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文化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1000字

2021-01-31 02:4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1000字

  《北京文化史》是一本由阎崇年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一):质朴通畅 聊尽北京三千年

  

北京作为中华远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多个朝代在北京定都,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存。历史学家阎崇年在《北京文化史》一书中以北京自有文字记载三千年以来的文化史为主线,书写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在引言中,总概为什么北京吸引世人的目光,它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将来在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北京的历史文化特征归纳为八点,从北京的文化发源、城市规划、园林建筑、民族汇合等各方面进行总结,让读者未读全书,而先了解北京概况。

再按时间依次细说北京的历史文化发展。第一个千年变局、第二个千年变局、第三个千年变局、再到近现代,逐一分解。每个千年里都会提纲挈领,紧扣关键时间节点,让读者从清晰的脉落里,一眼就能看明白北京的历史演变。

全书写得质朴通畅,历史考证,不偏颇、不误导,知之而知之。历史是一部长篇大论,但是倘若拿长篇大论来写,未免太多冗繁,读者也未必能接受。阎崇年的《北京文化史》好在,历史时间清晰明了,每个时间节点上的历史文化归纳扼要,语言简练,历史朝代、时间、人物等各关键要素不缺失,既能让每一位读者从中得知关键要素点,又能明白这些文化是怎么源起、发展以及更替的。

书中旁征博引,结合文典,进一步说明北京的文化历史变迁。书中还张贴了大量文物图片,让读者直观地认识北京出土的历史宝藏和与北京历史变迁中相关的见证物。

到了第三个千年,北京城的历史地位越加凸显。从辽设陪都南京,此南京非现在的南京,而是我们此书的主角北京,因为对于辽人而言,北京算是在南方了,这里说的陪都南京实际就是现在的北京,又称燕京,虽然和现在的地理版图可能略有差异,但是大差不差,那时候的辽都南京文化是多元的。

再往后又到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朝,北京回到汉族人的掌权中,才真正名为“北京”,书中根据记载说明,朱棣迁都北平后,升北平为北京,北京的名称这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融会贯通前后历史,串起了北京记忆,方知晓北京称呼是如何来的,北京城又是如何在朝朝代代中得到开发、建设,如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书中的历史细节不得不说是确凿有力,从一座北京城,能四通八达,晓天下事,知古今往来 。

如果要去北京旅游,这本书也堪称一位通古博今的向导,读了它以后,能知道北京城里那些建筑的来历,以及说得出各种门道。也能结合到课本,有利于历史学科的学习。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二):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

北京,既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汉语词汇,又是一座大城市,还是中国的首都……毋宁说,这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沿革、复杂而又单纯的综合体。北京足以引人注目的地方特别多,但如果要论它最具有内涵的那一个点,除了归功于文化,一种经过历久弥新却能够常常出新的文化,难道还能说出别的什么方面吗?

很难设想,能够用什么描述,可以详尽而又得当地把北京的全部概括出来——总是感觉都难免有所欠缺。但有一种对比非常有趣。这就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闫崇年的《北京文化史》一书中的“引言”部分开头所说的:在中国六大古都中,在世界十大著名首都中,以北京的历史文化最为悠久。无论多少人心目中有多少种评价标准,不得不说,这一种评价切中了要害!是的,这就是北京。

就历史而言,北京虽然从最早建城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千年之久,但真正作为国都,实则只是从元代开始的,至今不到800年的时间。800年能积聚文脉,似乎并不那么乐观——但是,讲述北京的文化史,却不能仅仅来比较时间长短,而是要看地位,看沉淀至今,还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留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闫崇年先生认为,认为,应该用一种更宏观的视野来观察北京文化史、评价北京文化史。他认为,北京的文化,实际上是在由中原农耕文讲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等几种文化形态的统合与交融中才“碰撞”出来的,是上述几种文化演进和发展的结果。那么,他的话到底有几分道理呢?

可以看得出来,闫崇年先生是站在空间、时间和文化三个维度,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北京文化、评价北京文化的。北京有3000年之久的历史,而且这三个千年的历史的“全过程”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从一开始的并不那么瞩目,但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舞台、光彩的舞台,北京文化史的每一页,其实就是中国在世界上,从一开始至今的某种折射和反映。三个千年的发展史、文化史,又何尝不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命运与地位有着相似或者干脆就是一律的某种起伏承转呢?

当然,一部浩浩荡荡的北京文化史,发展至元明清三代,特别是明替代了元的时候,就和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近距离”了!比如,明故宫只是一座座宫殿吗?它就没有什么讲究吗?今天在北京,想要找到元大都的痕迹,似乎有点儿不那么容易——有的人会说,北京的胡同文化不就源于蒙元文化吗?但是元大都的宫城呢?肯定无所寻觅。因为,在明成祖修建紫禁城的时候,元大都的宫城就已经荡然无存了,找都找不到。今天的北京,明清两代的积累相对要更多一些,几乎处处可见。

过去的已经过去,当下正在进行,未来还要继续。一部北京文化史,毫无疑问也会接着“写”下去,而且一定会“写得”更加精彩纷呈。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三):文化交融下的北京

  

