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读后感100字

2021-01-09 00:1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读后感100字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是一本由柳鸣九、王智量、蓝英年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读后感(一):二十节高质量的法国文学课,不来听一听吗

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这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好书实在是太多了,而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又非常快。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攫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当然,如果拥有《世界名著大师课》这样一套书,至少是“快速阅读”以及“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就要方便得多了。

看书上的介绍,《世界名著大师课》至少要出六个部分,分别为“综合卷”“英国卷”“法国卷”“俄罗斯卷”“美国卷”和“日本卷”,其中前三种都分上下册。除了“日本卷”,其他都属于传统上所认为的西方文学部分。要知道,如果只是把《世界名著大师课》上所涉及到的作家的名著读一遍,都非常费时费力,更不用说准确理解,甚至自己还能讲出个所以然了。而要是有了这套书,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认识和理解都会有所进益。

今天所说的《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就是分上下册,介绍了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巨人传》、蒙田的《蒙田随笔集》、莫里哀的《莫里哀喜剧选》、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司丹达尔的《红与黑》(注:《世界名著大师课》把司汤达译为司丹达尔)、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和《高老头》、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亚历山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注:亚历山大·仲马就是“大仲马”)、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小仲马的《茶花女》、左拉的《萌芽》、莫泊桑的《羊脂球》、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安东尼·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

这些作家及其作品都非常有名气,甚至有不少被搬上了银幕、歌剧舞台,作品影响力不言而喻。如果时间真的不够,又想要对法国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作家及其代表作有所了解,那么,《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可就是太适合了。每部作品的主讲人都是国内著名大学、学术机构的专业研究者,对作家及其身世、作品创作前后、作品本身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画了思维导图帮助理解作品轮廓。可以说,无异于20节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赏析课,质量还非常高。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那就可太得不偿失了。

这些作品,既有现实主义作品,也有浪漫主义作品,题材广泛,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整体面貌大有益处;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师讲得都非常好——假如换成是自己来读、来思考,那样的阅读效果就得两说了。

当然,读《世界名著大师课》,虽然可以对名家名作有很近距离的体验,却还是不能等同于阅读那些具体的世界名著,这只能是起到一种“助力”作用;如果希望得到更深层次的一种阅读体验,还是要找来名著,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读后感(二):愿有岁月可回首

  

跨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把辞旧迎新的情愫发布朋友圈,有人偏好三五成群边聚餐边聊天,而我却喜欢以阅读去迎来新一年的曙光。今年我选择的是天喜文化出品的《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 黑夜是如此宁静,尽管远远地可以望见绽放的烟花,如同行走于字里行间的那些往事,曾经绚烂,终归平淡。在忙忙碌碌的现代化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给自己刻意开辟时空,去与小说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邂逅,听一听圣母院空旷的钟声,读一读上世纪发黄的羊皮卷。

未见其书,先闻其声。之所以选择《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作为新年礼物,源于偶然间在喜马拉雅APP中听闻那些直击灵魂的声音,的确我们越来越发现自己尽管生活在热闹非凡的都市之中,却很少有机会看见天地、众生与自己。 斯丹达尔著《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如假包换的政治小说,对于红与黑的寓义,古往今来有很多争论,但我更愿意相信,红色表明对第一帝国的向往,黑色代表教会及复辟时期的反动统治,于连始终摇摆于这两种选择之中,他也许喜欢牺牲的红色,而非虚伪的黑色。《红与黑》是我第一次通过小说阅读理解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文学就是风花雪月,是远离尘埃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是贯穿《红与黑》沉郁的笔调使我一度以为如果不谈政治,所有的文学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会徒增痛苦与焦虑。强烈的自我意识正是源于对政治的热衷,构成其刚强的个性、激情的“奋斗”,也同时让“向上爬”成为一种可能,尽管我们并不需要祝愿于连能最终如愿登上人生的巅峰。

