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100字

2021-01-25 03:5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100字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精选点评:

  ●一部分是为其翻译做解释

  ●很不错的海德格尔哲学入门书籍!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以专题分章节,勾勒出了海德格尔哲学全貌,语言也尽量明白晓畅。当然很多细处还是比较艰涩的,毕竟我是哲学半吊子啊。。

  ●有用

  ●physis

  ●重点读了246章 啊 需要继续淆习一个

  ●我的海德格尔入门书。喜欢陈嘉映的文风,也喜欢海德格尔的文风,但不太喜欢陈嘉映谈海德格尔的文风。很久前读过的,寒假计划重读一遍,太久没碰海德格尔了。

  ●哲学还是有风格的。

  ●看了一百页放弃了。。觉得作者的汉语水平有待提高。。

  ●除了语言有点中二…(真的),凭借着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几篇林中路和演讲论文集的文章,读此书真是巨清楚无比的总概!(才疏学浅…)

  ●重点读的还是《存在与时间》相关。耿直的嘉映老师对海的各种吐槽值得加一星,好多问题我也想过但是没有细究,比如为什么将来是时间最重要的环节?本真、非本真状态到底哪个才是本源的(抑或都不是最本源的)?如果非本真奠基于本真,那为什么人们“普遍而且首先”处于非本真状态?为什么非要对死的畏才能把此在带到本真状态,别的体验不行吗?要说畏使人个别化,“每个人独自承担起他的死”,但苦乐悲欢哪个不是个别化的体验?畏来去匆匆,人这么本真了一阵之后呢?从此就升上一个境界了,或者还是要回头栽到非本真中生存?细究下去会发现海早期理论的立论暗含了许多偏见,有些甚至就是来自基督教的潜移默化。不知海晚期对此是如何超越的,我的关注点不在于此了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一):笔记。

  我对E说有关公平的问题不像有关存在的问题那样根本,但是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存在比公平更根本。这本书里说,其他事物无论怎样稀罕,总还有个东西能和它比较。存在问题是最普遍的问题。

  不存在就是从这种常驻于自身的状态走出来,即existenz。海德格尔用existenz这个词专指人的存在。从这里的提示看,人一方面像所有存在着一样也存在,另一方面却是借超越存在者整体的方式,以跃入无的方式存在的。(p40)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二):与海德格尔同行

  讲清楚些 这是你的一个考虑 你说你不愿读 艰深晦涩的书来着 你怕会得不偿失 你最后还是看了 因为先生对你说 它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这一本那一本 你读了有十年 你终于可以 写写他了 还忍不住想和他 争论一番 你回转过身来 望着你的那十年 艰辛和快乐 你其实并未感觉 到苦 你尽力理解他纵横 交织的句子 想了好半天才 回上一句 还是有一些累感 当你从沉浸的水中 冒出头来的时候 那巨大的 眼睛 躯体 鱼鳍 尾巴 你才跃出来了 一会儿 仅仅是一会儿 水雾 闪光 和雷鸣 翻个身 猛栽下去 一大朵洁白的 时间 花 平静 无边的平静 你已消失在了那 碧海 云天 里 18.9.3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三):读书笔记1401: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读书笔记1401: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白天下厂干活,温度高噪音大,身体甚是疲惫,晚上看看书,醒醒脑,放松身体,极好。

哲学家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他被强行嵌入到现有语言系统中,于是同样的词语在哲学家的表述中变的艰涩难懂。这又为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希腊哲学的词汇基本都来自日本的翻译,比如形而上学,本体论等,虽然翻译的很巧妙,但是更多的是误读,本体论并不研究本体,而是研究存在。

海德格尔同赫尔曼·黑塞同样出身于宗教家庭,一度都以神学为将来的职业,不同的是,黑塞成为了文学家,海德格尔选择了哲学,海德格尔一生都受到了诗人荷尔德林的影响,他的著作,路标,林中路都有中国人道的意味,但与三千大道,天天大路通罗马的理念又不同,林中路往往错综复杂,成为了死路。

