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火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起火的世界》是一本由蔡爱眉 / 刘怀昭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起火的世界》精选点评:
●论点不错,举了全球各地的族群冲突事件作为论据,但我个人觉得论证过程弱了点。
●像是一本论文,为了表达一个结论举例子,民主和市场的冲突是一个好话题,但作者所提到的反美好像是一种她自己的错觉?
●对自由市场和民主化的同时并举正以极可预料的方式不断地催化着种族冲突、导致着灾难性后果,包括种族灭绝性的暴力以及对市场和民主自身的颠覆。
●关于民主化的在地性、市场经济的本土化有着详实的资料和调研数据
●觀點很鮮明很獨到,但是沒有嚴密地論述,只是堆砌材料
●民主是个尽人皆知的有争议的字眼,它的含义因人而异。
●和“虎妈”蔡美儿的另一部作品“大国兴忘录”一样,都属于典型的美国史政类畅销书:文笔华丽流畅,风格鲜明火爆,信息量超足!十分引人入胜!没想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都存在“印尼”现象:少数族群掌控主体经济,并且因此备受迫害甚至屠杀,华人、犹太人、黎巴嫩人和欧洲白人后裔。。。值得深思
●都是利益惹的祸。
●和人聊起书中的观点,颇有争议
《起火的世界》读后感(一):trump上台,莫不是给世界的警示
少数族裔的财权与大多数族裔的政权间的矛盾,民族在这里面成分有多重?
说到底还是市场必然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所引起的,民族冲突只是这种阶级冲突的变体。
《起火的世界》读后感(二):论点不错,但是作者的论据一般
看了货币战争,简直是震撼了。和别的读友一起交流了一下,结果他们建议我再去读一下这个起火的世界,是对货币战争这本书介绍的西方的经济政策和现状有个更详细的了解。
这本书论点不错,但是作者对自己论点的论述,总有点美国的霸权的态度,太武断。很多例子和说明作者可以引用更具权威和说服力的资料,但是我注意到作者引用材料很杂,有报纸,非官方的报告和传记这些不是很有质量的论据降低这了本书的质量和水平。
另外,虽然说作者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美籍华裔,但是从小的美式教育的生活环境和教育,造就了作者十足的美式说话的方式。凡事以西方的立场说话,但是说的又是关于西方的霸权,掠夺经济和对当地不负责任的政治制度的改造的后果。所以看整本书的时候感觉总有小小的滑稽。
但是总的来说,书不错。如果先看货币战争再看这本是不错的组合。
《起火的世界》读后感(三):关于骚乱 秩序
前些天,巴黎骚乱闹得沸沸扬扬,对于巴黎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情趣、文化格调的城市,这场骚乱引起各方争论,国际关系专家、外国学者有不同的分析,正好看到这本书--《起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作者在全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非西方世界的民主资本主义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自己身上。”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章是讨论全球化的经济影响。与那些热中者所料想的相悖的是,西方以外的自由市场并未均衡地播撒财富和造福于整个发展中社会。相反,它们倾向于将炫人的财富集中到某个“外来的”少数族群手中,在饱尝挫折和贫困的多数族群群中造成种族仇恨。
将民主加入到这个不稳定的混合剂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二章致力于探讨全球化的政治后果。在存在着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的国家里,民主不是在强化市场效益和致富效果,而是导向强大的种族民族主义的(ethnonationalist)、反市场的压力,并惯常地招致私产充公、社会动荡、强权弹压和暴力相向。
第三章讨论西方过去以及现在的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现象以及种族民族主义现象。同时本章也对未来作一展望:对于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在自由市场民主的过程中注入的一触即发的不稳定性,人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起火的世界》读后感(四):《起火的世界》——这火多数情况下都是被点燃的
《起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这是一本关于西方向全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原教旨主义”在非西方的国家引发的种族仇恨和动荡的书。
