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观后感100字
《10分钟》是一部由李容承执导,白钟焕 / Jong-gu Kim / 郑熙泰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分钟》观后感(一):咎由自取
对于工作十几年的人来说,本片算不得职场教程了。全片看完,问题还是男主自己身上。且不说恩惠是什么背景,抢了你的位子也没什么好说的,整天拉个驴脸何必呢,没人欠你。看看新来的恩惠八面玲珑就知道差距。前女友主动求复合也毫无表示。最不能忍的是卖了支部长,那谁还敢帮你呢。这性格到哪儿都玩不转啊。后来的实习生都比他活络。部长演得不错。
《10分钟》观后感(二):不要放弃梦想!
大学刚毕业的我恰巧看到这部电影,自己恰巧也到一个单位去上班,专业不对口,自己也不喜欢,但自己尽力在做着。本来自己也很犹豫是否放弃,因为工作够稳定舒适,但身边有很多事情的发生,也看到这部电影,我觉得梦想还是很重要的,自己选择的专业本就是自己喜欢的,为什么自己不一直坚持呢!
满分也是自己的感情分。现在,才发现兴趣真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兴趣,其实自己可以忍受足够多的东西。
《10分钟》观后感(三):悲剧的普遍性
第一次看了二十几分钟,觉得琐碎节奏慢又去忙了其他事情就关掉了。今天重新看,从三十几分钟富家女空降抢走职位整个故事就变得非常有趣。“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空虚无力感贯穿全片。每个既得利益者表面嬉笑打趣一团和气,激烈冲突时谎话连篇推卸责任,第二天也继续维持着表面虚假的和平,然而在这之下每个人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男主角并没有遇到多大的悲剧,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夹层中想依靠自己帮助家人进入上一层生活的大学毕业生的缩影,然而正是因为主角的现实性普遍性而显得更加绝望。贫贱家庭百事哀,下一辈要突破阶层愈加困难。
最后三分钟的地震演练男主角跳出了混沌的办公室观察每一个人,镜头特写出虚伪,困惑,无可奈何。三分钟的读秒声,设定非常精妙,让人有后怕的惊慌。
推荐刚步入工作的人看,看完想辞职了。
《10分钟》观后感(四):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中国人的G点
1.默认第一条短评就是放屁,更莫名的是映前会居然还拿出来很郑重的和导演探讨这则笑话,怪不得导演和主演相视一笑,神情还颇为猥亵。
2.这个所谓的理想就是一考试,用于点缀下前小段的剧情投下颗小石崽,荡漾起点小涟漪
3.剧情未过半主角就已志得意满的抛弃理想并透支工资给家人置办了好些礼物以肆庆祝,整部片子此时透露出一股自然而又轻松的欢快气氛。
4.默认第二条短片基本也没说到点子,这也不是一则年轻人有感触的职场新人受气宝宝的故事。我以前见过一试用期新人男的,天天被骂指着鼻子的那种,其实这人做事很认真而且方案写的很好,但就是太老实了,然后我就激动了想跟他聊聊传授点机宜,开口没几句他就教育我说没事,凡事要微笑,然后他就这么微笑着转正了,再然后大约两个月左右,说了句“实在干不下去了”就离职了。相比之下主演情绪和行为已经很释放够冲突了,如果视为一则职场寓言的话就是以怨报怨,该说说该做做不怕得罪人,结果并不是你想像的那般糟糕。
5.招人喜欢的做事认真的都是公司需要的
6.你周围的都是些什么人?答:离职前辈所过,话多少事
7.这是一部故事冲突和节奏控制的很好的小成本电影
《10分钟》观后感(五):10分钟-现实与梦想该如何决定
看完影片后才知道10分钟的艰难决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家中有父亲因为腿坏了退休后没能找到工作反而依靠母亲和指望大儿子工作来养家,这是一种对于自己的道德绑架。
母亲其实可以考虑出去做一些其他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至少去骗亲戚投保险来钱会多点,能看出来他母亲也不是一个想吃苦的人。
不过他们有两个非常懂事的男孩子,弟弟很讨厌父母这样的懒惰行为,很想放弃学业早点出去打工赚钱。
而最终致使男主放弃导演梦去找一个稳定的就业的导火索就是来自于房租的压力(5000万韩币约等于30万人民币)。
2.考试方面
在一次他的几个同学聚会喝酒中看出,还有3位同学(其中是他女朋友)还在为了自己的导演梦去努力准备考试,但是到最后谁都没有考上,说明该考试的难度很高。
3.职场方面
郑前辈是他的职场师兄,负责带他的人,但是待了5年后要离职了,走之前和男主说这里的人没有一个能承担责任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潜意识就在告诉他,不要过于相信别人不要袒露心声,根本不会有人帮助你。这在职场里面其实是对的,为什么要掏心掏肺去帮助一个新人呢?没有任何好处。只不过他是应届生没有体会到社会的无情一面。
结局的猜想
最后的慢镜头里,特意给每一个人特写镜头,男主一个个去观察每个人对待事情的一个态度,内心肯定是不想留在这里,想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是考试又很难,又想到家里全依靠自己和母亲的收入,他的大脑在想,还是留在这里吧,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被现实按在地上来回摩擦,慢慢地他也变成了这个办公室里的一类人。
