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10篇

  《暧昧的日本人》是一本由李兆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一):认识近邻

  中国人应该是最了解日本人的,但事实却远非如此。

  汉文化在亚洲历史上属于强势文化,不断向周边输出价值观、制度、文化,对亚洲的文化历史有深远的影响。也就养成了妄自尊大的习惯。在欧洲翻天覆地科学、文化、技术的革新进步时,我们还在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自古以来遗留下的生活方式。同样是铁船叩开了国门,中国人被动挨打了,才知道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文化、制度方面仍然认为只有自己的祖宗家法才是最正确合理的。只不过被人打败了,才别别扭扭地承认西方的技术强大。根本不会去虚心研究西方那些产生技术革新的文化底层密码。

  用作者的说法,日本是一种“中空”的文化,无论谁强大,都可以拿来就用,丝毫没有自尊心受伤害这样的阻力存在,可以说日本作为学生是非常虚心的。唐朝时学中国,他们也很快就发现安史之乱暴露出来中国唐朝统治制度的问题,立刻见风使舵。用之后的时间将中国文化消化吸收,结合自己的文化创造出独特的风格来。而后德川幕府时代,虽然闭关锁国,但是开放长崎作为通商口岸,就这么一个窗口也将兰学传播开来,为之后的明治维新打下基础。而中国的广州当时也作为通商口岸,中国却将西方传进来的技术和知识束之高阁,成为皇帝的玩物。

  日本人的内心足够柔软,能够对于任何先进的文化、技术拿来就用。但是一定会经历一番消化,骨子里日本人又是非常倔强的,他们的文化根基没有改变过。生活在相对隔绝的海岛使得日本文化排斥性也很大,他们的小圈子很团结,而对于外来者非常排斥。日本学校里常见的欺负,无不是建立自己的小圈子,欺负圈外之人。

  日本一直不肯对于二战在亚洲各国犯下的罪行道歉,他们只崇拜强者,对于弱者丝毫没有怜悯和歉疚,打败日本的不是亚洲各国,而是美国。美国进入日本本土时,没有什么抵抗,因为日本已经臣服了。

  日本人也是够奇葩的,他们的岛屿与大陆隔海相望,国民构成几乎是单一民族,全民使用同种语言。这么一块只有中国一个省那么大地方,居然战国时代分成那么多个小诸侯国打来打去的,让习惯了大统一的中国人感到不可思议。也许日本人自己有地方之间差别迥异的观念,但是在外人开来,他们几乎是一样的。

  日本人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点和中国一样。是不是趋向于封闭的文化都会衍生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呢?人生存的圈子有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人们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于是等级差异成为人们交往的礼仪基础。中国是农业社会,自古重视的宗族伦理关系,日本是封建社会,武士们在大名手下按照职位和资历排列等级。现代的会社里也还是这样排列的,而武士对于大名的忠诚,现在表现为社员对于会社的忠诚,反过来,会社也有照顾社员一生的义务。日本公司里的终身序列制度这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是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无法推行的吧。

  正是这样的严格等级制度,需要严格的服从。一个聪明人,指挥两个能干的,让七个笨蛋去干活。而中国文化成熟的太早了,都熟透了,大家都是聪明人,谁指挥谁去呢?就算是有等级制度的,但是只要唯上就好了,服从也是违心的,上有命令,下有对策。

  日语的学习最难的就是敬语,中文早已没了那么繁文缛节,这是一种堕落呢,还是进步呢?遇到不同人,说不同的话,一句话不同的尊敬程度可以分出个7、8种说法,欧美人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吧。日本人的思维是分表里的,于是说话的时候还要分清表里,谁是一伙的,谁又是对方。不同的情景场景里,表里是随时变换的,分清表里,无非就是因为自家的要谦,对方的要敬。

  前几天还有同事说,你总看关于日本的书,是哈日吧。其实,很多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只有两个面孔,一个是唐朝时期学习中国的日本,一个是二战中侵略中国的日本,停留在脸谱化的认知就满足了,怎么能够进行深入的了解呢。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二):实用性与日本人——日本人为什么,日本人凭什么?

  日本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发展相当惊人,一日千里,其中借助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大长日本人的精神,对于两者对于它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欧美人疑或是日本人都无法否认。为什么还有战争中的血腥,为何我们还是对于日本人无法认识,只知道是披着人皮的魔鬼,我们误解它们了吗?不是,我们没有深入的了解它,因为它在没有行动之前总是很低调,就像是一个一群人中间,有一个叫日本的“高手”(虽然有点卑鄙),他很矮小,看起来憨憨的,对人还恭敬有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咱中国人,其实此人心怀鬼胎,正在伺机而动。然后在我们不经意间突然冒出来,以一种极快速与残忍的方式来打倒你,战胜你。可是为什么?

  我觉得一个民族性的地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的意识与思想,在这本书中也有此类看法,比如日本,地小人多,而且还天灾不断,时不时的有地震啥的,所以日本的危机思想相当严重,还是对于实用性的思想的追求比其它地理环境下的人们要来得强烈。所以在危机与实用性的意识下,就有了变,所以日本人就是善变,可以说是有奶便是娘。想当年,大唐空前的时候马上邦交,无论是从其物质生产力还是精神发展上都是大补,使得日本这孩子体质与精神得到巨大发展。真是搞一个邦交,得N样实惠。这于那种环境下成长的日本人来讲,何乐而不为!

