了。。。

  ●写挫诗の张岱✓ 原来“断桥残雪”里的残雪是指散落在树下的月光。不过现在光污染这么厉害,估计没法在西湖看到残雪了吧。

  ●还有什么话说呢

  《西湖梦寻》读后感(一):我想起花前

  总觉得《西湖梦寻》和《浮生六记》是远隔数百年的姊妹篇。

  《浮生六记》的开篇如同一本爱情小说。

  倘若不作女性主义批评的话,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开始。此类爱情小说的主题之一,大多是男方掌控中对女性的教育过程。《国策》、《南华》也好,杜诗李诗也罢,《琵琶行》是最初肇始的文本——一个沦落天涯的女人,因为男人的倾听和记述而成为不朽,永远匿名地漂浮在历史之海的无限之中。

  《西湖梦寻》大约也有类似的地方。武装抵抗失败之后的遗老遗少,遁隐山林,心有所失,充满驱车古原之意。这与宋词元曲之兴颇有相似。失落的疆土和前朝风物,如隔云端的美人,可追忆而不可求思。在张岱的笔法里,回忆中的西湖景物即是美人。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散文不啻为苏轼“西子”之喻的延续。静止、美丽且哀愁的西湖,不断为掌控语言之美的男性的目光所笼罩、型塑和穿越。

  只要这些追忆黄金时代的男人仍在,这些文字也注定会消逝于月下,再不断诞生于花前。

  《西湖梦寻》读后感(二):吾爱其序,录之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唯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西湖梦寻》读后感(三):夜读《西湖梦寻》

  近几日晚上睡前开始习惯看几篇张岱写的《西湖梦寻》,初秋之夜,已感秋凉,读西湖美景旧事,意兴昂然,记之成文.

  晚明张岱,于明亡后披发入山,隐居著述。此书写西湖旧景,如雷峰塔,呼猿洞,放鹤亭,青莲山房,等等不一而足,文人典故,僧侣旧事穿插期间,每则数百字,读之有无穷回味。张岱写西湖旧景,追西湖旧事,缅西湖旧人,于山水人物着墨颇多,但字里行间有环顾左右而言它之感,盖以山水寄情,虽情意隐晦,余能会焉。

  遥想张公其时,明初亡清初立,自离故土,岑寂山中,兀自埋头。故国家园,已成往事,家国之殁,愤不能言。只得梦中回到故地,然后至西湖,却已非梦中状。默然凄然之情,难掩难说。只得片言山水,断句残文,貌似以悠然之意写意山水,实则黯然伤神之笔潜埋。著者写西湖而不只写西湖,家国天下,一声嗟叹。

  于山水行文中找寻张岱怀念旧国之情,是我每夜读此册之一大乐趣。张岱虽不只写山水,但其文形象生动,又不失隽永,读来使人有深夜清诵之欲,然如若清诵,却无呼猿洞黑白二猿和之,稍感遗憾。

  五一临近,诸事繁杂,或奔忙工作,或无聊走访,然能于夜中读一二则“梦寻”,喧嚣之中,我心安然。

  《西湖梦寻》读后感(四):祭奠和伤怀

  这是我看的第一篇古代散文。看自序和第一篇《明圣二湖》觉得不错,再读几篇觉得没太大意思,坚持读下去又觉得写得真好。读完之后想来,开篇吸引人多是因为文字美、观点新、感情丰富,往后的景致描写却渐显“淡远”了,然而真正用心读了,又发现这淡远中的沧桑、自然和灵性,并不比直抒胸臆的浅薄,反而通过自己的眼看过、自己的心悟过,更有一股散不去的清香。

  因为看《巴黎圣母院》没多久,所以不由得想起雨果所说的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历史和文化的记载和表达作用。雨果借主教代理的口说,印刷术会取代建筑术。他的《巴黎圣母院》向所有伟大的建筑致敬,并痛惜它们受到的自然和人为伤害。与此相比,张岱笔下的建筑,虽不及巴黎圣母院那般宏伟壮丽,却同样是某个时代的表现、某个人物的代言,又因为没那么宏伟,更容易在历史洪流中被冲散。同样,《西湖梦寻》没有《巴黎圣母院》那样恢宏磅礴,却是张岱对所思所念的西湖之景的祭奠和伤怀,也是为了永远留存那些再无人得见的美、盛、幽、奇、灵……又因为多了一种黍黎之思,便多了一种“梦中说梦,非魇即呓”的悲凉与无奈。