哲学无法解决人类当下的问题,吃穿住行,世界和平,他一个也解决不了,他思考的是物质本源的问题,实物为什么存在,既然有存在,为何就不能有无的存在。每个哲学家试图去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在他们的限制条件下,模型才可以运作。于是只有过时的哲学家和哲学理论。几千年过去,似乎大家都没法突破柏拉图曾经的思考。

海德格尔早年学习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在现象学领域,只有两个人,他和海德格尔。但是很快,海德格尔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背叛了胡塞尔的学说。关于两个人的学术分歧和纳粹德国笼罩下的关系变化可以写一本书。海德格尔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在于他对存在和时间深度思考,他的思考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意味深长。关于有和无,中国人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黑格尔认为,纯有和纯无其实是一回事。海德格尔的结论是,“本真生存并不是任何漂浮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上空的东西,它在生存论上只是掌握沉沦着的日常生活的某种形式。”故此,可以认为,生存就是死亡,向死存在。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四):《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书笔记

  注:这是我1998年10月20日的读书笔记。不懂哲学,只是喜欢海德格尔的那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于是找来关于他的书瞎看,也似懂非懂的记下了一些片断,和大家分享。

  今天看了《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一章《海德格尔其人其事》,主要为海的简传及其对哲学的一般看法。

  “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

  他的简传就如这句话叙述了海从生到死的简要经历。以下让我们从他的思想去了解他吧!

  关于哲学:

  海相信,一切哲学探索本质上必迂愚不合时宜。因为哲学要么远远超出当今,要么把当今回系到肇始之初。

  哲学不仅不会把自己弄得合时宜,它反倒是把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

  无怪乎哲学不可能立即听到回应。

  尼采说:“从不中止对异乎寻常之事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这个人就是哲学家。”

  海把这句话改为学院句式:“哲学运思即是对异乎寻常之事的追问。”

  哲学不可能像一门技术那样直接习得,我们无法直接应用哲学,也不能以其是否有用来判断它。

  但没用的东西仍可能是一种威力,甚至是唯一的真威力!一时得不到呼应的却可以正与一个民族的本真历史在至深处谐,甚至作为这历史的先声鸣响。那不合时宜的自会有宜之之时。

  在不多的几种可能的独立创造活动和人类历史的必要事件中,哲学是其一。

  哲学以思的力量开辟道路,拓宽设置标尺和等级的真知,而一个民族全靠这种真知在其历史精神世界中把握和完成自己的实在。

  人们说,既然形而上学无助于为革命铺路,所以根本不要理睬它。这简直就像说因为刨床不会飞就该把它扔掉——误解之一:对哲学要求过多。

  另一误解则曲解了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起作用。殊不知:“哲学究其本性从不使事情变得容易些,反而是使它们变得更难些。”

  但沉重却是一切伟大事业,尤其是民族伟业得以生盛的基本条件之一。

  只有对事物的真知贯透人的现实,才谈得上伟大的命运。

  哲学的探索并不在于寻求某些确定的答案。“思中持久的因素是道路。”海钟爱道路这提法,他常建议学生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探索之途而非所讲的内容上。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读后感(五):海德格尔的钥匙

  哲学为何?大概要比诗的意义更为无稽,也就更加易于遭受攻击和非议,尤其是在科学大行其道的今天。然哲学并未终结消亡,海德格尔溯源希腊,同样陈嘉映也在20年前就出了这本研究海德格尔的深刻见解,而同样这本书也回有更多人看到。从泰勒斯到柏拉图,到海德格尔,每个留下文字的哲学家肯定至少会有人陷入其中,而解释阐释分析之篇更多,读者也众多。一丝灵光,或仅仅一句模糊的“诗意地栖居”,不也曾影响了人吗?哲学或诗的影响便如是。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晦涩的根源之一,便在于他概念的众多。新概念彼此缠绕,又通过诗化的阐释,便很难系统起来。存在,此在,世界,疏明……不仅纠缠于与常识概念不同,自我的前后都意义都变化多端。从全书来看,陈嘉映先生20年前对海德格尔便有了系统的掌握,不敢说通过此书便对海德格尔有了同样系统的把握,至少是更近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此在的分析,是通向海德格尔的一把钥匙。

