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精选
《学哲学用哲学》是一本由李瑞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精图书,本书定价:95.00元,页数:7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哲学用哲学》精选点评:
●2007/2008
●官样文章,但是通篇来看也有道理。会告诉一些经济社会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书太多了,有点目不暇接,更可况这本。
●有思想,有内容,有内涵,有深度! 会有精神的洗礼,职业精神的提升,工作方法的学习等等,收获多多!
●粗一看散漫得一比,没有体系,也不想细看了。
●太贵!不能算全读感觉也没有必要:后面大段大段的讲话报告之类纯为凑字数。上卷不错,很多话鞭辟入里,“自己满脸脏东西又让别人讲卫生”至今印象深刻,如果能单买上册就好了。。。
●讲道理,语言并列、排比多,很有气势和说服力
●内容写的很好,就是篇幅太长了,删掉四分之三,就是一部精品了。
●占有欲就是看完电子版后非得买实体书!!!!!!!!!!
●体制内的读物。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一):挺不错的,但看多了洗脑
读完感受颇深,适合体制内读,许多观点仍旧适应现在的工作和环境。把抽象的哲学和具体工作联系起来,为写公文也好还是具体工作也好,指明了思路和方法,而且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不枯燥,读着舒服。对体制内如何思考、工作、学习有个全面的看法。看多了,真是洗脑,思想观念还是多元化一点好。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二):这本,完全可以”PASS"
因为豆友的书评,费劲找到了这本书,失望。
共产党员们好久不读书了,只能这么解释之前见到的关于此书的好评。写这个书评是希望真正爱读书的人可以不用浪费本来就宝贵的时间,这本,完全可以”PASS".理由就一条:把简单事情搞复杂不算本事。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三):不妨一读
我对李大人一向有好感,不只是因为当年第一次当政协主席的发言,让无数知识分子折服,还有很多道听途说的花絮:
传说当年,邓大人认为接替赵大人的应该是李瑞环,邓大人说:不要看这个人没有学历,但此人懂哲学呢。
“He knows philosophy and can think dialectically.”
“Dont be fooled by his carpenter background and all those model-worker hats on his head; This guy has a brain. He knows philosophy and knows how to use it in daily life.”
北京青年报前一阵子发表了这本书的一些摘录,整整一版,因此,网上就可以搜索到,省得我打字。我在其中摘了15条,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还值得学习、思考。
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主张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否认开放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来讲,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从外国引进来的。
过去讲,“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现在看,要想红旗不落地,卫星必须早上天。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
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现在是百业待兴,百事待举,要把所有的事都找出来,分分类,排排队。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齐数,其结果必然是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
整个世界竞技运动的发展都是以对方强大为提高自己的前提。对方强了你打不过,你就要想办法,就可以发展;如果对方越打越软,就促进不了自己的发展。比如说武松是英雄,那是因为他打死了老虎,他要是打了一只猫,就算不上英雄了。 laobai注:这个是接见兵乓球队的讲话
冷静地想一想,掌声、歌颂未必真帮忙,批评、反对不是都添乱。
长期共存是互相监督的前提,没有长期共存,监督就无从谈起;互相监督是长期共存的目的,离开互相监督,共存就失去意义。
邓小平说,不争论,是他的发明。人们说,不争论,是邓小平的高明。
权力和真理是两回事,权力大,未必真理一定多。
对民族、宗教纠纷要尽可能解决在萌芽状态,宜解不宜结,宜疏不宜阻,宜散不宜聚。尤其不能用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掩盖自己的无能。
咱们过去来回争是非,争得没完没了,到底哪个真的是,哪个真的非?整来整去,谁成了英雄了?结果都是两败俱伤,两人都怄了一肚子气,都弄了一身病,最后两人死了悼词都差不多。
领导为群众办事儿,群众为领导作劲儿。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