这本书很值得看,算是一部北京文化的总纲。虽然表达的不好,不过书还是相当推荐的。

小时候对于北京的影响就是停留在课文中。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脑海里依旧有这样的语句,那个时候就是崇敬着有一天能够去到我们的首都,去往北京。

后来终于有缘到过北京,站在了天安门广场。然后,回家了。什么地方也没去,可以说是一种遗憾吧。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达一个大城市。到处都是人,大栅栏的人真的是满满当当的,现在疫情期间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

现在的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他更是一个符号,我们祖国的一个标志。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这好像是上了初中后,学到的一句话,也是对北京的一个概括。他不仅仅代表了现在的北京,他也是几千年来北京的定义。

北京的文化可谓是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密切相关。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北京,就是在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下,逐渐地由方国燕的都城、到北方军事重镇,到北国政治中心,再到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此书即围绕这句话展开,以千年变化为章节,分别论述各时期的北京文化。第一个千年变化主要集中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以耕为业,以农为本。第二个千年变化则以秦朝到唐描述,主要的特点是中原的农耕文化同西北的草原文化屡次冲突与密切交融。第三个千年变化则分成了五个部分,这部分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其中以后三个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影视作品大都集中在这段时期。

恰好前段时间在重看《明朝那些事儿》,更可以看出首都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徐达和常遇春攻打元大都北京,胜利归于朱元璋。后来朱棣二十一岁时,奉命就藩,地点是北平,即当年之大都,今日之北京。以此为据点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称帝。永乐十九年永乐帝正式下令迁都,从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下令:迁都!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而且当初北京在设计的时候永乐大帝也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主线和支线。后来清朝的修建也是基于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尤其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这也印证了腰封上那句话,五写北京八写故宫。

还是得插一句,迁都这事真不是闹着玩的,可谓是排除万难。不过事实证明这是重要的选择,因为要想让明帝国长治久安最大的因素就是蒙古,而北京就是那么一个重要的地方。

而后的千年北京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现在它终于不用再经历这些了,它就像一个功德圆满的前辈得到了后代人们的瞻仰,它的文化底蕴也在名师的作品中再现光芒。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四):阎崇年:讲一讲北京文化史

  

  我祖籍山东蓬莱,朋友戏言我是从蓬莱仙境走出来的。先祖地少土薄,不能糊口,来京打工。那时人力比畜力便宜,面粉作坊主用人力推磨,我的先祖在北京打工,就是干这种活儿。听祖母说,我祖父只有两身衣服,一身棉衣,一身单衣。冬天过后,把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就成为夹衣,春秋时穿。入冬以后,再把掏出的棉花絮进夹衣,就成为棉衣,冬天时穿。至于夏天,只有一条单裤,穿脏了,晚上睡觉前洗一洗,天亮前干了穿上。一年或两年回乡探一次亲,往返3000里路,背着干粮,晓行夜宿,全是步行。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我们兄弟,加上我的子女,已经五代生活在北京。曾祖父和祖父,按照旧时习俗,青年来京,打工谋生,晚年回乡,百年之前,落叶归根。但从我父母双亲开始,不再回乡,叶落北京。我们就成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于北京人的生活、习俗、礼仪、文化,或听长辈言传,或经自身亲历,或读文献笔记,或从报刊所知,就我来说——对旧北京人的悲苦,是非常熟悉的;对新北京人的幸福,是满怀欢喜的。

  我曾在天安门西侧南长街南口西大街的北京市第六中学读书,那时的体育课经常在天安门广场上。我参加过1949年开国大典,白天庆典游行,夜间提灯晚会。回忆当时,激情澎湃,如在昨日,一瞬之间,新中国成立已71年,我同祖国的前进相伴而行,虽然道路并不笔直平坦,却是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我学习和研究历史,所在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学研究所,又是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而重任在肩。几十年的光阴,我骑着自行车,或公或私,把老北京上千条胡同几乎都转遍了。

  经历、学志、职任、兴趣——凝聚到一点,写一本北京文化史的书。这本书,从何时开始写作的呢?

  20世纪50年代,吴晗先生主编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事未竟而风浪起,留下半拉子工程。“文革”结束不久,当时主持编务工作的北京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室张习孔先生,和我是街坊,有时互相串门。他找我:“小丛书”缺《北京史话》,请您执笔。不便推脱,应承下来。写完稿子,经过修改,《北京史话》于1982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三年后,北京朝华出版社约我撰写《古都北京》,三磨四催,终于应允,我撰写文字,严钟义先生摄影配片。1986年,图文并茂的《古都北京》中文、英文版问世,后出德文、法文版。2008年,我和严钟义先生再度合作,将《古都北京》做文字修订和图片增删,以《中国古都北京》为书名,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英文版。2016年,又重新推出《古都北京》(修订本)的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

  2000年,我撰写的《古代北京》一书,在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被列为“中华文化宝库”丛书之一。2010年,我写了《北京文化史举要》一书,作为“领导干部半日读”丛书之一。这本书我不仅更加简明地梳理了北京历史的文脉,而且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提出中华文明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组成,并以三个千年变局为线索,对北京三千多年文化史进行重新梳理、分析与整合,强调自元大都以来,北京是中华文明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海洋五种文化的中心,以此作为重点论述。此后,我明确提出:北京是自元大都以来,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五种文化所组成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本书以上述观点为主轴,纵向以北京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三个千年、三大变局做经线,横向以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做纬线,经纬交织、彼此综析,阐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产生、演进和发展的历史。

