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读后感摘抄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是一本由(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3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精选点评:
●“加西莫没有从树上下来,我当然也不会”
●人物刻画传神幽默,事件稀奇古怪。
●终于预约到了
●老师搬家,我来搬书!
●最喜欢蜘蛛巢,这竟然是大师的成名作,而且发表时才24岁,天。。。
●benissimo
●短篇小说8篇不错
●有点不太记得,印象不深。
●阿根廷蚂蚁印象太深了,千万不能让萍哥看这个故事,她会恶心到的。
●最爱的作家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读后感(一):我喜欢姓卡的作家
我最喜欢两个外国作家,都姓卡,一个是卡尔维诺,一个是卡夫卡。两个人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看完他们的书之后我总想一拍大腿,大喊一句:“妈的,我怎么就想不出来呢。”两者间我更喜欢卡尔维诺一点,因为他更可爱,马科瓦尔多就是我心目中的意大利人。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读后感(二):不够精致还是不能精致
读卡尔维诺是不就前的事情
也是这个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忍耐着读了很久
找不到阅读的快感最后还是放弃了
我把这归结为翻译有问题
当然不排除卡尔维诺不适合我的胃口的原因
总觉得文字太粗糙
像爱说话的小孩子一样絮絮叨叨没有重点
关键是没有重点
一个爱说话的下孩子
你仔细听他说话其实是很享受的事情
因为有趣
可读这个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真的叫我很难受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读后感(三):卡尔维诺这个人
今天看了大家的评价才知道小波是喜欢他的。才发现原来物真的以类聚,人真的以群分。
今天看完了《烟云》,发现它和《蚂蚁》一样有种淡淡的忧愁。具体是什么样的忧愁呢,我觉得,是一个有心做很多事情,但是却被这个世界的很多琐碎、很多不如意事情所抑制的人。或许,说得简练点,是面对世界无力改变的悲伤感。
《烟云》结尾,主人公实在无法逃离那烟尘,只有回到现实中去,到洗衣村的人去看那种实实在在的将脏东西变干净的最现实的方式。因为,除此之外,他找不到其他任何方式逃离烟尘。最后他只有回到现实中去。没有思考的快乐才能让他不断思考的悲伤得以缓解,这是不是更大的悲哀呢?
《蚂蚁》不也一样吗?只能离开蚂蚁,到海边去,求得暂时的安静。我觉得,卡尔维诺一定是这么一个人。他也没有找到一条好路。
他只给了我们安慰。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相信这种安慰。
好想看他其他的书。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读后感(四):<通往蜘蛛巢的小路>~通往童年的小路
写得真好。
也许只有真正有童心的人才能写得这么好。柔软,一尘不染。
一个过早进入成人世界的孩子。一个渴望得到关注但是却卑微的孩子。
他也有他的世界。成人进入他的世界里也变得可爱了。是因为单纯么?
当卡尔维诺写道,“他想法西斯分子可以顺着樱桃核追上他。但是世上除了红狼之外没人这么机灵会想到此。对,如果皮恩扔下樱桃核就行了!转过一道墙。皮恩吃一粒樱桃,在老榨油机房吃一粒,过了枇杷树又吃一粒。这样可以一直走到蜘蛛巢小路。但是还没有走到水沟旁,樱桃已经吃完了,皮恩明白,红狼永远找不到他了。”觉得那好像是在说自己。
这是皮恩自己跟自己的游戏。他没有和成人一起的游戏。也没有和同龄孩子一起的游戏。他只能自己给自己游戏。这看起来多么悲哀。然而这个故事不悲哀。因为,竟然有那么一些成人,进入他的游戏中来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么?
皮恩也该因此骄傲了吧。
为什么,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愿意参与我们的游戏。而当我们长大,却也没有谁愿意重温童年的游戏?
这本书,也许可以给那些所有希望做一场梦回到童年,温习一场童年游戏的人看。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读后感(五):2011.5.12 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
看完第二卷我只想感叹一句话:请把卡尔维诺文集第二卷拍成系列短片吧!
《烟云》和《阿根廷蚂蚁》的结尾,我隐隐感到了日本小说的味道,这是为什么呢? 看《烟云》的时候,正好是日本核辐射,提一下,仅此而已。 就两者而言,个人偏好《阿阿根廷蚂蚁》,特别是对那些装置的设想。
入选的八篇短篇小说太给力了。短篇里的马科瓦尔多是个可悲又好运的家伙。随便YY一下:在有《月亮与霓虹灯》闪耀的家中阁楼,家里养了几个顽皮小孩,打落了霓虹灯,却只换来了滴答滴答瞬间的月光。《马科瓦尔多逛超级市场》也得思前想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装满了手推车,好不容易躲过了警报,好不容易开着小火车一般的逃出了超市,最后所有的所有全落到了吊车的嘴里。诶!他和我一样是路盲,回家《弄错了的车站》,直接坐上了去孟买的火车;却好运的喝到了好酒。难得想到了一个发家致富的《黄蜂疗法》,最后再次被家里顽皮的小孩搞砸了。不过,小孩子们难得也会做件好事,比如:去砍《高速公路上的树林》来帮助家里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