《10分钟》观后感(六):“正常”地相处
在前辈们的一片和气中开场,在每个人虚伪自私的模样中结束。主人公入职之后,见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这并不需要在什么特殊的情况下才能见到的,而是最真实的可以在每天的生活里面经历的。
办公室里的人物都在为自己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也主要是为了需要时可以加以利用。大家说的多,做的少。喜欢招人喜欢的人。对于那些做事认真努力的人,并不心里佩服,而是想着加以利用。这就是社会中每个人最真实的面貌。既然没法改变这些,所以说长辈会对新人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适应就好了”。的确,面对这个并不可爱的办公室环境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适应——“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电影里面男主并没有观察到他的部长,副部长的内心,他在经历了一切之后,他心里想着的是:居然这些人就是这样生活的。那天他花了一天时间修打印机,结果还没整好。可以说是吃了苦头又不讨好。或许,他可以想办法先去别的地方打印,回头再报修。这样他可以交差,自己也轻松一点。失败了喜欢推卸责任给别人,喜欢占小便宜,这都是人性。懂得了以后,或者说对社会现实失望了以后,应该会活的更自如,更轻松一些吧。
其实同事评价人的标准并不是一件事情你能做多好,而是你做的事对他是否有利。如果你是一个做事认真努力的人,大多数领导真的到了紧要关头,才会觉得你重要。所以,不要一心只想着做事,这并不是善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与人之间,凡是有利益关系在里面的,总是要提防着对方一些的。招人喜欢,这对在办公室工作的确有帮助,因为没必要对人恶狠狠的搞的别人不舒服,当然也没有必要一心一意要巴结人。如果没有利益冲突,没有上下级关系的话,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以“正常”地相处的。想起茶馆里面的一句话,“我是爱我们的大清国啊,可是谁爱我呢”。公司,机构,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人的地方,我们就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在现实中成长。
《10分钟》观后感(七):给自己10分钟
最近一直看韩国电影,现在自己已经养成了习惯,在看电影之前都会看看豆瓣的评分,如果很低的话,基本就不会看了。我没有学过电影鉴赏,也不懂这些关于如何区分好电影。这次看完《10分钟》,我决定以后看完了电影,都要花掉10分钟去写写看完电影的感受。
看到名字,不是很吸引大家的眼球,我也是喜欢这类电影名字的原因,从电影的名字不能区分电影的类型和主要事情。带着这种好奇,去看电影,心想是不是关于10分钟发生的事情,越看越觉得自己刚开始的想法是错的(给我看下去的理由)。
刚开始男主角出现,接受将来的领导单独面试,一看男主角,我就想起我的大学同学,长得很像。面目表情就觉得很苦逼,接受着自己不愿意的生活(看完电影,果然和我想的很像)。男主角开始很有雄心去做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认为只要认真做好就肯定能够得到成功和肯定。慢慢的。。。当自己的同事离开时跟他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他们都是那些只说不做事的人。。。听到这我就感觉男主角肯定会得到同事们的背离和冷落,果不其然,在自己接到同事给自己发的正式工作证时,情节却又发生急转弯,自己的职位还是被潜规则了,多少天被同事和上司冷落后,我想他不敢在对自己的大学同学说那些话了,不会在那样“鼓励”自己的同学。
看这类电影的时候,我愿意去思考,如果面对那样境遇,我会怎么做?我想我也会跟男主角那样,“委曲求全”,作为长子的男主角,每天回家面对辛苦工作的妈妈,残疾的爸爸,高三时期弟弟,他也千万的理由去默默的承担这一切。作为实习生,真是希望能够得到正式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现状,可是现在的社会还没有那么的公平。
我想男主人公应该很想和自己的女友复合然后一起追逐的梦想。我想即使你考上了,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导演吧?因为还有很多次的“考试”
10分钟,我还是没有看懂为什么是这个名字?但是我很喜欢看,尽管对电影的专业知识一点都不懂。
《10分钟》观后感(八):日常恐班
在本周只有单休的周日晚上看了这部,简直两眼一黑,真的日常恐班了。
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只能说上过班的人,懂的自然懂吧。
主人公入职的时候,老油条同事跟他介绍其他同事,介绍到某位女同事,都说“要小心点,她很喜欢男人的”。初听没觉得有大问题,可笑的是,下个男同事入职的时候,老油条也说了同样的话。可是女同事在电影中并没表现出有多喜欢男的。用性别话语遮盖工作专业度,是有多油腻?
