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是一本由(法)谢和耐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精选点评:
●读完大概对有关宋代几种笔记小说耳熟能详。大段引用。不知道面对西方读者时,原著是如何翻译出文言的精妙之处?
●作者的文笔真的棒!大概是用来标记一段时间的很喜欢的史学小传风格了。
●泛泛而谈
●仿佛繁荣昌盛在大数据下总是类似的繁荣昌盛,但小人物的痛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不一样的痛苦,更别提战争年代死尸遍野只求活着了。执政者求稳,并不那么难理解,但2017年已不是宋朝了。
●原著无疑是经典,但animism给弄成了“灵魂独立论”,于此可见译者的水平了。此外,译文读来也味同嚼蜡。
●太有意思了。
●应该是读到的第一部海外汉学研究著作。
●由此开始买该系列
●三星半吧,中国人看海外汉学,没啥眼前一亮的地方。
●奇差无比,与他写的《中国与基督教》相比,如同两个人的作品。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一):浮光掠影知南宋
想知道800年前的南宋,偶然看到,感觉挺不错的。相比于动则引进据点,这本书深入浅出,对南宋和临安简单的介绍,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内容的分析通俗易懂,更接近与现代史学的写法,与《江村经济》《万历十五年》等著作可以说是有启发的。最后的絮语,能够体现出译者的认识,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2020.3.29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二):一个时代的幸福和痛苦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
一个法国人写的简单琐碎而神奇的书。中国的学者更热衷于王侯将相的故事,哪怕是卑官野史,也将太多的笔墨用在时代的“大人物”身上,几乎没有人会像这本书一样,关心一座沦陷之前的繁华都市内有没有路灯,它的消防措施怎样,居民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甚至不厌其烦的去考证市民们是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但是显然,这本书符合我的口味以及现在的心情。
它所描述的人或显贵或卑微,或富有或贫穷,真实的如同我身边的人们。我甚至能够想象的出,如果我出生在八百年前那个西湖边的城市,我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
这本书的目录让我想起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不但同样是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周详描述,就连行文风格都有相似之处。而费老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谢和耐却主要依据同时代本土和海外的相关文献,以场景还原为基础写成的。
读后印象很深的是书中描述的南宋临安,这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平民居住区常见三至五层的楼房,密不透风,也许与上海今天的棚户区有些相似,甚至有过之,而几乎每年都会遭遇一场大的火灾。临安作为临时首都(行在),政治仪式感并不强,官民混杂,但不同阶层之间鸿沟依然鲜明。
书中引自《棠阴比事》的“说浑经”的说书内容很有趣。说书者通过旁征博引,将佛陀、老子、孔子均解说成女流之辈,可见中国的恶搞传统真是源远流长啊。
我从前总是根据晚明和清前期的状况,想当然地以为南宋的对外贸易也是以顺差为主。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当时中国是一个净进口国,本土的铜钱都大量外流以进口世界各地的奢侈品。
书中一些说法不甚准确。首先,采用董作宾先生的说法,认为元秘府本《清明上河图》是北宋作品,这已被进一步的研究所推翻。其次,对文献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可能有误,如根据《东京梦华录》“粉墙朱户,禁人往来”一句,认为北宋东京外城的城墙定期刷白,很难被接受。还有,有时不经意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如认为临安四川人开的饮食店“大概以辣椒著称”,忘了欧洲和亚洲的辣椒都是地理大发现之后从美洲引种过来的。我也很怀疑书中引用《鸡肋编》,认为十二世纪初杭州有人肉餐馆,因为这是当时及以后(如《水浒传》)中国人讲故事常用的耸人听闻的素材,未必是真实存在的。
还是列出这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献吧:吴自牧《梦粱录》、马可波罗《游记》、周密《武林旧事》、周密《癸辛杂识》、范成大《吴船录》、庄绰《鸡肋编》、《都城纪胜》、《棠阴比事》等。
(转发国学数典)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四):不懼時間