雨果著《巴黎圣母院》体现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学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法国国民性的真实写照。敲钟人加西莫多甘愿燃烧自己去点燃人间,照见黑暗,只要你幸福快乐,不再愁肠百结,让我只留下孤独与伤痛的外壳,我也无怨无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洛德,极其自私,极其阴暗,不过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他不过是爱而不得,无法排解内心的痛苦,所以在得不到之时,宁可毁掉,也不要让别人得到,当仇恨超越热爱之刻,毁灭的不仅仅是客体,甚至还会伤及无辜,让自己也无路可走。作为主角这一的波希米亚姑娘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她得到了所有男主角的认可与追求,不幸的是她明明没有选择的权力,却要接受被别人选择的命运。表面上看她光彩夺目,实则只能是假装忘记世事变迁,自欺欺人地沉浸在自我编织的美梦与空虚的天堂。

普鲁斯特著《追忆似水流年》是意识流的开山之作,我不敢说我真的读懂了,但是我却实实在在从《追忆似水流年》中看到了作为个体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坦率地说,原著我浅尝辄止地读过,影响我读下去的可能是思辩能力的缺乏。《追忆似水流年》追求着不平衡中的平衡,它结构复杂,既有标题的对称,如《地名:地方》《地名:名字》,也有叙述的对称,如盖尔茫特家与斯万家,也有地方的对称,如巴黎索多姆、巴尔贝克戈摩尔,甚至对于普惠 斯物,最得意的就是《追忆似水流年》的四、五、六卷,第四卷是环型结构,第五、六卷是互文结构。当然,结构的复杂并不影响主题的纯正,小说中的人物极尽伪装,戴着面具去生活,但对于叙述者“我”而言,姑且认定我的名字是马塞尔,那些庸俗、虚伪的外表之下仍然不乏一颗狂乱跳动的心脏,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下,“我”有效地洞察了他们的内心,也学会接受了自我真实的独白,当然这都是基于混乱无序的时空中,仿佛在先验者的眼中,各种想象随心而生,随缘而灭。真正的小说家就应该如此,不需要掰着手指过日子,因为那些人、那些事仍然会在十年、二十年、百年、二百年后重新上演,无非是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舞台的布景依旧如初,所有的回忆与现时的体验没有本质的区分。 读着,读着,新年的曙光已然出现在东方,为了生计所无法回避的劳作周而复始地摆在我的面前,不过充了电、加了油的精神之旅则更加清新、更加轻松、更加亲近。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读后感(三):《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跟随名家重新认识经典名著

  

“也许世界上也有五千朵和你一模一样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独一无二的玫瑰。”这句话相信许多人都听过,甚至有些情侣会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深切感情。

这句话出自1943年出版的经典作品《小王子》。自问世以来,《小王子》已被译为一百多种文字,多次再版,经久不衰。然而,人们大多只记住了经典的充满爱与温情的《小王子》,却鲜少了解创作出《小王子》的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1900年出生在法国里昂的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位将生命奉献给天空的飞行员。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一生热爱冒险,向往自由,《小王子》是他在战争年代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杰作。

《小王子》的创作和出版都与这部作品一样充满了童话色彩,在阅读《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之前,我对《小王子》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对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更是几近陌生。

收录在《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一书中的文章《〈小王子〉:在茫茫星辰中寻找充满爱和温情的星球》,将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从无意识图画,到构思《小王子》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在阅读了解之后,对《小王子》的喜爱又增加了几分。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将法国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作品提炼出来,由文学领域专家带领我们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故事情节、创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展开解读。有一些收录文章更是作品译者本人的用心解读,比如著名翻译家郑克鲁先生的文章《〈茶花女〉:风尘女子的高尚灵魂与纯洁之爱》、《〈悲惨世界〉:从恶走向善,从地狱走向天堂》、《〈红与黑〉:现代心理独白小说的先河之作》,等等。

之所以仅简列了郑克鲁先生的文章,是因为郑克鲁先生于今年9月20日在上海去世,以此聊表纪念。

法国经典名著很多,有些作品即使没有阅读过,也会通过影视演绎了解。比如《茶花女》、《巴黎圣母院》等等。至今,我仍对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在巴黎圣母院前翩翩起舞的场景念念不忘。

前不久刚刚重读了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作品进入尾声,在得知于连入狱之后,德·瑞那夫人为营救于连多方奔走,未婚妻玛特尔也从巴黎赶来探监。

但是,这一切,于连并不领情。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就要走尽头,更加了解自己的“野心之路”被阻断。狱中的安静,让于连整个人平静下来,他冷静地面对自己的行为——