书的第二部分探讨全球化的政治后果,讲述上述那些充满了多数族裔与少数族裔矛盾与冲突的非西方国家在接受了美国传播的“民主原教旨主义”,进行全民普选后,并未产生强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而是产生反市场、反民主、乃至暴力冲突。诸如:裙带资本主义、军事政变与军事独裁、反市场的国有化政策以及对少数族群的迫害、种族灭绝和强制同化。
书的第三部分讨论西方的过去及现在,解析西方发展到今天所经过的过程和特征,比较西方与非西方的差异,说明“西方不应该向全世界推广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一种西方已经摒弃的市场形式),也不应该推动毫无限制的、一夜之间的多数人政治(一种西方已经摒弃的民主形式)”。尤其是西方的民主化是通过漫长的过程和渐进的改革才达到今天的程度。西方的“自由、市场、民主”中存在着许多被西方人隐瞒起来的丑恶,包括剥夺穷人的选举权、殖民主义征服和掠夺等。西方历经两百年才完成的资本积累和市场化、民主制度,却想让非西方国家在一夜之间完成,而完全不顾这些国家的不同国情、民情,不顾这种一夜之间的变化会给这些国家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按作者的话说来就是:“……不仅仅是美国,所有西方国家在选举权上都长期存在排斥一部分人的历史,这些政治排斥对西方国家成功地建立自由市场民主是很重要的,无论这多么令人不快。
“……然而美国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历史。最近20年里,美国在整个非西方世界里一直不懈地推动当即的民主,实质上就是转眼间的普选制。……是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后共产主义国家接受一个西方国家从来没走过的民主化过程……”
作者提到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发生的变化:西方国家并未因为“冷战”期间与南斯拉夫的友好(南斯拉夫是唯一一个免签证进入西方国家的共产主义阵营国家)而对它有任何的仁慈和友善,反而是在这个国家推行普选式的民主,煽动起民族分裂、引发族裔间的冲突和分裂战争,最后干脆直接出兵肢解了这个“倔强而又无力自保”的国家;
作者影集美国只是推广在某个具体国家实行普选的“民主”制,以期让这个国家接受美国的指导,但从来不肯在全世界实行普选的民主制,从不肯接受世界多数人民的意志。在任何一个国际组织中美国都要拥有一票否决权,都要拥有绝对的权力,可见美国在推广民主时的虚伪。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对美国向全世界强行推销“自由市场刻度”的不认同,但作者并不因此就认为独裁会比民主好,只是认为不应盲目的无条件的推广“自由市场民主”原教旨主义。
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应针对每个国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渐进的改革措施,同时强势的、掌握巨大政治权力、经济实力和财富的少数族群应该主动表达善意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并付诸各种改善现状的行动。唯有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消除矛盾、弥合鸿沟,让市场化、全球化、经济发展惠及大多数人,分享权力,实现共同繁荣。
《起火的世界》读后感(五):讀書筆記
閱讀該書後我有所啟發,也有所疑問,我將嘗試用一些既有的政治學理論來解釋書中的問題,並針對當下國際環境的紛擾進行相關評論。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裙帶資本主義、腐敗、歷史遺留等,全球化所帶來的市場強化了這些因素的作用。華人、猶太人與印度人、西亞人的勤勞、經商的基因被重新激發,並通過政治變化中的黑暗處以及既有資本。而白人與本土菁英則更多的是通過歷史的遺留資本、前殖民者的扶植。總之都造成了族群與財富、地位的分化。
市場導致的貧富分化與種族身份重合,使得財富的擁有者被貼上了種族的標籤。拉美縱使因為混血以及因此帶來的種族身份流動性而種族因素不明顯,但這很大程度是基於多年來的灌輸,白人與非白人之間界線淡化的同時非白人的自認低人一等所導致。
這種財富與種族的因素相結合後,使得多數族群成為了貧窮階級。雖然全球化仍可以帶給他們一些發展,但更多的是看到與少數族群間巨大的財富差距,並隨之帶來心中的剝奪感、忌妒感、不安全感。這些感覺與政治上的民主相結合後,無窮的政治能量便隨之爆發。在書的第二部份便分析了全球化的政治後果。
