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精选点评:
●萧红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可惜天妒英才啊。
●说《黄金时代》流水账的人,大概是不明白许鞍华是顺承了萧红的行文呢。
●这叙事太心塞了看得我晚上睡不着,真的不太敢看这样的作品……在命如转蓬的时代有关怀真是一种大痛苦……所谓愚所谓恶大概就是把六识封闭起来,以油盐不进应对风霜雨雪……
●看完才发现是萧红写的,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看得出萧红小时候家境不错。书里没有主角,没有情节,中间讲了几个小故事,一些可笑而真实的民间歪理、人们对观看上吊和跳井的热爱、跳大神习俗、团圆媳妇被虐待死、有二伯偷东西、磨房的冯歪嘴子。估计那时候,这些悲哀荒凉的故事都是常态,只不过有人记下来了,最后被打动的是这句话“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悲伤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妥妥的治愈啊。
●没文化,真可爱;没文化,真可怜;没文化,真可怕……
●一个敏锐而活泼的生命,活在麻木的人世中。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看完心情比较压抑
●呼兰河的人们啊过着努力散漫、没有前路更不回头的日子,他们活在日历里,每一天平板板的,带着些冷漠,活着,然后死掉了。心好像在坠落坠落,字里行间的凄苦苍凉,源于纯真的恶,天性似的,染上了呼兰河的每一指泥土。都死啦最终,挣扎在泥坑里的人,越拼命,越窒息。19岁萧红离家,只带走了她稚拙浑朴的美,是低调大方的,若是我,洞悉往后艰难坎坷,定仍会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这是我的年纪,愿待我和她的31岁打个照面时,能有如她这股温静冲淡。
●年轻时读《呼兰河传》没大感觉。这会儿重读激动死了。这种地方志式的小说,很容易写得乏味(参见历届茅奖中这一类型),没想萧红写得那么耐看。所谓风土人情,“人情”是重点。光有“风土”,不过是强凑进小说的散文。这也是为何,《长恨歌》冗长的开头常为人诟病。同样写农民的劣根性,萧红写得比鲁迅好。相比夸张讽刺漫画式的手法,扎扎实实不动声色的白描,实在是更高级的表现形式。
●确实蛮不错的,朴素之美,视角也很有趣,更为厉害之处就是不动声色地说了那么一些中国人品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呼兰河传
读过一遍,对童年生活的描写细致得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祖父及大花园的描写,美妙得让我不禁笑出声来。而对农民生活的描述又尽显悲凉,那种宿命里深深的劣根性让人觉得无奈。文字朴实、文笔轻盈,值得再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作者的人生是作品的潜在注释
萧红的文风恰是我最爱又实在不喜的一种,平实烂漫的语调,却在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极萧条灰暗的气息,我实在很欣赏,又觉得读它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当然,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古人说文章憎命达,总结十分到位,我没有什么需要多说的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有灵性的萧红
中国女作家中的必读,心思敏感充满热情,文字简洁有灵性。
这本书本身很动人,会把人拉入一种情绪,读完动动嘴巴但什么话都说不出。
(豆瓣说我的评价太短。。。。但这本书就是用来读的,我没什么可在这儿指手画脚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第二部的《呼兰河传》
为了即将上映的《黄金时代》,我开始看萧红,从她的散文看起,再到《呼兰河传》,葛浩文的《萧红传》,《萧红传》在接近尾声的时候,香港,她在病床,说:“有一天我还会健健康康的出来,我还有《呼兰河传》的第二部要写…”我很难过,再也没有第二部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回忆文
偶然翻开,见是写黑龙江省的,就看了下去。本想在书中寻求一些儿时的记忆,却发现我与她时代隔的太过久远,只能从她文中的一些东北话来寻找共鸣了。
再回到黑龙江时,如果有机会要去实地看看呼兰县,去看那些柳树,河流,还有萧红曾经踏着的那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