  北京出版集团约我以《北京史话》《古都北京》《古代北京》《北京文化史举要》等著作为基础,讲一讲北京文化史。于是,我重新研读文献、档案、文集、笔记、舆图、方志、考古、石刻等史料,吸纳六十多年来北京考古新收获,论著新成果,参酌踏查笔记,补充所见史料,更新陈旧观点,进行分析综合,撰写成拙著。

  北京历史资料,浩瀚繁杂广博。一人之力,难以穷尽。本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还是以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为主线。这成为本书的一个特色。本书于文化交流,花费较多的笔墨。除北京与亚洲的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诸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外,对中西文化交流多加以简要叙述。这成为本书的又一个特色。本书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均列出一节讲该朝“文化殇鉴”,是因都城为其当朝的政治中心。这也成为本书的另一个特色。

  金无足赤,书无完书。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一本书的出版,只是治学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下站风光,尚未看到。在本书研究与纂著中,如《尚书·大禹謨》所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鉴此,自警——谦虚敬慎,拾遗补缺,架构筋骨,丰满血肉,充实修正,苟新日新,彳亍前行,追求寸进。拙著也尽量如此。

作者为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文发表在《北京日报》2020年12月21日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五):北京文化记忆——原生悠久,中正和安

  

前几日读的一本书中提到了“文化记忆”。书中说,中华文明是特例中的特例。人类最早的四大古文明中只有它没有中断,不仅遗迹处处,而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记忆系统。

记忆,是人们对过往事物(事件)的思维再现,是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记忆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甚至是夸父逐日。

说到甲骨文,不得不提到北京城。1899年秋,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在一种被叫做“龙骨”的药材上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字迹。这些奇特的字迹引发了王懿荣的好奇心,王懿荣开始对这些字迹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终,王懿荣断定这些文字可追溯到商代。王懿荣的这一发现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他本人也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国子监,又名太学、国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阎崇年先生在《北京文化史》一书中提到,清代各地举子大体每三年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试。光绪九年(1883年),应会试考生1.6万余人,会试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103岁。

《北京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北京城文化记忆的书籍。阎崇年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北京是自元大都以来,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5种文化所组成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全书分十个章节,三个千年变局对北京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历史上,北京曾多次被确定为都城,从最早的前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国、燕国,再到元、明、清。世界十大著名首都辖区内,最早出现人类的都城就是北京,北京的历史在世界十大首都中也是最为悠久的。

比如书中提到的“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另外,“万松老人塔”所在的砖塔胡同被誉为“北京第一胡同”(胡同之称最早始于大都,经过漫长的岁月更迭,现今只有一条胡同是拥有文字记载的,它就是砖塔胡同)。

“塔是为纪念万松和尚而修的。金末万松和尚,出入宫廷,声势显赫,影响很大。他为元初重臣耶律楚材之师,死后瘗[yì]骨于此、后建砖塔。塔为密檐式,八角9层,高10余米建筑精巧,玲珑别致,是今北京西四附近的一处街景。”

现如今,“万松老人塔”被保护在正阳书局砖读空间的院落之中。我曾几次前往正阳书局览书,每一次都会被塔下石榴树上红红的石榴果吸引,流连再流连。

《北京文化史》中说,北京历史文化有八个特征,其中“中轴之线,城市之魂”的中轴线可以分为中、正、和、安四点,即中则正、和则安。“中正和安”是北京城发展的文脉,是北京建城的核心理念。阎崇年先生总结说,“中正和安”这个基本理念,是北京的,是中华的,也应是世界的。

读罢《北京文化史》,突然想起那一日在砖读空间时与店主人聊起的“猴儿拉稀”。

早年间,北京城街巷间售卖的糖人多种多样,这“猴儿拉稀”是糖人中的佼佼者。好比普通的糖人卖一分钱,“猴儿拉稀”就得卖五分钱。为什么呢,一来这“猴儿拉稀”卖得少,二来这“猴儿拉稀”的猴真拉稀。

店主人说他小时候一直弄不明白那猴是如何拉稀的,直到最近读了一位久居后海的老北京写的文章,才弄明白了“猴儿拉稀”的神奇。

店主对“猴儿拉稀”的困惑我不曾有过,北京城久远的历史我也只能从文字中获知。然而,无论是文字记载中的北京城,还是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北京城,都是鲜活的北京城,都是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END-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六):《北京晚报》:北京特色文化的由来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位,从历史上看北京素来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北宋时期,以北京为中心区域的“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得中国北方门户大开,无镇可守,最终在多种作用下酿成了灭国大祸。在元朝以前,北京最主要突出的是军事地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宋辽对峙、蒙古灭宋等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均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而元朝之后,随着由分裂变为统一,单一民族变为多民族共融,元朝将首都定在北京后,北京的文化交流地位则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

  北京的文化乍一看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的腔调。再往深了看似乎能看见许多其他种类文化的影子。再继续往里深究,会发现北京的独特正是来源于多种文化的碰撞,它形神兼备的外部特征恰恰是文化杂糅出的最佳形态。历史学家阎崇年在他的著作《北京文化史》中,就将北京发展的文化因素和整个城市的纵向发展历史,透过史料和分析为读者讲述北京的独特。 大家京范儿《北京文化史》 阎崇年 北京出版社

