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访千利休》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寻访千利休》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1-15 23:1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访千利休》经典观后感有感

  《寻访千利休》是一部由田中光敏执导,市川海老藏 / 中谷美纪 / 伊势谷友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一):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电影一直追求展现美,茶道之美,从头至尾每个空镜都很美,起初觉得本片晦涩难懂,但是值得品味。喜欢妻子,同情妻子,千利休最后也向妻子表达歉意,这一生因为他受了很多苦,其实他们共同承担苦,但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为我妻者,非你莫属”他们之间的感情让人向往,他们懂对方对美的感受,即使之间有着初恋,妻子最后没有摔初恋留下来的茶壶,也许是这个茶壶跟随丈夫那么多年,亦在怀念丈夫。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二):朝鮮女子之妙處

  利休的死歷來眾說紛紜,但小說作者能從個中角度入手,可說是有心思的。通常改編成90分鐘左右的電影,在情節鋪排上都有一定難度,因為既要表現利休在茶道上的成就,對美的執念,也要表現其中的人物關係。朝鮮女子的殺入,被詬病俗套。觀者認為,此女子及其物(指甲及高麗香合)的存在能夠成為日後利休之死的關連,以及影響利休對美的審視,這都是作者大發奇想的地方,甚有意思。眾讀者認為此套俗,俗在何處?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三):从前时间慢

  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单纯从电影角度看未必是一部非常杰出的经典,但那种美,让人念念不忘。从前时间慢,一生只够做一件事,每一物件都倾注所有。休利对初恋的羁绊,不在于相比妻子爱得多少,而关乎生命的联结和领悟。从少女身上他看到自己的软弱和不堪,也因少女之死才得以踏入茶道之门。他是苟活之人,濒死重生,定义了他的美学。他的妻也因为那位朝鲜少女,才得以遇到现在她爱上的休利。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四):關於日本茶人

  關於日本茶人與茶道 首先是跟個人修為的訓練相關 再次難以想像地協助社會秩序與效率的建立 作為食與藥相關的茶而形成的習俗儀軌與文化演示並深入日常生活也只有在日本這個國度實現 背後的原因 既有儒家修養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體現 亦有佛法無常觀念的深入人心 再次是日本人沿襲宋人審美並自我update生成的簡潔 考究 雅致的美學系統 正如茶之書作者岡倉天心所言 茶人就是將茶室中習得的高度優雅來規範自己的日常生活 現在國人對此所知甚少 好在有自以為尚存的文化壓底 或自以為浸濡西洋文墨幾許 還可以沾沾自喜 評人頭足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五):不一般的极致

  推荐的片子,最记忆深刻的是那句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丽的事物。最难以忘怀的是风景,每一帧都有生命的灵动,关于演技,秀吉的扮演者演技非常到位和真切,每一个场景都演的入木三分。关于剧情却不是我的口味。

  用茶救人救心救国,最后为茶死去,真正的懂茶爱茶,我不会品茶,朋友说这是位伟大的茶人,我不禁思考,伟大是一种纯真还是一种沉淀,是历经风霜幡然悔悟奋起的励志,还是一心一意真真切切的一种初心。利休属于哪一种又好似都属于不属于。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在对茶对美的追求中,只在于美的纯粹。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必然也是极致的经历。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六):美即意义

  我知道对棋对科技对学术的极致追求,却从未知晓对美的极致追求,这太让人震撼了,美,是摄人心魄的,是超脱生死的存在。 利修在遇见高丽女孩以后,只低过一次头,为徒弟磕头求情,我深深地被他触动,这是一个有着多么丰富而纯粹情感的人呐! 再次触动,是他对妻说,这杯茶是我为你泡的,我总是让你紧皱眉头。你看,这个似乎内心只有茶的人其实什么都看在眼里的,他不是痴迷,他只是看的太过通透。

  我也喜欢一切美的事物,一切美的存在都是那么的让人赏心悦目,仿佛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美的创造与享受。

  我对自己好状态的定义过程即是,发现美,接近美,享受美,然后创造美,最后成为美。

  美好的事物太多了,所以要不停地靠近它,就像这部寻访千利修,便是完美的美的享受。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七):美,是谁说了算?