  翻开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和物性大概上来就会与你纠缠。海德格尔对古希腊以后的形而上学持否定态度的。尤其是笛卡尔之后强调自我与存在者的对立,更是认为否定了存在和存在者的真正意义。

  存在(sein):来源于主谓结构的系动词,相当于be或是。存在者存在。海德格尔溯源希腊语,认为存在的原始意义是在绽放中自持。存在不是物,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是存在者的本质或根据,但不是存在者的至高存在(上帝),存在也非名词。海德格尔对存在没有明晰的规定,大多通过否定意义来阐释存在。但存在却是他最重要的探寻。

  存在者:我们可以认为即是物,存在着的东西。但语言、逻辑、上帝此类虚幻的概念似乎不在存在者之列。

  存在者不等于存在,这就是存在差别论,或者差别,是我们需要致力于探讨的,也是重中之重。

  此在(das Dasein):即是人(我)。存在必须通过存在者通达存在,人又是存在者中最特殊的一类,能够通过超越存在者整体而通达存在。Das 有这或那的意思,这在或那在,但更偏向于通过远处的事物而指向自我。围绕此在构筑了海德格尔早期重要的此在分析论,也叫生存论或基础存在论

  此在在世界中。“世界”并非存在者整体,或所有存在者的集合,是与此在同在的在世存在者的条件。在,也并非说此在居于世界内,世界不具有空间属性,是说此在与世界产生关系(制作、安排、照料、询问、谈论),被统称为烦忙(besorgen)。在存在论中,只有此在是有世界的,其他的存在者并不能产生世界。

  据于此,“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者,就有此在、此在式的存在者(与我相同的他人)和非此在式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把非此在的存在者分为上手事物和现成事物。上手事物就是对此在(我)有用的事物,其本质是有用性,可信赖。不能被此在(我)所用的便是现成事物。就这样,仿佛整个“世内存在者“统一到这两种关系中。海德格尔举锤子和鞋的例子,因为被人所用,他们是上手事物,人潜在地忽略其物的本质,而更重视其有用性,而有用性恰恰在不触目(注意)的情况下显现。当锤子或者鞋坏了,没用了,我们注意到其物性,他们成了现成事物,其有用性消失了。

  此在与他人“共在”,此在与他人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关涉)就叫做烦神。此在消散于他人之中。一切人都是众人(das Man,有的翻译为一般人)。众人说海德格尔很突出的概念,有强烈的伦理学倾向,众人更倾向于无个性、大众化、庸俗的人的倾向描述。然后此在就沉沦(verfall)了。这在现实社会中是很可以想象的。在众人中丧失个性,沉沦于随波逐流。

  此在、他人、上手事物、现成事物,就是世界内的四种类别。

  此在展开的方式有三种:情绪或现身、领会、言谈。其中言谈较为不系统。

  情绪:Stimmung,更强调感性的方面。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伴随着情绪,理性要求抛弃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情绪或感情中正藏着本质性的东西。情绪揭示了此在不得不存在,此在处于被抛状态(geworfenheit):可以类似于我们自己是被生到这个世界的,仿佛不是我们自主的。人就这么无缘无故的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

  领会:是带有情绪的领会,可以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领会中有解释(auslegung),解释就是从a解释b,解释又会产生命题。从领会的已知中,从能在的可能性中我们筹划(entwurf)自身。说白了,就是我们懂了很多,所以我们开始会打算和计划了。

  言谈似乎没进入到此在的展开系统里。

  在事物中烦忙,被抛于世界,在众人中烦神,沉沦于日常。在这庸碌被迫之中,人处于非本真状态(uneigentlichkeit)。此在很可怜,在这种懵懂混沌中,突然,畏(angst)来了。

  畏,被归于情绪的一种。畏来的无缘无故,无根无据。但很可以从我们个人的一种超脱状态而领悟,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从常规或世俗状态上突然醒悟!

