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舰哗变》读后感锦集
《凯恩舰哗变》是一本由[美] 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恩舰哗变》精选点评:
●好精彩!!读到法庭那一部分紧张的一身汗!
●黑色喜剧。
●这本书让我感受了我与基友的缘分
●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最后我们都理解并成长为我们不喜欢的人。可以理解基弗的懦弱首鼠两端马里克的被利用和绝望威利的成长甚至奎格的刚愎自用和残酷,但律师庆功宴上对奎格的同情乃至于引申到海军正规军上就还是无感。
●非常有力的一个故事。慢慢觉得,人的偏见在一个群体中真的是一件无比可怕的事情
●看过话剧后再看小说,等于是被剧透了。但小说的信息量远大于话剧,特别是关于海军生活的。描写基层官兵的作品大多是关于陆军的,关于海军的很少,所以本书还挺特别的。舰长奎格大概代表了一类指挥官:和平时期靠刻板地执行规定和突出的军容军纪而获得提升,但一开战就曝露了其无能的本来面目。
●无愧普利策奖。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军队乃至其他国家机器良好运行的极重要前提,虽然某些时候对某些当事人很残酷。但是无论你喜欢与否,或者说你直接上司是个让你想狠狠揍他的混蛋,当你试图打破那些规则的时候,你必然会主动或被动的承担很多责任,而且很有可能没有个好结果。幸好在非国家机器的企业里,实在不行你还可以辞职,而在军队这样的国家机器里,这可不是轻松容易的事。从这个角度而言,军队不是好职场。
●1 不如期待中的好看啊 个人感觉亮点基本都在法庭辩论一节了 还有一段恋爱的心理描写也不错 2 军队真是最践踏人权和泯灭人性的地方啊 3 觉得在美国有一个能言善辩的好律师真是重要啊! 妙手回春 救人性命啊= =
●不错
●放在中国,可能不会有人为了这点“小事”大费周折。
《凯恩舰哗变》读后感(一):平淡的哗变
这本书挺厚的,感觉有点太平淡,没有太多的情节跌宕。讲述了一艘老旧的驱逐舰上,性格怪异不近人情的舰长奎格,如何“努力地”争取到军官的哗变。其实,哗变也不是那部电影《红潮风暴》那样的激烈和不可调和(发不发射核导弹可是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所谓的哗变只不过是在台风袭来的时候,副舰长马力克和值日军官基思一起,剥夺了惊慌失措的舰长奎格的权限,以挽救整艘船。而更多的铺垫,在于凯恩舰上一堆的琐事,草莓事件割断绳缆事件用水事件等等,让马力克、基思等人觉得舰长脑子可能有问题。台风时的哗变也不过是以上问题积累的结果。因为铺垫花了太多的笔墨,等到事情发生了一点都不觉得有啥问题。我觉得这是这本小说不成功的地方。
而基思的恋情写得也很弱很无趣,阶级差异两人都清楚,我是绝对不看好,不过happy ending貌似是应该的。
不过大概最终作者还是要圆回来,大意是,击败希特勒还是要靠这么舰长们,尽管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他们才是一线的英雄。
《凯恩舰哗变》读后感(二):威利.基思是不是就是沃克?
我好奇的是最后他有没有如愿以偿,娶梅温回家了呢?
德.特里弗的管理那么乱七八糟的,简直是没有管理,却能在扫雷演习中拔得头筹;而凯米斯船上的舰长把整艘船管理得像个艺术品一样,却会丢了一幅扫雷器具;奎格船长的管理就不用说了,他是那种最糟糕的管理者,在他的船上有四种做事的方式,正确的方式,错误的方式,海军的方式和他的方式,只能用他的方式做事。
如果他是一个英明的管理者也就罢了,偏偏他自视甚高,但又毫无本事,第一次出海就出了丑,把那个破破烂烂的船搞破一个大洞,我擦,我简直看得要笑起来了。一开始想把错误赖到机轮头上,后来发现蒙骗不过了,还是不认错。
训人时不分时机,让自己的船在海上打转转,最后把拖靶的绳子割断从而丢失了靶标,可以捞回又逃避责任不捞回,然后被上司训斥。
参加战争时,表现得像个被吓软了腿的小毛孩子,超怕死啊,就从来不敢正面面对炮火与攻击。
作者只是很平常的在叙述事实,但是旁观者愤怒不已呀,真是太牛了。
庭审那一段,超精彩,那个格林沃尔德,看上去犹豫纠结的飞行员,把完全不利于已方的案件干净利落的翻了盘,最后还是好人得救啦!看得爽死了。看得更爽的是他对基弗的评点,让这个军旅作家人格上的污垢无处可藏!