  传达了茶道中的侘寂美学:至简至素至静至美。片中信长问千利休,什么才算得上是美,是不是信长本人说了算?千利休回答是相反的,他认为美的话语权是在他手上。在这里,我十分容易为千利休喝彩,出于他敢于冒犯上级的缘故。那么,如何理解千利休说的:美不美,由我说了算?对此,我有两个理解。一,政治权利不能统辖艺术。千利休的茶道当时位列全国前三,他对于美的品鉴能力自然要比信长高,也就更有话语权。二,美不美,由造物主决定。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人的穿着、书写等等都凝聚了一个人对美的定义,他表现的,尤其在书写这一块,毕竟这一块受物质的牵扯较小,就是他认为美的。千利休泡的那盏茶,最懂得欣赏的,可不还是千利休本人。当然,我也并不是有意要抹杀美的普遍性,只是,大美是难有而容易得到大众肯定,小美易有而难得到普众欣赏。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八):凿池明月入,美需要被实现。

  

看月亮,被赏了一袋金子。

捧杯子,沾染了一颗花瓣。

一部文艺片是这样开始的。

这就是所谓的东方美学。菜根谭里有类似的句子,扫地白云来,才着功夫便起障。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天上的白云,湖上的微光,月下花容,山间苍翠,这些虚物,才是真正能够让人欣赏的,这就是为什么最聪明的织田信长会欣赏千利休的原因。二人都是一流天才。

凿池明月入,千用了一个漆盘子,在满月天就是达成了。美就是如此被实现的。

只不过让你感觉到,日本人比中国文人要更用力一些。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九):槿花一日自为荣

  观巜寻访千利休》,给我映像深刻的是高丽公主临终前,在纸上写下的白居易诗:“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她宁愿服毒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为奴。千利休自此,收敛了心性,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转变成一个对美绝不将就的一代茶宗。

  他对美有敏锐的洞察力,任是一薄簿的小竹片,还是一普通的瓦罐,甚至只是一张纸和烛光,经由他的点睛,就能让人感受到美。电影中,织田信长寻访天下宝物,众人带着不世的奇珍,而迟到的千利休只带来一个寻常漆盒,在大家都嘲笑他,这算什么宝物时,他拉开移门,将漆盒置于走廊,倒上清水,明月倒映其中,水中月、盒中景融为一体,漆盒内的画像活了一样。

  千利休本名千宗易,改名为利休,利是锋利的意思,而利休,便是收敛锋芒。但锋芒终不能匿,一代茶宗,最终被太阁丰臣秀吉责令剖腹自杀,令人唏嘘不已!

  《寻访千利休》观后感(十):请用这一杯茶,品尝生命的喜悦吧

  寻访千利休是我打开看不下五次的电影,只是打开看,都没看完。

  一碗水里的月亮,墙上跳动的喜鸟,每一次到这几个小桥段都特别满足,然后带着心里的月亮和喜鸟去雀跃度日。

  也曾与人分享(一开始也是别人分享予我的),没能和分享或者被分享人达成认可的通识和共鸣,哪怕只是一个碰杯,但想想也是没有任何值得扬起这只手碰杯的,眼神和眼泪都值得自己回味。

  寻访千利休也有可能是我近些年看过的最颐养逼格的电影,坐在檐下伴着雨声的最后的平静,对人性放纵的信任和一切的一切归根为“闲”和“认”,甚至都说不上平静了,很多乱世中的平静其实是没得选就选了,就想有的人逼急了就反攻,有的人就坐下来了,不分什么境界高低,只觉得都是没得选。

  匠人都值得被平淡的对待,一切对世事无所求的人都应该被允许放逐在平静之中,和自然一样,和时令一样,来和去,都应该有不被特别留意的舒适存在。

  当然,煮茶都为稻粱谋,时代总是碾压情怀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