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书读后感锦集
《威尼斯书》是一本由[澳] 苏菲·厄尔林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书》读后感(一):因为一本书爱上威尼斯
《威尼斯书》是厄尔林所写,由朱子仪翻译而成的。看书名,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意大利威尼斯城的艺术和文化的指南书。如果你已经领略过威尼斯的美,想必你对书中描绘的场景不陌生,自然赞同书中的观点。如果你还未到威尼斯城旅行,那赶紧安排上,《威尼斯书》在手,旅行我是小能手。
说到威尼斯,你会想到什么,是意大利的浪漫风情,还是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其实这两者俨然成为威尼斯城的标记。书中是这样描述威尼斯的美的,“取一安 的美,混合一大瓶的文化,一壶酒的历史,再加上些许神秘感,一点点不解之谜,适量多愁善感和一小勺秘密,你就拥有了一副美妙无比的‘春药’,它的名字就是‘威尼斯’。”
书中的作者的艺术洗礼始于一次欧洲大陆游学之旅,他的祖母为了点燃他对艺术的爱,催他踏上旅途。祖母教给他的,是如何观看、如何体会、如何评价、如何自我启迪等,祖母与我志同道合,都向往新世界。
我以前一直以为,威尼斯城是一座迷宫,建筑都彰显着其主人的权力大小和经济能力,威尼斯的显露与隐藏,为什么一座城能将两者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意大利人,威尼斯城的贵族不愿意将私人的生活完全暴露,于是设立了秘密花园和隐秘的临街入口。事实证明,它就是迷宫。
书中可谓是图文并茂,建筑的图片可以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风光。书中最赞的是在书末尾作了一个地名索引,把书中所提及的威尼斯的旅游胜地一一罗列,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你会发现有图有文的视觉效果远超纯文字叙述,看着一张张的图片,你不禁产生向往威尼斯城的冲动。没关系,这本书能满足你对威尼斯城的所有想法,它特地在书中介绍的每个场所中附上网址,若你因为书中的描绘而心动,可以主动获取你需要的资源。
心动了吧,最后给你介绍威尼斯城的四季,各有各自的有风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安排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季节出国,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
《威尼斯书》读后感(二):一本给旅行者的威尼斯生活指南
看过一个问答,问题是有什么有趣的外语短语分享。
然后就想到最近在《威尼斯书》里看到的“giro di ombre”。这是个意大利语短语,愿意是“影子漫游”,可当地人却用它表示逛酒吧。原来,过去在圣马可广场的商人会借钟楼的阴影遮住酒桶,买酒的人或许需要绕到钟楼的阴影处才能买到美酒,因此,“影子漫游”就成了意大利人口中的“酒精漫游”。
漫游一词,很适合用来形容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旅行。威尼斯河网错落,即使沿着一条河道一直走下去,街名也会一路改变很多次。在威尼斯,如果你打算用GPS导航,那你恐怕要失望了。在威尼斯不按常理出牌的街巷排号命名系统面前,就连GPS也会不时失灵。
所以,在这样一座无法仰仗现代导航科技的古城,不如就开始一场毫无目的的漫游吧。
诗意的是,威尼斯作为一座适合漫游的城市,它的中心城区在地图上的形状也像极了一条游弋于地中海的大鱼。
坎纳雷乔区是头顶,这是威尼斯最大的居住区,林立着大量与居住配套的建筑,日用品市场、自助参观和酒吧一应俱全,这里还拥有威尼斯最著名的教堂,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奇迹教堂、哥特建筑的菜园圣母院和圣母玛利亚升天教堂。
接着往前走,就走到了多尔索杜罗区,这里是鱼的下巴。多尔索杜罗处处充斥了文化艺术气息,是各类美术馆的天堂。
圣保罗区是鱼的胸鳍,这里还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手工作坊,它们零星地散落在现代商业区中;威尼斯之旅中,最惊喜的事莫过于在众多纪念品商铺中发现一家颇具古典韵味的手艺工坊了。
接下来是位于鱼鳃部分的圣克罗切区,圣克罗切得名于19世纪初的一座修道院,但对漫游的旅人来说,它作为威尼斯入口的存在显然大过其名称的意义。
圣马可区是鱼腹,这里也是威尼斯的第一区。过去1000多年的历史中,它是威尼斯的政治中心,到了今天,政治作用不再,它也依旧是威尼斯的文化中心。这里有威尼斯最精致的奢侈品店,也有最奢华的星级酒店,还拥有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狂欢节。
最后,我们就走到了鱼尾处的斯特洛区。在斯特洛区旅行,旅人们需要花上一点耐心。跨过几座人行大桥后,你会惊喜地遇到拿破仑时代的公共花园。公共花园和附近的军械库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场。
威尼斯双年展或许让人感到陌生,但热衷看电影的你一定知道威尼斯电影节。是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
双年展,顾名思义,两年一展,奇数年为艺术双年展,偶数年是建筑双年展,两种主题交替展出,无论哪一年去威尼斯,旅人们都能赶上双年展。
