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科学》读后感精选
《美味的科学》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斯彭斯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味的科学》读后感(一):美味新世界
美味还要科学?对于不是美食家的我们,有点不太能理解,每天品尝到的人间美味,味道层次虽丰富,不外乎酸甜苦辣咸五味,烹饪手法煎炸蒸煮...中国美食丰富多样,煎炸烹煮虽然要注意火候温度,小白们一时间理解不了这些还离不开科学?不会做饭,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是季季看、期期看的呢。带着疑惑,跟着查尔斯.斯彭斯一起探秘科学的美味革命吧。
吃一颗桃子这么简单的小事,查尔斯都能用科学为我们讲解一番,大脑需要把那芳香的气味、甘甜的味道、美妙的口感、娇艳的颜色和牙齿咬过果肉发出的声音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帮我们感知味道本身。
心情影响胃口,确实,我们心情不好时,大家常说没胃口吃饭,查尔斯也提到了这一点,呦,原来科学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是咱们忽略它的存在。
前面提到五味,鲜,在中国先人们已经把鱼羊放在一起作为鲜美的食物,常说鱼羊鲜,没想到书中提到将鲜味作为第五种基本味觉,1908年日本一位博士首次发现“鲜味”味觉,鲜味即鲜美的味道,又是一个让我们新了解的观点。
看颜值的时代,美食亦如此,摆盘精致的美食总会引起我们的食欲,流行的网络语:口水流满屏。查尔斯提到视觉对味觉的影响很大,颜色可以改变人们对口中食物的味觉感知,这点我认同,看到搭配养眼的食物,顿时引起想吃它的欲望。食物的形状也会影响味觉,肯定很多人不认同,科学实验证明,它确实会。
现在大家选择餐厅,不仅要求味道好,而且要求环境好,有令人舒适氛围或环境,比如我们常说的烛光晚安,灯光温馨音乐优美,提到音乐,查尔斯提到音乐的重要性,并用研究数据证明,背景音乐能够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满意度。
推荐序的标题为叹为观止的美食新世界,查尔斯从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多个方面以我们科学严谨的研究做讲解,同时又不乏幽默生动有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每日的三餐还有如此多的奥秘等着我们探索。
美食物理是一门既有用又复杂的科学,查尔斯却用一种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它的奥秘。
《美味的科学》读后感(二):刺激味蕾,成就美食
世界真奇妙,不吃不知道。如果不是有幸遇见《美味的科学》,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对于吃——司空见惯的生理行为还有这么多门道。虽然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吃、吃、吃,但是对于吃的思考与研究却极易被忽略。
美食,讲究的是色、香、味。色就是视觉冲击,香就是嗅觉挑战,味就是味觉感受,可见在界定美味时,我们首先要满足眼睛与鼻子的需求,或许这就是直觉。不过,《美味的科学》不仅拓展了我们对于美味的认知,而且充分地发动了听觉与触觉,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你身处嘈杂的环境,吃起来一定情绪很紧张,但换而言之在一个宁静的环境里,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放松,细细地品尝着食材的滋味。同理,如果你的餐具是带有食材触感的,平滑或粗糙,你便会激发无穷的联想,甚至将自己带入自然界中,像动物一样找回猎食的快感。 与其说吃是直接与营养有关,不如说吃可以跨界至心理学、经济学。