大家京范儿《北京文化史》 阎崇年 北京出版社

  书中阎崇年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看出,一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地理、历史、文化三个基本因素的互相交织而演进推展开的。从文化与历史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从古代方国燕的都城,到北方的军事重镇,到北国的政治中心,再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的发展中北京跟随着中华政权的斗争目标而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抗衡和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与地理方面,阎崇年解读北京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三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中心,西北跨过山脉就是草原文化的腹地,东北沿着窄长的平原一路向前就是森林文化的中心,而南方广袤的土地正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大平原。所以,北京的地位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也将在未来产生必然的文化效应。

  北京自有文字记载开始,至今已经有近三千年。阎崇年因此将北京以时间划分,通过空间、时间、文化三个维度,讲述三千年的大变局。书中,每一个变局,阎崇年都围绕着北京的文化发源、城市规划、文明交流、时代特性等多方面进行汇总。

  在第一个千年变局中,焦点在商周时期,北京作为一个地方方国的发展历程。商周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活动中心集中在河南、陕西地区。北京作为边缘地区,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其区域核心统治者是地方各大小部落。在《史记》中我们了解到,最早这片区域有两个古国“蓟”和“燕”,后来燕逐渐势大吞并了蓟,此地才有了燕的古称。作为商、周两朝的偏远地区,北京这片区域并不太平,遍布着与中原文明对抗的少数民族。因此在周武王分封诸侯建国时,特意将自己的弟弟姬奭分封在此地,可见这一方边患之艰险。武王伐纣后,周武王之弟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在当时,“钺”是武力的象征,能够持钺的人必是国家最有能力之人。因此,曾让商朝人头痛的北戎和东夷,便由周武王最得力的属下和兄弟去镇守。通过此类知识的旁引和介绍,我们既了解了北京在当时的地理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需求,尤其是对燕国人因地域、文化形成的性格秉性进行了解读。为什么燕赵自古多义士?为什么燕国会上演禅让的闹剧?为什么刺秦的荆轲出自燕国?这些或许能在第一个千年变局中寻找到答案。

  第二个千年变局着重于大统一王朝下北京的地位特点,围绕着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突持续了千年,北京地位的上升取决于北方草原文化与东北方森林文化的武力威胁。到了第三个千年变局,我们看到北方民族开始跨越长城纷纷南下与中原民族争夺全国政权,北京的历史地位越加凸显,从军事重镇变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陪都,再由陪都变为全国的首都。在辽、金、元、明、清的不同民族统治中。趋于封闭的华夏文明,也开始融入不同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文明向心力的新民族。

  阎崇年曾在2018年出版的《森林帝国》中明确提出:北京是自元大都以来,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五种文化所组成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五种文化的融合是逐渐合而为一的,最终完成于清朝。阎崇年作为满族文化研究学者,对于清朝文化多样性有着更深的认识。

  满洲文化最早的特点是渔猎文化,由黑龙江流域逐渐南迁,至辽河流域,在这段时间满洲文化较为单一。此时满洲文化正好处于鸭绿江以西的明朝农耕文化与鸭绿江以东朝鲜农耕文化的中间,这样在与两种农耕文化的接触中,形成了森林、农耕二元文化。之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与西邻的蒙古草原文化开始接触交流,形成森林、草原、农耕三元文化。之后,满洲文化在信仰上,通过蒙古又接触到西藏藏传佛教,通过宗教上的交流融合了高原文化的思想核心。清入主中原后,统一台湾岛,将版图拓展至曾母暗沙,实现和海洋文化的交流。领土的扩大,各种文化的交流接触,自然汇聚至当时的首都北京。因此北京文化的多元性确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入交流所决定的,其背后也藏着了中国领土的大小与国力国防等硬实力的支撑。

  这本书,通过三千年的历史简读,快速地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特质,展现给观众,燕赵悲歌、通州路县故城、辽陪都南京、紫禁宫殿等特殊的篇章,体现了北京是如何在历朝历代得到开发、建设的,这对北京形成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交流中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书中就一座北京城的历史轨迹展开解读,让读者在城市发展中体会到历史的累积。

推荐阅读: 大家京范儿

老北京述闻 丛书 作者洪宇 本文首发《北京晚报》2021年1月25日

  《北京文化史》读后感(七):阎崇年:故宫六百年,是建筑和人的交汇

  

600年前的12月8日,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戊辰(初四日),永乐皇帝颁布诏书:“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在《北京文化史》的附录中,阎崇年讲述了北京故宫的六百年。 原文作者丨阎崇年 摘编丨安也

《北京文化史》 阎崇年 北京出版社

故宫在六百年里,都发生了什么?

