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about 20的读后感大全
《Turnabout 20》是一本由邡承轼 / 凡凡 / 会厌 / 白月系 / 凌小灵 / 流平 /著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urnabout 20》读后感(一):我是来问问题的
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期刊的第一期在哪里可以买到?
《Turnabout 20》读后感(二):德不咕,必友邻
原创部分阅毕( 《六花的罪人》三星半 私下康过,这篇之前也跟吴师讨论了,感觉最大的问题是“设定系作品的谜题是猜设定”这里有点犯规~ 《业火之羽》三星半 豆瓣康过,应该是本书中最古典的一篇了吧(这类作品的难处在于除非有什么惊世骇俗前无古人的奇妙诡计,否则很难写出新意来 《哀叹倒计时》两星半 设定挺有趣的,不过感觉放在短篇中应该会有更大发挥空间 《柏拉图式谋杀》四星 忘记在哪里康过(虽然梗都不算新,但组合起来观感挺不错的,成熟度top3 《厄运之人》三星半 月师写作力肯定没有问题,不过这篇确实有点太赶了(双关) 《最初与最后的朋友》四星半 大概是最喜欢的一篇(虽然我并不喜欢三秋X)?)感觉不足之处是真解答和伪解答融合得不太好,尤其是伪解答那里的处理有点太轻飘飘的了,而随后的真解答又不足以靠蛮力“震我一下”,该有的魅力没有表现出来,成熟度top3 《反转琴弓》两星半 有想法但表现形式还是有点太简单朴素了( 《隐公十一年》四星 这篇大概可以对标《猫眼1》的《鲠》,都是在大家一起欢乐玩票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篇西装革履正襟危坐服务读者向的作品,突然换个口味让人眼前一亮,看得出来作者也下了很多功夫,但确实人物角色比较杂乱,故事节奏也有些问题,跟《鲠》相比还是要逊色一筹(顺便本篇的校对错误比较集中)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明白了——连看两天看到半夜的我,事实上一共只看了5篇小说,容量不到全书的一半(鸽完投稿竟然连书评也鸽了
总之本社畜先谢罪(
《Turnabout 20》读后感(三):原创篇目短评
随看随记:
《六花的罪人》:故事挺流畅的,写得不错,能一口气看下去,但缺点是推理部分显得自说自话。因为没有看过原作,以及这篇是奇幻风,描写了很多战斗的画面,因此读完后感觉什么也没记住
《业火之羽》:前面总感觉作者啰嗦了点,不过写得很细致。密室诡计还行,听朋友说是撞车了柯南,然而解答篇的处理非常糟糕,侦探长篇大论地推理,凶手长篇大论地自白,观感不好
《哀叹倒计时》:设定不错,但我觉得推理部分应该紧扣设定才有意思,否则就没必要写这样的设定。其次就是频繁地切换视角导致观感不好,又因为本篇节选自长篇,有种有头无尾的感觉
《柏拉图式谋杀》:很有意思的科幻推理,作者描写的场面脑补起来很有感觉,科幻也不只是外皮,而是跟推理挂钩。线索有些明显,以至于推理部分我猜到了,没能造成太大惊喜,但不代表这不是一篇好的推理小说
《厄运之人》:短小精悍的一篇,虽然见过国人同类反转的短篇,但本篇胜在剧情以及节奏
《最初与最后的朋友》: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与推理无关,最后的情感主旨是打动我的地方,让我想到了陆秋槎的《冬之喜剧》
《反转琴弓》:比较粗糙的一篇……
《隐公十一年》:节奏稍乱,但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诚意。历史推理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类型,所以会更多地包容缺点。况且本作的推理部分特别本格,几重解答我都挺喜欢的(可能稍微会觉得怪的地方是历史推理里面突然出现了现代的物理知识,但也无伤大雅)
结语:我个人最喜欢《最初与最后的朋友》,然后是《隐公十一年》,再到《厄运之人》《柏拉图式谋杀》