「在存在著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的國家裡,民主不是強化市場效益和致富效果,而是導向強大的種族民族主義、反市場的壓力,並慣常地招致私產充公、社會動盪、強權彈壓和暴力相向」[ [美]蔡愛眉 起火的世界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p20]。作者在第二部份繼續針對以上國家或地區進行討論(增加了歐洲一些問題的分析)。通過「民主」多數族群將經濟上的怨恨發洩,矛頭直指少數族群,進行大規模的國有化,政治上的主人翁感與經濟上的奴隸感相互失衡。這種運動並不是因為共產主義,而是因為一種民怨的暴發,經過政治的民主迅速能量釋放,而這導致了對之前所說的市場發展的倒退。市場與民主再這裏產生的一組矛盾。
而我們之前提到的裙帶資本主義,使得政治上的菁英與經濟上占優的少數族群之間的勾結再一次造成民主的倒退。另外,少數族群離開、資本外逃,加上國際社會的措施,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更加困頓。這種混亂相互依賴往復循環。
在第三部份中,作者討論相關現象在西方的情況以及種族民族主義現象,同時對未來進行了一番展望並提出了自己的對策。
作者認為西方種族衝突問題和非西方不同,優勢的族群恰好是多數群體,並且不斷強化。而且西方的種族問題相對於非西方也要緩和很多。但是西方的市場與民主的發展是漸進的,因而很多問題得以緩和,並擁有豐富的經驗。同時西方國家的財富再分配措施的完善,給該問題提供了制度上的緩和。並且西方社會提供了較多社會流動機會。相對於非西方種族於階級的重疊,西方彰顯了種族與階級之間的張力,並且形成越來越多的跨種族認同。經濟上西方也要相對共同富裕。西方的衝突固然存在,但往往是微觀的。
作者特別提到中東問題,認為中東的相關問題呈現區域性。中東少有民主化,多為世襲精英的高壓統治。中東的經濟壓力雖不通過民主來釋放,但是中東的宗教因素使得平民主義的煽動性活動仍能展開。另外作者還提到了全球範圍內的反美主義,並試圖分析原因。
最後作者對未來的解決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對策。作者揭示了後殖民時代的資本主義的種族偏向性。要解決相關問題,美國等發達國家必須反思相關政策的思路,停止單邊的思維,考慮到各國間發展情況的差異。至於解決方案,作者提出了諸如建設法治、均等機會、全民入股、穩定社會等方法。其中作者提到的一個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提到的新所有權計劃──將法外經營整合到正式的財產系統中,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在經濟改革初期增量改革的方法。同時,發達的國家要擺脫偽善的民主,佔優勢的族群也應該從道德上自我約束避免激化矛盾。
根據西方的傳統的發展理論,西方國家往往從經濟入手,認為通過市場帶來的經濟發展,現代化就可以順水推舟般完成。往往推崇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經濟發展就可以隨之帶來政治穩定,而加上民主制度的輸出,現代化就可以像在流水線上生產一樣,模式固定而且高效。(諷刺的是這種來源於二戰後的國際政治要求與後殖民時代問題的理論,很大程度上與其對抗的共產主義信奉的馬克思主義重合,簡而言之就是也信奉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關於這種發展理論,現在已經遭到很多批駁。比如亨廷頓對於變化社會中政治秩序的描述、政治文化研究的發展、依附論等理論。而在《起火的世界》中所描述的這種現象,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發展主義留下的餘毒。發展主義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這種市場、政制的粗略輸出,而今天它的負面效應假借著新的種族主義造成了比發展更為棘手的問題。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如果從源於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理論去分析,這些現象不難解釋。首先在國內層面,書中提到的國家中的少數族群往往佔據著資本上的絕對優勢。尤其是在後殖民時代,這些族群倚賴著殖民者獲得的土地、資本,使得他們在殖民者撤離後自然而然的接管了經濟上的強勢,而政治上的強勢由於民主的輸入未能接管。另外一些族群擁有歷史上一直延襲的經濟實力。這甚至可以延展到美國的白人階層。這種原始資本上的差距,使得市場導入時各族群之間的起跑線不一,而市場機制運作資本開始運轉後,出現那種情況是非常自然的。於是就呈現了一種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關係。而這種剝削關係與民族勢力之間的關係形成倒掛,才形成了該書的議題。也就是說剝除種族層面的因素,出現那樣的情況並不意外,尤其是在那些國家這種勞資關係非常原始,與早期資本主義的情況相似,是無產者對資產階級的反抗。作者在這裡揭示的種族對於議題的煽動性,種族是問題的催化劑。這些階級衝突加上民族因素產生了巨大的放大效應,通過民族的煽動性,可以爆發出比階級更為巨大的能量,因為對於民族的認同似乎總是高於對階級的認同。這或許也可以解釋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所能達到的號召力:它將經濟上存在的問題添加上了民族主義,使得煽動性更加強烈,即使兩個問題可能都是幌子。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民族主義革命總是會比共產主義革命更多更持久更能成功。
