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城市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2020-12-21 04:1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城市的世界》是一本由[美]安东尼·M.奥罗姆 / 陈向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的世界》精选点评:

  ●作者关注于「地点」的观念,围绕着「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全球化视角下不同城市的比较展开。其中有关中国与美国不同城市的比较分析,显得有些单薄,大抵是受限于篇幅的缘故。不管怎么说,这本小册子,带着其一定的中国性,多有理解与参考价值。无论是作者还是我,都希望城市能够给人以更好的生活。

  ●新城市主义

  ●城市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具体地点,很多力量影响着城市的运行方式,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是每个人都与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

  ●看完中文版之后感觉当初看英文版的时候只看了开头和最后两章是正确的选择

  ●当文献综述看一下~最开始关于地点和空间的部分还行,后边就没啥用了感觉~

  ●床头小书,却不失理论的精准||第二次读

  ●宏观城市理论

  ●前面简述了很多学说研究,但最后笔力稍弱了,有点像《身份的焦虑》那样,最后有种突然间泄气了的感觉…

  ●前两章还不错,蛮新颖的。但后面的分析并未完全贯彻前面的理论。地点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等同于了空间。

  ●作为不那么大个的学者写的不那么大部头的introduction,差强人意~可是能译出戴维·里卡多,路易斯·威尔士,乔治·斯密尔(Simmel是斯密尔,还斯密达呢),译者实在是很给力。

  《城市的世界》读后感(一):places, not sites

  书籍分五个章节,第一章节讲述了地点的概念及相关哲学家的观点,第二章节综述了城市社会学中对于地点的相关理论,第三章节以美国为例描述了大都市营建过程中性别资本与种族对地点的影响,第四章节从政治文化经济三个方面描述了全球化城市的问题,第五章节探讨了一些地点营建的要点。总体来说,前一部分属于文献综述,后一部分属于城市现状的总体讨论,最后掺杂着一些思考。

  这就导致,在阅读过程中,①对地点的概念存在困惑,大尺度(整个城市或国家)与小尺度(街道与社区)被罗列在一起进行讨论。②会获得很多启迪性的思考,但文章又没有更深一步探讨这些要点。③地点的讨论,会有很多视角,哲学视角/经济视角/现象学视角,诸多!文章也提到既往的研究者用统一取代了差异,用数量取代了质量,用经济取代了文化。但作者在自己的探讨中似乎也犯了类似的毛病。

  我自己的思考:①亨利列斐伏尔主张可以通过三种主要元素检验社会的空间特征,活动地图和象征性建筑(我自己总结的),这些东西其实和凯文林奇的认知地图略有类似,能否以一种叠加动态活动的地图分析来判断整个城市?②在全球化的当下,地域文化也在同样反击,捍卫自己的特有文化。餐厅作为饮食文化的体现,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文化融合的课题,饮食习惯/消费习惯/就餐习惯/座位布置/立面喜好……,嗷!又想起了我的肯德基③真的太讨厌把所有东西都套用在空间政治的框架下进行讨论!人不是符号也不是棋子

btw,原文中地点并不是site,而是place。这样子的话,是不是。。翻译有误

  《城市的世界》读后感(二):《城市的世界》简述

  记得上海在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切地认同这句话。对于商业、经济来说,城市自然有其独到的好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它一定更美好吗?那可不一定。《城市的世界》,副标题是「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这本书给我们一个理解城市的指导。正如作者写道,当今对于城市的研究多从批判地角度出发,其中非常的有名的莫过于简·雅各布斯在其富有创意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然而,在未来的人类社会当中,城市必然承担了重任,因此创造美好的生活,自然是城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安东尼和陈向明两个作者,虽然在前言当中提到本书作为教科书的属性,但是他们也没有拘泥于教科书式的宣讲,反而在语言上显得十分生动。开篇引入「地点」作为核心概念进行考察,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宏观与适用性的视角。虽然说书中是以城市作为对象,但是并不妨碍你参考他们的做法将「地点」这个概念用到一些更小范围的地方,比如说一所学校之类的。