  再说正是这种实用性,加之跨越式发展,使得日本人的积累不足。什么积累不足,就是对于现实环境的超越,对于“道”类的哲学和对于大的方面的缺乏。表现在日本历史上的,如虽有“茶道”“书道”等道,而事实上没有真正形成哲学,而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是一种高级“技”的体现。就像本书所讲的一本样“它它最大限度地提炼了“技”,抬举了“技”,达到技术图腾崇拜的程度”。曾对于日本著名的兵法《五轮书》(实质上是格斗经验,日本人称兵法,此也是实用性,和对于技术的追求)同中国的《孙子兵法》做过比较,中国人讲从大处着眼,以一种超越的眼光来看等战争。而日本的这本书则更多的讲搏斗的技艺。也正是实用性,使得日本人对于技术的追求。作者把它概括为“匠人气质”,而日本人这类人在社会中也相当尊贵,日本国也号称“技术立国”其对于实用的追求可见一癍!

  以此类论,实用性必然对于吸收的东西就有所扬弃,这正是日本人历史上形成的技术,相当纯熟,对于对于中华文化的收进,不引孟子的书,为何?因为孟子的言论与其整个政治下确立的神道合一的传统有悖,所以没有这个。对于日本人的“和”,作者的解释,也令人开阔了许多,作者能过自己的分析认为,日本的“和”在中华文化下和的基础下衍生出另一种新意“混合、调合、使一致”。这个“和”字正显日本文化。因为本身文化不行,就像向外吸收,这是混合,体现实用性。向外吸收又不能全吸收,得调合,这样才不会有冲突,这也是实用性。经过调和而使自身不同于原来的文化,还能保持其领先与一致性,这样才不会乱,这还是实用性。如果说,我们对于这个民族要学的,就是这个变字,不应死守传统,要对于新的事物的追求,敢于变更,当然不是像日本这般有奶便是娘的变,而是有原则底线的变,不然岂不是流入汪精卫之流了!

  再来看看由于日本地理环境对于日本民族的长期逼迫,使得它们对于自身与他人这个关系相当的紧密,于是日本的集团是相当有凝聚力的。所以打仗时,日本人相当厉害,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武士道精神,这个和中国的儒家文化有关。说面这个就要谈到日本的神道文化,日本的神道文化也是一种杂种文化是经过儒家文化与道佛等熏陶而到日本与日本的本地文化结合,而生的文化,神道文化,主要体现了两点,即爱国心与忠义。在儒家文化中,对于仁的追求,是最高的。而到日本,“忠”的文化去被抬高于是这些之上,于是对于国君的忠,在日本武士及人民中就是最高命令。于是可以为了此舍去任何东西,即使是生命!

  再来说说为何日本实用性追求,影响了它整个民族发展,比如整个主流文化上,没有根性,土著文化也较少。这样就有一种文化的缺失的尴尬,这对于日本人来讲是相当没面子的。于是对于根的寻求和对自己实力的展现,成了他们稍微有点成功就有点按奈不住自己那个展示的热情,于是有了甲午战争,日俄之战等战争。其实对于这种根的寻求,以此来让自己显示自己的国家其实就是文化不自信与对于自身弱小而非要把自己膨胀成巨无霸,结果这样做反而把自己的弱势显示得更明显!这就是日本!

  这本书中对于此类问题研究得十分透彻,对于我们研究日本的著作中来讲,此书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的,唯有一丝不足的在于里面没有形成体系,不过对于我们研究日本的其它著作来讲也算是较好的佳作了!

  此评论来自当当评论 素馨雅涵

  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review_id=5984644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三):东边,有个日本——读《暧昧的日本人》

  东边,有个日本——读《暧昧的日本人》

  如此

  上述事实我以前就知道,但是对于其原因,我一直不是特别清楚。而当我看了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的时候,我更深刻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

  李兆忠的这本书以优美流畅的行文对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呈现了“暧昧的日本人”的“暧昧”及其本质。书中不乏轻松幽默的段落,比如关于日语的部分就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然而,这本书除了一小部分可以让人笑之外,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到警醒,比如书中引用了明治维新的元老、大军阀山县有朋面对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讲的一番话:“日本不希望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中国有一个成功的共和国。日本所希望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一个受日本影响的弱皇帝统治下的弱中国,才是理想的国家。”在这段话之后,李兆忠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呼吁:“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应当牢牢记住这一段话!”

  而可怕之处在于,日本高层的呼喊会一直灌输到最低层,而成为全民的一种共识。这一点在二战及以后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步调一致,而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李兆忠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这种性格,比如岛国本性、比如台风性格、比如桃太郎性格等等。而我觉得,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日本人的自卑。

  我敢说,日本人是全世界最自卑的民族。也许有人要反驳,会说日本人不仅不自卑,反而是自信到自负的民族。其实这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是因为骨子里的自卑,他们才会不遗余力地宣称自己是最优秀的,什么都是好的,李兆忠就用讽刺的口吻形容日本人的夸口:“水是日本的甜,树是日本的绿,空气是日本的新鲜……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一样还没有人夸过口:屁也是日本的香。”(30页)当然,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民族自豪感,但是像日本这样走到极致的,似乎只有韩国可以和它媲美,而后者的自夸更多的是来自民族长期遭受压制的反弹表现,但同样也表明其实是一种底气不足。而相应成趣的是我们中国人的自我贬损,我们常常听到中国人很哲学家式地来一句“中国人就是不行”,而同样具有自我贬损性格的还有俄罗斯人,而这两个民族的容量已经是普天下皆知——除了日本人,他们不会承认有人比他们容量更大。