gernet同學這本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lle de l'invasion mongole出版於一九五九年,braudel同學的名著la méditerranée et 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à l'époque de philippe ii出版已十年,更先於gernet同學一年發表了文章la longue durée,表達了對於歷史長時段的關注、闡釋、與倚重,並且,一九五九年的時候braudel正大權在握,年鑑學派如日中天。因此,gernet同學這本書受年鑑學派影響之深,似乎怎樣強調都並不過分。
整本書無疑是對braudel同學在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裡面提到的對於日常生活重要性的一次成功囬應,懂得braudel同學對於日常生活的看法,這本書的意義也就瞭解泰半了。請參一九七七年版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頁六至八。
書名中『à la veille de l'invasion mongole』觸目驚心,一方面蠻人大舉入侵在即,一方面中華文明在臨安臻於化境,gernet同學當然知道南宋馬上就要遭受滅頂之災,而他的關注點正在就要遭難的臨安城中那些人的日常生活上。對於臻於化境的文明的敬仰,對於蠻人的覬覦,對於笙歌之中人們的沉溺與註定的悲劇,gernet同學以時人筆記與遊記爲主要材料,參以自己對歷史的理解與感情上的喟歎,成就此書。不得不說:gernet對於中國的瞭解比我們大多數中國人深刻得多。無怪乎一九七二年時他能夠進而寫就博大精深、具有全景氣魄的le monde chinois。
寫成於一九五九年的書而能夠於今日依然經得起推敲因而更加值得去讀,這本書當得起。
細節請恕我依然概不涉及。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五):静止原是错觉
读谢和耐先生《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先生这本书材料大多取常见的宋元笔记,如《梦溪笔谈》、《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癸辛杂识》、《武林旧事》、《后山谈丛》、《萍洲可谈》、《南部新书》、《鸡肋编》之类,外加点马可·波罗、日本僧人上顺的游记,书的殊胜之处在对材料的分类,六章分别讲城市、社会、衣·食·住、生命周期、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消闲时光,从宋末杭州日常生活切入,讲到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法国读者简要介绍中华文明。
谢和耐先生不同意中华文明静止不动的观点,他认为这种错觉源于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忽视、所知甚少,因为任何未被分辨清晰的事物,总是显得缺乏特点。我觉得,这有如我们仰望星空,之看到一颗颗所谓“恒星”射来的冷光,却感觉不到它们的激烈的诞生、成长和死亡。书写得相对简短,许多看法并非来自对所用材料的总结,详细的论证或许要参考他的通史著作《中国社会史》,不过这些看法还是破为中肯的。
比如关于中国11至13世纪的商业发展,经济活力堪比欧洲,但欧洲因为划分为众多辖区和政权,商人阶级便可自我维护并形成实体,城市获得自主权,开始出现市民机构,资产阶级的兴起构成了第三等级的第一步,对西方世界的未来命运影响至深,而在中国,出了商人赚足了钱,这些却都没有发生,如何解释,这是因为“在中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任何看上去会威胁到国家之至上权威的变化,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但如此,国家还会亲身加入商业之中,通过专卖和课税分很大一杯羹。这便促使中国社会生活中宗法血亲的网络这种传统形式永远固定了下来,个人和社会集团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解放。
其他一些分析,也颇启人思。说到宗教,谢和耐说,中国的宗教生活似乎是被某种潜在的和未曾言明的对于宇宙可能失序的忧虑所统治的。而官方祭祀中的那些官员正是蒙田笔下的“更注重外在仪节而非内心虔敬的人”,在这些士大夫看来,宗教根本与满足个人的神秘癖好无关,它的目的只在于保证宇宙秩序,而这种秩序,不过是由皇帝和百官强加给这个世界的政治秩序的超自然层面的对应物。于是,中央王权总倾向于收拢地方宗教,同时对大型民间祭祀保持控制。说到中国思想,他以朱熹为例,指出“中国思想拒斥任何形式的二元论,它认为如果宇宙的平衡还要保持下去得话,相反的东西就必须合作”。如果把“中国”换成“儒家”,这个观察非常准确。我觉的,这种传统的宗教观念无疑传染给了西方输入的“马(克思)教”,目前对和谐社会的赞颂,正是呼唤和谐宇宙的遥远回声。
理解源自分析,但理解并非赞同。书中偶尔也加上几句有趣的批评,比如说到饮食,谢和耐顺便提出:“至于说到人肉,它在中国或许并未像在西方那样受到强烈的抵制。”还有个可乐的想法,谈到中国人喝茶,谢和耐先生说,杭州的水原本并非总是那样干净,而沏茶必须把水煮沸,因此人们普遍而经常地喝茶,实际上就起到了抵御传染病的效果——可是,人想到要去喝白水。
此书曾在图书馆看到,一直想买一本,找了好几年,最后才在逛旧书店时从唯楚书店买到。想买,一个原因是书好,一个原因是,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貌似只有这本书是丛书主编刘东先生亲自操刀迻译的。
( 【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