《Turnabout 20》读后感(四):猫眼2 部分原创作品短评
今天坐飞机放寒假回家,因为去机场去的很早,终于有时间在机场开始读的这本来之不易的社刊,但因为时间有限,只挑选了部分作品进行短评,剩下的会陆续补齐(大概吧,咕
业火之羽
很老实的作品。开头的早餐对话略繁琐,后面的大段解密独白也有待改进。
手法在示意图出来的时候就基本猜到了,其中一部分助力是示意图里面把散落的物品集中表现在了天窗附近,然后我就误以为只要那里有。
凶手的确定性要素有点太弱了,强力胶和解胶剂的合理持有略显生硬。不过排除法也大体可以猜到答案:李张二人参与性太低,赵的喝酒借宿基本属于不可控,陈王二人走的是一条故事线。(虽然这么猜也很生硬但是读者这么玩也可以吧hh)
另外可以将王设定为截肢后幻肢仍有痛感,为缓解疼痛所以走上了吸d的道路。
柏拉图式谋杀
少有的蛮合理的科幻推理。
真相在铺世界观的时候基本想到了。比较在意的是在描述事件是说的 死因是窒息导致的缺氧。当时想了一下是不是叙诡,因为正常来讲是说 缺氧导致的窒息。后来发现这里想多了,但是严格来讲这个死因就应该是缺氧,因为死者已经没有可以用于窒息的呼吸系统了。(叙诡后遗症之一:抠字眼)
厄运之人
观感很好的故事流作品,节奏把控很好。
就是一开始的人名和棒球题材让我差点误以为这是日本背景的作品,后来看到送钟的谐音才发现原来都是中国人hhh
反转琴弓
有琴弓,有反转。
还是不常见的剧本形式。
但是单纯为了反转而反转,硬塞新线索,导致观感略差。
同时剧情推进过快,没有考虑给予读者思考的余地,变成了单纯的故事流但又缺失故事流的精彩。
隐公十一年
看到示意图的时候满脑子 神探伽利略 日剧的主旋律,超对我的好球区hhhh
故事完整,取材严谨
历史与现代的两条线都描写得很好
最后,嘴可能有些毒,但还是衷心感谢大家写出来的作品(鞠躬)
《Turnabout 20》读后感(五):原创短篇部分简评
《六花的罪人》 设定系。之前有在豆瓣上读到一次,感觉没怎么看明白,后来看到创作的缘由,这次就带着这个“缘由”重读了下,稍微理解了一些。问题是发力的地方偏了点,但反过来说偏了地方也挺好看的(战斗部分)。中途完全抛弃推理了,战斗中埋伏笔其实有点古怪,这可能导致推理在自说自话。比较期待的智斗的紧张感可能也就只有最后一句话了吧。 《业火之羽》 谜面所渲染的气氛和标题相当,因此也有着些许浪漫,但感觉差了口气,基本靠读者脑补居多,感觉这里还能下点功夫。除此之外就是很标准的本格展开。解答很工整,为谜面落了地。整体尚佳,缺点是在人物对话上……有些太日系了。 《哀叹倒计时》 因为是节选吧……所以还是有点莫名。没有比“倒计时”还作弊的悬疑手法了,而且叙述方式也挺讨巧的,可惜是牺牲流畅性换来的。 《柏拉图式谋杀》 成熟的作品,这篇最好的地方就是恰到好处,文笔恰当,情节恰当,在刚刚要步入无聊的时候立马变得有趣起来。我本身就很吃这个偏赛博的设定,而且解释主题的“柏拉图式谋杀”非常浪漫。 《厄运之人》 短小精悍。故意用逗号的语气感觉是“恶狠狠”的样子,除此之外不知道为什么有种轻喜剧的感觉。座钟到柜子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最后又落到了滑稽的“厄运”,很有趣。 《最初与最后的朋友》 因为在前面的心理铺垫下,以及“解心”的特有性质,所以最后部分推理没有那么精彩。倒是少女与死亡的悲剧更能够打动我。 关于“讨人厌”的推理,我最近在读《米泽穗信与古典部》里,米泽穗信对折木的“节能主义”做出回复:折木是侦探角色。侦探有时会窥探他人的内心,对吧?从事那种职业的人就算了,一介高中生可不喜欢那样做。如果喜欢那样做,他可能是个不懂人心的孩子。我希望他对此有所犹豫。 《反转琴弓》 太朴素了……如果不是剧本的形式可以有更多空间的吧…… 《隐公十一年》 先说缺点:校园小说的地方过长,节奏明显拖沓,预期其实已经随着历史迷题的出现上升到顶点,却被校园日常部分压着,这种感觉很难受。 再说优点—— 厉害。大概就是这两个字了吧,读到第一个字就显出特有的文字把握能力,如果只是素来的习惯文风那倒还好,但转变到学生日常情节的时候又很自然,光是这部分就已经很厉害了。