燕王朱棣从北平(今北京),发动靖难之役,经过3年多时间,夺取南京,占领皇宫。朱棣登上皇帝宝座,改第二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帝夺取皇位之后,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就是迁都北京。从此,北京继元大都之后,又一次成为中国统一皇朝的首都。

明朝有16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其继位者建文帝朱允炆,都在南京。从永乐帝迁都北京到崇祯帝,共14位皇帝在北京为帝。这是明朝北京皇宫的历史。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占领北京,治居在紫禁城,到撤离北京,共42天。清顺治帝派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山海关,随之李自成率军从北京撤离,多尔衮进入北京皇宫。多尔衮奏报并获准,清朝迁都北京。同年,清顺治帝从盛京(今沈阳)来到北京,即皇帝位。

清朝共有12位皇帝,时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已故,从顺治帝迁都到宣统帝退位共10位皇帝在北京皇宫治居,共268年。民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政府改北京为北平。从1949年开始,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我们说的故宫,经历了明朝的故宫、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时的故宫、清朝的故宫,民国初年的故宫,以及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至今,这样一段既曲折复杂又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朝重建了北京城暨紫禁城宫殿、坛庙、王府等,实际上建了一个新的北京城和新的北京皇宫。今年是北京故宫建成600周年,也是明朝北京城建成600周年。

明朝营建北京皇宫,可分3个重要阶段:

一是从永乐元年(1403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即从永乐决策迁都、选址规划、筹备物料、施工兴筑到工程基本告竣,实际花了18年时间。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二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刚建成的北京皇宫三大殿,一场雷火,全被焚毁;3年后永乐帝驾崩,其子洪熙帝要迁回南京,但在位9个月便死去,工程处于停滞时期。

三是其孙宣德帝决定不迁回南京,开始筹措并启动重建三大殿暨其他城建工程,到其重孙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初一,“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陈政《东井集》诗云:“日月光三殿,乾坤辟两宫。”先是,“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城(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濠,两涯悉甃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两桥之间,各有水闸,濠水自城西北隅,环城而东,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出大通桥而去。自正统二年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瞻矣。”于是,宫城、皇城、京城等营建工程,才告完工。

同年,北京正名为京师,南京诸衙门加“行在”二字。

所以,明朝北京营建三重城池、皇宫坛庙等,实际花了前18年和后18年共36年时间才算完竣。从此,北京城墙,内外包砖,高大雄伟,坚固壮丽。护城河水,自西北隅环城而东,穿九桥九闸,从城东南大通桥而出,呈现河清水镜、焕然一新的壮阔景象。

由上,历史表明:在当时世界上,明朝北京城池、宫殿、坛庙、府第,雄伟壮丽,辉煌灿烂,气壮山河,屹立东方。只有伟大的中华文明,才有伟大的北京故宫。15世纪前半叶的北京宫殿、城池,既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文化的宝库。

故宫后有三个靠背:景山、鼓楼和钟楼

故宫的建筑——宫殿、坛庙、城池、门阙、园囿等,形式各样,丰富多彩,是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明太宗实录》记载:

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

第一,明朝规划营建皇宫和京城,是在元大都城旧址基础上,以南京皇宫、城垣为蓝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朝北京皇宫之建筑,其理念之深、选址之优、等级之尊、规模之巨、建筑之高、体量之大、用材之贵、工艺之精、艺术之美、藏品之多,创中国历史之最。北京城是一座伟大的都城,皇宫殿宇是一座伟大的建筑群。

第二,北京的明朝皇宫,在兴建之前,有一个完整雄伟的规划,这个规划就是按照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的都城中正型理论,参考南京城和皇宫规制,按照北京实际,进行规划,动工兴建的。其突出特点是中轴线。京城(即内城)、皇城、宫城和宫殿,从南到北贯穿一条子午线就是中轴线,长约7.8公里。从现在的永定门,沿着前门、天安门、前三殿、后三宫、神武门(原玄武门)、景山,一直到鼓楼、钟楼。

这条中轴线是皇宫和京城整个规划建设的脊梁和轴线,其他建筑都在中轴线的两侧,依次对称展开。以东西来说,天坛(天地坛)与先农坛(山川坛)、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与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东华门与西华门、文华殿与武英殿、朝阳门与阜成门等都是左右即东西对称的。以南北来说,皇宫内午门与神武门(玄武门)、太和门与乾清门、前三殿与后三宫、中和殿与交泰殿等,都是前后即南北对称的。这个特点,非常重要。

很多外地、海外朋友问我:我们第一次到故宫,应该选择哪条路线参观?我建议:先走故宫中轴线看故宫。皇宫正面即南面,有三道大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先到天安门前,仰观城门楼、俯瞰金水五桥和潺潺流水、回看广场、东观太庙、西览社稷坛,如有条件登上天安门城楼;进天安门后,看端门,看午门(如有条件登午门五凤楼)。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同其他城门不同,下开5个门洞,上建5座门楼,如同凤凰展翅,习称五凤楼,以显示它的权威、庄严、博大和气势。

上面说到天安门,有朋友问: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还是宫城(即紫禁城)的正门?这要历史地看。在明朝,《大明会典》等记载,承天门(天安门)作为皇城的正门。今人仍看到天安门两侧的红墙即是皇城的城墙。天安门建在皇城的城墙之上,自然应是皇城的正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修《国朝宫史》等书,将天安门列为宫城的第一道城门。这更加突出宫城的气势和地位。这样,皇城正面也是三道城门,就是大明门(大清门)、长安左门俗称东三座门(今文化宫南)、长安右门俗称西三座门(今中山公园南)。1949年10月1日我们参加开国大典游行,队伍要通过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所以天安门既是皇城的正门,也是宫城的正门。