  正是因为骨子里的自卑,才让日本人在出国的时候还要紧紧地抱成一个团体,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因为自卑,日本人才要做出最好的东西证明给别人看;因为自卑,他们才排外,其实是不敢和外人接触;甚至因为自卑,日本士兵要比在战场上谁砍头更多;也正是因为自卑,所以他们的社会才会有极其森严的等级划分,《暧昧的日本人》里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两个日本人到一起,无论如何要排出个尊卑贵贱,否则两个人都不会适应,一旦等级区分之后,那么俯仰立见,高的找到了“自尊”,低的找到了归属。

  而日本人的自卑,我想还是和他们一直龟缩于一岛有直接的关系,同样也和他们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关。等级制度让他们自卑,自卑又让他们等级制度森严,形成了恶性循环。而这种自卑一旦找到发泄口——比如战争,那么它所逼发出来的力量却是可怕的。自卑的日本人对于上个世纪那场战争一直都不敢正视,就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强烈的自卑感所导致的。而这样的根植于潜意识的自卑,又是非常可怕的,他们没有反省,而是在等待机会,重新“证明”他们的优秀。

  同样,因为自卑,他们也没有独立的意识。日本从来没有出现过影响世界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中国人每一个都是哲学家。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日本人没有“良知”,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善和公正,只有生存和现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文艺作品当中看到,那些可爱的日本形象,没有一个是靠善良取胜的,一休宣扬的是智慧,多啦A梦是超能力,圣斗士是不屈的精神,杜丘靠的是勇敢,但是谁是善良的化身?一个都没有。这一点,和中国的以及韩国的文艺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个自卑的、不知反省的、集体无意识的、没有善恶观念的、排外的近邻,我们不能够对他们抱有太多的幻想。我们只能强过它,才会让它屈服。这也是日本的桃太郎精神——败者要跪地、痛哭流涕地求饶。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四):啥样子的土地,长出啥样菜。

  前戏:

  买这本书,是作为睡前小故事来看的。因为确实章节划分的比较明显,也就是说随手从哪个章节看起皆可。看着看着睡了,所以只能说涨姿势。

  正文:

  由于是夜间看,留有深刻印象的如下:

  1.地理因素:

  日本四面环海,太平洋与季风(日本称为神风)成为了日本天然的保护屏障。所以从古至近代,日本免受了很多的外来的侵略。当然这也导致了,日本早期国家的落后与思想闭塞引起的怪诞与无常。

  2.精神因素:

  地位位置的优势,导致了广大民众思想的匮乏,与传统文化发展的缺失。当然这对于统治阶层来说这是天赐的良机,民众更容易被“洗脑”。从而形成了日本皇族的“万世一系”,让日本民众把人当成的现世神来崇拜。

  日本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统治思想,所以排斥所有外来宗教思想,除非能为他所用的。如佛教、儒家等。当然这都要对舶来的思潮同化,如佛教的神道化。

  此等精神发挥好了。是对研究的执着。发挥过头了,就像日本寒暄一般的矫情(因噎废食)。

  3.大和与武士道:

  日本人的大和精神,即是凡是日本的一切皆为优秀的。甚至连个屁都是日本的香。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日本思想的空洞,这与统治阶级的“奴化教育是密不可分(军国主义)。典型的无主见,不会独立思考。

  如何证明这一点呢?

  如:

  久居海外的日本人,不会像华人华侨一样保有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吃饺子)。而是会慢慢的周围文化同化,忘却本民族习俗。

  武士道精神,就像日本刀一样。勇敢如锋利的刀锋一面,所向披靡。愚忠则如后钝的刀背一般,愚蠢偏执。这也是思想空洞的一种表现。

  尾声:

  民族矛盾暂且不提,但看日本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从资源严重匮乏的战败国,发展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经济强国。还是有很多,值得我等深思的!

  固然大树地下好乘凉(米国),别忘了还要有发现大树的战略眼光和不怕崎岖奔向大树乘凉的执着。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且行且珍惜!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五):同宗同源却不同路的日本人

  一直不太喜欢研究日本问题,但是因为专业关系,这也是个忽略不掉的问题。看了这本书还真觉得日本是个奇怪的国家和民族。

  是滴。日本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把人民、国家和民族、语言划等号的国家。因为她是单民族国家,世界上讲日语的人也只有日本这个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还真是个人种“很纯”的国家。不像中国、前苏联那样拥有许多民族。更不像美国一样拥有全世界国家的人种和后裔。跟犹太人也不像,许多犹太人都拥有自己的国籍。

  中国人一直都说,在历史最久远的深处,中国和日本,甚至朝鲜、韩国等周边国家都与我们炎黄子孙同宗同源,什么传统文化都是向中土大唐学习的。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乏少数,但恐怕还是过去“天朝大国”的思想作风吧。这些小国家(过去是中国的藩属国)向中国(宗主国)朝圣、派遣留学生(僧)和学习先进文化,这些都是对的。但是说所有的传统和文化都是我们传过去的那就失真了。就算当年徐福带着几百童男童女真的到了日本,在日本也还是有当地“土著”的。他们的传统文化在宋代也曾影响过中国的文化发展。

  用一个当下流行的词来形容日本人的性格,他们其实十分“纠结”。闻名于世的研究日本文化的书《菊与刀》,但从书名上就能知道日本人是多么纠结的民族:既喜欢美好的事情,又能做出极度残忍的事情;既喜欢大又崇尚小;性格既温顺谦恭又暴戾无礼……他们就是这么纠结和矛盾。