除此之外,自然是下了功夫的历史推理,能在历史中发掘这样有趣的迷题并且虚构、妄想、推演,作为创作者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令人嫉妒了。但厉害的地方还不仅仅到这……本来认为“肯定是文科生才能写出来的历史推理”唐突地加入了理科要素,虽然众所周知,推理小说作者们的物理老师往往都……但,这里的构想依旧很华丽,我曾构想过类似的手法,但完全掌握不好,所以放弃了。正因为如此才觉得这里真的很漂亮。结局的历史小说部分,动机和情感处理的几乎完美。能在社刊里读到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Turnabout 20》读后感(六):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长评
首先非常有幸能给西交刊投稿。匆匆看了一遍后,还是照例写篇长评好了,只说一下原创部分的个人感受。个人来讲,最喜欢的是《厄运之人》和《最初与最后的朋友》。
(可能有泄底)
《六花的罪人》
没有看过原作所以不是很清楚,当时做BBS的时候阅读感觉还是挺好的,就是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当时一直在想屠龙的过程是不是有什么线索结果到最后好像也没有,但现在看屠龙就津津有味)
(虽然我还是觉得有点不公平。)
《业火之羽》
诡计总给我似曾相识,没有特别新鲜的感觉。叙述还是很流畅的,情节也是比较老派的,或许得要一个更厉害的诡计才能支撑得住。
《哀叹倒计时》
如果是长篇节选的话就不太好评价了,但作为短篇就有点乱。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还是不错的,但其他人物就不太行,而且一人一段的叙述方式个人感觉还是会容易乱。
《柏拉图式谋杀》
结尾把文章立起来了。叙述、节奏和氛围都好,诡计虽然猜到了但不影响,另外有个小点觉得很有发挥空间(但可能也被人用过了)
《厄运之人》
第一次读月师的作品,感觉好强。短而紧凑,伏线密集,推理也没有突兀的感觉。但情节的可能还是有点太紧凑了,反转有些刻意。
另外我对结巴的感觉居然蛮好的,感觉好憨莫名可爱。
《最初与最后的朋友》
灵师tql!伪解答我觉得已经很好了,甚至感觉真解答都不一定要。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和推理很搭配,虽然有自说自话的感觉,但主要还是为了揣摩心理。伪解答的动机我觉得很戳我,也把性格写出来了。以至于最后的真解答弄得我有点措手不及。
另外医院的那个推理也很不错,甚至可以再扩展一篇。
《反转琴弓》
这种写法就更偏向谜题一些,作为小说可能还是要谨慎。标题挺好的,但好像没啥关系。
《隐公十一年》
又是本渣写的。这篇依旧是几个初中生的日常,时间线在给复旦推协社刊的投稿《猫与糖葫芦》之前。
这篇的问题可能依旧是出现出现的人物过多了,还有那个日常之谜也不太行,其实我本来是打算写几篇都用这几个人物的,然后就越来越多了……以后会注意一点的。现在看语言叙述和情节安排方面还是有点问题,以后会尽量克制一下。
这个故事是我很久以前就想写的,甚至一度有过奇怪的想法,里面凶手的限制条件是真实存在的。
另外这篇好像校对的问题有点多,可能是我交稿时就有的,向大家道歉。
另外游戏的设计似乎好有趣的样子,封面也很好看,感觉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最后祝贵社越办越好!(好官方?)
《Turnabout 20》读后感(七):《Turenabout20》原创小说部分简评
1. 《六花的罪人》
高中的时候看过无限系列的小说,也补过六花勇者的小说(可惜没看完),时隔多年看到这样的设定还是很感慨的。感觉用设定系描述这篇还差点意思,其实还是一篇比较正统的幻想小说,作为故事来说诚意满满,从原著民的视角切入玩家与玩家的智斗游戏,莫名有种人类赞歌的感觉【x
可惜用力有些偏了,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智斗纯度;全篇的最后一句话我很喜欢。
2. 《业火之羽》
有内味了。你说什么味?就、就内味!