  也许是相关书读得少,我觉得张岱对景色的描写很有特点。这本书不是普通的游记,也不是回忆录,客观描写较多,而作者本身的存在感很少,而且很多描写侧重物理特征,比如方圆、高低、方位等。因此文字并不华美,所谓的“金句”甚少。《明圣二湖》、《北高峰》、《哇哇宕》和《火德庙》算文字较精致的,却也不是华美,更多的是一种清新自然之美。

  张岱笔下的西湖之景有以下特点:

  一、历史感厚重。张岱不惜笔墨,叙述了很多亭台楼榭庙宇寺院的历史沿革。几番建与毁,数轮兴与废。正是在这种绝盛与荒凉之中,西湖之景才不显浮华,景之凋零则更显凄清。历史如同无常的变幻,作者对佛的皈依、他的“惑破心空”,能从中看到痕迹。

  二,热闹与僻静对比鲜明。西湖中不乏繁盛之景,如“穷奢极欲”的包衙庄、“旷古风流”的苏公堤;亦多见幽静之景,如“幽僻”的西溪、“深山清寂,皓月空明”的冷泉亭;还有的仅一景就有动静不同的情趣,如喧阗的玉莲亭转角便是幽绝,湖心亭春时“喧阗扰攘”,夜月则“阒静凄凉”。热闹都已成往事,僻静尽使人忧惧。这种鲜明的对比,对游湖者的触动一定是很大的,恐怕和历史兴替一样勾起人的沧桑感,《柳州亭》便让作者发出“故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小蓬莱》中作者三次来此,如今人去墙倒,想到数年之后“必鞠为茂草,荡为冷烟”。

  三、人文气息浓。张岱不唯写景,景中多有故事。《玉莲亭》里白居易罚犯法者种树或开荒,是好官的故事;《智果寺》里的苏轼和《韬光庵》里的宋之问、骆宾王,是文人的故事;《西泠桥》中的子固,是名士的故事;《孤山》中的林逋,是隐士的故事;《岳王坟》讲的是忠肝义胆;《集庆寺》是对宋理宗的讽刺;《灵隐寺》讲具和尚建庙;《葛岭》讲葛洪修仙;《三生石》只一句话交代地点,其余篇幅都讲李源与僧圆泽的故事;《苏小小墓》讲名妓的魂魄,有点像牡丹亭;《小青佛舍》说的是才女的悲剧;《钱王祠》则有帝王的故事;《于坟》主要摘录陈继儒的碑记,讲名臣的故事;《云栖》讲高僧;《城隍庙》说周新探案……有的故事仅是事实,有的则带有神话,有的还是穿越历史的梦境。无论如何,故事和景彼此依存,故事有了载体,景色有了人性。

  四、充满灵性甚至神性。作者在《佝偻山房》中写到,“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忧有愧色”;《六一泉》中景与人心意相通,“惟精诚有感通之理,古山岳初迎劳之泉”;南高峰“大旱不涸,大雨不盈”、《一片云》中的祈雨、《虎跑泉》里的神话,把山水之灵推倒了比人性更高的层次。作者没有处处采用拟人的手法,但却时时将所写之景当成有灵性的存在。西湖如名妓,雷峰塔似醉翁,这些都是景的“性情”。

  虽然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不多,但书中还是能读出张岱的个性。他是个真性情的人,说“贾虽奸雄,威令必行,亦有快人处”;推崇诗文书画“忏悔恶人”的作用,认为曹操和贾似道虽为奸雄,但擅诗文,因此“罪业滔天,减却一半”;崇尚自然和天性,主张“物性自遂”(《放生池》),认为飞来峰“奇格天成,妄遭锥凿,思之骨痛”,“亦犹君子生不逢时,不束身隐遁,以才华杰出,反受摧残,郭璞、祢衡并受此惨矣”,芙蓉石“但恨主人深爱此石,置之怀抱,半步不离,楼榭逼之,反多阨塞”,而烟霞石屋则“洁不去肤,隽不伤骨,一洗杨髡凿佛之惨”。

  大过年期间读到这本书,感觉怪怪的。昨日去逛地坛庙会,想到一百年前农历年差点被废弃,接而想到庙会里摩肩接踵的盛况估计也就如同当年西湖的“萍聚之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