实习生每天做复印打印改错的工作,领导认为他有其他事情没做好(可能这些工作本来也不是他负责),跟他说“不要总做一些没用的事,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问题是,哪来的时间呢?
领导跟他画饼,说我们搬了办公室就好了,说下个机会就是给他的,这个话术太像之前有个领导跟我说“等我们招到人就好了”,然后接下来几个月也招不到人(因为公司对员工要求高但是给的工资又少),本人继续忙成狗。
其实男主人公并不是受气包,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刚,跟同事甩脸色,敢在酒局上怼领导,去工会投诉部长。但是在这个环境下,他还是最受剥削的那一个。新的实习生同事在入职的第一天,也能支使他去干活儿,这是为啥?因为老油条已经介绍给新同事办公室的情况了。电影里语焉不详,大家都心领神会。
快离职的同事跟新人介绍说,这里工作稳定安逸,是个很好的地方。新人反问那你为啥离职呢?他回答说,上班离家太远了。新人送这位离职同事到停车场,同事跟他说你在这里工作要小心点,这里的人只说话,不做事。
所以离职到底啥原因呢?离职的时候才能说出对这份工作的真实感觉。
精明世故、看人下菜碟、办公室潜规则,所有东西混合成一团,变成在办公室上方飘荡的幽灵。
谁也能感觉到,但是谁都不说,有愤怒?摔书就好了。
想起之前看豆瓣话题,投行的员工爆料最近难招人,于是公司降低标准,招了很多大专生进来,结果发现,大专生也做的很好。投行诶,所谓的精英行业。是不是大多数的工作,稍微培训一下,员工具备基本的工作素养,大多数人都能胜任?那岗位要求为啥非要985、留学背景呢?就是因为工作简单,所以它的可替代性强,所以员工更有危机意识,工作内容反倒不重要了,占住这个坑,搞些有的没的,让别人觉得我很重要,才更重要。
这部电影真的好煽动本人情绪,但是本人的情绪,就是这么容易被煽动!!新京报书评周刊评论《隔间》这本书说“人生来并非为了坐在隔间内,对着计算机屏幕一天又一天”,哎,不然咋办呢,随波逐流的,就这么上了好几年的班了,今天抱怨完,明天不也还是要到办公室干活吗?
《10分钟》观后感(九):办公室动物和办公室人性
毕业、求职、个人奋斗与拼爹、梦想和现实的抉择……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的主题无比切近,在这个毕业季尤其如此。韩国电影《10分钟》把这一切拍得真实、去戏剧化且充满洞察人性的力量。同为东方国家,“关系”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存在,只有被笼罩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这部影片把那种无法言传的感觉用一步步戏剧推进完全展现出来,在描述外部事物演进的同时也在呈现着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
浩灿大学毕业,梦想当一名导演,正在积极备考。但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父亲抱病在家,母亲靠推销保险维持家人生计,弟弟正在读高三,美术专业,花费极高。浩灿得到了一个公共行政部门的实习机会,这个类似于中国事业单位的机构层级明确,工作安稳,收入不低不高,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资料、开会和插科打诨。浩灿能干、愿意吃苦,备受赞誉。就在他导演专业考试失败的当口,领导告诉他,因为有人离职,所以他愿意让浩灿接替那个职位。这个被经济困窘折磨的男孩决定放弃梦想,接受眼前安稳的现实。他开始成为家庭的希望,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空降”的年轻女孩被宣布成为新入职的人选,浩灿仍沦为实习生……
导演没有把这个心怀梦想的底层男孩设计成猥琐的“凤凰男”。他阳光、上进,没有因为贫困就觉得全世界都亏欠自己,他笑着面对这一切,所以也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微笑。如果说,在电影的前半段,浩灿是绝对的主角,那么那个突然出现的女孩就将电影做了一次转折。在那之后,办公室里的同事们成为了主角。最初,他们对浩灿报以同情,但姑娘每天为女人们带来茶点、和男人们调情,人们开始喜欢这个更高层领导的女儿。
浩灿和女孩成为了两面镜子,映射出了人心的深邃和不可捉摸。曾经鼓励和帮助浩灿向工会投诉的同事,现在不敢承认,转头讨好女孩;曾经拍着他肩膀的领导如今对他冷面以对。但这不是结尾,一段时间后,女孩工作失误引起高层不满,发现违规顶替的事情,她从办公室消失了。同事和领导又开始回头向浩灿示好……
办公室,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性战场的微缩与隐喻,它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填满,也交织着各式欲望和算计。处于其中的人们其实都是底层的螺丝钉,他们的势利不是真正的“恶”,只是把趋利避害演进成了一种本能。办公室动物在多年的谨小慎微和察言观色之后,进化出了一种“办公室人格”,秉承着逢迎和中庸的生存法则。
梦想撞上现实和办公室政治都是太容易拍得烂俗的题材,《10分钟》的优异之处在于,它没有故意用更为夸张的手法去表现办公室政治的表层事件,而是更加深刻地反应了背后的人性幽微。同事们两次态度转折中抖落出的都是人性中最复杂和最不可言说的细屑。
