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度访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深度访谈读后感摘抄

2020-12-20 03:1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度访谈读后感摘抄

  《深度访谈》是一本由袁岳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访谈》精选点评:

  ●提出好问题

  ●只看了前言,期待中......

  ●对于咨询师是很好的教材,但并不是普通大众想了解的

  ●觉得主要是针对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稍显专业,聊此一读吧。

  ●本公司入门书。这东西关键是实践

  ●【2013.3.6】【13-5】好像是一本如何进行街头随机访谈的说明书,索然无味。不过未来如果要用这技能,可能还要参考。权当工具书类存着吧。

  ●有些细节点还是要注意的……比如访谈前要深入的了解和准备,访谈过程中不要一直看着问题清单

  ●社会学。

  ●在某看来写的最好的是提纲那章……里面的几个大案例倒是不错,理论部分写的不是很清晰。

  ●不错。可以学到不少技巧

  《深度访谈》读后感(一):这书还行

  副标题:如何结交陌生人。基本是宣传语。

  实际上本书是完全在讲 定性调查 的教材,适合采访记者、调查人员。有很多实际操作的方法。

  设计访谈提纲、在访谈中沟通、整理资料是精髓。

  《深度访谈》读后感(二):关于深度访谈分析

  这本书看了两次,原本认为是自己没有认真阅读,认真阅读后仍然有诸多疑点,遂不推荐大家阅读。

  本书的第七章--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写的比较混乱,无法清晰明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实例引用还不够多,文章的结构也有待调整,另外建议配备光盘资料。

  以上,仅为本人拙见。

  《深度访谈》读后感(三):如何与陌生人交谈

  一回生,二回熟,下次见面可点头。

  这本书的作用就在第一章,后面的深度访问章节我没仔细看。

  如何与陌生人交谈,首先是心理问题,客服了这个问题,我们谈点技巧。

  技巧一:合理得体的语言,不要套近乎,不要攀关系,第一次交谈大家都是有防备心理的,不要涉及私人问题,保持安全距离的提问。

  技巧二:关联性和共同性。找出你们共同的话题,比如是校友,老乡,或者都曾经在哪个城市呆过,这样就比较能聊下去。

  技巧三:保持趣味性。发挥幽默,实在话题死掉,就让他过去吧。蔡康永的建议,当成屁来处理。

  技巧四:粘连发问。由他的回答进行引申,让他解释,联想下个可能问题。

  有可能的话就记下人家姓什么,很高兴和你聊天,下次有机会再见。

  《深度访谈》读后感(四):如何挖掘别人的心理动机

  这本书看完有一段时间了,自己看书有个习惯,把便签纸在自己认为不错得地方,或者自己有共鸣的地方贴上去。今天整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工具书,市场人员、咨询人员可以拿来借鉴参考。

  没有与陌生人交谈,他们就是 我们生活中永远的陌生人。大家都说缘分,大家能见到已经很有缘了,份是要自己争取的。遥想当年窗边的小姑娘,没有主动去搭讪,只能留下美好回忆。

  人们不好意思不回答由自己的话引起的疑问。用这个方法,可以让很多人喜欢你,因为是在真正的倾听他说话,尤其是再加上一个动作,歪一下头,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这本书和《思考的技术》里大前研一曾经提过的“实地访谈法”很像,作为调查问题的真正原因很有帮助,先归档,等需要的时候再找出来,参考框架。

  欢迎参观我的网站:www.liangxiaoxiao.com

  《深度访谈》读后感(五):我们聊聊?

  完全是冲着袁岳跟副标题:如何结交陌生人,才去看的这本书。正文一开篇是袁总跟一18岁女中学生的聊天,或许在“把妹达人”看来这是个很一般的搭讪。不过之后的总结,却非常精彩,小样我情不自禁地想要跟更多人分享。

  没有交谈,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永远的陌生人,而哪怕仅仅是有限的交谈,在你们下一次相遇的时候,你们也会说:“咳,怎么是你啊?你怎么在这里?”你们就是熟人了!我们平常与人照面,与陌生人相遇的机会远远要比熟人多。但是,最多的人任由陌生人成为陌生人,连点头也不曾做过;而另外一些人则借助于交谈成为朋友,实际上甚至比一般的朋友还要达到更深的了解程度。(P5)

  “打破坚冰”五要素:

  1.合理的场景与第一印象

  一个采取主动行动去结识陌生人的人,需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安全而诚恳的人,因此他需要使用一些“安全”的问题和陌生人交谈,同时,对这些问题,既不能过分浮夸(有虚假的感觉),也不能过于拘谨(有不自信的表现)。

  2.趣味与共鸣

  谈话的深入与有趣的话题的发掘有关,但是趣味的标准必须考虑谈话对象的背景、个性与需要,只站在主动对话者自己立场上进行的话题构想往往引不起对方的兴趣,而使互动陷入尴尬的境地,通常一个个人兴趣广泛、见识广博的对话者更容易找到适合特定对象的话题,因为他所拥有的选择余地更大。

  3.粘连的发问

  人们不好意思不回答由自己的话引起的疑问,因此针对对话对象的语言而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可以使得双方能够进行持续的对话。

  4.关联信息与相似性

  相似包括同乡、校友、同一专业领域,关联包括朋友的朋友、共同的爱好、去过同样的地方、面貌与某些熟人的相似处、有兴趣的共同话题等等。

  5.话题处理

  这意味着沟通者需要在沟通方式中避免过度的亲近与套近乎,而表现出更多的的尊重感与分寸。

  (根据P6-9内容整理)

  说白了,朋友是靠“搭”出来的。两个人纵使在臭味相投,如果不交谈,也无法成为朋友。而如何与陌生人成为朋友,这其中充满着技巧。很意外地得知在新一期的《新周刊》里竟然提到了豆瓣上极富盛名的“魔鬼咨询师”,一位专门教人如何结识异性、自称搭讪犯的牛人。

  我觉得搭讪真的是门学问,而且是小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可惜,这本书把侧重点放在了“深度访谈”这一调查方法上。所以,本书更像是一本零点公司的内部培训资料,而非教你“如何结交陌生人”的搭讪学宝典。

  9.2.4下写于外公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