当然,现在或许还不适合去威尼斯旅行,但这本地中海蓝色的《威尼斯书》,可以成为未来某天打卡威尼斯的攻略书,也可以在某个阳光午后,陪你在精致的插图中心游文化历史古城威尼斯。
《威尼斯书》读后感(三):《威尼斯书》一座城,赋予你一种生活方式
陈启文在《北京到北京的距离》里面写:“北京是我远远看得见的城堡,我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它的方式。最后,我只能选择——离去。” 每一座名都都有着自己的担待,它们承载了本土人的骄傲,外地人的仰慕。 正如威尼斯被这样赞誉:取一安弧的美,混合一大瓶的文化、一酒壶的历史,再加上些许神秘感、二点点不解之谜、适量多愁善感和一小勺秘密,你就拥有了一副美妙无比的“春药”。 威尼斯神秘,又包罗万象。它可接纳你的各种瞎想,准你大梦浮生。它容得下艺术家的浮想,也容得下商人的市侩,踏上威尼斯,便开启了梦幻之旅。 若想了解这座城,除了亲身前往,还可以看一看《威尼斯书》。从“艺术的狂欢”,到“购物的魔都”。从“灵感的源泉”,到“隐匿的酒吧”。这是一本艺术之旅,也是一部放松之旅。 作者苏菲·厄尔林从事艺术顾问行业,旅居威尼斯二十年,期间连任澳大利亚驻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代表团成员。 她在书中说,自己的艺术洗礼始于六周的欧洲大陆游学之旅。德国祖母埃莉诺将心中的艺术殿堂一一为她罗列出来: 沙特尔主座教堂里有彩绘玻璃窗;……米兰小心珍藏着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侍女成群的苏黎世艺术收藏者家中有下午茶和高更、凡·高……威尼斯仿佛一个奇境……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01.回归初心,淋漓尽致地活着 “不管你为登陆威尼斯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我要透露一个关键情报——你还是会迷路的!”书中这样说。 关于迷路这件事,张爱玲恐怕是首屈一指。 记得她的书中这样描述,每次学校组织看电影,散场后,她都要等着家里的车去接自己,否则无论如何都回不了家的。 与父亲闹翻,在母亲家住的日子里,母亲经常接到她的求救电话。哪怕她去离家不远的地方,还是会迷路。 迷路的感觉实在是不好,有时候走出好远,发现不对了,再绕回来,来来回回就是走不出一条对的路,有时候借助地图也是无济于事。 但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威尼斯,那就不一样了。这里虽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却因此增加了神秘,即使迷路,也只是增添了一场意外的旅行罢了。 威尼斯的地图乍看上去乱糟糟的,如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细看,会发现中心城区像一条大鱼。 坎纳雷乔区,是鱼的头顶。 多尔索杜罗区,是鱼的下巴。 圣克罗切区,是鱼鳃。 圣保罗区,是胸鳍。 圣马可区,是腹部。 卡斯特罗区,是尾巴。 威尼斯就是这样一只大鱼立在水上。城中的人们像一尾尾小鱼,穿梭嬉戏。 澳大利亚演员——雷切尔·格里菲斯说:“关于威尼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乘水上出租车穿越布拉诺岛,然后一头闯进大运河。” 这感觉多像一尾顽皮的小鱼,登上过山车,然后直冲而下,回归河流。 这种肆意,畅快,自然而然的感觉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成为生存的常态,一口口吞噬着我们的快乐。 生活就要淋漓尽致,才能不留遗憾。 什么是淋漓尽致?尽一切可能做你想做的事。 20岁以前努力学习,20以后好好谈恋爱,30岁拼命工作,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说到这,不得不说本杰明·富兰克林,教科书里的人物,一百美元正面头像,一个能将每件事都做到巅峰的人。 革命领袖,发明避雷针,开办医院,创建图书馆。科学家,革命家,作家,记者,商人,等等,各种挨不着边头衔汇聚一身。 伟人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拉近点说,孩子身上也有“做到极致的品质”。 儿子不到几个月大便开始给他屯书,一岁以后,他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是最安静的。 小小一本四方绘本,他可以让你一口气读上十几遍,直到他听懂。 有一天,给他读了好多遍《亡羊补牢》,一次读到“把羊圈补得严严实实的”,他打断我纠正说“是牢牢实实”,我才知道他在反复地听,反复地记。 儿童时代是成年人的本心所在,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越来越浮于表面,安不下心来深耕一件事,也无法体会到畅快的感觉。 偶尔放松一下,从紧迫的状态,回归本我,来一场心灵的刨根问底,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威尼斯是这样一个自由而极致的城,它收藏了顶尖的艺术作品,它让顶级艺术家们流连忘返。它有最丰富的色彩,最深邃的线条,或跃然纸上,或悬于唇边,或隐匿于闹市,或浮于水上。 02.心灵的驿站,亦是精神的天堂 苏菲·厄尔林称威尼斯是创意者的灵感源泉。 她说:“威尼斯懂得如何摆下一桌盛宴。教堂和美术馆诉说着昔日东方-地中海贸易的深刻影响,也守护着这座城市奢华的文化遗产。” 