  不过要说道本书当中最令人感到受用的部分。还要看中间的两章内容。

  一部分是在第二章中,作者对城市研究的不同理论与观点都进行了梳理,并扩展到对城市发展的不同观点,城市运行看待的不同角度,以及对于各种理论与观点的优缺点都进行简要的分析。这样的一章综述,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来说,其实是大大开阔了眼界。例如,若非作者的话,我恐怕很难将韦伯与马克思两个人与城市研究联系在一起,我也无法想到什么他们有关于城市本质的任何论述。但是作者提出马克思的观点虽然不直接与城市有关,但是他的理论在众多的理论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说起这个,还是能够发现书中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偏向于使用列裴伏尔有关社会生活与空间以及其建立在马克思理论基础之上的一定斗争性阐述。

  另外一部分是第四章,也就是以全球化的视角来对比分析当今城市,主要是以中国和美国的城市进行比较。中国的城市讲的是上海、深圳、东莞这样三种类型的城市。上海是原本便建立有工业的基础,并有着很长时期的对外交流的历史。而深圳则是从无到有,以经济特区的试验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城市。东莞则是与台湾省(侨胞)的投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在这一章当中作者所要讲述的,其实是全球经济如何改造城市的景观(「景观」这个词本身也是社会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便是中国这样原本一个封闭的体系。然后作者考察的是地方自治,或者说是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地方政府由单纯的政治性统治转为经济的引导以及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这种竞争通常都是给以外部企业以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他们的投资,从而带动地方上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境况,并不应当是看作是在中国才会出现。它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发生着。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在商业或是说经济上的竞争力的考验。

  不妨可以说,「全球化」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空间的联系,这些种种因素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地方来说,其原本存在的独特性或者说本土化性质其实是经受着考验的。例如,麦当劳、星巴克这样的跨国公司对于地方社会的空间环境的改造,以及对于本土竞争者的威胁,都改变着地方城市的特色。再联系到波德里亚对于「物质系」、「消费社会」的思考,虽然我们是在用「全球化」这个词汇,但是其背后实际上是商业,也就是资本的力量,消费的行为。而这样的领域里面,马克思的理论自然是有其适用的空间。

  除此之外,作者在第三章以及第四章当中,所列出的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表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表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问一句自己,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城市的世界》读后感(三):城市地点的文化剪切

  城市地点的文化剪切

  ——《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读后

  阅读这本原本很专业的建筑学研究教材后,却引发了紧傍于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铜锣湾街的,称誉为中国商业街“探花”的成都市春熙路的好奇。

  在《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术语表解释,“地点——空间上人们居住和工作的所在地。人们在此空间基础上建立个人的身份认同,并发展其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为成都人,我以为成都市的春熙路是一个与之成都人的身份认同最典型的“地点”。这地点上记录了成都人文化性格的认同与成都人与成都历史变迁最为戏剧化的文化剪切。

  老子《道德经》中有句:“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春熙路的命名取自于此。似乎隐喻了这条著名街道的繁华商业气息。

  春熙路作为成都第一条商业街,最早起于于1924年,因由当时的四川省督办杨森提议兴建,杨森下令把旧衙门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从南到北一条街,其后又修建了东西两条街,名叫春熙路东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最初根据他“森威将军”的头衔将其命名为“森威路”。后来由前清举子改名为“春熙路”。

  这里原有一座被废置的满清时的按察使衙门,占地很广,右边与南新街为邻,左边到城守街、科甲巷一带,座北朝南,对面走马街。1924年时,杨森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四川督理(变相的督军),便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条便是修建马路。杨森决定把东大街拓宽成马路,下令把这座衙门全部拆除,所有商店住户锯去屋檐,缩进门面。成都市民本来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推成都极有名望的“五老七贤”徐子休、方鹤斋、曾鉴、尹仲锡、刘豫波等人为民意代表,到督理署向杨森陈述利弊。而杨森不为所动,坚持修路。事情有点象二千年前西汉的司马相如写的《难蜀中父老书》中陈述事情的重演。

  时有成都文人刘师亮的一副双关语对联反映出来:“民房早拆尽,问将军何日才滚”;“滚”指压路机辗压,又指杨森“滚开”);“马路已捶平,看督理那天开车”(“车”在四川俗语中有溜走的意思)。

  以上故事可以看出成都人对新事物的前后态度与文化性格。

  最早建成的“春熙路”, 分东、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间还辟了个街心花园,在当时可算得是布局新颖。

