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化的解释》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文化的解释》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3 04:5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化的解释》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化的解释》是一本由(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5,页数:5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的解释》精选点评:

  ●其实hin惭愧!本专业的approach受ethnomethodology影响颇深,早就应该追根溯源去看看文化人类学中的民族志究竟是在做什么。会话分析里形容民族志是从人们无意识的对话行为中发现隐藏的固定结构,这些结构由社会文化秩序以及当事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所决定。在这里读到对符号、宗教、意识形态内部结构的解释,觉得以前心中漠然的定义又充实了一些。我一直很疑惑在特定文化环境之中如何解释心智及其表现,一段交流中哪些是可以摸到结构的“公开的思想”,而用来判断这些的符号体系是不是在“用眨眼解释眨眼”。从这本书里翻到了一些线索,想再多读几遍并且去找一找其他的答案。

  ●还是更喜欢上海人民的本子

  ●我看不懂啊!!!

  ●好难读 英格兰的潮湿……

  ●格尔茨 C

  ●巴厘岛斗鸡,一种深层的游戏,在平静的生活中所掀起的抽象的地位竞赛。有意思!

  ●1999

  ●还是应该读英文版的。

  ●【人类学理论史】只看了第一和第十五章。格尔茨沿袭韦伯”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的说法,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格尔茨强调”深描“方式,探求文化这一”文本“背后的涵义。//“人类学对异己东西(对我们来说而已)的吸收,本质上是一种用以排除令人模糊的熟悉感的手段,因为这种熟悉感掩盖了我们自身知觉相互联系的能力的神秘性。”

  ●: C912.4/4924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一):译文太差

  这本书是名著,当代人类学难得的新经典。可惜译文太差,不忍卒读。

  还好我有原文收藏,但也正因为有原文,我发觉译文实在难以接受。

  同期上海人民也有一个译本印行(纳日碧力戈等译 /王铭铭校),不晓得为何会有两个出版社获授权,而且可以两个译本。那本没有读,不能评价,但同样把 interpretation 翻译为“解释”,就足以令我失望。

  我在怀念外文书店卖英文盗版书的年月,仅仅为了可以经济地读到外文名作原文这一点。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二):推荐大家读纳日碧力戈的版本

  纳日碧力戈翻译的好多了,不要让差的翻译败了看好书的胃口。举个例子,这是韩莉的:但是人的大容量的脑和文化是同步出现的而不是顺序出现的,这一事实指明:

  下面是纳日碧力戈的,

  但是,大的脑容量和人类文化同时出现,而不是先后出现,这个事实表明: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还有,韩莉,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吗

  它允许保持更为复杂的支配场同时用内在(内部)因素完全确定这些领域,越来越不可能了。不可避免地,------

  译林的书真是质量不齐,珠玉在前,至少参考一下啊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三):深描下的文化深意

  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非常巧妙的将理论结合实际,把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穿插叙述,写出了两者互相关系描写清晰。同时作为优秀的人类学家,不但自己做了完整的田野调查,还从中总结了人类学的发展规律、职业使命和实际操作原则。