  因为日本的岛国地理优势,在日本历史上只有四次被入侵。前两次是蒙古人远洋来犯,但因为“神风”相助,把敌人刮没了。第三次就是佩利船长的到来,给日本带来了“明治维新”和“脱亚入欧”的新思想。最后一次其实算不上入侵,是遭到原爆之后向美国无条件投降。也正是因为这次美国的“入侵”,才造就了如今的美日同盟。

  看了这段简短的历史,就知道尽管我们真的是同宗同源的黄种人,共同分享着无数传统和文化;但是日本却与中国并不同路。我们各自走的道路不见得会殊路同归,但如果处理得当的话也未必会渐行渐远。

  作为中国人是无法了解日本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这是根植于每个日本人内心深处不可动摇的根本。你想想,生活在一个狭长的岛国上,经常受到台风和地震的袭击。日本人的小国寡民狭小的心胸是不能体会中国人的大大咧咧的心情的。中国的一句“和平崛起”和经常提到的和平力量对日本也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你想你的旁边住着个这么庞大的邻居:她对你热情,你会觉得居心叵测;她对你冷淡,你会觉得她摆架子盛气凌人。更何况,这个大邻居曾经还差点被你征服了。你说你现在的那个羡慕嫉妒恨呀,是容易化解的吗。

  多看看日本方面的图书,还真的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至少我现在知道了折扇其实是日本人发明的,汉字现代用语中有相当多都是日本语的舶来语,比如“……化”、“……式”等等。让我们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审视中日的传统和文化,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共通共融的地方相当丰富,彼此借鉴的地方也大量存在。并非我们之前想当然地以为凡是日本人的传统文化都是我们传过去的。

  这正印证了那句“有来无往非礼也”。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六):作者所言的中肯?

  在我翻阅了数页之后,我只有一个观感,我还要继续看这本书吗?我个人看来这本书作者运用文字方面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典型的从中国人看日本,赞许日本的精神又否认他的精神,最后引申出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赞美之词,中国虽不济但是相较于日本,中国是大大的好,作者是否想要说这个呢?虽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前面的篇章让人很不悦,看推荐说的是以一个中肯的角度来剖析日本文化精神,但是我却没有看见其中的中肯,只能看见字里行间的讽刺,是日本不能用中肯的角度去看待还是日本是这样的,理所应当也要这样去描述日本的文化精神呢?言语间可能偏激了点,但是这本书有点名过其实,怎么说呢,可能更适合那些不喜日本的读者看吧!ps:虽说我不是一个激进的爱国者,但是我也不是一个叛国者,以上言论只是我的观书有感!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七):李兆忠老师的再版序言

  暧昧的日本人

  文/李兆忠

  这是一本解读日本人文化性格的书。

  书名《暧昧的日本人》,是受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启发。在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大江作了题为《暧昧的日本的我》的演说,与前辈诺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丽的日本的我》唱反调。大江站在普世的价值立场,对近代以降日本的历史进程作了深刻的反思,其中这样论述到:“把国家和国人撕裂开来的这种强大而又锐利的暧昧,正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间以多种形式表面化。日本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一味地向西欧模仿。然而日本却位于亚洲,日本人也坚定地、持续地守护着传统文化。暧昧的进程,使得日本在亚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而面向西欧全方位开放的现代日本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西欧的理解,或者至少可以说,理解被滞后了,遗留下阴暗的一面。在亚洲,不仅在政治方面,就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日本也越发处于孤立的境地。”

  大江揭示了一个事实:在西方现代性全球扩张的背景下,日本以“脱亚入欧”始,以“非欧非亚”终,最后成为没有归宿的世界孤儿,可谓目光如炬。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陷于如此尴尬的困境?这种“强大而又锐利的暧昧”又是怎么形成、并且缠住日本的?大江主要是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论述问题的,换一个角度看,这一切与日本的文化传统紧密缠绕。在我看来,是日本文化本身的“暧昧”,造成日本历史处境的暧昧。

  暧昧,自然不是日本独有,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有它暧昧的地方,只是程度与表现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然而,像日本那样走得如此之远,表现得如此极端,足以成为国民性格“品牌”的,却是十分的罕见。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在描述过西方人对日本人矛盾性格的种种迷惑之后,这样概括——

  所有上述这些矛盾成为有关日本论著中纵横交织的经纬,而且,都是千真万确。菊与刀,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其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本尼迪克特依据西方的“罪文化”,将这一切现象归究于日本的“耻文化”,在此基础上展开严密的逻辑推理,绕足了圈子,给人一种背舟过河的笨重感。这也难怪,作者既不懂日语,也没有到过日本,能对日本文化作出这样的概括,已属难得,显示了西方理性思辨的强大威力。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更喜欢直接的、一针见血的把握。比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一句话就很有穿透力,他说:“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

  这个“特别”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岛国单一民族无以伦比的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也就是说,不管是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