佩萨罗宫收藏了《游吟诗人》,《朱迪塔2》,等重磅画作。 雷佐尼科宫,陈列着跨度500年的30幅画作。 科雷尔博物馆,2013年重新布局的珍品陈列室拥有300件威尼斯历史珍宝。 当代艺术家阿伊达·托梅斯库,常在研究院美术馆闭馆前90分钟造访,因为参观者越少,越能获得宁静和思考空间。 众多画家,作家,艺术家,在这个艺术和文化棱镜折射下的威尼斯吸引,感悟精神共鸣。 学生时代,一位闺蜜说,某某同学家长特别会生活,周六日爬山,钓鱼,或是节假日去哪里旅行…… 最后,她总结说,精神生活好过物质生活,因为精神生活寻求的是心里的满足。 当时虽没有体验过什么物质,什么精神,只是懂得精神生活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的东西,必然是好的。 后来,听陈数在某节目上说,人得先掌握一技之长,有了生存下去的能力,才能谈精神,谈理想。 白岩松说,物质不牢地动山摇。 罗永浩直播带货,正诠释了一切越过物质的理想,是妥妥地耍流氓。 随着感触的变化发现,也许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只是偶尔的心里满足感吧。毕竟没有几个人有画家高更那样的毅力,与理想不死不休,为精神的富足执着半生。 《月亮与六便士》的男主角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便是高更。他后半生放弃舒服的生活,抛妻弃子,只为了从绘画中寻求精神寄托。他如同苦行僧,流落到大溪地岛后,终于觅得了一处让他灵感迸发的佳境。 毛姆在形容这处世外桃源时这样说:“你感觉你的灵魂随时都可能飘走,飘升到寥廓的天空里,那时你会觉得死神的面貌就像你亲爱的朋友那样熟悉。” 这种感觉或许是精神世界的终极体验吧。 追求极致的精神,至高的理念,始终如一地坚持,威尼斯聚集了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种情怀。 03.结语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月光明亮的时候,我们就瞧不见灯光。” 正如威尼斯这座水上迷城,是众多名都中璀璨的一座,它如同一轮明月,让繁星自愧弗如。 千城千面,万家灯火,每座城都承载了无数的人生。你的记忆始于哪座城?终点止于哪座城?最爱的人生活于哪座城? 总有一座城是你生命中的不可或缺,是回忆,是寄托,是生活。
《威尼斯书》读后感(四):《威尼斯书》深度漫游威尼斯指南
《威尼斯书》是一本艺术从业者,为我们提供了崭新视角的威尼斯访游指南书。由艺术圈内人为你引路威尼斯,可以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足不出户遍览至美威尼斯的景观,如果你想前往威尼斯,这本书将是你的深度漫游指南。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一篇海明威写的文章改编的课文《水上威尼斯》,那个时候虽然我们还不了解威尼斯,但却因此爱上了这个水上城市。长大后,我们又读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可以说,这座小城,不时地活跃在我们所读过的作品中。 这些都让我们忍不住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威尼斯的美景和文化。
《威尼斯书》用众多艺术名流的指引,加上近70幅实景美图,为我们揭秘了40座古典与当代艺术的殿堂。读这本书就像我们在俯瞰威尼斯,让我们能够仔细地欣赏这颗嵌在蓝色玻璃上的橙色宝石。
《威尼斯书》从对这个威尼斯艺术殿堂的全新认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双面威尼斯。然后就带领我们游览了现在这个从不同文艺作品中已经跳脱出来,发生了变化的当代威尼斯。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威尼斯所蕴含的很多文化魅力,很多我们熟悉的艺术家画家都带此留下了他们珍贵的遗迹,水上的贡多拉都能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跟着作者品味各种威尼斯的美,有这些艺术家领路,让我们感到流连忘返。还有非常实用的旅游指南,你应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大约能花多少钱,去什么地方能够享受到纯正的味道,哪里花费不高,能够让我们尽享地道美食,究竟该穿什么带什么,这本书给我们讲的一清二楚。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南书,当你做旅游规划的时候,这就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攻略书。
去一个地方游玩,我们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你会玩的更加尽兴,到具体的景观看到某些作品时,也会产生更多灵魂的共振。相信这本《威尼斯书》能够让你体察威尼斯最细微的脉动,能够让你从艺术家的视角来看待这座绝美艺术殿堂,书中还有关于艺术奥斯卡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介绍,让你不仅能够了解古典瑰宝,也能够与现代的威尼斯产生互动,关于威尼斯,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当你合上书页时,你会忍不住想要前往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