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死的疾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致死的疾病读后感100字

2021-01-29 01:3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死的疾病读后感100字

  《致死的疾病》是一本由[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死的疾病》精选点评:

  ●太好看了太喜欢了一定要标呀~~~~~

  ●在绝望中不要成为自身的人:渴望成为别人,软弱的、无意识的绝望;在绝望中要成为自身的人:拒绝永恒与救赎,违抗的、诗人意义的绝望。前者从未进入过宗教,而后者如陀翁笔下的无神论者,他们带着愤怒和痛苦把天堂的入场券还给了上帝。

  ●苏格拉底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解释在不能理解和不要理解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他是一切嘲讽者的祖师爷,善于通过两种理解之间的区别而做手脚。苏格拉底认为那不去做正确事情的人并未理解这事情;但基督教回溯得更多一点,将这种情况说成是那人不想要去理解它,而且这又是因为他不想要那正确的东西。而且,基督教还教导说:一个人甚至在理解了什么是正确的情况下仍去做那错误的(根本性的违抗),或理解了正确的而不去实行它。简言之,基督教关于罪的学说就是对人的冒犯,双重的指控;这是一桩作为原告的神起诉人的案子。但能有人理解这基督教的学说吗?绝不会的,因为它是真正基督教的并因而是冒犯的。它只能被相信。理解只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但相信是人与神的关系。那么基督教如何解释这种不可理解性呢?以一种同样不可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即将它启示出来。

  ●看不下去。。。

  ●本科时候读的

  ●敏感,心思细腻,

  ●不认识的天花板。

  ●“因此,正是这绝望、也就是在自我中的疾病,乃是致死的疾病。绝望的人画着濒死的病。在与任何能被适当地说成是疾病状态完全不同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疾病袭击[人的]最好的那一部分,但这人却不能死。死亡不是这疾病的最终阶段,而是一个不断延续着的终结者。靠死亡从这疾病中解脱获救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疾病和它的折磨(及死亡)恰恰在于不能死去。”刚看的时候随手翻到这一段,现在想想还忍不住心惊

  ●绝望杀不死你,就像刺刀无法刺死思想。

  ●没读完,后半部太晦涩,没有基督教文化背景太难读进去

  《致死的疾病》读后感(一):什么是致死的疾病?我的理解

  致死的疾病是绝望,绝望是罪。克尔凯郭尔如是说。

  对于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来说,绝望和忧郁以及与此类似的情感都是一种罪恶。心中有上帝的人是永远不会绝望的,因为无论他陷入何等可怕的困境,他都坚信有个永生的天国在为他敞开着大门,所以他们能够单纯而幸福的生活。真羡慕他们啊,上帝的子民!虽然我永远也不会成为上帝的信仰者。

  《致死的疾病》读后感(二):让自己不痛苦的死去。

  疾病确实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

  怎么让自己的一生都特别有意义呢

  首先不要想好自己做什么事情

  而是想好自己喜欢做什么,能不能做好这件事比较重要

  其次就是做事不要有强烈的利益心态,否则不一点你努力过后什么都没有

  因为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不属于你

  活在一天高兴一天就是最重要的事

  还有你每做成功了一件事都非常有成就感也是最快乐的

  所以我们不要去过多想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换一胡美酒也是特别美好的事

  或者有人欣赏你,有人喜欢你,有高尚的人格。

  不做作,不自卑,自娱自乐。心旷神怡。。

  《致死的疾病》读后感(三):经历过忧郁症的人们都会懂得这本书

  永远忘记不了在阅读这本书时候带给我心灵的震撼。世界都空了,但是努力在这种空里滋生出一丝丝的希望。

  我依稀记得自己还曾写过一篇小说,说我到了天堂的大门,守门的天使告诉我,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进入。然后我到处寻找我的信仰,我走过大地、淌过大河、还在繁忙的城市里,一点点,寻找可以给我寄托的东西。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我又回到那个天使的身边,告诉他,我信仰的是虚无。然后他打开门,走进去看见,原来天堂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平凡世界。因为所让我幸福的,其实就在这俗世里绝望中。

  绝望是一直伴随人们的状态,因为生活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或生或死,或睡或醒,没有一个中间的地带留给你存在。

  沉溺在一种中间地带就是这种致死的疾病,但又是何其幸福的状态。

  《致死的疾病》读后感(四):走出精神火湖

  1.齐的致死的疾病:身体的死并非致死,真死乃精神的死。精神的死——即,绝望,不能/不愿成为自我的精神火湖。

  2.“预设我”与“现实我”,以及二者关系。自我是一个什么概念?是后天由主体逐渐构建起的概念(即,“现实我”)? 还是一个先验性的,被预设的概念(即,“预设我”)?齐说,自我乃是“预设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关系。关于人类对于自我的绝望痛苦感皆由两者不能达成重合,两者之间的鸿沟造成。比如:a,去往与“预设我”相悖之路而引发的“现实我”的身心灵疲惫与透支。b,不知“预设我”到底长何模样带来的“现实我”之迷茫。 c,不确定由“现实我”引领向前的路终点是否是“预设我”的惶恐和焦虑,等等。

  3.若无造物者,何来“预设我”?(上帝之永恒概念对于“自我”概念的必要)

  4.如何解决“预设我”和“现实我”之间的鸿沟?

  齐的答案:“在自身关联中并在要成为自身的意愿之中,这自我完全彻底地依止于建立它的力量。” “绝望的反面是信仰”

  《致死的疾病》读后感(五):自杀还是信仰,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读《致死的疾病》有感

  并且这公式也是关于信仰的公式:在自身与自身的关联中,并在要成为自身的意愿中,这自我完全彻底地依止于那建立它的力量。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

  此刻,在同“他人”的直接联系中,我们具有身份(如我是一名学生,我是父母的孩子,我是他的朋友……);我们还有从属于自己的占有物(我们的外形、学识、财富……)。即便除去了你在世俗维度中的这一切,上帝仍然能辨认出你——不同于他人。因为你有一个作为精神的自我,正是它定义了你——不同于他人。

  此刻一无所有的你,将来或许能赢得一切;此刻功成名就的你,可能在下一刻就会一败涂地。散落在这时间的维度上的,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可能性和偶然性;而超越时间维度的上帝所看到的,却是你的永恒自我,或自我的永恒性。

  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海德格尔)。我们被赋予了一个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自我而出生,没有谁在这件事上询问过我们的意愿。

  突然有一天,你从昏睡中醒来,直接性的生活被打破,你意识到了那作为精神的永恒自我,或自我的永恒性。并且,这你所是的自我非你想要的自我。于是你绝望了,或者说你意识到了绝望。然而这绝望却是无限的恩赐,因为它意味着你有了选择的资格:要么去成为自身,即走向信仰;要么,抛弃自身,即自杀(站在宗教的立场上,克尔凯郭尔将自杀排除在了讨论的范围之外)。

  克尔凯郭尔说,绝望的对立面是有信仰。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信仰还是自杀,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我还没有做出选择,我停留在了绝望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