  追根溯源,这与日本文化的特殊构造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文明起步较晚,日本文化在尚未发育成型的时候,就遭遇中国大陆先进文化的覆盖,固有的原始性与外来的先进性结合,形成一种非驴非马的“杂种文化”。日本实用性地消化了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骨子里依然保持着土著性、野蛮性,于是形成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有万世一系的皇统,却无一脉相承的道统;前者造成大和民族超常的凝聚力,表现为绝对的集团主义,后者导致日本文化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的相对主义,日本文化种种自相矛盾的现象籍此而生。周作人有一番话,揭示日本文化的二重性:“日本的上层思想界容纳有中国的儒家与印度的佛教,近来又加上西洋的哲学科学,然其民族的根本信仰还是似从南洋来的道教,他一直支配着国民的思想感情,少数的贤哲有时能够脱离,或把他醇化些,可是不能动得他分毫,得到有事时主动的仍是那些神凭的英雄,演出来的便是那一套把戏。”可谓力透纸背。明眼人可以看破:日本纵有一千个暧昧,一万个暧昧,一旦涉及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它从来不暧昧,只要有利于日本,怎么都行,甚至改变人种也行,废除日语也行,成为美国的第五十一个洲也行。惟其如此,历史上日本时而开放,时而闭锁;时而崇洋媚外,时而英美鬼畜;时而脱亚入欧,时而脱欧入亚,一切都以这个大前提为转移。这种暧昧,其实是明确到极致的表现。

  若将这一切还原到东瀛岛国特殊的地理风土,事情就更清楚了。东瀛岛国本身就是一个“暧昧”的存在:孤悬辽阔的海洋,它介于封闭与开放、狭窄与辽阔之间;位于极东,使它在东亚册封体系中成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与大中华帝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国际地位介于主属之间;生存资源的匮乏与自然风景的优美,涵养了尚武与爱美的国民性;地震、火山、台风等天灾,培养出搏击命运、顺从命运的二重性;四季分明、变动不居的地理气候,发展了日本人的不匀整美感,视瞬间为永恒。这种特殊的地理文化风土,无疑是造成日本文化“暧昧”的终极性因素。

  ——以上是《暧昧的日本人》的内容梗概。

  《暧昧的日本人》1998年初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十多家报刊媒体予以报道。我个人接到了多封读者来信,对此书表示赞赏,甚至还有将它与《菊与刀》相提并论的。前《每日新闻》驻京记者、东海大学教授辻康吾先生在东京读到此书后,辗转打听到我的国内地址,通过越洋电话与我交流,还亲自到北京与我切磋,商谈翻译事宜。辻先生认为:此书摆脱了中国人认识日本一贯的“为友好而友好,为批判而批判”的框框,比较真实客观地讲述了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这些都很出乎我意料之外,一向缺乏自信的我,不曾想到此书会有如此的轰动效应,作为一名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公平地说,初版《暧昧的日本人》对日本生活的观察、对日本文化的感悟虽不无独到之处,但学养的匮乏,思辨的不足,文字表达的粗糙,都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如此,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还是不可小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出国狂潮的裹挟,我来到日本,一住就是四年。其间当过清扫工、应侍生、售货员,在东京大学当过访问学者,在画廊兼过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日本人,体验了异域生活的辛酸与激动。四年的留日生涯,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一种全新的人生经验与眼光,中日两国文化表层的相似、深层的差异在我眼前次第展开,这些都为《暧昧的日本人》诞生埋下伏笔。

  写到这里,可以引出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1989年春赴日之前,我对日本的知识可以说近于零,连日语都是到那儿以后才学的。奇妙的是,一到日本,我就很有感觉,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记忆被激活的感觉,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和亲切。后来我发现,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有地缘文化学的根据。幅员辽阔的中国与日本地理风土最接近的那一部分,是江浙,中国的日本通,大半都出在江浙: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戴季陶、夏丏尊、丰子恺、陶晶孙……可以开出一大串名字来。还有一个名叫徐志摩的浙籍大诗人,是留学欧美的,与日本素无渊源,满脑子的“康桥”、“翡冷翠”,然而一次陪同泰戈尔短暂的访日,使他灵感四溢,写出十八首烩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将东瀛女子的温柔妩媚演绎得栩栩如生,无疑是得力于地缘的纽带。作为同乡,我不敢与这些名家相提并论,更不敢以日本通自居,但那种共通的感觉,却是可以体味到的。

  1993年春,我带着十几箱日文图书回国,开始反刍四年的东瀛生活。奇妙的是,在阅读有关日本文化书籍的过程中,许多当时没有明确意识或者感到困惑的事情变得清晰起来,零散的、感性的印象上升为整体的理性的思索。我陆续写出几十篇散文随笔,在《南方周末》、《中国科技报》、《萌芽》、《美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数年后,一位来自广东的书商找上门来,约我写一部关于日本人的书,正合我的心意。经过九个月的努力,便有《暧昧的日本人》问世。

  写完《暧昧的日本人》之后,我开始研究中国现代留日文学,此举是为了探究近代以降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通过大量阅读作品,我发现:这一百年来,中国作家笔下的日本人,经历了漫画化→妖魔化→符号化这样几个阶段,与真实的日本总是隔一层。这种描写必然误导民众对日本的认识,然而这未尝不是中国民众对日本的集体想象的一部分。在这种非理性的想象中,日本人要么是杀不不眨眼的恶魔,如“猪头小队长”、“毛驴大队长”、“猫眼司令”,要么是温文尔雅、成天蹶屁股行礼的谦谦君子。这种分裂无疑是近代以降险恶的中日关系造成的。在这样背景下,个别知日家冷静的眼光不能不显得格外可贵,遗憾的是,他们对日本的真知灼见往往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2005年,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重要转折关头,几家出版社约我重版《暧昧的日本人》,给了我一次弥补遗憾的机会。书稿经过较大幅度的修订,于2005年9月出版(金城出版社),次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繁体字版。再版的《暧昧的日本人》在保持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的同时,增强了学理性,融入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一定的学术底蕴。2007年8月凤凰卫视读书频道就《暧昧的日本人》作了专题介绍。