这本书值得看好几次,不过没什么时间细看。有点可惜。
讲真,作者好牛,我看过他的其他两部小说,战争风云,战争与和平,都好看得不要不要的。
《凯恩舰哗变》读后感(三):战争中唯一的好人就是死人
凯恩舰哗变 2019年5月14日
这部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是我读过的第三本赫尔曼战争题材作品了。根据这部小说中军事法庭审判的部分改编的话剧《哗变》似乎比原著更加引人注目,一度轰动了百老汇和整个西方世界,并在198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导引入。沃克总是可以将在恢弘的战争背景下真实、深刻的人性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上至杀伐决断的将军、下至卑微软弱的士兵,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将国法军纪、爱情亲情、人文伦理的冲突集于一身,精准的点缀起了这部充满戏剧性的矛盾事件。
战争是冰冷残酷的。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们往往关注战争过程中那些民族的、权力的更迭起伏。我们歌颂那些英明雄伟的战略决策,敬仰那些名垂史册的人物,关注犹太民族的悲惨命运,为战争的伤亡和残酷而唏嘘不已。但我们往往忽略那些在战争海洋里随波起伏的一个个完整的、平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和命运完全不由自己所决定。舰艇上的锅炉工、炊事员、记录员,他们在这场战争里起到的作用微不足道,但他们一样承受着等同的危险,他们有着一样的亲人爱人在牵挂,参与了一样的历史并贡献了自己的所能。但他们更加卑微,他们想的只有如何苟延残喘的活下去,而不是往胸前多挂几颗星。
战争扭曲了人性。海军是一个由天才设计,由白痴执行的杰出安排。如果你在海军而不是白痴,那么只有装作是个白痴才能运作自如。奎格在接任舰长之后,无论如何看起来都是一个心胸狭隘、自卑自大、刚愎自用、色厉内荏的差劲长官,一件件摩擦事件的不断升级酝酿了士兵和读者共同的反叛情绪。但当他终被马里克抢班夺权,可怜到蜷缩在角落里,甚至卑微的乞求和解的时候,当他站在军事法庭面对海军对他人格和14年军旅生涯的质疑的时候,他难言的羞愧和尴尬在他身上戳破一道道伤口,他的自尊从这些伤口中涌流而出,我们不由得对他心生同情。作为一个肩负几百人生命责任和战斗荣誉的指挥官的时候,难道我们可以轻言做的比奎格更好?这场审判毁了这个职业军人一直以来卑微守护着的,脆弱的自尊,断送了两个人的职业生涯。每个人的一生正取决于某一时刻。就像基弗在仓皇跳海逃生后感慨这是他一生背负的污点,就像樱木花道抱着老爷子的肩膀说:我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现在了。在战争中生死存亡的时刻,人性的弱点被无限放大了,在命运之神的手中,每个人都显得脆弱不堪,但每一个决断都将被载入历史。
战争充满了矛盾。犹太人格林沃尔德施展辩论的鬼才帮助哗变者暂时逃脱了惩罚,他在醉酒后的演说是整篇小说最精彩之处,他在法庭取得了胜利,但作为人来说他失败了,他辜负了像奎格一样在为犹太人战斗的军人。基弗是个聪明人,总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决断。他逃避自己一手挑起事端的责任,还毫无荣誉纵身跳下军舰逃命,但是他终将带着舰长的职务退役,实现自己小说家的理想,将会变得很富有,而且终身不会收到纪律处分,看起来他毫发无伤的取得了全胜,但他放弃了一个军人的所有尊严,当青春热力消失殆尽之时,他永远失去了用煽燃的记忆余温来温暖自己的机会。
《凯恩舰哗变》读后感(四):《凯恩舰哗变》读后感
我忘了谁给我推荐的这本小说,我要是想的起来我一定要找这个同志真人PK。因为推荐人激情四溢的给我安利了这本书如何精巧的在历史中截取了一个片段,完成了一篇极为精彩的历史战争小说。