“这不但是杀人,而且是预谋杀人。”

“我很抱歉,先生们。不过这倒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大大简化。”

于连认为自己是勇敢的,他拒绝接受律师的提议在法庭上装疯。于连说——

“奇怪的是,直到死期迫近,我才懂得了享受生活的艺术。”

于连也拒绝玛特尔和德·瑞那夫人提出的上诉建议——

“因为此刻我自觉有勇气面对死亡,不至于引起旁人太多的笑话。”

郑克鲁先生认为,《红与黑》之所以成功,作者的心理描写和他的简洁风格起了主要的作用。《红与黑》的心理描写在整部小说中从头到尾,是连续性的,像这样的写法在当时应该说还没有出现过。

整部著作读下来,作品尾声部分于连在监狱中的思想转变、心理挣扎过程心理描写尤为精彩。

顺便提一下,郑克鲁先生在《〈红与黑〉:现代心理独白小说的先河之作》文中写道——斯丹达尔这个名字在国内有两种译法:一种译法是司汤达;一种译法是斯丹达尔……从发音来说,斯丹达尔更准确一些,所以我一般用斯丹达尔。不过,在大众的认知里,《红与黑》的作者仍然被译作司汤达。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亮点,那就是作品思维导图的加入。每一篇文章前都加入了该部作品的思维导图,这对于我们阅读、重读、甚至回忆该部作品都起到了非常好的解构作用,足见编辑的细腻独到。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分为上、下两册,共收录名家解读法国文学的作品二十篇,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也可以通篇阅读之后再找来原著作品重读,无论如何,这本《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都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理解法国文学作品的最好选择。

-END-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读后感(四):莫泊桑《羊脂球》:越是满口仁义道德之人,越易作出逼良为娼之事

古语有云:“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戏曲杂剧,里面塑造的贪利负心之人,多为读书之人。例如《秦香莲》里那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再如刚写完“曾经沧海难为水”,转头就另娶新欢的元稹,还有为剽窃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惜杀死自己亲外甥的宋之问……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但反观文学作品里塑造的底层人物,却不乏品德高尚之士。且不说被誉为“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的侯嬴和朱亥,也不说智勇双全、世之豪杰的樊哙,单拿下九流里面最令人不齿的娼妓来说,其中就有很多重情重义之人。

无论是用情至烈、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还是桴鼓亲操、力战金兵的梁红玉,以及位居秦淮八艳之首,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的柳如是,都是妓中之侠。

其实,在法国名著里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在《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一书中,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的车琳教授告诉我们,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曾在《羊脂球》这部小说里塑造了一位有情有义的妓女,以及一群卑劣丑陋的伪君子。

车琳教授认为,《羊脂球》这部小说既是莫泊桑的成名作,也是体现其写作艺术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羊脂球”的妓女和另外几个法国人在战争期间逃难路上,发生的一段对人性“逼良为娼”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的女主人公被唤作“羊脂球”呢?

小说是这样形容这位姑娘的:“她个头矮胖,浑身圆滚滚的,肥得油脂流溢,连一根根手指也是肉鼓鼓的……她的脸蛋像一只红苹果,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脸蛋上部,两只美丽而乌黑的眼睛闪闪发亮,四周围着一圈又长又浓的睫毛,而睫毛又倒映在眼波里。”

这样一个丰腴而又不失玲珑,且带几分娇俏的姑娘,用“羊脂球”来形容,简直恰如其分,而莫泊桑的深厚笔力,也正是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创作的《羊脂球》,可以算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19世纪,欧洲大陆最强的两个国家分别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今天的德国,以及法兰西帝国,这两个国家都想成为欧洲的霸主,存在尖锐的利益冲突,所以两国关系长期紧张。

1870年7月,积怨已久的普鲁士与法兰西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欧洲命运的大战,也就是著名的普法战争。然而,普法战争开战不久,法国就节节败退,遍地都是溃不成军的法国部队,和被迫逃难的法国民众,这就是《羊脂球》这部小说开篇描述的场景。

在一辆逃难的马车上,坐着十个素昧平生的法国人,他们分别是一对爱占便宜的葡萄酒批发商夫妇、一对省府议员夫妇、一对伯爵夫妇、两位修女、一位革命党人,以及故事的主角,羊脂球。