  《暧昧的日本人》再版后,一晃五年过去,这段时间我主要精力用于中国近代留学生文学研究,出版了《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两部著作。在中日比较文化、中西比较文化的开阔视野中,我对日本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我发现,有两种观念深刻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个是大中华主义,一个是大西方主义。

  “大中华”是泱泱大国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有心态,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具体到日本,就是认定日本的一切都是对中国的模仿,日本的一切中国古已有之。许多人到了京都、奈良,一看见古色古香的建筑街道,就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这是汉代的,这是唐代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种认宗归祖也许不借,但是如果仅仅只看到这些就很危险。事实上在近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对日本的了解非常不靠谱,甚至连日本的确切位置,都是一笔糊涂账。这种局面,直到西力东渐,日本明治维新初见成效,开始给中国造成麻烦时才有所改变。甲午一战,蕞尔岛国的海军重创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中国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人这才开始睁眼看日本,对日本的态度,由历来大而化之的轻视,一变为急功近利的关注。此时的中国,虽然对日本刮目相看,骨子里的文化优越感依然如故,在许多人眼里,日本充其量不过是中国投石问路的工具,变法图强的现成样板。

  比起“大中华”,“大西方”情况要复杂得多。作为天朝上国,中国对西方的“蛮夷”原本也不放在眼里。但晚清七十年,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在西方船坚炮利及其背后的先进文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古老的中国遭到惨败,不得不从“中体西用”转向“全盘西化”,大西方主义从此长驱直入。

  然而,“大西方”的登场,并不意味“大中华”的销声匿迹。西方列强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师父与强盗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中国对它们态度是既崇拜又排斥。一般来讲,在追求文明进步、批判落后的封建制度与传统文化时,中国人是向“大西方”看齐的,而在反抗西方列强的欺负压迫时,则情不自禁地“大中华”起来。近代以降中国看西方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大中华”与“大西方”此消彼长、互为表里的历史。然而具体到日本,情况就不同,对日本这个曾喝自己的奶水长大,后来负恩杀师的东洋二鬼子,中国人自然不会有好的情感。如果说中国面对西方时,是“大中华”、“大西方”二元对立,互相转换的话,那么面对日本时,就是“大中华”与“大西方”合流,固有的文化优越感与一种历史的势利——崇洋媚西,有机地胶着在一起。这导致中国学子在日本留学时深感“读西洋书,受东洋罪”之苦, 其情形正如钱钟书在小说《猫》里写到的那样:“一向中国人对日本文明的态度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西洋太远,只能把日本偷工减料的文明来将就。”

  客观地看,近代以降,日本对中国文化上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正如郭沫若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中国的新文艺深受了日本的洗礼。其实岂止是文艺,整个中国现代文化何尝不是同样的结果,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思想的现代转型,离开了数万留日学生的努力根本无从谈起。然而对于这样的历史常识,一般的中国人并不清楚。于是,在“大中华”与“大西方”双重作用下,中国人一边向日本学习,一边迅速地将日本忘记。

  其实,无论是“大中华”日本观,还是“大西方”日本观,有一个共同的盲点,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对待。如果说前者因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大而对日本文化的特殊性视而不见的话,后者就是将日本仅仅当作解决中国问题的手段与方法。于是,日本人的爱国、做事认真、爱美、进取心之类,统统作为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对照而被夸张甚至绝对化,而对其所以然,却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一个完整的日本,无形中就被割裂,被肢解,其本身的来龙去脉,当然无从把握。更有一种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将日本老百姓与统治者一分为二,比如关于那场战争,多年来我们总是认为,日本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是反战的,充其量只是受了蒙蔽,好战的只是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作为一种外交策略,这固然很高明,真的这么认为,就很成问题。这并不是说日本没有反战人士,没有正义之声,然而他们的声音和全民的狂热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到后来,在各党派对战争议案的投票中,无一例外都是赞成票。战后追查战争责任,日本首相东久迩就提出“一亿总忏悔”的口号,从军纪和道德方面检讨战争失败的原因,日本共产党则干脆认为“一亿人民一亿战犯”。可见,连日本人自己都不相信“日本人民反战”,这种把统治者和老百姓一分为二的庸俗社会学思维方式,至少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民族并不合适。

  中国与日本有两千年交往的历史,近代以来又吃过日本的大亏,按理讲,中国应该最懂日本,然而是事实并非如此。时至今日,中国知识界一谈起日本,引经据典的,依然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仿佛诺大一个中国就没有人懂日本。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日本的无视或轻视变本加厉,在“大中华”与“大西方”的双重遮蔽下,日本的庐山真面貌离我们越来越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青豆书坊主持苏元女士的诚邀,我对《暧昧的日本人》再次作了修订。时值夏日酷暑,闷热难挨,这项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此番修订不同以往,对全书章节作了重要调整,大刀阔斧,将次要的内容及枝蔓悉数删去,压缩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融入本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文字作了进一步的锤炼。经过这一番瘦身整形,全书精神了很多,主题更突出,文脉更畅通,私心觉得可无大憾矣。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八):中国当代介绍日本的书还真不多