我只能说这个完全货不对版,本来是打算好看的话,继续看同一个作者写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现在看来我还是回去看耶路撒冷审判的报告吧。可能是因为期待产生的落差,我听了推荐之后第一个浮现出来的是类似三个火枪手之类的小说。当然,历史肯定是拿来挂小说的钉子,但是拿二战作为钉子的话,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其实要求蛮高的,毕竟这是现代读者最能广泛感受和了解的战争了。但在这一点上,这本书显得有点无力。我其实不太能够顺利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述个什么?这里面参杂了个人成长、阶级对爱情的影响和妨碍、真爱的发展、战争对人的促进和成长、极端环境对主体感受的影响和扭曲、罗生门式的事后评估,但又啥都没写透。
故事基本就是一个纽约的富二代公子哥找了个平民女孩玩玩,但渐渐玩出了一点感情,虽然不足以让他求婚,但确实有一点感情。接着公子哥被征召入伍,进了海军然后被分配到凯恩舰上。他的第一任舰长是一位极其佛系的舰长,完成扫雷任务是第一位的,至于船员的风纪、舰上卫生等等,都是可以忽视的小缺点,在这种风格下养成了一帮有能力完成任务,但总体作风比较散漫的船员,公子哥在理想主义感召下对该舰长非常不屑一顾,认为这不是海军该有的作风。他的梦想很快实现了,凯恩舰进行了轮换,一个新的舰长到任了。这个家伙看上去非常的遵守规则,要求严格,精明能干。但很快公子哥就从激动高兴到了暴躁愤怒。因为这个新任舰长除了要求严格、极度遵守规则之外,还不讲情面,不讲变通,在高压环境下不能接受正确意见,热衷将责任推卸给手下,热衷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之外的因素造成的,长期无能狂怒后以惩罚手下为乐。更糟糕的是,舰长看起来还过度胆小,自卑产生的过度代偿造成其极易固执自傲,总结而言,颇像一个暴躁神经病,或者你能够想象到的最糟糕的领导。在战争压力、海上封闭环境、对舰长能力和品质的不信任等多种因素累计之下,大副认为他观察到的舰长的行为已经证明了其不适合再担任此职位,在风暴即将沉船而舰长拒绝听从大副所认为的正确的处理方式时,大副宣布夺权,船员也没有对这一夺权进行质疑或者反抗。风暴过后美国海军举行了军事审判,对大副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进行了审理。在律师巧舌如簧的辩论下,大副最终被宣告无罪(当然前途肯定完蛋了)。在大家庆祝之时,律师发表了一场雄论,直接指责大副和船员实质是在以愤怒和偏见代替审判,为了客户的利益,他将舰长打为一个高压下可能犯神经病的人,但实质上,是舰长这样的人在平时和战时保护着犹太人(律师是犹太人)和这个国家。因此这种庆祝是建立在一个“英雄”的被诬陷和痛苦之上的。经历此事后,公子哥有了全新的世界观,他想要追回已经分手的平民女孩,认识到她才是他现在的真爱和想要求婚的人。小说在这种决心中结束了。
可以看到, 这本书基本上什么都涉及了,但不知道是篇幅、技巧、布局还是文字功底的问题,每一个部分都写的很索然无味,包括很多觉得是高潮的法庭辩论以及律师最后的雄辩。坦白说这种罗生门、对主视角认知的质疑、对他人情况的共情是老话题了,要写出高潮感很容易,但要让人真正有感受,能够体会进去其实很难。当然跟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宗教大法官比有点欺负人,但这种靠对话或者思辨推进的高潮,其实真的对内容、节奏和行文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这本书没有达到,而这种没达到是贯穿全文的。
所以又看了一本非常鸡肋的书,最近的地铁阅读两本选择都不怎么样,希望下一本能够更好。
《凯恩舰哗变》读后感(五):【EEO书评】我们坚定的内心
书评人 焦建 由赫尔曼.沃克普利策文学奖原著《凯恩舰哗变》改编的人艺经典剧目《哗变》,正在参演人艺第二届经典剧目演出季。阅读完厚厚的原著之后再来观看话剧的好处是,这种阅读背景带给你的知识结构会增添自信。带着一种类似于上帝般“全知全能”的视角,你不必再事事关心句句入耳,唯恐哪一句台词的遗忘会造成你对整剧的了解。这会带来心智上的轻松和忽略本质的危险。但也正是再次对于话剧的观看,才可能会打破那种读过原著便没有必要仔细对话剧本身投入心力的迷信。浓缩的舞台表现,既可以让你增添书中内容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的主题突出,变成了一记重锤,敲打在你的心间。