过去,我们很少坐飞机开展长途旅行,现在我们成为“空中飞人”不再是令人诧异。如何以有意义的活动去填补在空中的烦闷与焦虑,飞机餐倒是不错的选择。此时,注重的不仅仅是味道,更多的是成本——心理成本与经济成本。虽然不管你如何放得开,力争吃更多的食物,但是你仍然会被空姐与空少提醒要适可而止,吃不是为了饱腹,而是打发时间。 快餐店讲究的是“快”,而不是美味。一方面它会主张你打包食用,这样就不会占用有限的营业空间,赢得更多的人流,另一方面它会标准化采购、标准化生产,所有的食物几乎都是一个味道,就像很少有人能区分肯德JI与麦当LAO对于鸡肉这种普通素材在制作方法上的高下之分,尽管它们的名字很酷、但是食客更加关注的是食材本身,而非那花花绿绿的广告。
通常做美食的商家,都喜欢大造声势。即使食材不是那么可口新鲜,商家也会找到一定的区分点,比如在中国,川菜的兴起就是告诉消费者,我是麻辣的王者,不管什么食材,你只会在舌尖上留下一种感觉。不过,有人喜欢酣畅淋漓的感觉,有人就偏好清汤寡水的滋味,就像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给我们没有任何可以拒绝的理由。
《美味的科学》读后感(三):易读的科学“小huang书”
阳光明媚的日子,隔着玻璃窗进入办公室的只有暖洋洋,让我觉得早晨上班通勤时的寒冷像个“谎话”。
于是,心情格外好,想打开某蓝、某黄APP,再拉上同事,团购“名媛下午茶”……
以上这些,可能是每一个写字间“吃土女孩”,在每一周里都会发生一次的“小确幸”。嗯,文科生的感性思维,当然会把这归结为一时兴起的即兴快乐。
但,这背后藏着一大堆科学理论。
嗯,我知道你要说道理你懂,可生活太难了,艰深枯燥的可不要听。
那么,不妨从这本“小黄书”里找答案——《美味的科学》。
封面坦白说,如果不是偶尔会用到相关理论,我也是真的没勇气翻开名字里带“科学”的书,花的钱、买的单,只能证明自己又一次错估了自己的能力。然鹅,这一本却是很有趣的,并且易读,就是随便从中间任何一章翻开,都可以读进去的那种易读。
回到我开头预设的那个情景,实际上光线与气温都不是你选择吃或者吃什么的必要条件,它们只是营造出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情绪,让你去情不自禁。所以,有没有好奇其中原因?那你可以大着胆子,直接跳到第六章《气氛是如何统领美食体验的?》
其实作者写的很严谨,从60年代的北美最成功餐厅切入——“如果没有这种令人舒适的氛围,我们可能就没法把生意做成现在的规模”。——来自餐厅老板的自述。以肥鸭餐厅给每张桌子装上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微妙调整的彩色LED灯结束。小小吐个槽,作者将这归结为个性化用餐氛围的未来,但你我都知道,如果餐桌顶光布光优秀,可太利于手机拍照“消毒”了。
读完这一章你肯定能明白不少网红餐厅的套路。比如,我从一开始就猜测那些不设洗手间的咖啡馆是“别有用心”,通过作者写出的“金拱门”椅子的案例,我知道我想的还真没错!你也会得到不少有用的启示。
比如,关于如何在心理上干预自己,摄入更少的卡路里。回忆一下还真的是,当我为了冲击dead line而赶工时,常常在电脑前吃外卖,那种情况下即使是断断续续吃,也往往会吃得很干净、不剩什么。我会以为那是因为潜意识在逃避工作,用其他事情尽量延长摸鱼的时间。而这本书告诉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而是情绪紧张和环境的不轻松,让人吃得更多。所以,好好吃饭、专心吃饭是必需的,至少为了不要“过劳胖”。仪式感也是必须的,原来愉悦的氛围并不是让人胃口大开的“元凶”,凑合吃、随便吃才是。
作为一个吃货,一边回忆一边写,越发觉得这本书很有用,那么就此打住。
我要去再读一遍啦。
《美味的科学》读后感(四):大吃一惊,大开眼界
妹妹振振有词的和我抗议,为什么奶粉闻起来很甜,可是吃起来却不甜呢。并且要求加许多蜂蜜才肯入口。这个问题在还没读这本小黄书之前我会告诉她,因为你加水稀释啦。
你看连孩子都在追求美味的口感。可为什么我们能闻出甜味,甜味是一种香气吗?我有些不确定了。带着这些疑惑我翻开了这本小黄书《美味的科学》。期待里面有答案。
什么是美食的科学呢?
