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论读后感100字
《家庭论》是一本由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论》精选点评:
●3.5
●艾马,一堆公式,晕了,用经济学来解释婚姻家庭真是赤裸裸的……
●用价格衡量价值地,很想知道,作者是否身体力行自己的理论
●大学时没读懂,但觉得巨牛。希望现在有时间再次细读体味这份高深莫测。先给五分了~
●09年暑假读过 论题不错
●2011年左右读过,重新认识了家庭分工的经济学意义
●家庭研究典藏版
●如果您想知道爱情是什么,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有性行为,如何找对象,为什么要单身,为什么要丁克,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而不是一堆,为什么要娶一个老婆而不是一堆,为什么男的挣钱女的干家务,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有处女情结,为什么有大男子主义,为什么有女权主义,为什么有洛丽塔情结,那么看完本书就会有答案。如果没有的话,自己动手修改一下Becker的模型就会有。有些关于evolution/genetics/epigenetics的问题Becker没回答,例如为什么性有两个,为什么整容脸会流行,为什么会有互惠主义,为什么会有LGBT,为什么会有性变态,为什么母系系统会被父系系统取代,等等。
●第三本社会学书,没看懂 据说其实是经济学的内容较多..一堆公式 全是汉字,但好像都不认识...囧了
●直到今天还很新颖的观点,感谢Gary Becker,我们经济学才得以树立“帝国主义”地位
《家庭论》读后感(一):说说本书翻译
原作肯定是很经典的,但商务印书馆的翻译版本确实有问题。书里数学推导比较多,翻译版本的数学记号那叫一个乱啊,如82页、84页、110页、112页,很让人崩溃....另外译文内容与上下文有冲突,不通,如p105。最让人郁闷的是有的段落根本就不翻译了,第六章最后作者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证prosperous childhood这个概念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在其公式中得到了印证,但是却是通过偏好改变以外的机制,翻译版本直接就把这几段给略去了...无解....另外翻译版本把原书的参考文献也给省略了,为啥呢?亏得最后找到了英文版本!
《家庭论》读后感(二):为本书翻译感到遗憾
最近在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家庭论》。有感于翻译质量的低下,特此发帖,希望商务印书馆能够为本书推出翻译质量更好的版本。这里仅举一例。
《家庭论》,商务印书馆,第123页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37且不追求信达雅,贝克尔想表达的意思是:
因此,这些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假定进行整合和概括:每个家庭都会最大化效用函数,这个效用函数的参数包括孩子的数量(n),在孩子身上的花费,也就是孩子的质量(q),以及其他商品的数量。《家庭论》读后感(三):为一夫多妻制辩护
这几天翻译无聊的paper准备presentation的间隙瞄了几眼蓄谋已久终见一面的《A Treatise on the Family》,嗟叹大学四年不学无术,这么深入浅出的书还是没耐心看各种公式和模型。以前在林行止的一系列书里耳闻过标新立异又注重量化的贝克尔,这次略略粗读了几章,对老贝更心生敬意。
------------------------------我是浮夸的分界线--------------------------------
O!我们来谈谈多少男纸向往的一夫多妻制吧~~~
在一个有效的一夫多妻制婚姻市场上,达到市场均衡不要求想结婚的男女人数相等,只要求the number of females willing to get married=the number of wives demanded~喵呜~~来吧来吧!每个娘生仨女一儿,从此男淫们便可天天左拥右抱目不暇接,不亦乐乎!
当然,COZ每个男人在职业、经验、财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妻子的需求不尽相同。we assume that, A类男纸的第n-1个妻子边际产品多于B类男纸正房的边际产品,而A男的第n个小妾边际产品小于B男正房,那么!高潮来了!A类男纸都有n-1个妻子,B类男纸都萎萎的单身去吧~~~当男女人数大体相等时,一夫多妻制就存在哎呦喂~
as a matter of fact, A类男纸收取一种租金,COZ他们在婚姻方面的能力比其他人高,即使当male人数超过female人数,历年数据显示也有33%有能耐的男人实行一夫多妻制。。。。。囧大了,三分之一哦,要不要这么牛逼闪闪显光辉。。。。。。
in sum, 来自high level的男人的竞争会迫使inferior的男人找不到老婆无处交粮,只能对着各种女优撸管,而senior男人却享受三宫六院愁苦今夜临幸何处~哟西!市场经济多公平!计划经济去死吧~
最高潮!G点来了!介个分析也适用于female,有能力的female能吸引数个potential husbands, 无能力的female single always. 可是可是为神马,一妻多夫寥寥无几,一夫多妻司空见惯?法律禁止或教义倡导绝不是原因,只有地球人在对某项喜爱的活动需求疲软时,法律才更容易通过并强制执行,教义才有吸引力。所以捏,贝克尔就提出了一妻多夫中的基本报酬概念,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现在只想着今晚怎么把又高又帅又潮又好玩的某GAY蜜掰直。。。
《家庭论》读后感(四):我最喜欢的西方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
好像那时还是大一,当时对费孝通先生的作品很感兴趣,有意无意的翻看一些有关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书籍。在校园内的书店溜达时,看到了一本名叫《家庭论》的书。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对我有天然的吸引力,就买了。买了以后也没怎么细看,仅仅翻了两页就扔到一边了。只是觉得开了眼界,只是觉得一些公式蛮有趣的。
让我真正的重视《家庭论》,还要感谢我的两位老师。大二小学期教授我《科研训练》的刘军强老师、大三上教授我《劳动经济学》的姜博老师算是我的“引路人”。我之前更喜欢看偏社会学、偏马列方面的书籍。这跟我的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爱好有直接的原因。对于当代的西方经济学家虽然充满敬意,但打根本说对其研究方法并不是很感冒(原因在于理解上的一知半解)。刘军强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的而姜博老师是留美归来的城市经济学博士。两位老师都受到了正统的西方经济学或者说社会学学说教育,他们本身就能很直观很客观的洞入学问本身。
人的情感可以量化么?教育的抉择可以用函数表示么?