其次在國際層面,全球化的市場造成了國際市場的互動,新興的市場顯然無法抵抗這種互動。這可以用依附論來解釋,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需要有大國進行市場的帶動,從而形成了國際上的依附關係。而那些國家往往隨著國家獨立、經濟上的剝奪感,民族主義一同新興。用華倫斯坦的理論來說,發達國家往往處在世界的中心,而邊緣地帶就是書中所提到的那些國家。世界以發達國家為軸心,對邊緣地帶形成相對的剝削關係。也就是說,後殖民化雖然消除了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那種殖民關係,但因為世界市場的建立,這種實質的剝削並沒有消除,反而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動更佳的嚴峻。縱使這也帶來了發展中國家的開發,但誰又能否認殖民時代對殖民地文明的發展作用呢?各國的獨立是民族主義對殖民的反抗的話,今天這種我們姑且稱之為新殖民主義的東西再度進行剝削的時候,種族因素興起而反抗也不足為奇了。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反美主義。另外,國際上市
場剝削是對國內剝奪感的加劇。
分析完經濟層面我們來談談政治層面。亨廷頓認為「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目標,在二者的進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p5]。發展主義理論的弱點恰恰在於強調兩者之間的聯繫,而這種「雙管齊下」被廣泛運用於發展中國家的開發,這就造成了問題,加上種族因素更愈演愈烈。
西方國家對於民主的輸入過於粗暴,無視了以上提到的事實。民主是普世的價值,但是我們不難從世界民主的發展史上找到相應的規律。民主不僅僅是制度的輸入,更是理念上的傳播,素養上的培養,循序漸進的對新一代人的政治社會化進行影響,而不是急著在眼前一代人上進行強加。
西方國家的民主,也是通過幾百年的抗爭、啟蒙所達到。而民主所需的一些條件在書中提及的那些國家顯然是做不到的。民主是好東西,民主不能不要,或許要通過一定程度的輸入,但民主要慢慢敎。簡單輸入體制是不夠的,也是極為不科學、不負責的一種行為。否則與多數族群結合就成為民粹,就成為了對少數人實行暴政的一種工具。
另外各國所擁有的文化也不可以忽略。更科學的文明輸出方式是應該更多去了解一國文化,切身去體會後提出一種解決方案,而不是通過一種單一簡單的方式。
作者在最後幾章中提出的一些對策在我看來確實非常合理,但是美國一貫的理想主義傳統對於某些理念的堅持,現實主義行為方式對政策的影響,能否使其改變?美國的一些措施並不合理,但是從美國的角度考慮,能不能真的認識到其中的不合理性值得存疑。美國在推行各種政策的時候,或許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錯的,是客觀上不利於其他國的。亨廷頓也指出美國在發展過程中或許過於順風順水,對某些困難缺乏切身的體會,美國在歐洲「政治集中化」的過程中選擇了脫離,而因此並未能理解到其重要性。[ [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最近國際政治依舊紛紛擾擾。南北蘇丹分裂,阿拉伯之春餘波未盡,敘利亞政局依舊撲朔迷離,歐債危機也逐漸挑戰,我們可以從書中得到不少對於相關問題的啟示。
蘇丹使用了分離作為解決方式,但是更多的國家是無法通過分離來做到的,更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問題複雜。阿拉伯之春帶來了一個中東國家的民主化浪潮,但是我們在看到舊政權倒台時,更為之後的發展擔憂。舊體制通過革命消亡後往往是整個政治制度的真空,可以說復興是任重道遠。況且西方國家將民主輸入後,是否會帶來心理上對其霸權的排斥,反而讓原教旨主義進入權力的真空?作為「中心地帶」的歐美在過去的數年中經歷兩次金融危機,是否能繼續支撐國際體系?全球市場如果因此動蕩,那些國家是通過合作主義來進行經濟的重新統合,還是受到市場波及加劇矛盾?近期歐美政治左翼的回潮是否是對某些問題的反饋。
總之,《起火的世界》中所提到的現象,很多可以通過既有的政治理論來解釋,我在閱讀的時候時常腦海中閃現過這些理論。但是本書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種族。在很大程度上,種族能夠使潛在的衝突爆發,使一些原有的衝突加劇。而且這個因素在後殖民國家中尤為重要,並且同時在國際、國內兩個政治層面產生作用。種族的因素與市場、民主、自由之間的互動因素是我們之前比較少看見的。可以說種族是很多問題的放大鏡,西方國家的輸入機制在很多國家中都存在,種族這個因素使得這些很多問題更得到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