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谷(07)读后感100字
《風之谷(07)》是一本由宮崎駿著作,東販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190元,页数:2001-0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風之谷(07)》精选点评:
●目前为止看过最经典的日本漫画,在深度上目前没有漫画能超越这部,我要收集一套实体的!!!
●完美中的完美丿别的不想说了
●是的,这正是庵野口中的宫崎骏思想集大成之作。宫崎骏对科技对战争对人性思考的答案。同时,可以看到自始至终都是温柔的宫崎骏,可爱之人不会死或者死得悲壮;奸邪之人会赋予可爱之处。横跨宫崎骏创作数年的杰作。时代的刻印
●实在是好看,比动画的思想境界高了一个层次。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宫老细心雕琢了13年的漫画。以前宫老有放出过想出续集的消息。
●<泛读>超哥推荐。据说是宫崎骏唯一一部长篇漫画。最近一个好友也在跟我谈“善良的狮子”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其它人对娜乌西卡的评价——勇敢、善良。大道都是趋同的,如同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是指不为一己私欲而争,并且要为了自己所领导的团体做事。这也是娜乌西卡可以被捧得那么高,被那么多人喜欢,感化了那么多人的原因。她不仅仅共情能力强,她是真正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做事的。身为领导就如同设计中的主体,是最显眼并且最精彩的部分。如果不能做到显眼、精彩,这个主体就不称职。当你身为领导,却怠惰、贪婪、畏缩,这么难看的主体在很多时候是不容易维持太久的。还有另一点就是娜乌西卡对于能量的感知,其实这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静下心来都能感知到一些东西,你对一个东西的爱或恨,放在手掌间,身体会给你答案
●据说画风之谷的漫画是宫崎骏没有电影可拍的时候的工作,同时他也表示想要挑战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画漫画的天分。
●宁愿选择和森林一起跳着舞迎接毁灭
●太宏大,太悲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时候看过的唯一一本日漫,从此以后再也看不了其他漫画。从老爷子的漫画里才能见出,他的世界设定之宏大、之复杂,他的悲悯之动人、之深刻,是远远超越他所有动画作品的。结尾,修瓦墓的死魂灵说,生命是光;娜乌西卡驳斥道,生命是黑暗里闪烁的光。
●时时幻想自己是个卑微的驯虫师,默默地活着,磨励自己。当娜乌西卡出现时,杀死心爱的虫子们,扔下所有不舍的身外之物,随她一同前往修瓦古墓,义无反顾!
《風之谷(07)》读后感(一):尊重每个生命
娜乌西卡发现原来腐海和虫不是神明为了惩罚人类而创造的,而是人类先人为了快速净化这个布满毒质的世界,让世界回到最初的纯净和自然而制作的,而生存下来的人们身体都经过了改造,以适应当前这个有毒的世界,坟墓中的主人选出人类中的王,传授他制作腐海的技术,让他领导改造后的人类来制作腐海来清洁世界。等到清洁完成后,再将人类的身体改造回来,使之适应自然的世界。
但是娜乌西卡认为改造人和虫类,不管由谁,出于什么目的,既然被创造出来了,就是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不应该被远古的使命所奴役,更何况一旦净化完成,人类可能还没改造回来就已经灭亡了。而且无论是污浊的世界还是洁净的世界,人类中同样会有痛苦、悲剧和愚昧上演,这种本性无法消除,所以与其仇视和放弃现在的世界,不择手段地一味追逐新世界的到来,并为此付出战争和杀戮的惨痛代价(这和希特勒称犹太人污染了德意志民族所以要屠杀犹太人有何两样?),还不如把握好当下,努力和腐海共生下去,即使生活在困难之中,也仍然追求快乐和幸福。“世界净化和人类再生”这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无法令娜乌西卡信服,人与人之间,王虫之间的那份温情和友爱才让她感到最真实。尊重每个生命而不是牺牲生命才是娜乌西卡所信奉的价值。
《風之谷(07)》读后感(二):纵使一次又一次吐血,也要超越那一天而飞翔。
