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议事规则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议事规则读后感1000字

2022-05-16 02:10: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议事规则读后感1000字

  《议事规则》是一本由(美)亨利·M.罗伯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议事规则》精选点评:

  ●写的太枯燥了。。。没耐心细细看了。

  ●翻译可真够烂啊,很难想象是商务的书。难道我语文能力退步了? 是个老版本,不看了

  ●民主规则

  ●社会活动基础入门读物

  ●此书为缩编版,如今新版译本厚可500多页

  ●学习开会

  ●婵婵同学的书,借来学习之用,恩,有点枯燥。当然其实沉进去后还是能发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关于怎么开会,人家研究得真是细致了得。尽管是简写本,依然叹服。从来没有参加过符合这样规则的会。。。

  ●议会法,公司开会及看各类司法美剧英剧必备

  ●虽然是技术性的规则阅读,也弄明白了一些关于政党和会议的道理:会议是共同体交流意见获得合法性的活动,而不是组织(高中政治呀……);多数通过尊重大众意见,少数发言尊重少数意见,此乃民主实践。

  《议事规则》读后感(一):开会的规矩

  中国人喜欢开会,开了这么多会,也是胡乱开。个把明白事的领导,开会能效率高一些,80%的会都是开了头,结了尾,都不知道在讨论什么,想得到什么结论,一天下来,还搞得大家精疲力尽。

  定些规矩好,当然大会有大会的规矩,小会有小会的规矩,不能乱了章法,这才是根本。

  《议事规则》读后感(二):内容隐晦。但有价值。

  内容隐晦...阅读难度不亚于神马这法,与那法。

  但有价值...我们一直就不会好好的讨论事情....你不觉得吗??

  140年前的书,属于我最近在看的分类:方法论。

  记几点比较好的总结:

  1、会议要有主席,要有书记员。会议主持及会议记录。

  2、批准才能得到发言...不是谁都可以随时说话的。

  3、单个人只能在同一问题上发言次数限制。不是无休止的发挥....

  4、投票。不是拍脑门...你懂的...

  推荐一个不错的书评,呵呵。写到这吧。

  《议事规则》读后感(三):《议事规则》

  上周在《南方周末》上面看到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篇名是《“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试验》,那是一篇几个大学生关于在农村向农民推行议事规则的故事。英国规则遭遇中国传统农民,最后中国的农村也学会了如何开会。真了不起啊!看了以后,我不禁联想起来,我们学校的职大会如果能够按照这种规则来开该多好啊!

  马上上网,登录当当网,发现版本还挺多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操作指南》《议事规则》……好多种版本,最后选择最便宜的一本9.00元钱的《议事规则》打折以后8.30元。昨天书到了,小小的一本,商务馆出版32开,深蓝地白字,装帧很简单,看到书的那种感觉就好象回到了70年代,现在很少见到这个开本的书了。

  书还没看,先上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本书竟然是1876年2月19日出版的。民国时期孙中山就在推荐这本书作为会议规则。在网络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在接触过这本书,或者参与过按照这个规则组织的会议后,都在大力推广这个会议规则。从出版以来《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处在不断的修改补充当中,现在已经是第十版了,变得越来越详尽,越来越严密。

  民主并不是抽象的名词,应当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主就是一种规则。

  《议事规则》读后感(四):《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恕我的孤陋寡闻,最近才接触到这样一本书--《罗伯特议事规则》。如果你用百度或者google搜索一下,会发现它的一些相关联结,比如说此规则的各种不同的中文译本,以及种种对于此书的评价。这本书我只是粗略看了一下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贺卫方老师的日志里有相关链接),大概的议事原则和规则。最新版本的译者在他的日志上宣称:《罗伯特议事规则》是逐利和制衡的完美结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工具。

  我们长久以来的传统不是去遵守规则、尊重规则,我们习惯并且艳羡拥有特权凌驾于规则之上,而特权是一种对规则破坏性的力量,是规则的对立面,最终导致规则的不得执行和彻底被架空。而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的一些原则和规则恰恰对于特权保持了必要的警惕和制约。

  正如很多人赞同恶法非法,在经验性命题的背景下,如果说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规则本身所代表的广大民意(同时这也是规则正当性的泉源)也变得同样重要。这样一套议事规则对于所有人意志的参与,对于所有人意见的表达都给予了必要的重视,这样使得规则更容易因为其本身力量博弈后达到均衡而被遵从。

  而今,《罗伯特议事规则》在美国的议会和公司里风行得到广泛的实践并且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而中国目前地方以及基层自治又在政策下得到鼓励并产生强烈的诉求,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议事规则对于各个阶层、个体参与各个方面的建设并且学习相互妥协的意义无疑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民主意识和议政议事能力的培养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此书最新版本的序言介绍,罗伯特议事规则以美国众议院的规则为基础,考虑了一般社团组织的实际情况,已被官方定义为美国的议事规则,罗伯特为建立一套统一、清晰、完整的议事规则找到了成功的道路,在建立健全并发展美国的议事规则的过程中,他功不可没。罗伯特当然清楚当年英国国会上院的规则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才从追求“一致通过”发展到今天人们接受“过半数通过”,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对“一致”甚至是“基本一致”的追求本身就会变成一种独裁。在一个追求“一致”的组织里,各种错误的感情——不愿被人视作反对领袖,不愿因说出了不同意见而遭到歧视,不愿被人视作集体团结的障碍,等等——必然会导致在“全体一致”的假象下,做出的决定却没有人真正满意,结果也就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实施这些决定,没有人真正愿意为这些决定负责。罗伯特看到,只有通过过半数表决,加上公开明晰的辩论,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出符合组织整体利益的决定。只有通过真诚的说服和对议事规则的娴熟应用,罗伯特才能够如此高度地统一众人的意见。

