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分钟》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一分钟》是一本由(巴西)科埃略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分钟》精选点评:
●他是个很有力量的作家,我理解他想表达的,我真希望自己能获得那种样子的十一分钟,命运啊,这可能成真吗?
●把它借我的人只打了四星,但是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不只是一个妓女的自白,它出乎意料的揭穿了性和爱某种本质。“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而并不占有它。” 这一句击中我。 像我之前思索的,学习“不拥有”。其实不是不拥有,而是不占有。
●怀念读《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时候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我始终对他对于浅显的内容略有BS..|后半段关于性的解释喜欢极了 生理课+心理课 恋爱其实是不停的做爱 以后要推荐给男人看 先给我个男人吧..
●过山车那句话还行
●感觉已经不是读它的年纪了
●妓女是个相当神圣的职业
●不能对春天说:但愿你马上就来而且持续许久. 只能是说:来吧,带着你的希望祝福我,尽可能地长驻不走.
●保罗永远不会让我失望,每一本书都能刺激新的神经为之激动。在这本书里,他讲述了许多世俗里无法坦然表述的东西,妓女,性,手淫,SM。。但他也经由这些到达了寻找自己,爱,被爱以及自由的出口。看似大团圆的结局,饱含了太多太多。全心全意而自由的爱,与占有无关,与自由有关。那只鸟,需要飞翔。
●相对弱了点。
《十一分钟》读后感(一):最爱他的这本
保罗的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几本他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另外看过的是《牧羊少年》、《查希尔》、《炼金术士》,其它的几本找过好几遍了,当当、卓越永远缺货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的故事。
性、爱、思考都是接近和发现真我的方式。
这本书,曾是我半年之久的床头读物。每当你心烦气燥的时候,这本书让你好好思考什么是你真正要的,什么是你自己要坚持的。
非常非常爱这本书。
《十一分钟》读后感(二):坦诚的十一分钟
玛丽亚在遇到阿拉伯富商之后,在遇到新的姐妹之时,都以一种坦诚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的无知。整部小说,作者都是以一种坦诚的姿态来完成女主人的内心剖析和行为冲动。
第一分钟。她爱上了上学路上的男孩。
第二分钟,她以布店老板作为备胎。
第三分钟,她来到了瑞士日内瓦。
第四分钟,她张开双腿,等待阿拉伯人的高潮和一千法郎。
第五分钟,她去了南斯拉夫人开的巴西情调的温柔乡。
《十一分钟》读后感(三):关于内心光明的无限照度
虽然遇到那种让你觉得特别好特别好的小说或电影是很难的,但我喜悦地发现你总是能发现再发现那么不同那么有趣那么美好或者那么直指你内心的东西。
《十一分钟》是刚看的,保罗·科略埃的小说我都喜欢。他最有名的是《炼金术士》,最早还是那年刚上大一的王小巫热荐的。找来一看,果然不错。于是又看了其他,《韦罗尼卡决定去死》、《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魔鬼与普里姆小姐》,还有《查希尔》。这些,我觉得比《炼金术士》更好呢。
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可以称作精神小说。只是籍由小说这个外壳来思考与探讨精神层面与心灵的内里,挖掘人的神性及内心光明的无限照度。
科略埃是个巴西人。各个土地上都有美丽的文字和他们的精神力量。
《十一分钟》读后感(四):一个性和爱的故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走向,不知道未来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看到玛利亚年轻单纯可爱的时候,总觉得某个她喜欢的小男生或者某个很喜欢她的人会好好跟她一起走下去,其中的日记完全让人感受到了她那雀跃的少女心和真正对自己的思考。可是突然她就踏上了出国的路,竟还是单纯的舞女,走过了一些倒也合乎情理的事情,成为了妓女。
读着读着,感觉无法琢磨到作者的意图,是在宣扬妓女的平常吗?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当妓女吗?还是仅借着这个故事来表达作则内心对性和爱的看法呢?
将性虐写得如此有吸引力?仿佛懂了女主的选择和痛苦和纠缠。
最后却成为了一个风月俏佳人般因为爱情而一切风顺的故事吗?
玛利亚对自己说,因为自己常常被命运选中,那为何不再冒险一次呢?
可是我们也会常常被命运选中吗? 至少对性和爱有着遵循自己内心的做法,希望可以好好享受。
《十一分钟》读后感(五):思考的能力
第56页,“她穿过桥,回自己的小房间去了,她决定即使有钱和今后有许多打算,也绝不买什么电视:她需要思考,利用一切时间来思考。”
有时候我想为了追求速度我失去了多少思考,为了追求安逸我失去了多少时间。如果我只是看,看到影像一格格跳跃,人物移动并开口说话,而并不思考,那么又能得到什么。我看了几百本书几百部电影,其中大半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每次去图书馆去查电影资料,依旧觉得有很多很多没有看没有了解没有入门。但如果我光是看,不加工,就像一块从不挤掉水的海绵,看不看又有什么要紧的,既然它既没进入我的脑子也没进入我的心,或者曾经短暂进入过,在影片高潮或结尾的时候,几分钟之后又照原路退了回去,留下模模糊糊的触动。
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混乱的囫囵吞枣。
我始终相信无论什么首先是一种习惯,然后才是能力。我不能说我有思考的能力,因为我没有思考的习惯。或者,至少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