进了午门,眼前出现太和门。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是辽阔壮美的太和门广场,显示威严和壮丽、神秘和高敞。在这里,要驻足,要细品,欣赏这件伟大的艺术品:举头仰望,无边无际,蔚蓝天空,飘着白云;苍天之下,太和大门,黄色顶瓦,金光灿然;朱漆门柱,鲜艳夺目;两翼高墙,赭色庄重;汉白玉桥,凝重雅丽;绿色金水,缓缓流过;遍地灰砖,平整大气。我们不仅看到了壮丽的高门大殿,看到了雄伟的宫殿气势,还看到了黄、红、蓝、白、赭、绿、灰7种颜色,绘画出一幅恢宏壮美的油画,巧夺天工的一个艺术空间。

穿过太和门,漫步走近太和殿——故宫三大殿的第一大殿,为最高规格的重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建筑,皇帝宝座就在太和殿内正中,也就是坐落在北京和皇宫的中轴线上。这个皇帝宝座,象征着皇权至高、至尊、至重、至上。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为一方形殿,皇帝到太和殿上朝之前,在中和殿稍憩,并接受近臣叩拜。再后是保和殿。有时皇帝在这里举行科举考试最高的殿试(廷试),御笔点中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殿试鼎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享有殊誉,极尽尊荣,就是从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门(大清门)的中门走出;还当即被授予修撰、编修,并免试为庶吉士。而以上五门的中门,除皇帝外,诸王大臣、公侯宰辅、军机大臣等皆不能走。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保和殿后台阶有一块巨大石雕,初到故宫的人必看,令人赞叹,令人震撼。

乾清门是后宫的正门。门之南,为外朝;门之北,为后宫。王公大臣、王爷驸马,未经特许是不可以进此门的。康熙帝御门听政就设在这座门外的门廊里。门内为乾清宫,是皇帝的正宫。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悬挂在宝座上方。乾清宫后为交泰殿,是一座方形殿。其后是坤宁宫,为皇后的正宫。清朝的坤宁宫,既是皇后正宫,帝后新婚的洞房,还是萨满祭祀的场所。为什么中和殿与交泰殿是方形的呢?为了天、地、人之间的协合。我实测过,前殿后墙与后殿前墙之间,只有14米,如建成一座长方形大殿,就显得拥挤、局促;后加一座方型交泰殿,体型小,留白大。这从艺术哲学看,人与天、人与地,更平衡,更谐美。

其后,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里,嘉靖时重建钦安殿,也在中轴线上。最北边就是皇宫北门,明朝称玄武门,康熙时因避玄烨名讳而改名神武门。

皇宫的四面,围以坚城,长3428米、高10米;环绕长3800米、宽52米、深4.1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四隅,矗立着角楼,平面为曲尺形,屋顶为三重檐——上层檐由四角攒尖顶和歇山式顶组成,四面亮山,巧妙组合;中层檐用抱厦和亮山联结的歇山顶;下层檐用半坡顶腰檐、多角相连屋顶。上覆黄琉璃瓦,中座镏金宝顶。 角楼十面山花,28个翼角,56个坡面,72条屋脊,其构思巧妙,复杂结构,精美工艺,隽秀艺术,古今中外,堪称一绝。此为禁城,所以皇宫也称作紫禁城。

紫禁城北门即神武门外是景山。景山原是元延春阁建筑群旧址。明朝建皇宫后,觉得宫后缺座靠山,就堆起一座相对高45.7米、海拔高94.2米的小山,俗称煤山,也叫万岁山,或叫镇山,镇住风水——免得元帝复辟。再往北就是鼓楼和钟楼。再往北为城墙。

这就是故宫的中轴线。故宫的建筑布局具有庞大气象,前面有三个凸出——显现前途无限、远大广阔。这三个凸出:第一出是午门前到天安门,中间是平直御道,午门、端门、天安门三道大门,两侧伴以左祖、右社;第二出是天安门到前门,中间是平直御道,又是天安、大明、正阳三道大门,两侧配以左文、右武中央衙署;第三出是前门到永定门(嘉靖时建),中间是平直御道,正阳、箭楼、永定还是三道大门,两侧布左天坛、右先农坛(山川坛)等。故宫后有三个靠背——景山、鼓楼和钟楼,冀望皇权稳固、社稷辽阔、天下安定、江山万年。

作为艺术宝库的故宫

故宫博物院的收藏,连绵不断,传承有序。清宫所藏,源自明朝南京皇宫转为明北京皇宫的收藏;明南京宫藏又源自元大都皇宫的收藏;其再源自辽金和宋宫的收藏;其复源自隋唐皇宫的收藏;以及历代皇宫既传承前代皇宫的收藏,又丰富了本朝积累的收藏。

故宫是一座伟大的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艺术品总汇,而且这些艺术品传承有序。世界上的大博物馆有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而中国故宫博物院暨其藏品,列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2019年故宫博物院有1933万游客参观,是世界各大博物馆参观人数之最。故宫博物院藏品,经过清点,凡28类,现共1863404件(套)。