  青年文化评论门户.I kX4X(mK

  译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些议事规则的一些根本原则,我看了以后觉得受益匪浅。摘录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原则,其中包括:(1)平衡原则,即保护意见多数者的权利也保护意见占据少数者的权利,甚至没有出席会议的人的权利也得到保护,从而最终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2)对领袖的制约,集体在交出自己一部分权利给领袖的同时,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利,确保自己在根本上能够直接控制集体自身的事务而不被领袖所控制;(3)多数原则;(4)辩论原则,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等。这些原则在我看来,饶有趣味,万事皆有内在的原理,行政程序、公司治理等,在程序方面的很多原则与之如出一辙。另有具体的规则摘录如下,有兴趣的人不妨一看。

  l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l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l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l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l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l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l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l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l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议事规则》读后感(五):会少规矩多

  会少规矩多

  丁林

  说到开会,我们这样年纪的人这辈子可真是没少开,有些年可以说是天天开,甚至是一天到晚开。大会小会,什么样的会都开过。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旧社会税多,新社会会多”。到了美国几年,大小单位也换了好几个,美国人是会少,不仅少,而且短。工作中的碰头会之类的,常常是站着说,这对喜欢说话的朋友 绝对是很不利。 可是如果说美国人开会非常随便,没什么规矩,那就大错特错了。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那么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故事要回溯到140 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在北方的麻省贝特福特,有一个年轻的陆军中尉亨利·马丁·罗伯特。那一天,他奉命参加类似“拥政爱民”的活动,主持地方上教会的一次会议。偏偏这个会议的议题是很有分歧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位才25岁的年轻军官,把这个会开得一塌糊涂。人们在会上争论得不亦乐乎,结果是什么决议也休想达成。这样的会,开了等于不开,甚至比不开还要糟糕。

  这事儿让罗伯特心里放不下了。这位毕业于大名鼎鼎的西点军校的美国军人的认真劲儿上来了,他发誓,如果不找到一个好的开会办法,他再也不开会了。

  认真地探究人的智慧本质,他和大多数西方哲人一样,发现人是一种最难被道理说服的动物。当发生分歧的时候,不管分歧的基础是什么,或者出于利益冲突,或者出于信仰理念,或者出于知识经验的不同,反正一旦分歧明确公开,是非常难以在短短几个钟头或几天里靠语言的交流来达到一方说服一方的。分歧的双方找到共同点的可能不是不存在,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交流机制,否则,一方说清楚了,另一方根本没听进去,还是白搭。

  看清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会议决议所达成的“一致”,要么是强权从上到下强迫会众接受,要么就是一方会众势力压倒另一方。而这样的“一致”“决议”,在罗伯特这样的美国青年看来,还是违背了民主的理念,没有让不同意见的人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歧见,是不公平的。罗伯特想要找到一个开会规则。

  结果他发现,居然并没有一部现成的开会议事规则。尽管西方人从古希腊广场民主时代开始,就开会决议军政大事了,但是,那还是带有原始的粗糙,有点象我们下乡时的大寨式评工分,嗓门比道理的效力要大。尽管英国的议会有了长久的议事历史,有成套的礼仪规矩,尽管美国的参众两院有议事程序,法庭有庭审规则,但是民众自己却并没有一部开会议事的统一规则。罗伯特决定自己写一部。

  他开始研究已有的各种议事程序,探索这些程序的逻辑,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的话,会产生什么结果。经过几年努力,取其精华,补其不足,他写出了一部议事规则。可是拿到出版商那儿,却没有人相信一个年轻军官能写出这种法理性的规范。最后,有个出版商给了他十分苛刻的条件答应帮他出版:先要让出版商捞回成本才有罗伯特的稿酬,另外,罗伯特要自己出钱买1000本送给国会议员、律师、教授等头面人物。他答应了。

  就这样,1876年2月19日,亨利·马丁·罗伯特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正式出版,立即行销全国。到1915年,已经带有将军头衔的罗伯特出版了修订版,书名正式叫做《罗伯特议事规则》。在此期间,这本由一个年轻军官写出来的开会规则卖出了两百多万册,成为美国民众开会的标准手册。

  罗伯特逝世于1923年。此后,他的后人和当初参与过编写的人继续修订这本议事规则,使它适合不断变化的技术进步。1943年出了第五版,1970年出了第七版。最新的第九版,出版于1990年。

  这样的“游戏规则”,对于民主理念的具体实现和操作,常常具有决定成败的重要性。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些是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些是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些规则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是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烦琐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我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我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我的发言时间,是什么时候。第二,当我表达我的不同意见时,我是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是向不同意见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地低下。而罗伯特议事规则,就象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找到求同存异的地方,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规则保障了民主程序的效率。

  当然,就象有了好的电脑还要有好的软件一样,罗伯特议事规则只是一套洞察人性而力求公平与效率的技术性的设计。在民主的议事程序中,这套议事规则的效果,则依赖于开会者对游戏规则的尊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