  可能日本真的是个文化黑洞,当代中国论日本的书还真是少,每次看到日本的消息时,总是问为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尤其是政客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日本二战的罪行,为什么总是在钓鱼岛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上屡屡触痛中国人的神经,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在看各种动漫、各种爱动片,甚至说着很多日本流行的话、年轻的少年还热衷于追各种日本的明星(我对此并不持批判态度),为什么我是那样的喜欢宫崎骏、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山魁夷等日本艺术家,为什么只有他们给我带来更多的艺术震撼,这些问题很久以来没有得到解答。读了这本书倒是给我解答了一部分日本国民性格的问题,这就足够了。另外,有朋友说这部作品通篇没有作者的鲜明观点,我觉得这个不太算是问题,至少在我这里,至少我从书里了解了一些东西,总是有人做了这个工作,引经据典倒也不错,至少作者从很多方面较为深入探讨了日本的问题。大概总结就是日本是一个面积小而而人口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同时也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通过这两条基本客观原因和日本人竖立起来的“万世一系”的天皇三个基本因素演绎出日本人及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倒是符合我这个理科生惯有的逻辑,当然,这不一定对。最后,希望能看到更多介绍日本人、国家、文化的书,也好有个参照比较,从而得到近乎基本事实的观点。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九):日本人的暧昧和尴尬

  因为钓鱼岛事件,让我对中日关系前所未有的关心起来。还特意在当当网上买了被誉为未来政治家的加藤嘉一所写的《中国,我误解你了吗?》,想看看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但说实话,比起出版社宣传的噱头来,它的内容确实浅薄得可以,勾起了阅读者的兴趣,却把人吊在半空里,不上不下的难受。所以,我又读了李兆忠先生的《暧昧的日本人》。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日本暧昧的地理环境,让其国际定位尴尬。日本是一个岛国,但它没有孤悬海外,而是与亚洲大陆保持了非常适中的距离,既让它能够与大陆保持一定的接触,从大陆文化中吸取营养,又给了它应有的保护,让其免受大陆上的战火纷争之苦。这种颇有些暖昧的地理环境,也让日本人对其自身的定位犹疑不定。在整个世界相互隔绝的时候,它只能面向东亚大陆。而当整个世界连为一体以后,它看到了中国衰落了,欧洲崛起了,就叫嚷着要“脱亚入欧”,在当前,亚洲开始蓬勃发展了,它在叫嚷着要“回归亚洲”的同时,还死拽着美的衣襟不松,往人家羽翼下面躲。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固定的,文化背景也是有历史沿革的,所谓在哪儿是啥儿,都不是想变就能变的。偏偏出了一个日本,明明是亚洲国家,本来可能成为亚洲的领跑者,却时常以欧美国家自居,还要时常往人家队伍里边挤,搞得别人不认可,而自家的邻居还都非常厌恶。这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还要强加粉饰,把自己的处境弄得非常尴尬。

  日本暧昧的历史文化,让其社会心理尴尬。虽然我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但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时,人肯定是被决定的。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结合部,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在这种强力的自然灾害面前,其先民必须抱团儿才能生存,这是日本社会对外时铁板一块的原因之一。同样,由于自然的不可抗拒和巨大的破坏性,人的生命在其面前显得渺小和不确定,让日本人时刻保持着一种强烈的生存意志和危机意识,所以他们崇拜精神的力量,把以小胜大的桃太郎奉为全民偶像,把相扑这种肉团的挤压奉为国技;所以他们理解人生的短暂,每一件事情无不发挥到极致,连剖腹都要追求一种完美;所以他们欣赏瞬间的美丽,把樱花那刹那间的凋落看作人间至美。而从日本民族的发展历史上看,有两次大的变动:它先是自我发展,很快被唐朝输入的先进文化打断了自身的发展节奏,然后就一直在追赶,直到丰臣秀吉时代,竟妄想和大明叫板,争夺朝鲜的宗主权,最后一败涂地;接下来,就是西风东渐,由此引发的明治维新了,然后就是让我们中国人无比纠结的近代史,日本开始蚕食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其还未形成自己文化核心价值的时候,被外来的力量打断,形成了作者所称的“空心”文化,或者说众多日本本土学者所说的“非驴非马”的杂种文化。事实上,日本还真是有骡子的特征的,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它所有的,不是借自中国,就是取自西欧,这让日本人缺乏一种绝对的价值判断,没有一种终极的道德传统。他们追求的只是现世现实的价值,想要的只是目前的用途,一切强大的,我都可以顶礼膜拜,一切实用的,都可以为我所用,而从不问其道德价值。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可以抢夺,可以杀戮,而且搞得理直气壮。所以,才会要千方百计为侵华战争辩解,拼死诋赖。正是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以说,正是日本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相对孤立的海岛文化,正是它独特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日本人相对封闭的社会心理和实用性格,正是日本人的“创造性模仿”才有了今天的马驴杂交后产出的“骡子日本”。

