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是一本由勃兰兑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1994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精选点评:
●德国浪漫派
●读起来像诗,舒服。
●经典之作
●傅妈家抱回来的一套。认真看。
●五花八门
●刚读完第一册“流亡文学”。这部书不单单是文学史或文学批评,而是在更宏大社会背景下的人类思想史和心灵史。勃兰兑斯充满激情的文字和他笔下涉及的那些名著一样有无与伦比的美的吸引力。
●读过德国的浪漫派一册。
●午睡时分
●入夏后第一个失眠的夜晚,还好有你的陪伴。
●必须收一套 八卦一箩筐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读后感(一):真TM长...这犹太佬还真有两刷子
1.按海老儿的说法,流亡不就是还乡么...
2.现在读荷尔德林就像读红楼梦...
3.这个...波德莱尔应该比雨果显眼才对啊....
456越看越没劲
一般性推荐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读后感(二):英文版德文版内容有差异
偶然翻起,发现这个翻译套书中,2册6册是翻译的德文版 Die Hauptströmungen der Literatur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 Vorlesungen gehalten an d. Kopenhagener Universität (Strodtmann,1894)译本
1345 是英文版 (1923)
但是其实这是两套书,内容有差异。德文版比较早,是按照他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课内容整理的。英文版在德文版基础上修正过,目录和内容有改动。比如第一册 流亡文学,德文版最后是有一个德国浪漫派专门的篇章 (S.245-290), 内容包括古代文艺复兴,浪漫派反对古代文艺复兴,德国和印度斯坦(Hindustan)。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读后感(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我由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才想读此书的。但效果非常令人吃惊。作为文学评论集,我竟然近半看不懂。 我看此书时,当看到书中提到“现在”、“当今”的字眼时,经常会一愣然后才想起此书写于十九世纪下半页。其实作者的叙述相当具有现代性。恐怕这也是我看不懂的原因之一。 本书的评述大约到1848年左右。作者显然是民主主义的立场,不太赞同文学艺术超脱于社会现实。所以对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是批判的。认为那时的作者与作品要么脱离社会现实,只是追求异国情调等;要么是封建势力与宗教势力的反攻。鉴于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以拿破仑帝国灭亡为代表),封建反动统治反攻倒算。造成了文学上的倒退。当然历史是向前的,各国的作者们或出于本能,或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又渐渐开始进步。其中以法德两国为最,英国稍次。代表人物则是巴尔扎克、雨果、拜伦、海涅等人。 作者可谓学识丰富,知识扎实。此书不仅仅是文学回忆及评论集。里面内容丰富,包含历史政治背景乃至哲学宗教等等。也是,我自己也不太赞同所谓“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任何艺术都是人类社会的不同程度的反映。所以超脱人类社会的艺术应该是不存在的。正因为这样,单纯的文学艺术评论集也是不太现实的。 不过自己还是学识浅薄,实在无法完全领会全书。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读后感(四):西方没有一本文学理论著作不提到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奠基者,著名诗人和哲学家,“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个著名的定义就出自于他。在西方,诺瓦利斯享有崇高的声誉,对诺瓦利斯的研究经久不衰,可以说没有一本文学理论著作不提到诺瓦利斯的。歌德、席勒称他为百年难遇的奇才。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诺瓦利斯的名字却鲜为人所知,长期被列入黑名单中。
“我用勤劳的双手喜悦地抚摸,四顾张望你希望我到来的地方——赞美你光辉的完美宏阔——执着地追问你创造物中美妙的关联——我喜悦地注视着你强大光辉的时钟意蕴幽深的步伐——探究那力量的和谐和在无尽的时空中展示的奇迹的法则。但我秘密的内心里仍然忠诚地固守着夜和她的女儿,那得到的爱。”这是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夜颂》中的诗句,在这部作品中,诺瓦利斯通过对死亡与黑夜的赞美,表达了人类只有经历死亡与黑夜,才能到达永恒的境界。
“压抑着我们命运的是我们精神的懒散,通过形成和扩展我们自身的活动,我们自己就会变成命运。一切似乎都朝着我们奔涌而来,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喷涌出去的缘故。”“我们梦想周游世界,这个世界难道不就在我们心中吗?我们不能探知自己精神的深度。——神秘的道路是指向内心的。”
在诺瓦利斯看来,宗教和诗是二合一、一而二的东西。诗是神的语言。诗人是圣徒,圣徒也是诗人,承受着现世的痛苦,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憧憬。当今世界是一个异化了的世界,人从自然中异化出来,丧失了神性,唯有诗人捍卫着心灵的纯洁,使它免遭异化的毒害,诗人代表着人类的希望,他是人类的导师和启迪者,只有他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完美世界。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读后感(五):Sound and Fury
这套书里面刻画了很多作家的肖像。看完才明白,清醒和智慧原来那么罕有,大多数都在以平庸的头脑和平庸的性格走着各自不同的极端,在一团迷雾里同贫乏无趣的概念搏斗,互相漫天吹捧,坚信自己秉持的才是真理,自己在创造历史。看完他们一生的故事,感觉留下了什么,又实在说不上什么被留下来了,这些人的一生,也不过是一连串盲目的喧哗与躁动而已,要说比普通人多些什么,不过是更煞有介事一点罢了。可是,我们的一生,难道又有什么不一样吗?因此我感到一种迷茫,到底有什么东西的价值是确定无疑的?我感到一切价值都落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自以为掌握了价值,自以为做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已。我感到世界观的相对性,人和人之间没法互相说服,甚至连让对方切实地感受到这种相对性都难,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手里握着的才是真理。回望历史的银河,我们看到群星确然地闪耀,可在我们生活的时间断层和时光切片里,我们又该如何辩识这些散落各处的星星?电影一部一部地出,一会儿这个被捧成大作,一个那个被封上大作家的名头,这一切,恐怕也只是喧哗与躁动吧,终有尘埃落定的那一天,那时候这一切都将随风飘散,无迹可寻。大部分的人类是没有鉴别力和判断力的,以我们这有限的一生,我们又能见识到多少东西,从来没见过才气,小才自然就能让我们如获至宝,就算真有天才降世,放在我们眼前我们也未必认得出来,再说,一个世纪又能出几个天才呢?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抱着上帝视角历数时代和其中人物的功与过,可作为局内人,就像身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街头,我们的视野只有方圆几步,事情的发生我们很少在现场,只有耳朵不断听到从远处海浪一般顺着人潮卷来的喧闹声,为之忧,为之喜,为将来未来的未来而惴惴不安,可什么是确实的呢?当尘烟散尽,这片你曾经用脚踩过的地方,会有什么剩下来?说要把握大势,可事实上有几个人能够?然而人群的骚动和推挤,潮汐和风向的变化却确确实实地传递到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的我们身上。我们在以自身在感受这个时代,却没法认识它。置身迷雾中,置身迷雾却坚信自己在阳光照耀下切实地看清了一切,便是我们大多数人大体的处境,也是历史上每一代人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