  在第一章中格尔兹将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解释为“深描”,他通过引用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两个男孩分别眨眼睛和挤眼睛,来说明当一个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其代表的社会意义是不同的。眨眼睛,只是人类生理上的无意识的动作。但是挤眼睛,就包含了来特殊的社会意义,并且对某个人的、含有了具体的信息。而第三位模仿挤眼睛动作的男孩,他所承载的意义更为广泛和深刻。 人类学家就是这个例子中的第三位男孩。他从人类的行为中敏锐的捕捉到具有社会意义的部分,然后对其进行模仿研究,在研究中,自然而然就涵盖了社会的阶级发展、文化传统等。 “典型的人类学家的方法是从以极其扩展的方式摸透极端细小的事情这样一种角度出发,最后达到那种更为广泛解释和更为抽象的分析” 作者的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指出了分析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深描的意义所在。在最后一章,巴厘人斗鸡的描写中,作者就充分运用到了深描的理论方法。作者通过观察巴厘人对斗鸡竞技的喜爱,而从中继续深挖出巴厘男性的自恋,对赌博的喜爱、对地位的竞争,由此联系出巴厘社会体系的架构,在这个框架里,巴厘人本事并不能感知,而是人类学家在实证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社会制度。 表面上,人类学家似乎在描写某一种人类行为、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但实质上,已经涵盖和渗透了作者对整个社会结构和体系的观察,以及最重要的是,对人类思维的描写。 除了对深描的方法论述,作者也在文化解释的道路上不断结合社会体系。文化与社会,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在书中,作者写了人、宗教发展、国家进程和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影响。这些系统因素,既可以由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表现,也可以解释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宗教篇章描写中作者认为宗教引起社会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描述了社会秩序,而在于宗教塑造了社会秩序。 同时,作者自己也提出,“人类学内部对于文化的解释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不休。”深描做为一种解释方法,他会因为作者本人的观点而改变,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同一个社会行为,但是不同的研究主体和理论方法,都会对解释带来不一样的感官。 甚至,读者对同一段话的理解,也都带有不同的色彩。由此,即便深描方法本身要求价值中立,但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 但最重要的是,作者本人在描写这部严肃的文论时,还带有一丝幽默感,常常会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在和巴厘一起观看斗鸡时突遇警察,于是和众人一起逃跑这一段,实在是描写的生动形象,让人浮想联翩。 总结来说,“所谓文化就是由人编织的意义之网。”在格尔兹用深描之法,让我们在网中窥探本身,捕捉来自遥远世界的秘密,维持原始文明的美妙。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四):民族志、深描和社会科学的解读传统

  《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是格尔茨多年研究的集合,他将所有的内容进行整合并提炼出“文化的解释观”这一主题,称为深描,也就是“深的描述”、“深度描述”。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班主任的一堂新闻评论课上,我当时评论了某家景区给华为手机用户免门票,认为这背后有着特定社会环境、文化的作用,班主任便引经据典说到了这本书里的巴厘岛斗鸡案例,人类的特定行为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文化,这也大致可以作为文化解释观的粗浅理解。

  格尔茨主张的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这一主张的灵感来源于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文化便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正是通过对这些复杂现象的阐释,我们才能互相理解,能使我们得以接近别人——在别的山谷中守护别的羊群。这种“文化的解释观”要求我们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解释,通过阐释符号活动背后的观念世界,揭示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以其中最有名的巴厘岛人斗鸡为例,格尔茨写道,“作为一个形象,一种虚构、一个模型和隐喻,斗鸡是一个表达的工具;它的功能既不是减缓社会的激情,也不是增强它们(尽管通过玩火的方式对这两方面都稍有影响),而是以羽毛、血、人群和金钱为媒介展示它们。”在此,斗鸡就变成一种符号,透过对斗鸡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理解巴厘岛人,正如人文科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去购成人而是去分解人。

  民族志是对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研究,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而格尔茨提出的深描正是为了接近这一目标所做出的努力。这种视角被看作是社会科学的解读传统,它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厘清特定人类活动在特定文化条件下的内在含义或意义。社会科学的另一大传统是解释传统,与解读传统不同,它的目的则是寻找具体事物或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与之相应的因果、辩证、对话型或历史性关系。

  突然把话锋转向社会科学的两大研究传统,是因为试图从更大的视野来理解这一书的内涵。但从书的章节来看,每一章节都是一篇颇难理解的学术著作,特别在作者晦涩的语言中,有一种陷入深林难以绕出之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之中,且一度在很多场合引用“深描”,并将其奉为“金科玉律”一般,却不知其所以然。赵鼎新老师的《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启发了我,正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社会科学的解读传统和解释传统。因此,若能自上而下的思考这本书,也算多些启发。格尔茨认为,解释传统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科学,这是分析范式的误用,因此,社会科学应该放弃对某种虚假真理的追求,而应将重点放在对社会历史情境的理解上。