漫画比电影立意要深远得多,尤其是在第七册里。之前娜乌西卡的经历只让她知道了腐海秘密的其然,直到本册才知道其所以然。而她的反应,实在让人击节赞叹。难怪乌王会为这个素昧平生的女孩遮挡致命的毒液,并称她为“破坏与慈悲的混沌”。
《风之谷》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一样,存在两种世界观,一种相信人定胜天,一种相信天人合一。表面上看,相信人定胜天的是破坏者,启用巨神兵、毁坏森林、操纵王虫、变异黏菌,而相信天人合一的是建设者,他们与腐海共存,休养生息。但实际上情况并不绝对。远古人类所留下的神,也在筹划重建自然;而娜乌西卡则毫不犹豫地使用了破坏力量,甚至把成千上万的人类胚胎和远古的先进技术一同摧毁。在行事手段的背后,是对世界的看法差异。人定胜天者相信,存在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理想社会,值得人们努力寻找。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调整设计方案,意图引导社会的走向。而天人合一的信奉者则不相信理想状态是可推测或可预见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保存世界各部分的活力,让自我生长的机体去逼近理想状态。显然,理想化的机械体所孕育的可能性会比以自发运作的有机体要少得多。不过,娜乌西卡摧毁陵墓所承载的世界清洁计划非出于功利的考虑和算计,只是单纯基于对万物的敬畏之心罢了。
《風之谷(07)》读后感(三):最好的结尾,最差的结尾
最终的结尾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最终完成了基督式的救世任务,而是像后世的作品中那样消灭了最终大Boss,和所有人成为了朋友,最后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大海啸?忘记吧!战争?忘记吧!未来的美好世界?忘记吧!再也不会回风之谷的御风使?忘记吧!但你们却要“记住我的话,并把我的话传给其他人”,以使得“所有人可以蒙受福音”,因为“神的国近了!”
不论怎样,即使是这样的结尾也可以认为是宫老当时想法的结果吧,冥思苦想不得其果,最后只能顺势而为,让人感觉虎头蛇尾,可又有多少作品不是这样呢?
我至今仍几乎没有看到能让我幡然彻悟的结尾,那些优秀作品或者是像黑暗中的一盏提灯,熄灭后四周仍是一片黑暗;或者是像黑暗中远方的一束亮光,当你跑到光源时,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片晦暗。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持续着这样的过程迎来终焉,就好像光芒未曾显现一般。
在这可悲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在筋疲力尽的后半段,我们已不再心怀大志,锋芒已尽,我们发现于其高谈阔论不如养花弄草,于是乐于安享这天伦之乐。也许,也许,这样才好,假如人人都这样,世界肯定会变得更加平和,我想最后风之谷的那个千年之后的世界就会变成这样吧!怀抱着希望老去,并且在在安详平和中迎来无痛的死亡。
《風之谷(07)》读后感(四):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开始我以席勒速写的标准说他画的不好,看不下去,谁知一开始便停不下来,以每天两本的速度看完了。看到最后居然几度欲泪,深深的被娜乌西卡和动物们感动着。动画版的依稀记得有独角兽的场景,可能记错了。
不管人类怎样来的,被怎样的造物主造出,被谁改造,当获得生命的那一刻,我们便有了自己的权利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动物与植物也是一样。
森林中的每种植物,每种动物都是个体,也是整体,推动着这个系统不停地运作,颇有中国禅学中所说的“一草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然而人类,这种善恶并存的生物,这种特质存在于书中大部分的主角身上,娜乌西卡、皇弟、乌王和他的两个王子等等,由于人类的罪恶,对环境的伤害却由动植物来抚慰,甚至付出以生命。对它们的善良及勇敢坚定之心,深感愧疚。这正是现代世界的写照吧,从人类的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标榜自己从自然中脱离出来,成为环境的主人,然后我们一步步侵吞着动植物的天地,一步步埋下伤害,人类真的已经被“改造”成没有“毒”便无法生存的物种,我们都被所谓的“科技与文明”的追求蒙蔽了眼睛。怜悯,爱护及对生命的尊重之心,让她连接了所有部族,还有动植物。