在旅行刚开始的时候,其他人都自矜身份,看不起地位下贱的羊脂球,更不愿和她搭话。然而,在所有人当中,只有羊脂球带着足够吃三天的食物,结果,等这些“上等人”受不了饥饿折磨的时候,也就顾不上矜持了,风卷残云地把羊脂球的食物哄抢一空。

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既然这些“上等人”吃了羊脂球的食物,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勉强和羊脂球说上几句话,就像恩赐她一样。

但马车没走多久,就被一队普鲁士人拦住查验证件,之后,带队的普鲁士军官派人叫羊脂球过去,和她单独说了一会话。而羊脂球回来时非常愤怒。原来,那位普鲁士军官看上了她,要求羊脂球为他提供服务,否则就不允许马车继续前行。

马车上的其他人听闻此事,也纷纷斥责普鲁士人的无理行径,鼓励羊脂球要热爱祖国,坚决不能做出丧权辱国的事来。

然而,马车被扣押三天后,人们就开始生出异样的想法,不仅将因等待产生的烦闷转为对羊脂球的冷淡和怨恨,还背着羊脂球密谋,试图劝说她为了大家,委身于普鲁士军官。

用莫泊桑的话来说,“他们费了好半天的时间商量办法,就好比对付一座被围困的要塞。每人都定好了自己应该担当的任务、应该讲的理由和应该玩的手段。”可见,这群法国人完全把斗争的目标转移为自己的女同胞了。

但这部小说的讽刺意义远不止如此,车琳教授在《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这本书里,将《羊脂球》与中学课本中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她指出,这两篇作品的特点都是以小见大,如果说《最后一课》是以事件为核心构思作品,表达战争失败的局面中法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那么《羊脂球》则是以人物为中心,揭示出战争环境中的人性善恶。

按照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羊脂球身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是令人鄙视的。然而,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自尊和爱国情感,又是值得尊敬的。

最初,羊脂球并不愿屈从于普鲁士军官的淫威,她不仅坚决地抗拒普鲁士人的要求,还感觉“受了奇耻大辱,哭了整整一天”,恨不得自己变成一个男人,和普鲁士人拼个你死我活。

然而,在集体性暴力的残害下,羊脂球最终却成了一只孤独而无辜的羔羊。

正如车琳教授所说的那样,她不仅没有得到同胞的有力支援,那些同胞反而将可怜的羊脂球推到普鲁士人怀中,以换取自己行动的自由。更令人气愤的是,羊脂球的牺牲不但没有得到众人的理解和宽慰,反而遭受冷遇,所有人都嫌弃她、躲避她。

当我们看到羊脂球忍不住的呜咽和涌上面颊的泪水,我们心里涌起的是对她无限的怜悯,而不是鄙视。在莫泊桑的笔下,这个最卑微的女子,却有着最高贵的情操,可惜,被那些虚伪的“上等人”践踏了。

这正是莫泊桑想借《羊脂球》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人的灵魂是否高贵,与身份的尊卑无关!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发现,无论是《羊脂球》,还是其他流传至今的名著,都具有一种柔软的力量,使人看见天地、众生和自己。

只不过,内容的厚重、文字的灵动、思想的深邃,让我们对名著望而却步!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们的痛点: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

是啊,名著就像一根大棒骨,虽然营养丰富,但实在不好啃,更别说吃到里面香喷喷的骨髓了,这可怎么办呢?

由天喜文化出版的《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专门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名校的教授,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告诉我们名著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阅读一部名著。

在这本《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里,我们将在顶尖大师的引导下,从《蒙田随笔集》《莫里哀喜剧选》《红与黑》《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追忆似水年华》等法国经典名著出发,深入探讨青春成长、梦想奋斗、人情财富、爱恨生死等现实主题。

我们将从《基督山伯爵》中读到快意恩仇之时的善恶抉择与人性考验;从《包法利夫人》中读到浪漫激情与不安性格共同导致的人生悲剧;从《小王子》中读到如何在茫茫星辰中寻找充满爱和温情的星球;从《鼠疫》中读到如何以正义对抗人间的灾难与荒诞……

每一部名著都为我们开了一扇别致的窗,

可以放进风日,可以看到月光,

也可以远眺群山,听世界的回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