很多很多的问题,很多很多的方法,在没有搞清楚之前我们总觉得好玩但并不把其当回事。上完两位老师的课之后,我虽然水平依然很低,但却可以以不同的心态去对待西方经济学。
在此之后,我较为认真的看了看《家庭论》,知道了这位作者名叫“贝克尔”。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虽然依然学习《马恩全集》等马列著作,但也有意识的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哈耶克、波普尔、弗里德曼... ...这些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家学说同样很有趣,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有一阶段在土豆网看弗里德曼的学术电视连续剧节目《自由选择》,片尾的经济学家辩论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一次请来的嘉宾中就有贝克尔。我清清楚楚的记得那集节目看完以后我就去iask资源共享下载了我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贝克尔著作。《人类资本》、《口味的经济学分析》、《反常识经济学》等等。这些经济学著作都显得很“通俗”,特别是《口味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反常识经济学》的阅读完全可以让你用一种轻松的心态遨游在学术的殿堂。
对包括加里.S.贝克尔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的作品我并不能用“掌握”来形容,我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很低级的层面。而我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发展了自己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发展了自己对知识的认识。
就如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里说道“他(马克思)的追随者,显然不如他本人聪明”.如果还抱着极左年代的思维去对待贝克尔、弗里德曼、哈耶克、波普尔等西方学者,去对待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固步自封,妄尊自大,绝对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绝对不可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远
《家庭论》读后感(五):婚姻与买卖
1.婚姻缔结假定: 婚姻选择具有偏好性(自愿) 存在婚姻市场,即存在信息不完全或者不对称贝克尔把婚姻视为一个市场,男女双方主要通过分析成本与收益来选择可使自己获益最大化的婚配对象。
具体而言,婚姻成本分为两类:
交易成本,如寻找、了解对象机会成本:结婚对象不同选择存在的潜在收益损失 婚姻收益:规模经济:共同生活带来的收益其他:如经济条件,高质量的子女等。2.家庭抛开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情感需要等不谈,但从经济理论分析家庭分工分工的专业化可以使劳动者更容易积累人力资本男女之间的比较优势使得分工的效率更高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中,分工导致男女对劳动时间的安排不同,男方倾向于投入市场,女方倾向于投入家庭互补性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生意上成功的男人与漂亮妩媚的女人结婚;受过高等教育的男人与温柔而有教养的女人结婚;事业型女人则与家庭型男人结婚。这根据贝克尔的分析,在”两个收入能力差别较大的人之间结婚的概率较大,因为其中存在着有报酬的工作和家庭生产的互补”。
一夫一妻假定:竞争的婚姻市场的存在,男性和女性不存在差异而且家庭成员的增减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从新增成员获得的收益递减。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两个男性的独身家庭和一个一夫三妻的家庭获得的总产出将低于三个一夫一妻的家庭的总产出。所以,一夫一妻制是最有效率的婚姻形式,他获得了婚姻形式中的支配地位。但是,贝克尔还指出,当男性(或女性)在财富能力或其他特征方面出现显著差异时,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形式也会得到鼓励。
3.养育孩子孩子既是消费品也是生产品。消费品是父母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来照顾孩子,生产品是孩子可以产生收益(在农村,孩子是重要劳动力)。
成本经济成本:时间、精力、金钱机会成本:为养育孩子而失去的机会(比如母亲工作的机会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数量-质量与贫困家庭相比,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有较好的工作、较高的薪水以及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等,为了养育孩子,他们所付出的牺牲也就是他们要支付的机会成本无疑更高一些。同时,富裕家庭更能理解现代社会对孩子质量的要求,他们也愿意并有能力为孩子质量的提高方面多花费支出,这就是说,他们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也是很高的。这样一来,权衡利弊,比较富裕的父母,就倾向于养育较少的孩子的同时提高这些孩子的素质。
马尔萨斯认为,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家庭规模的扩大。原因是好的医疗条件会使儿童死亡率降低,收入的增加将会使人们早婚且不大节欲,从而导致生育率的提高。贝克尔则认为,目前儿童死亡率已大大降低,收入变化对其的影响已微不足道。而且在当代避孕技术的发展已使新增人口的数量可以得到控制。所以,总的来说,正如前面分析的,富裕的家庭”生产”的一般是质量更高但从数量上却不一定是最多的孩子。即”收入的增加可能既增加子女数量,又增加子女质量,但是数量弹性应低于质量弹性。”思考:如何增加生育率在农村地区:如果农村地区一直保持传统小规模农业生活,无疑孩子还是重要的劳动力,生育率会保持较高;同时目前我国农村还倾向于“多子多孙”的农业社会的思想文化氛围,所以生育率还是能保持一段时间根据统计数据,部分富裕国家的农村生育率甚至低于城市,主要就是农村的养育成本太高(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教育等成本较高),所以如果在城市里降低养育成本(补贴等),生育率也可能提高???目前海洋没有事实能够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