  关于春熙路的建成,可以比对《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中的引用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论述:

  “城市的建筑是城市布局的具体化。它决定了城市辖区的占有模式,也定义了在城市行政和政治权力当局作用下,城市布局是怎样被识别的。”

  春熙路也为近代、现代、当代成都文化的积淀与展示。

  春熙路北路口的劝业场,为成都市最早的商业大卖场,其今天的内廊式建筑风格也隐约可以回顾起当年的模样。

  今天属于春熙路区域的大科甲巷,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罹难地,今天此处有一通3米高的汉白玉的诗碑,石达开名为《入川题壁》,引自“残山剩水楼主人”所作的《石达开遗诗》,“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

  不过在石碑上诗的最后一句没有镌刻上去,大概是出于为尊者讳的意思。更有人指出, 《入川题壁》系后人伪托。

  今天不管是成都本地人,或是外地人,最先看到的这通石碑的感受一般为:突兀、惊奇、血腥,惊讶不已……

  而在这通石碑可以望见一座古老的“拜占庭”式建筑,这就是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和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所在,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存在,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如此静谧、祥和,又反衬着春熙路的喧哗。

  今天被改造后的中山广场,四周高楼大厦如壁四合,中间座着比例尺寸都显得如此矮小的民国巨人孙中山的座像,这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的作品,据说中山先生座像是按真人大小进行的。

  若以此为中心,最近的最庞大的商厦是日本的跨国商企伊藤洋华,最远的是台湾商企太平洋百货大楼。然后便是消费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精益眼镜行”。至于当年声名显赫的“亨得利钟表行”、“胡开文笔庄”等等,而今都成为镶嵌入街道中央地面的黄铜浮雕,被熙熙攘攘的无数的鞋蹭得铮亮铮亮……

  本来,春熙路地下还有一处珍贵遗存 “唐代地下排水设施” 景观,可以印证诗仙李白的那句“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可惜在今天的“伊藤洋华”商厦下面当年被批准同意之后永远地被撤毁了……

  这在《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术语表中可以被称为:“创造性破坏——最初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将资本主义制度下新商品不断代替老商品的过程作为创造性的破坏。城市学研究乾沙龙•左金将城市的不断更新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

  不过,这样的破坏将成都市春熙路与中国盛唐之间的千年脐带无情的剪切断了。

  2008-6-8成都北门天开居

  《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美]安东尼•奥罗姆 陈向明 著,曾茂娟 任远 译,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1版,23•00元。冯至诚 藏书。

  《城市的世界》读后感(四):从城市反击战说起

  如果说世纪之交我们还在为入世而欢欣鼓舞的话,那么现在是时候反思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了。

  马克思经典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价格高于价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些部门流入,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加。而当资本夹着古巴的雪茄,喝着法国香槟在全世界乱窜,已获得更高利润时,在民主国家为主的世界版图上,劳动力大部分还被束缚在自己的国家。于是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变得更穷。当然,还有更可气的。

  为了吸引资本和就业机会,地区间围绕税收优惠展开了无休止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在使地方丧失谈判能力和地位的同时,也给跨国公司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而在跨国企业不断寻找下一个低成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变得异常脆弱,乃至有可能失去近期已获得的经济利益。资本家们像一个无赖的邻居,吃完你准备的丰盛午餐后,打了个饱嗝,拍了拍屁股,说“不好意思,我还要赶下一场呢。”

  好了,是时侯开始反击了。

  首先出场的是坐了很久冷板凳的小个子选手。学者们通过对亚太地区子区域(由不同国家的一部分地区组成)的研究中发现,地理的连续性和可接近性是处于国际疆界上的边境城市建立有效联系的关键因素。而这些边境城市又或因历史问题、政治原因都被各自的政府忽视过很长一段时间了。例如位于亚洲东北部的大图们区域(GTS),它由吉林的延边、朝鲜的北部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组成。现在,一条穿越边境的公路通过穿越中国的三河将延边和朝鲜港口城市清津连接在一起,而另一条公路则从中国的延吉出发,经沙陀子直到罗津港。想象一下做为边境城市的晖春,当它与全球制造业建立起直接联系后,无疑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