还有原故宫的藏品南运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5万件藏品,又有文物南迁返回后2176箱、104735件文物暂存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亦有后来移交国家图书馆的诸多珍贵典籍,以及现在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1000多万件(套)明清档案、200多万件(套)满文档案等。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总数应当是以千万计。

明清皇宫本身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故宫博物院本身则是一座艺术宝库。诸如玉器、青铜器、玺印、瓷器、书法、绘画、碑帖、典籍、档案、金器、漆器、乐器、织绣、家具、文房、舆图等,其价值之珍贵,其数量之巨大,其种类之繁多,其传承之有序,择其要,选其精,举数例,共欣赏。

第一,书画。于书法,如《平复帖》,西晋陆机书,书风朴拙,行笔挺健,是存世最早书法名品。此帖从清宫流入民间,张伯驹先生花重金将其购买,藏缝在棉袄里,带出日据的北京城外,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收藏。又如《兰亭序》,冯承素临摹本,被誉为临摹之最精美之本。《怀素自叙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唐高僧怀素书。怀素被誉为“草圣”,是为其代表之作。宋代则有蔡襄的《蔡襄自书诗卷》、苏轼的《寒食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庭坚的《送四十九侄诗卷》、米芾的《苕溪诗卷》等。元代,被推为“元朝书法第一”的赵孟頫,其《帝师胆巴碑卷》颇为有名。

于绘画,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宋人摹),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体现六朝时期山水人物的画风。被张彦远誉为“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唐阎立本《步辇图》(宋人摹),绘画表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长安,拜见唐太宗李世民,迎接文成公主前往与松赞干布成婚的历史画卷。唐韩滉的《五牛图卷》,广为人知,传承有序,但有异议。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亦为名画。还有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摹本)、宋徽宗《听琴图卷》、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明吴伟《长江万里图卷》、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清郎世宁《乾隆皇帝射猎图》等,卷卷卓异,件件珍品。

《五牛图卷》(局部)

第二,瓷器。中国瓷器,唐宋名窑,瓷苑新葩。宋“定、汝、官、哥、钧”和德化白瓷等,故宫多有收藏。元代青花,开启了瓷器史的新时期。明清两代,皇宫在景德镇设立御窑,以举国之力发展瓷器,瓷器艺术达到一个高峰期。明朝御窑的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万历粉彩等,在不断创新。清朝以康熙郎窑、雍正年窑、乾隆唐窑为代表的御窑瓷器,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世界瓷器艺术风尚。

第三,巨宝。在故宫宝物中,列举三大巨宝。其一是,保和殿后大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吨,为宫中石雕之最,俗称“大石雕”。这块故宫单体最大的石雕艺术品,是紫禁城中轴线上游客必看的一个景观。其二是,在故宫宁寿宫乐寿堂内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玉石原产于新疆叶尔羌密尔岱山,运到北京,设计小样,再运到扬州雕制而成,最后安放在北京皇宫。这件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30公斤,以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故事图雕制而成,是宫中整块玉石雕刻之最。其三是,珐琅宝塔。故宫的梵华楼和宝相楼,各有6座珐琅宝塔。每座高约238厘米,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制作。中国的珐琅工艺,是元代以后由西域和欧洲传入,又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铜、金等金属为胎,以多种工艺敷涂珐琅彩料,经烘烧,而成为色彩缤纷、莹润华贵的珐琅器。

第四,典册。故宫是中国古籍典册荟萃之所。写本、刻本、善本、孤本等,天禄琳琅,满目书香。宫藏最早的古代韵书《刊谬补缺切韵》,唐王仁煦撰、吴彩鸾写本。清武英殿刻书,尤其是铜活字,精美秀丽,称为殿本。其卷册规模最大者,主要列举6部:

其一,《永乐大典》。姚广孝、解缙主编,永乐初编纂,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905册、3.7亿多字。永乐帝为这部新书赐名《永乐大典》,并作序说:“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这是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一件盛事。

其二,《古今图书集成》。主要由陈梦雷编纂,在康熙帝第三子诚亲王允祉支持下,历时20余年,用铜活字印出64部。全书“贯穿今古,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古今图书集成》的出版,又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大事。乾隆帝誉之为“书城巨观,人间罕觏”。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全书10040卷,5020册,分装576函,约1.7亿多字,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其三,《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文渊阁本,据林天人先生统计,收书3471种,79018卷,装帧成36381册,汇纳为6144函,分插103书架,7.9亿余字,240余万叶。是为其时全国图书之总汇,既利于文献之保存和流传,也弊于思想之禁锢与钳制。

其四,《明实录》和《清实录》。《明实录》记载明16朝史事,共3062卷;《清实录》记载清十二朝史事,共4545卷,还有满文本、蒙古文本。两书系统完整地记载明清544年史事,这在世界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其五,《满文大藏经》。乾隆时翻译、雕印,共2535卷,刻板48211块(珍存至今),96422叶,双面朱印,总108函。填补了大藏经有汉、藏、蒙文而无满文之空白。

