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恨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长恨歌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4 00:2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恨歌的读后感大全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精选点评:

  ●看似活着自己的命,终归是被世道推着走的。

  ●王琦瑶的死是败笔,所以王安忆比不上张爱玲。

  ●文字很美,但是我对王琪瑶大惑不解。

  ●好多年前读过,都忘了,是不是要去找来再读一遍?

  ●故事很吸引人,即使不是当地人也能很快融入。笔法细腻,生动。

  ●名媛。果然写作者最拿手的还是自己的家乡,上海弄堂里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砖一瓦全在安忆姨姨的笔下显现,那是一段古典骄傲慵懒鄙夷的时代。王琦瑶一副好皮囊却生了一套不入世的生存法,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还有只有一撇的阿二,萍浮一生不得依靠最终被无赖勒死,可得到如此结果却是因为用情过甚。上海和王琦瑶是同等的是一体的,只有存在于上海的王琦瑶才是王琦瑶。

  ●美,死去

  ●为什么电影拍得总是不如书?

  ●对上海的弄堂又无限的遐想。

  ●痴迷

  《长恨歌》读后感(一):上海姑娘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人,给我的感觉一个字,散

  对人散,对情散,对自己散

  无论是友情,亲情,爱情,似乎都是一盘沙

  看似密不可分,实则稀稀拉拉连指缝都逃不过

  王琦瑶,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上海女人

  她的时代里,她是长着夹竹桃、爬山虎的上海弄堂里女人的代表

  她清楚自己的身份身价,所以和任何人说话都会掂量着把握好分寸

  这样的女人也让人觉得累,一种活在秤砣上的累

  曾经喧嚣一时的上海小姐选秀,不过是衬托出下半辈的寂寥而已

  与父母没有感情,没有往来,朋友离离散散,就连孩子的亲生父亲也不知去向

  这样的人是多么的淡漠,对人情对世故甚至对自己

  所以这样的人也是注定的寂寞,无论是年轻漂亮的姑娘,还是风韵犹存的妇女

  作者用冗长的文字铺垫描绘着上海女人的小家子气

  那似乎就是一种起腻的感觉

  那些女人不讲政治,不讲时代,她们只关心张家李短,当下时尚

  夹杂着那段动乱的历史,女人们变的更加肤浅和浮躁

  这样的女人我是不那么喜欢,但是应该每个女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藏着那么冰山一角吧

  只是在王安忆笔下那么的出神入化

  《长恨歌》读后感(二):小说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真实

  很多人不喜欢王安忆的作品,觉得她笔下的女人是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市井女人,不够大气。可是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人们树立杰出典型,塑造完美的形象吗?那倒不如去看人物传记。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觉得小说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真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绝不脱离生活,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

  王安忆的长恨歌则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用只有女性作家才有的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旧上海一个普通女人一生最真切的人情冷暖展现得淋漓尽致。王琦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簇都透露着一个南方女子最典型的特质——精细而敏感。她选择得体的衣服去严师母家吃饭,既表现自己的端庄淑美又无攀比之嫌;她请客做的家常菜不“压过严师母”却好吃实在;她对女儿薇薇既有母亲的关怀却又视她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作为一个在北方生活过的南方女孩,我对南北方人们,尤其是女人性格的差异有着深切的体会。北方的女孩豪爽大方,不拘小节;而南方的女孩则分外敏感而注意细节。因此王琦瑶的种种做法和思维在很多读者,尤其是北方人看来可能完全难以理解更不用说欣赏了,但这却是一个最真实的上海女人。

  小说的意义就在于艺术地表现真实的人物和生活,就这一点来说,长恨歌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你可以不欣赏书中的人物,却无法否认书的价值。

  《长恨歌》读后感(三):在《长恨歌》之外的几句话

  刚刚读完王安忆的《长恨歌》。

  其实要细说的话,这样一部小说,即使没有读过,也知道确有很多东西值得说,可是我现在刚刚读完它,却都说不出来。

  不过由这个小说有一点想法倒是可以说说,对于王琦瑶这样一个人,王安忆笔下早以明言,就是上海无数小家碧玉中的一块。即使她当年的辉煌是其它任何一块都难以企及的。然而辉煌过后,终归她也和当年她所有的仰慕者一样,在上海某一个平静地角落去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