  日本暧昧的社会形态,让其社会行为尴尬。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天皇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是天照大神的化身,有着无可争议的合理性,端坐在金字塔的塔尖,在这之下就是层次众多的民众,而在这个巨大的金字塔内部还有一个个小型的金字塔,每个人都在这些金字塔的压迫之下,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他们的行为,也就由处于金字塔中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因为位置一定,每个人又都是处于夹层中,对上、对下,还有对同级,都要采取不同的行为,这就让日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很矛盾,对上级,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对下级,凶狠严厉,不讲情面,而对平级,又会客客气气,这甚至上升到了绝对的层面。当然,我们中国也是这样,但绝对没有象日本人一样把它演绎到如此绝对的高度。所以,上级可以对下级可以为所欲为,下级只有打落了牙和血吞,忍气吞声。最难理解的是,日本青少年中高发的以强欺弱现象,日本社会非但不谴责施弱者,同情受害者,反而认为是弱者自己的弱才让强者有机会欺负。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日本小孩子,绝对是强者至上主义的信奉者!而与此同时,日本人又崇尚那些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弱者。这真是绝妙的悖论啊!尼采肯定想不到,他超人理论早就在日本得到了最完美实现。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也是很尴尬的。正象我在写《中国,我误解你了吗?》的评论时说的,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就很复杂:打小从课本上学到的是“一衣带水”、“友好邻邦”;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看到的却是日本人侵华时的用心险恶、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又是索尼、丰田等日本货的高品质。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日本就成了:听党和政府的就要友好往来,听民族感情的就要灭之而后快,听利益的就还要买日货,再加上我们中华民族的衰落是和日本的崛起联系在一起的,而日本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往我们中国人的心口上插上一刀,这多种情感交错在一起,就搞得很怪异、很矛盾。很多中国人都分不清到底应该以哪一种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准则,大多是在啥场合用啥观点。比如,我们在网上谈论的时候都是民族情感至上,义愤填膺,到买家用电器的时候,又会不由自主的为自己找理由开脱。

  这是一本让人无法不拍案叫好的书。李兆忠先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日本进行了冷静客观而又不失深刻的分析,大的有地理环境,有历史文化,有国民性格,小的有交往礼节,有生活常识,有饮食起居,让我们对日本,对日本人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也就理解了日本人在中日关系中的种种表现。因为它信奉强者至上,所以它不承认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谁让你弱小呢?因为它没有绝对的道德准则(我想,黑格尔的哲学在日本没有市场),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也不会推己及人,所以,自己的北方四岛被俄罗斯占着要不着,却又来强词夺理的要抢我们的钓鱼岛……

  当然,从我们中国人的眼光看去,日本现时下很暧昧,并且很尴尬,但日本人能感觉到吗?

  且不去管这些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给了我们太多的仇恨,可以说是血海深仇,但我们要超过日本,绝对不是愤怒的叫喊,四处喊打就能达到目的。我们应该彻底抛开大中华主义的桎梏,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去真正的认清我们的对手,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的快速发展,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用实力让日本对我们顶礼膜拜!!!

  那么,我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

  《暧昧的日本人》读后感(十):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

  评《暧昧的日本人》

  我坦诚我是带着矛盾的心理状态去看这本书的,从小是看着《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抗日电影、连环画长大的,“日寇”、“日本鬼子”的观念深入我心;长大以后我看了很多日本人(大前研一、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的书、很多介绍日本的书,对日本的经营管理、机器人研究等方面很羡慕。那么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日本人离我们很近吧,一衣带水,连长相得都和我们差不多;日本人其实也离我们很远,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底蕴和我们大相径庭。日本人态度很温和吧,见面老是点头哈腰,“嗨嗨嗨”地?不是!!他们也很凶残,南京大屠杀成了我中华永不磨灭的痛。日本人很开放吧,他们学习了很多中国、西方的现金思想和文化;但他们也很保守,天皇、富士山、天照大神成为他们终生的精神寄托永不更改了……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暧昧的日本人》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学贯中西,并且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对日本文化、日本人的心态掌握地相当细致,通过很多历史的事实、生活中的细节还有日本国内特有的现象来层层解剖日本人的性格和心态,让我们更深刻去了解一个真真正正日本人。好了,现在可以告诉你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了。

  日本人身材矮小,但他们仍然寄希望于“桃太郎”能除暴安良,甚至还培养出身材巨大的相扑选手;日本人拥有忠诚于天皇的集体主义精神,但他们对从骨子里排外;日本人生活中孤岛上,他们拥有积极的忧患意识、坚毅的隐忍性格、超强的学习能力、非凡的创新能力,但他们却仅仅受限于他们的岛国意识,无法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日本人行事无常,重技轻道,重形式甚于内容,重忠诚大于正义,甚至对于干净小题大做。日本人不能熟练掌握英语,不仅在于他们言语上先天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语言的一种保守型的利用;日本语从汉字中汲取了精华,通过自我的创新又反哺了汉语……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作者生动有趣地得出了“日本人是暧昧的日本人”的结论。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分析日本人的同时也经常反躬自省中华文化、中国人的特点,通过中日的对比给我们一个对自己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反思机会。我们经常提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我们的近邻日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有很多。

  我很奇怪会有这种感觉去看待日本人(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我并没有真正和日本人接触过),我用痛恨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又觉得他们有可取的一面;我用亲切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又觉得他们十恶不赦。我们会去欣赏富士山的美景,但我们又痛恨他们在靖国神社的可耻行为;我们会惊奇于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的奇迹,但我们又反感日本人一张张虚假的嘴脸。

  好一个暧昧的日本人!!

  :这个笑话令我捧腹,必须要引用一下。是关于中日文字对照的:据说从前日本兵占领山西的时候,又一次进村征粮,渴了想喝开水,因为不会说中文,就在纸上写了一个繁体的“汤”(日语“开水”之意)字,命令村民去办,等了半天仍不见动静,正待发作,才见村民断了一盆热气腾腾的菜汤来,惶恐地请太君受用。还有更绝的,日本兵想吃鸡蛋,就在纸上写“我欲食卵”(卵在日语中是“鸡蛋”的意思),这一下吓坏了村长,这还得了,狗东西要吃男人的命根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