作为一部韩国电影,《10分钟》算得上低调,没有任何华丽的布景和时装秀般的演员出场,也基本没有夸张的身体语言,除了女主角那张典型的整容脸之外,电影没有刻意的韩国痕迹。它完全依靠巧妙的转折和心理活动的层层递进带领观众一直看下去。
《10分钟》是那种在末尾才点题的片子,在那之前,你根本不会明白“10分钟”到底指涉的是什么。影片的结尾,被现实打击的浩灿决定重拾导演梦想,而此时,领导又告诉他,他仍被看好,女孩走了,他将被留下。他有10分钟的考虑时间。这10分钟里,地震演习开始了,办公室动物们纷纷钻到桌子底下。这些避难的姿势成为了他们应对现实的绝妙隐喻,躲避、害怕与龟缩,那一瞬间,浩灿看到了一个平时被隐藏的世界。没人知道,这个年轻人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10分钟》观后感(十):好孩子,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首先影片的基调设定的很好,职场新人是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相信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经历过跟男主角一样的事情,只要有人说起,就会引起一片共鸣。
男主角是个老实本分的职场新人,作为实习生来到了一家公司,有着导演理想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来到公司,初期男主觉得公司里的人都很好相处,没有明显的隔阂,所以便很拼命的加班到半夜,还要看考试的书,希望能更快适应新公司。直到前辈张勇俊的离职,一切开始有了变化,人心的冷漠和公司每个人的弊端开始慢慢显露出来了。前辈走之前对他说,记住这公司的人都是爱说话不做事,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对新人的教导,适用于每个新人。
前辈走后,部长说想让男主替代前辈的位置,打算帮他转正,让他考虑几天,为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未来更好的发展,男主经过艰难的选择之后决定放弃自己一直想考的制片人考试,还提前给家人买了礼物庆祝。没想到几天之后部长却带着那天和他一起面试的女孩来到了公司,并介绍说这是公司新来的员工,还“特别介绍”男主是新来的实习生,让男主好好帮助新来的同事。恩惠小姐心高气傲,懂的不多却自以为是,最后弄砸了报告还推到男主身上;副部长假装帮忙男主转正,实则另有目的,自私自利;女同事韩小姐平日是个母夜叉,也是个爱偷懒聊天的角色;长头发实习生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为自己将来早就打好了算盘,最终去了纽约大学。
在经历了众多不快和委屈之后,男主终于忍受不了决定辞职,部长却在这时告知恩惠小姐已经辞职,董事长贪污,从而希望他重新考虑原来让他转正一事,男主却说要去考试了会迟到,部长给他10分钟考虑时间,就在这时公司突然响起防地震演习广播,男主在会议室里,随着时间滴答滴答的声音,他远远看着这些虚伪冷漠的面孔,这些人何尝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过?最后男主在滴答滴答的时间中,看着部长走了过来,影片结束。留给观众的是无限遐想,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很难说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无论做哪一个选择,都会影响他以后一生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男主爸爸在警察局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向来脾气忍让的男主突然爆发和警察大吵大闹,相信这也是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吧。
职场新人的话题让我觉得很有共鸣,边看边回忆起了第一次工作的经历,当时什么经验都没有,跟男主一样只以为好好做事对大家客气就会把握好工作,后来也经历了一些跟男主类似的事情,记得有一次领导让我打份文件,明明是他自己写错了,硬是怪在我头上说我办事不利,还有激光打印机不会用,问老员工却被一句“你自己弄”给顶了回去,开始觉得特别委屈,还偷偷掉过眼泪,后来也像长头发实习生一样把一切都看淡了,对有些人也就是随便应付一下,打印机坏了自己打电话再也不问别人,甚至自己研究出了打印建筑图纸和装激光墨盒,装打印机驱动等等。这也是职场新人所要经历的过程吧!
当时跟我的朋友诉苦时,她说,好孩子,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前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我被她这句话逗笑了,忽然觉得豁然开朗,是啊,凡是工作过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磕磕碰碰的坎坷中走过,只要走过这些荆棘,就能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