  上海有无数王琦瑶,当鸽子在这片天空飞过的时候,确实可以一览无遗。但只有当鸽子们贴着每一个弄堂每一户人家的窗子飞过的时候,它们才能真正看清某一个王琦瑶。在上海这样广阔的地方,群体被无限放大,放大成一个符号;个体被无限缩小,缩小成一个符号--于是这些弄堂里的每一个王琦瑶就都变成王琦瑶,王琦瑶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史的宏大叙事的一部份。

  但只有透过宏大叙事去看每一个王琦瑶,而不是仅仅去看王琦瑶,才能真正地了解她们,真正地触摸她们的生活,真正地触摸这个城市的历史。如果只看到王琦瑶,而没有看到每一个王琦瑶,那么每一个王琦瑶都只会是这个城市的一个符号,于是这个城市也被符号化了,宏大叙事变得愈发地抽象,愈发地冰冷。王琦瑶的血肉就都被剥离,只剩下一副干瘪的躯壳用来在宏大叙事需要的时候,去充当某一个相关的符号。

  《长恨歌》读后感(四):恨·悠長

  一直就很想看《长恨歌》。然而今天,终于看了!有了心理准备的,但还是因为那不明不渐的“恨”阴霾了好一阵...

  对那三个字很有感觉,无论是那首诗,还是这本书。未读其文,先爱其名!而看完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地爱上了?真不知道是因名而爱其文,还是因文而爱其名...

  是想将王琦瑶与杨贵妃的寂寞与幽恨作对比吗?我以为,比起王琦瑶,杨贵妃似乎远用不上三个字。一个活了半个世纪的女人,见尽了上海的繁华与落寞,古老与新潮。一个美貌与智慧兼具的上海小姐,淑媛中的淑媛。悠悠的一生,见证了多少变革,经历了多少心酸。文章隐去了实际生活中的更多困难与无助,似乎有意想为她减轻痛苦,但这种欲盖弥彰似乎更让人感受到王琦瑶心中的无奈与惆怅。她从来不说自己的累,身与心的累,甚至很少看见她流泪。不知是她不愿流,还是不愿让我们看见...既然要如此明确地展示她的坚强,我们也只好,不得不去领略她的坚强了。但,她的泪要往哪儿流呢?我还真愿替她流 了,虽然我也是个不爱流泪的人...

  许多极其细致的情景描写,都被我跳过了。因为不想感染那绵绵的愁。那些富有情调的,是氤氲着一种古老而缠绵的味道,有种发腻的感觉,我本是不喜欢的。毕竟心思细腻也不属于我啊!但那种既非苦闷又非惆怅,兼夹着对生活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又有对新生活的丝丝微弱的挣扎希望,绝望中又似附着些激情...难以言状的感觉更是难受!大概人类的感情都须复杂才是真实的吧...

  《长恨歌》读后感(五):一场浮华一场梦

  是同情又怜惜王琦瑶的。

  不免想到被嫌弃的松子一生。

  无不是与男人联系在一起的,

  李主任。程先生。阿二。

  康明逊。萨莎。老克腊……

  总是试图寻找归依,

  总是试图以优雅示人,

  透露那些有些阅历的自己。

  怀古伤今,年轻的时候把自己

  交给一个有家室的男人,

  那是大把时间的挥霍,

  像张永红。当意识到时间流逝,

  又开始沉迷年轻,好像一下子

  就能回到40年前。

  王琦瑶的一生,是上海的弄堂的沙粒,

  不知道这锦绣繁华的背后,藏了多少

  这样的悲剧。一样的踌躇不觉,一样的故作聪明,一样的自视清高……

  每一个错过,一半是她的过错,

  一半也是男人的浅尝则止。懦弱无能。

  我以为总有会守护他的,没料到,

  最愿意守护她的人,都不在了。

  到底这上海的梦是虚无缥缈的,

  总是容易沉溺于浮华背后,一层一层

  的浮华梦被黄埔江侵吞化为浓稠的江水,拍打着,戏虐着,嘲弄着。

  仿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迷失的王琦瑶,

  高傲的王琦瑶,还有悲剧的王琦瑶,

  张永红的未来,今天无法看到,但大概都是清楚了的,和长脚的未来都是活在梦里的,钱断了,梦碎了,一切就结束了。

  一生,王琦瑶碰到这么多男人。到底竟然是李主任成了挚爱与真心。薄情的康明逊,滥情的萨莎,负情的老克腊,每个看似深沉的爱,谁都不敢面对未来。那唯一的未来啊,都随着上海滩那沉寂的晨曦,随着先生走了,后来的一切都或许是真的命中注定。

  鸽子啊。原来所有的故事,

  你都看在眼里,那该有多悲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