此外,古代乐器,如唐玄宗时古琴“大唐遗音”等,至为珍贵,精粹满目。

人是故宫的核心

故宫的核心是人,有皇帝后妃、王公贵族、太监宫女、文臣武将,也有刚节名宦、清廉官吏、济济文士和能工巧匠等。可以说,故宫六百年来,其间历代名人,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同故宫有关系。仅《明史》和《清史稿》所列传立名之人,数以十万计。明清两朝进士共203科,考中进士51624人 ,都是进入皇宫参加殿试而考取的,其中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103岁(均为虚岁)。名人太多,篇幅有限,兹列六例,以窥全豹。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剧照

雄才大略之君。永乐帝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之君。他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兴建北京城池宫殿;并四向开拓:他派郑和先后共7次下西洋,如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至五年(1407年),郑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先后历30余国。是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派太监侯显出使乌斯藏(今西藏),先后“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西藏高僧到京师,西藏继元之后,归入明朝版图。他派陈诚等五使西域,远至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往返一次达3.5万余里。回朝后,“上《使西域记》,所历凡十七国,山川、风俗、物产,悉备焉”。他派亦失哈,先后八下奴儿干(黑龙江入海口附近),其中,“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并立永宁寺碑、镌碑记,宣示了明朝对外兴安岭以南和库页岛等地的主权。总之,永乐时东、南、西、北四向开拓,大明帝国屹立在亚洲东方,出现万国来朝的大局面。

勇于谏言之官。如海瑞,先自备棺材,谏言嘉靖皇帝;大理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直指万历皇帝。万历帝览疏大怒,召宰辅申时行等于宫,命严治雒于仁罪。申时行极力调说,雒于仁未被处死,也未被下狱,而借词回乡养老,留下清名传世。

愈挫愈奋之士。历史上一些高人,坚定目标,百折不挠,顽强跋涉,愈挫愈奋。如文震孟,今苏州人,曾祖文徵明,屡试不第,改业书画,成就不凡。文震孟,自幼聪明,家境又好,还肯用功,就是不顺,一连九试,27年全都落榜。但他仍不灰心,十赴会试,考中状元,年四十九。后官至大学士,入阁预政。但“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竟其用”。回乡后病死。

贪佞官宦之尤。在帝制时代,历朝官宦,不乏佞臣。择其尤者,列举严嵩。严嵩,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回乡读书,钤山十年,长于诗文,颇著清誉。还朝后,官国子监祭酒。查明清国子监祭酒,多学问优醇,亦人品清雅。但严嵩为官后,“务为佞悦”,“一意媚上”。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严嵩日侍左右,献青词,巧逢迎,讨帝喜欢,不断升官:侍郎、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加太子太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再加华盖殿大学士。《明史·严嵩传》载:“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佞臣必贪,物极必反。严嵩独子世蕃被“斩于市,籍其家,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服玩所直又数百万”。而严嵩也落得个“寄食墓舍以死”的悲剧下场。

淡泊名利之臣。如林则徐,生长在崇尚“梅妻鹤子”的淡泊名利之家。“梅妻鹤子”典故出自《宋史·林逋传》。林逋远离名缰利索的官场,而在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荡桨西湖,种田吟诗。林则徐之父林宾日画《梅妻鹤子图》,以励淡泊清白之家风。林则徐官广东禁烟,建言“每年抽粤海关税”三千万两的十分之一,用来购舰炮、建海军,未被采纳。他抵抗住英军的侵略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以“戴罪”之身,带领儿子,修伊犁、南疆水利,后人称作“林公渠”,造福至今。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言志,展示了高尚的精神境界。

电影《林则徐》(1959)剧照

贤惠良善之后。宫廷后妃女性,也有贤德之人。张氏,出生于河南永城普通人家。她嫁给燕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为妻。朱元璋册封朱棣为燕王,其长子高炽被册为世子,张氏也随之为燕王世子妃。朱棣登极称帝后,立高炽为太子,张氏则为太子妃。张氏首要处好同公婆的关系,但这不容易,因为公公是永乐皇帝,婆婆娘家父亲是右丞相、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张氏“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她以谨守妇道而获得公婆的喜欢。永乐帝几次想废掉太子高炽,因儿媳张氏贤惠而没有做。永乐帝厌恶高炽太胖,张氏就帮助丈夫“管住嘴、走断腿”,减肥颇见成效,从而保住了夫君的太子地位。

永乐帝驾崩后,朱高炽继承皇位,张氏做了皇后。高炽在位不到一年驾崩,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德皇帝,张皇后被尊为太后。宣德帝奉太后去谒陵,回程路过农家,召老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张太后取以赐帝,曰:“此田家味也。”并说:“愿殿下食此,知民艰。”大学士“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得到太后信任,又能忠心辅政。三殿、两宫、九门城楼等重大工程都是在这个时期告竣的。张太后管教娘家人很严,“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

宣德帝崩,孙朱祁镇9岁立,朝臣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她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她身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她与政期间,既没有外戚之害,也没有宦官之祸,出现被誉为“洪宣之治”的局面。张太皇太后可贵之处在于:“对公婆尊敬孝顺,对小叔宽容大度,对丈夫体贴劝慰,对后宫统摄安宁,对儿子教育勖勉,对孙子撑腰辅佐,对大臣信任鼓励,对娘家规矩严格,对百姓爱戴亲民,对自己心地良善。”

本文经北京出版社授权节选自《北京文化史》一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发表在《新京报》 原文作者丨阎崇年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罗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