“吃饭这件事,根本就不只是吃什么的问题。”“品尝美食是一种大脑活动。是多重感官体验。“结合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学,感官科学,神经美食学,市场营销学,设计和行为经济学去了解和判断影响人们对食物和饮料作出反应的因素。当我们对美食的定义在色香味俱全时,美食家和科学家们已经携手去运用各种科学的手段挖掘那些影响人们日常体验的因素,并将其结合营销方式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创造更多的美食,并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在放大咬薯片发出的咯吱声的情况下,人们会觉得自己吃的薯片更新鲜,更脆《美食的科学》一共有十三章。在著名美食物理学家查尔斯·斯彭斯的带领下,我们会了解到色香味形意器以及环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而商家又是运用了那些营销方式让我们心甘情愿的去购买从来没品尝过的食物。原本以为那些理论知识会让行文枯燥无味,好在作为搞笑诺贝尔营养学奖得主的笔者自有方法。运用一系列问题去引发读者思考并结合大量商业案例和实验的穿插予以论证。明快的语言读来还是很轻松的,且极为贴近生活。毕竟笔者曾担任过丰田,百事可乐等公司的顾问。
美味是如何被解读的呢?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记忆,想象,和直觉全部都参与到了吃东西的过程中。”“多感官融合能催生多层次的味觉”“嘴巴对味觉的感知非常有限,只有把最好的食物和恰当的期待结合起来。原来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可是大脑最后给予的反馈很简单呀。就如同妹妹说的甜或者不甜那么简单。看来大脑做了不仅仅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些工作。
猪肉灯自从要学着煮饭开始,经常初入菜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卖番茄的摊位开始照着红色的灯光。在这样的灯光下,番茄看起来特别的红润和诱人。当我将番茄从红色灯光下移开后,又恢复了它最真实的模样。不知道这算不算灯光的“”欺骗“手段。”
《美食的科学》中是这么描述的。
人们总是用眼睛初尝美味。视觉对味觉的影响很大,我们所消费食品或饮料的颜色(红色,黄色,绿色)及其饱和度,也会影响我们的嗅觉感知。颜色发生改变时,人们的期望值及之后的品尝体验就可能随着发生根本性改变。原来是这样。红色灯光的运用除了给食物上色之外,更提高了我们对食物的期望值,比如觉得更新鲜,更成熟,外观更美丽,当然结合了大脑中原有的经验判断,用更红艳番茄做成的成品的完成度会更高,番茄味也能浓郁。
因此不知不觉的就拿起了红色灯光下的番茄放入餐盘中。
茶艺表演中的闻香杯每次喝茶时,老师总是叮咛说需要比对3种不同的香气。干茶的香气,茶汤在鼻中的香气,茶汤在口中的香气。往往这3种香气不尽相同。譬如说在鼻中闻到的茶汤的兰香在口中品尝会感觉到其甜味。
“”鼻前嗅觉是用鼻子去闻体外的的气味。鼻后嗅觉是进食过程中,吞咽动作会把挥发性的芳香分子从口腔后不及压倒鼻子后部“给我们带来朵彩体验和有趣感受的是与吞咽动作相伴而生的鼻后嗅觉感觉有些食物的香味是从嘴里散发出来的,非要用舌头才能感知的,被叫做口腔转介为什么会在口中尝到茶叶的甜味,为什么妹妹能闻到奶粉的甜味,这是一种联觉现象。对一种感觉的刺激出发了另一种感觉的知觉。我们时长会通过鼻前的嗅觉传递来的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鼻后嗅觉反馈的食物的味道。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喝红酒前会不断摇晃杯壁,让芳香分子释放出来,进而从鼻前嗅觉去判断品尝时的这杯酒的酸度,甜度。
最常见的就是小吃店门口是不是经常摆放着热腾腾的关东煮,或者茶叶蛋,香气四溢无声的传播到路过的行人鼻中,从而调动其情绪和记忆。
这些科学是如何运用到生活中?
“带香味的包装:制造商会在蜜蜂的包装袋里加一些合成的巧克力香来弥补失去的香味,以便消费者撕开包装时能闻到巧克力味,因为真正的巧克力在冷冻状态根本散发不出诱人的香气”“食品连锁店在商场中开门店很讲究选址,他们倾向于选择能够充分散发其标志性香味的地点,且往往要想着使用效果最差的排风扇都得将气味散发出去”这些商业中的运作比比皆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你去溜达下超市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营销方式。煮着热腾腾的拉面试吃,烤的香喷喷的烤鸭,甚至于标着**农场产地的牛奶以及**饲草空运牛排等字眼以及香气都让你对食物产生各式各样的期待,因而不知不觉的将食物放进了一日三餐的菜篮子里。
而值得一提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运用,更是对于人类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医疗方面的运用值得称赞。
“增强餐盘的视觉对比度,可以让老年痴呆患者的进食量明显增加,这在美国一家长期疗养院中开展的研究表明,改用高对比度的彩色盘子和玻璃杯,会使患者的进食量增加25%,饮水量增加84%。“仅仅改变盘子的颜色,就能让包括痴呆症患者在内的年老体弱的患者将平均进食量增加30%”除了层出不穷的案例之外还与时俱进的对“美食色情”现象予以解读,并结合目前“吃播”的兴起,告诉我们“其实只是看上去很美”
对于我这样喜欢从日常生活的琐碎里寻找小乐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很值得一读,除了了解更多的“科普小知识”之外,也学会了辨识和运用。了解哪些是看上去很美,那些是真正的美味。如同书中书的那句。
变黑了的水果往往是最美味的难怪做香蕉麦芬用的是黑色熟透的香蕉,难怪百香果往往要等到干瘪萎缩时吃更甜。
那么就用这些知识愉悦自己和他人吧。
让食物更美味,让生活也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