  畏使人意识到无,同样也意识到存在。畏也同样让人意识到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避讳死亡,都忘记死,使得我们被抛与沉沦,然而畏把死带到我们面前,死是无的神龛,是在的荫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有终性。向死亡存在,这才是此在真正的勇气。

  这时候,我们的良知(gewissen)觉醒了,我们开始有了决断(entschlossen)

  这就是此在分析——生存论的框架,对于此框架的了解我觉得很是打开了海德格尔的世界,虽然之后还有时间、真理、作品、诗、思等重要的概念,但这个框架很是构建了一个理解海德格尔的结构。

  此在——烦忙——上手事物(有用)——现成事物(触目)

  此在——烦神——众人(共在)——沉沦

  此在——情绪或现身——被抛状态………………………畏——无——死——呼唤

  此在———————————————领会(解释、命题)——筹划——决断

  此在————非本真————————————本真——————————

  关于时间的表述,据陈嘉映看来,海德格尔是很混乱的,而且时间也没有跳脱出生存论,只不过又在此在分析上扣了一个帽子。是一切存在领会的地平线,使烦的各环节统一于烦,本真的时间是四维的等等。海德格尔始终想把曾在、当前、将来三者统一起来。又因为畏对死的醒悟,而把将来的意义强调出来。

  将时间作为公共时间的看法是与众人相连的。公共化的时间称为世界时间,计时时一种沉沦的共在。

  关于存在和真理,尤其是如何认识存在,海德格尔更进入了玄而又玄的境界。

  存在者整体的被掩蔽状态,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掩蔽,即本来的非真,被称为奥秘。仿佛在终极的尽头,永远藏着一个破解不了的谜团。对存在的认识就是去蔽,一面去蔽而同时掩蔽,被称为迷误,迷误不可避免。

  疏明(lichtung):是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很多翻译为澄明。存在者若要成为对象,它就必须一方面越过一片公开场而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我驻立。公开场即疏明之地。疏明像林中的一片空地,即有树林的遮蔽,又有真理的显耀。海德格尔把这种遮蔽(非本真)认为是此在或存在本身的性质,遮蔽与去蔽,本真与非本真,仿佛永远具有同样的本质的属性。

  海德格尔前期更看重此在的分析,后期更着重存在的分析。尤其对于艺术、诗思的关系,让海德格尔在艺术领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用具(上手事物)与纯粹物之后,又把艺术作品抬高到了崇高的地位。作品开启一个世界(不同于此在的世界),又反置者世界于土地之上。世界是真理的启示,土地是真理的保有和遮蔽。

  有通过缶(物)的说明,引入了天地人神四大朴一的概念。物挽留四大,物吁请世界,这种对于艺术作品的谈论充满诗性,充满了古老原始的迷幻色彩。

  真理之作为存在者的疏明和掩蔽得以演历,在于它以诗(dichtung)构成。

  一、 诗活动中语言中,因而诗的本质要通过语言的本质来理解

  诗才使语言称为可能。日常言谈使被遗忘了的因而使精华尽损的诗。语言的本质必须通过诗来理解。

  二、诗是一场对话

  三、诗之言词中让长驻者驻定。

  四、诗使人栖居于这片土地之上

  为诗(das dichten)始令栖居成为栖居。……为诗既让人栖居,便是一种筑居(bauen)

  五、诗是一切事业中最危险的事业。

  六、诗是一切事业中最纯真无邪的。

  晚期,海德格尔又重新提出了ereignis(本是、本有、自一),仿佛是超越存在的概念。思和在共属于自一。存在归属于本是。

  当然关于诗、思,关于技术,关于形而上学,讨论都是非常深刻的,然而在此在的框架内缺并不难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