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儿女》经典影评有感
《大河儿女》是一部由安建执导,陈宝国 / 赵奎娥 / 王同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河儿女》影评(一):今年央视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今年央视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父母爱情》《舞乐传奇》《原乡》一个比一个好看啊,大河儿女也霸气登场,今年央视突然的好看了,我记得去年还有什么劝和小组这样的烂戏呢~~今年央视果然够范!没有雷剧!其他省台跟着学 着点吧!!!
大河儿女结束后是 十送红军吧?听说还有吴秀波的乱世书香,人称吴秀波版人间正道是沧桑,期待!!!快点播呗!
《大河儿女》影评(二):电视剧《大河儿女》的剧评
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剧才是有生命力的,《大河儿女》是一部讲述河南人的故事的电视剧,并不仅指剧中无处不在的豫剧、钧瓷、黄河等中原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全国观众从故事和人物身上,了解河南、读懂河南。该剧因为齐聚多重看点,既有钧瓷顶尖手艺人的过招,又有年轻人纠结的爱情;既有平民柴米油盐的小生活,又有保家卫国的史诗情怀,赢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热捧。
《大河儿女》影评(三):大河儿女收视一路夺冠,直到雷剧宫锁连城开始
大河儿女一路收视率遥遥领先,高品质高剧情,霸气的台词 男儿的豪情,看的我大呼过瘾,而且收视率还是第一,但是,超级雷剧宫锁连城来了,于正于杂碎这个该千刀万剐的畜生来了。。。。。竟然超过了大河儿女,不过想想也正常,现在就是雷剧当道,垃圾 恶俗 毁三观 没道德底线的剧就会越红!!悲哀,天大的悲哀。。。大河儿女靠的是质量是精气神。和宫这种下三滥的剧比收视率吧,绝对是对好剧的侮辱,对所有用心创造的文艺工作者的一种玷污!!!雷剧不死,国剧没戏!!!!!!!!!!!!!!!!
《大河儿女》影评(四):贺青是带着面具的懦夫
剧中的贺青亦然是革命者,可他的作为实在不可苟同。一脸严肃满口说教大道理满天救国救民不离嘴边,你看:六姑替他挡了子弹/飞燕在他眼前与鬼子同归于尽/弟媳在他身边被敌人强暴杀死/弟弟在他眼前刀劈仇敌被乱枪打死/老爹贺窑主为救他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所有的亲人都死在他的眼前,他做了什么?没有,就是安然无恙的活着卖他的大道理。看到这里我实在是忍无可忍,这就革命者?用亲人的血染红自己?用亲人的生命换取自己的胜利?所以我认为贺青的人格是该剧中最不能容忍的其他人物形象都比他高尚甚至柴旅长都强于他。这是部好剧/贺青是败笔!是革命的耻辱!
《大河儿女》影评(五):要的就是这种精气神!
从《汉武大帝》到《京华烟云》,从《大宅门》到《大河儿女》,从血性汉子、谦谦君子,到带着土气、霸气、匪气、痞气的各类人物,他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中年实力派演员陈宝国。近30年的演艺生涯,陈宝国只用角色说话,正的、反的,红的、黑的,古的、今的,或忠孝、或阴险、或狡诈……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角色几乎被他演个遍,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也令人过目不忘。在2日登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强档的史诗巨制《大河儿女》中,陈宝国卸下宝剑,褪去绫罗,从“活土匪”化身为钧瓷“烧窑人”,通过岁月沧桑中的分分合合、恩怨情仇,向人们传递出大仁、大义、大气、大爱的“大河精神”。
《大河儿女》影评(六):仅发表个人对贺家两个儿子的感想
贺青这个角色,家里人有难的时候他永远不在,要么永远帮不上忙。平时表现得自己枪法多准,但友军牺牲前他的枪永远开不出来。整天满嘴大义,却又从来都保护不了对自己重要的人,让人觉得窝囊。反观贺晨这个角色,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凡事跟他爹一起扛,行为一直以义为先,到社会上却被欺辱,被拔掉刺又插上刀子,死前从来不被别人甚至父母待见,让人觉得冤枉。与其一直神话贺焰生,抬高(实际上没半点屁用的)贺青,不如让邓绍光在日本敌人入侵后坚守民族信念,最后英勇就义来得更能体现主旨。一味把所有好品格全堆砌在一个主角身上而完全忽略其他角色的灵魂,这就是国产剧最需要跨过的坎。再加上那个像是爱剪辑做的转场特效,观看体验极差,两颗星给贺窑主和他夫人的演技。
《大河儿女》影评(七):河南钧瓷的故事
看这部电视剧属于偶然
作为一个河南人,对钧瓷我确实不太熟悉,但对从小听到大的豫剧很耳熟。
钧瓷的一窑万彩令人惊叹,陈宝国的演技那是没的说,刚强、坚毅正如其名叫焰生,就如滚滚烈火一样炽热灼烧着这片千疮百孔的大地和瓷片。
印小天我是见过的,当然着没什么,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愤恨是历史的悲哀,开封府以前是河南的省会,后来随着铁路发展迁到了郑州,现在的开封依旧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和大宋留下的悠悠古韵。
河南无需正名,这部大戏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但剧情头绪偏多,有些还是没交代清楚,黄河的大背景下,屈辱的历史记忆,悲怆的花园口,剧中三河县的风铃镇,七十二窑的贺窑主和叶窑主,龙凤盘斗瓷苍龙飞天,还有信阳的张窑主,正义和坦荡编织成线,利益和嫉妒酝酿成曲。
不能说这部剧有多好,多少在最后让我洒下了几滴眼泪!