在修拉墓中的对话,我有很久的恍惚。如果是我,会对所谓的“改造者”恐惧屈服吧,或者人类已经如此不堪,为何不回到那个曾经无比纯净的美好世界,这里像是方舟一样保存了所有的创世所需。席德拉和娜乌西卡都执拗的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可以说他们都是为了延续生命(自己和他人),甚至目标可能都是相同的,但娜乌西卡的选择更像老子(又穿越到中国)的“无为”,而不是耍手段,所以她胜利了。
真的,或许明天会因为一口纯净的空气而吐血而死,我也愿用这生命创造明天。
《風之谷(07)》读后感(五):人的末日
这本书上手的时候可是相当谨慎,但也拜托这份谨慎,看完全书终于松了一口气。作为一个充满末世情结的人,对宫崎骏一直以来的印象,并不是一个能够以我的方式打动我的作者(建立在《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千与千寻的神隐》的印象之上),但这本书彻底征服了我,让我对名不虚传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对于这部作品,最简单的解读是把它看作一部有关冷战历史的记录。在这种解读下[1],多鲁美奇亚和土鬼分别对应美国和苏联,风之谷、培吉特分别对应相应的盟国(特别地,风之谷对应战后的日本)。此外,巨神兵代表了冷战中的核力量,而圣都修瓦的陵墓以及腐海,则暗示共产主义(或者其他主义)的意识形态乌托邦。虽然有着如此精确的对应,但从宏观意义上说,这还是应该算作一部关于人类最终命运的作品,种种隐喻未必专指某一时代。 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一下,古代不是一样有罗马和迦太基、新教和天主教、英国和法国、基督教和伊斯兰么?或者换个说法,“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风之谷》的历史也不例外。 最后一本里,那乌西卡飞速地成长,认清了自然与人对立或融合的图景本身就是一个谎言。不管她怎么做,她都是在用一个无望去替换另一个无望。在这一集里,她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理想、第一次让自己的双手沾上鲜血。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爱也不是无所不能,和平也是、人性也是…… 大地的洁净计划是一个乌托邦,它是建立在人类的罪孽之上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它毕竟是个乌托邦,就像20世纪众多的乌托邦一样,为了它的极乐允诺,它必须吞噬现存的生灵。面对可预期的毁灭和不可预期的拯救,那乌西卡的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当整个世界的命运决定于一个人手里时,其实我们已经输了。 当然,我们可以赞赏她顺势而为,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披挂上先知的外衣,将“流着奶与蜜之地”的谎言继续向人们讲述,以抚慰他们痛苦而迷惘的灵魂。不过可以想象,她、以及整个世界需要面对的未来,必将更加艰难。 本作在最终话成功的转身,由浪漫的希腊神话蜕变为基督教式的应许和预言。在这一过程中,女主人公和她的故事,终于迈入了成年。电影版很明显试图以前两册的剧情为基础重现这一过程,但限于篇幅,未能说尽。那乌西卡的基督化,只有在逐字看完漫画后,才能得其全豹。 综上,将本作看作90年代日本动漫界的标杆作是并不为过的。所谓厚积薄发,90年代大红大紫的诸多二次元作品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部作品的元素,但就深度广度而言,再无能出其右者。所谓神作,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特别值得赞美的是,通常人们会认为,日本的反乌托邦和末世题材思想性上略逊欧美,但却独具东方式的美感,能把死亡写的安详而瑰丽(参见《横滨购物纪行》);作者并未在艺术上失去这种优点,却在思想性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1] http://bbs.tianya.cn/m/post-filmtv-25855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