不纠缠与人物最终的审判结果,这幕剧最为核心的质疑便在于:一伙儿自认为是掌握了真理觉得舰长魁格疯掉的年轻军官们,主动被动的参与了一次对于舰长权力的剥夺。玛瑞克一直认为,他的舰长的确已经疯掉。后者的种种表现证实并不断在加深着他的这种判断。他为这种判断所支撑下的对于魁格舰长权力的剥夺不报以任何歉意和后悔。他相信,真理在握,他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毫无指摘。事实支撑了他与否的确并不重要。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也已经不再重要。这里也不存在真相。正如格林渥辩护律师所言,正是在我们无力的时候,是那个被指控为疯子的魁格舰长在地狱纳粹敌人的袭击。在这里,似乎可以对于作者的判断和话剧编者的判断产生质疑:不管基弗是否是幕后操纵的小人,假如魁格真的疯掉了的话,是否哗变行为应该接受作者们的质疑和否定?法庭宣判了玛瑞克的无罪,作者们却在结尾时让他变得再次接受道德审判——我不相信,这种结尾是毫无值得指摘之处的。
导演任鸣说:重拍《哗变》让他认识到了话剧的根本。语言才是话剧的根本。正是法庭上格林渥的精彩辩护,使得玛瑞克摆脱了被指控的罪名。或许这与冯远征扮演的魁格大段大段的精彩台词有关,他的表白让人相信:他的确可能会在极端的压力之下变得不正常。抛开我们对于真相本身的无力探寻不提,语言本身的无力,其实才更值得关注一番。
当每个人都只聚焦于对于自己立场的坚持而对于倾听毫无兴趣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往,其实只是一种对于自己立场的不断申明以及对于其他人观点的扼杀竞赛。他们比的是嗓门高和声音大,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判断,每个人成竹在胸,他们对于他人的观点毫无兴趣,有意思的只是怎么摆出自己的调子和立场。交锋的双方都是死搅蛮缠,争执将不断升级,没有时间的限制突然的终止的话,将会永无宁日。而对于问题的解决,则是毫无助益。玛瑞克和魁格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时间和现实无法证明谁是正确的。他们无力在平常的生活中用语言将问题解决,相反,他们的争吵让一切更加进入死胡同。魁格根本不解释为什么他要如此行动——假如他不是精神病的话——而玛瑞克也根本不会对他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他的确是在为舰长罗列一项病症,并收集例子证明他的病情。假如他把精力花费在进行解释和沟通上的话,事情会不会变的有些不同?
人性的悲剧性因素在于,事情似乎真的不会按照最好的设想来进行。我们都正如剧中所说的那样,军队的现实是:“由聪明人来建立体制,而由傻瓜来执行。”而更大的危险在于,每个人都是傻瓜,却还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想要为别人建立体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假如每个人都如剧中人般构建了坚强的立场核心的话,希望能够通过对话和交流来瓦解冰霜,简直是一件不可能会完成的任务。他们的误会和争端只会越演越烈,直到走到极端环境,无法挽回。
生活中,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是那个傻了吧唧带给人诸多欢笑的传令兵。他随风倒,惧怕一切权力,不敢表达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想法。事实或许也的确如此,他们的确并不傻了吧唧,他不随风倒,不惧怕一切权力,敢于表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只要他认为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便无所畏惧因而变成彻底的自己观点的死硬派。但这却是更为危险的一种类型。《哗变》中没有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现实中,我们却并不总是如此幸运。
理解这幕话剧的一种进路或许是:看看我们的内心究竟多么的坚定,而语言又是多么的无力。只要我们打定主意,彼此的说服就会变成一种无边的抬杠及谩骂。
(这篇文章完全是想说点对于我所生活现实的反讽。后面纯粹是强捏上去的。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