《大河儿女》影评(八):大河儿女 中华儿女
片中有关钧瓷的情节都很好看,,男女感情戏很老套,啰嗦,基本快进,有些人物在情节中有始料不及的感觉,岳红的出场让人一下子想起了白毛女和原野里的地主婆,恐怖的感觉,谁成想是一个极好极好的当家人,还有她的儿子邓明轩的出场与结束,都很出乎意料,只是结束的太可惜了,贺晨这个人物很精彩,还能诠释的更饱满些,整体片子剪接的有些地方突兀,但也可以忽略不计,少些男女的感情戏就更好了,如果要求不太高,这片子值得一看,年轻的女演员选的都不好,表演也不出彩,女演员都太丑了,柴婉芬的扮演者李正彦琦一副僵尸牙尖鼻子 太恐怖了,她的戏基本都是快进不看,李小冉的面相就是苦像,难怪很多年半红不黑,见过真人,跟屏幕上截然不同的长相,真是巴掌脸,也不丑,但在镜头里真是不漂亮,男演员的表演都很出彩,吹喇叭的土匪扮演者冯雷,留下许多惋惜与伤感的邓明轩的扮演者孙一明,,陈宝国近几年的戏才脱离了大宅门里的白景琦,曾经也是许多年里的表演都是一个调调,近三两年的戏就好太多了,能诠释出不同人生里的人物,比与他同时代的男演员强多了……另外,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执政党过去,现在和将来,想在中国地面上横行霸道的都是白日做梦,中国和中国人都不是好惹好欺负的,……用最爱的一首歌中的歌词表达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大河儿女》影评(九):赵锦焘:我本文青一枚
赵锦焘说贺晨:我本文青一枚 误入江湖岁月催
在这部《大河儿女》当中,赵锦焘出演的贺晨在刚出场的时候,是一个十七岁的天真少年,他不爱瓷器,痴迷豫剧,和父亲贺焰生(陈宝国饰)的期许相差千里,然而却自得其乐,整天活在一出豫剧《单刀会》里,赵锦焘自述其实这个人物就是当时的“标准文艺青年”,因为生计不愁吃穿无忧所以执着地专注于个人爱好,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发现,这部剧大部分的看点都会落在贺晨这个人物身上,随着他离开风铃寨来到省城戏班学戏开始,这个人物将一步步步入残酷又复杂的命运当中,他进入了江湖加入了黑帮,爱上了仇人之女,在这个人物身上即将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命运反转”。
赵锦焘演贺晨 “重演我的少年时代”
赵锦焘之所以接下贺晨这个角色,除了这个人物跌宕的命运鲜明的性格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刚开始的十几集戏份当中,贺晨前十几集的经历和赵锦焘本人颇为相似,演起来就好像把自己的青春期又重新经历了一遍似的,因为赵锦焘自小和剧中的贺晨一样,也是无限地痴迷于表演,自己也曾经像贺晨一样,在家里一个人念台词,一个人演戏,在青春期的时候赵锦焘也曾经为了这个爱好而叛逆过而坚持过,由此才真正走上了演艺的道路,所以这一次出演贺晨这个角色,着实令赵锦焘感慨良多,好像重演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大河儿女》影评(十):亮点和槽点都很多的一部戏
三天看完,有亮点,也有很多槽点。
先说情节。整体上过于平铺直叙,几条线索,一条叶家贺家两家父辈恩怨情仇,一条两家小朋友搞对象,一条手艺人跟生意人,一条中二少年贺青同学放着好日子不过也不会斗争跑出去各种穿越。其中两家父一辈的线索很出彩,情节有起伏,人物性格也随着情节发展渲染的浓墨重彩。小一辈的故事一般,燕子这个人物塑造的有点愣了,一开始恐怕很多观众都会以为燕子要和关二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再说人物。邓掌柜、马警长、柴旅长等人物塑造的过于脸谱化,没啥意思。倒是邓太太这个人物有些出彩。俩窑主自然是最抢眼的角色。特别是贺老爷子,一开始我想当然的认为陈宝国又会把白景琦直接挪移到风铃寨,可24集看下来,感觉陈老师演绎的白景琦与贺焰生这两个人物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我们的贺大少爷就呵呵了。不就读书多些吗,但脑子那么不好使,还夹带私货往启蒙读物里头灌党派价值,怎么片中所有适龄女青年都非他不嫁啊。
然后说叙事方式。在我看来这点是不足最多的。很多地方没交代,比如战地记者、比如战地记者怎么没相机、比如战地记者怎么没相机还舞大旗,比如战地记者怎么说好的采访结果舞大旗结果咱还是错了人家是去砍人的、比如关于三千骨灰罐烧与不烧的问题、比如炸瓷后贺与柴为何没进行有效沟通,等等,这些都有生硬的制造矛盾冲突的感觉。
最后说其他,很喜欢瓷器这个话题,看的出来制作中是下了功夫的,希望通过这部戏,我们能常常从手艺人的追求、匠人的劳动这样的角度赏析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