  解读传统和解释传统是两种认识的方式,解读传统是一种更古老、更贴近人们对事物的自然的认知方法,解释传统则是非自然的、更为近代的传统,往往把部分从整体中割裂出来分析。将“深描”纳入到解读传统来看,既可以看出它的价值也不会囚禁在其中,而仍然保持开阔的视野,这或许是研究该有的态度。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本来应该五年前就看完的书,拖到今天终于全部看完。

  虽然对于一些概念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再看一遍,才意识到格尔兹的伟大。

  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受韦伯和帕森斯的影响。在我国人类学、社会学、传播研究中的相当一部分研究方法采用“深描”式的经验研究(功能主义对于美国社会科学的影响可见一斑),从本质上看,这种路径与量化经验研究之间并无差别,同属功能主义。

  格尔兹的精彩之处在于他对“斗鸡”这一小场景鞭辟入里的分析,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也确立起人类学经验研究相对于宏大理论的价值所在。

  不过,还是要说,在看马克思时,我还是有一种别样的激动。

  1、文化即为“意义之网”:探求意义

  民族志的对象:意义结构的分层等级。——分类甄别意指结构。

  quot;与他们交谈":扩大人类discourse的范围。

  解释“the flow of social discourse”

  quot;复杂的特殊性"“小事实说明大问题”

  2、文化是人存在的基本条件。

  4、文化模式的双重性:它们既按照现实来塑造自身,也按照自身塑造现实,以此来用客观概念形式赋予社会的和心理的实体以意义。

  “在仪式中,生存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一套单一的符号体系混合起来,变成相同的世界,从而在人的真实感中制造出独特的转化。”

  5、在宗教仪式及深化中,价值所描绘的不是一个主观性的人类偏好,而是在一个有着特别结构的世界中隐含的强加于生活的条件。

  6、功能主义缺乏说服力的,是其对社会变迁的研究。

  无法同等探讨社会过程与文化过程,二者会不可避免地被忽视一个。

  区别文化与社会体系的有用方法:视前者为一个有序的意义与象征体系,社会的互动依据它而发生;视后者为社会自身互动的模式本身。一方面,有信仰,表达象征和价值框架,个人据其定义他们的世界、表达他们的感情、做出他们的判断;另一方面,由当前的互动行为进程——其持续的形式我们称为射虎结构。文化是意义结构,依据它人类解释他们的经验并指导他们的行为;社会结构是行为的形式,是实际上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前者是从社会行为对于行为者的意义角度考虑,后者是从它对某种社会体制功能的促进角度来考虑。

  人赋予世界的某种意义经常与维持功能性的社会机体的需要偏离。

  8、人通过建构意识形态即社会秩序的图解式的形象,人使自己成为难以预料的政治动物。

  9、帕森斯将文化解释为一个符号体系,根据这个体系一个人可以给他自己的经验赋予意义。人创立的、共享的、常规的、有序的而且的确是习得的符号体系,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意义框架,使他们能够相互适应,适应他们周围的世界及自我。符号体系既是社会互动行为的产物,也是决定因素。符号体系赋予行为的持续进程以形态、方向、特性及意义。

  文化模式:即有序排列的有意义的符号串,人们理解他所经历的事情。

  结构分析所能做的“找出一个属于人类的类别体系中的社会的功能含义”并“预见这一体系在某种社会进程的影响下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但是,这只能假设这个体系“所属的种类、它们的意义及它们的逻辑关系”被认为是已知的情况下。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能够揭示这些体系形成和作用的动机性动力,并能够评价这类体系对在实际中采用它们的个人性格结构影响的效果,但是这也只能在假设它们已经是确定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知个体研究对象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

  舒茨

  文化组织“章鱼”

  斗鸡:斗鸡的功能,在于它的解释作用:它是巴厘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诗人的职责不是告诉你发生过什么,而是什么在发生:不是什么已经发生了,而是总在发生的那类事情。”

  社会,如同生活,包含了其自身的解释。一个人只能学习如何得以接近它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