  再下来,是城市间的强强联手。芝加哥,这个世界最大的商贸交易所——芝加哥贸易和商品交易委员会所在地,正在与伦敦、巴黎、台北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期货市场建立起贸易联系,在这个网络的任何一个连接点,你都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交易服务。对了,让我们还不得不再次强调的是,越来越多的亚洲城市(例如汉城、曼谷、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显得更加活跃,而这些城市在“中心”城市的地位正随着一项关键的功能定位——飞机旅行——上升或者下降。

  好吧,原谅我开头的危言耸听,全球化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全球化又是个不能不提的话题。佛山,地处珠江西江流域和广佛经济圈,在物流资源上可谓得天独厚,然而随着制造成本的增加,如何能持续吸引国际投资的目光、迎接全球化挑战依然不容忽视。在巩固原有基础的同时,佛山只有继续大力发展铁路国际联运,增强区域联系,依托广佛经济圈与白云机场物流业务,开展“卡车航班”,增进国际接轨,方能实现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增值。

  ——————传说中的分割线—————————————————————

  以上不是什么报刊评论,纯属《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习作与《城市的世界》摘要。看《华》一书,除了对国内媒体的唏嘘以外,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本作文教科书来看。王家卫说,一个好的导演首先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那么多剧本摆在投资商的面前,如果你不能在三分钟吸引到他的话,那什么后话都不用说。好吧,让我们将上文当成一篇不成功的习作来阐述一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一篇文章开头是关键,导语一定要够吸引。(体会1)你可以骇人听闻,你可以故布迷漳,你也可以倒行逆施,重点是够吸引。当然,别与你后面的文章脱节。好吧,当世界都是平的时候,你突然正襟危坐的说全球化有影响,这就不得不使人往下读。接下来第二段就是要说影响了。全球化影响每个人,当我们拿出一张A4纸写上所有的影响时,我们不是为了为全球化立传,把最现实、最直接的影响抓住,其他的我们暂且放一边。(体会2)

  “好了,是时侯开始反击了。首先出场的是坐了很久冷板凳的小个子队员。”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在你的脑海中是否想象着NBA的球员脱去外套上场的情景呢?是的,动态化,让画面动起来。(体会3)类似的还有“打个饱嗝”, “拍了拍屁股”,它会让读者脑海中的情景动起来,而不是傻呆呆的一幅画。而与之类似的还有另一点,人性化。布隆代尔在书中说,最能吸引读者的元素:第一,狗,第二,小孩。这些都会让读者有很强的画面感,身临其境。——当你说伊拉克战争死了多少人时或许没几个会触动,当你说起战死战士的母亲、兄弟——他或许就住在你隔壁——泣不成声时,你还会支持伊拉克战争吗?

  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引起的争议早已尘埃落定,却似乎没有人关心中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我只知道,如果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划分段落、提炼中心思想的学生,大抵是不会知道上面的体会的。

  讲完自己蹩脚的习作,该说说读《城市的世界》的体会了。

  阅读是社会的一部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所想的是,旧城改造、城市化、房价乃至城市外来工问题。2007年,是全球城市人口超过非城市人口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遇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地点这一全新概念,“从本质上讲,城市代表着地点——空间内我们定居下来并能说明我们身份的具体位置”。然后沿着这一思路下来,我们看到城市对社会的影响,它给我们带来个人身份认同感、社区归属感、时间感(过去和将来)以及家一般的感觉。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城市地点的沧桑变迁——全球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这本书做为一本入门书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二章对关于城市社会学的一些理论综述,人类生态学、新马克思主义、地点的创造与再造观点等等,都会让你眼界豁然开朗。做为两个美国学者,天然的优势——众所周知,这个超级大国上演的城市演变足以提供各式研究样本——使得他们在研究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产生的财富与权利、少数族裔的影响以及对性别的影响,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名合作者陈向明做为一个美籍华人,对中国以及东亚城市发展的关注也会使你在阅读此书时不会觉得陌生。

  节前的大风雪使得80万大军滞留广东。当地政府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粤过年。很有意思的是,大年初一了还是有记者采访到一些回家过年的人们。请允许我现学现卖一下,地点,维系着人们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可能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但他所生活的城市似乎没有提供“字样那些有提升作用的、富有灵感的、令人难忘的建筑环境和居住模式,从而形成特殊的归属感”。在冷冰冰的大城市,他们只是暂栖的候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