好久没读过这么正常的故事,谜面和标题符合我的口味,但我不是特别喜欢中间剧情的描写,日系的语言有点格格不入……虽然但是,我很喜欢主角团的名字。
3. 《哀叹倒计时》
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这种设定太作弊了!(但是我喜欢)只不过本篇的悬念只是设定最粗浅的利用,稍微差了点意思——不过的确很适合作为一个长篇故事的楔子,希望其他故事能有更精彩的利用。
Ps:头顶顶着一个“0”,想想还是很草的。
4. 《柏拉图式谋杀》
这种老梗也有人写?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好吧,真的很抱歉,在创作这篇的时候我对科幻小说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缸脑的设定也是高中课余科普读物上偶然看到的,我甚至一度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写这个设定的。
这篇算是我刚开始创作时的作品,回过头看还是有很多不足。当时写了差不多3个版本,还有一个自认为特别狂气的挑战状……黑历史啊。
谢谢各位老师的包容和喜欢。
5. 《厄运之人》
非常喜欢的作品。
特殊情境的设置有种短剧一样紧凑的张力。车祸——复仇——校园——谋杀,几个元素在不长的篇幅内过度切换,“厄运”时不时彰显一下存在感,最后再收束成戛然而止的结局却不至于生硬违和。这看起来很自然,但我觉得要处理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氛围在激烈对峙和诙谐幽默间也达到某种平衡,推理上牺牲强逻辑而达到畅快的反转效果,我可得好好学学.jpg
要说缺点的话,棒球社和某些迷信设定,总感觉有点格格不入。虽然不至于影响阅读,但偶然还是会出戏。
6. 《最初与最后的朋友》
真的是特别灵师的文章。
这推理元素很强啊,难道人心就不能被推理吗?【x
剧情上不多做评价,推理上几种解答的确是比较容易想到的,没什么意外感,但“终将走散的朋友们”这个概念还是挺让我触动的。
Ps:我认为《厄运》和《朋友》两篇是同一个叙事骨架上的两种分支,在公平性、悬疑性的选择不同,创作的出发点不同,产生了两种阅读体验。
7. 《反转琴弓》
其实是走错位置了。但凡改编成短剧来表演的话也不至于会这样……嗯,你们懂什么意思的。
8. 《隐公十一年》
最佳。
人物过多导致故事发展有点乱,叙事节奏上感觉有点小问题……但是还要啥自行车?难道读完全篇还能不满意嘛?
写历史推理真的是一件很厉害的事,一开始我以为只不过是各种翻阅史料的另类“安乐椅”式推理罢了,并不认为结局可以说服我,即使突然到了物理诡计那段也没有什么触动,但最后的解答还是毫不意外地击中我了,我感觉这是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的享受——而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解答的呈现方式。作为一个历史推理,所谓的“真解答”并不是改变历史,去探讨被隐藏的某种东西;而是反过来改变了读者的脑子,给了读者一个不同的观看角度。我感觉我的人心被作者玩弄了,请作者来负责,谢谢。
PS:而且还附赠了一个(我并不想仔细看的)日常诡计,再重复一遍,还要啥自行车?
PPS:爱花真的很容易让我跳戏到不破爱花。
《Turnabout 20》读后感(八):猫眼二原创部分评分
《六花的罪人》
不知道是更靠近《六花的勇者》还是《无限恐怖》,写奇幻推理题材野心挺大的,但是总体感觉挺网文,本人口味的问题—中文语境下阅读国人写的奇幻总有种怪怪的感觉,也就树下野狐写的不出戏,读大多数奇幻作品,均有出戏的感觉,其他国家翻译过来的奇幻小说倒没这个问题。推理层面上却有种黑社会内斗抓卧底的感觉,不太喜欢,倒也是值得一读。
《业火之羽》
从行文和主题不难看出与推理世界上大多数谜题短篇相差不远,这种短篇卖点就是诡计,一旦诡计戳不中读者的点,只会给读者落下平淡无味的观感。
密室诡计撞车柯南的《降灵会》,对比之下,明显后者的布局更好,在诡计的运用上更胜一筹。
诡计有时候是创作路上的一块蒙眼布,只看重诡计很可能误入歧途,建议多去尝试写一些没有诡计没有推理的反转文练练手。
《哀叹倒计时》
节选自长篇小说《哀叹倒计时》,设定并不新鲜,故事发展还挺有意思的,但是节选的原因,只能窥得一部分内容,未能理解作者全局的创作意图,待看到全本的《哀叹倒计时》再回来评价吧。
《柏拉图式谋杀》
各方面处理得比较丰满的一篇,个人还挺喜欢的,首先作为一篇科幻推理,这部作品扩充成长篇也没有问题,对科幻世界观有相当一部分细节填充,创作思路和大梗比较靠近港台推理作家的创作理念,说难听一点,同样是卖烂梗,这比起今年的《XXXXX》和《XXXXX》写着小白文挂着科幻的名义卖烂梗的科幻推理强多了吧!这起码是真有科幻!也真有推理!
《厄运之人》
最短的一篇,我也挺喜欢的,胜在短小精悍,逆转很有迪佛那味,但是笔力缺了种遒劲—一股震撼逆转的力量感。还有前面提了那么多棒球,我还以为最后的逆转或者解答跟棒球有关,结果没有,有点小失望,如果前文提到一个棒球专业知识中一种牛逼的战术或者规则之类,然后在逆转的结尾带出这个东西形成前后互文,这个对我来说,观感会更好一点。
《最初与最后的朋友》
凌小灵灵酱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个推理作者,这次的作品呢,属于私小说,这类小说如果读者没有获得共情共鸣,会觉得挺没意思的。所以我觉得更加适合呆在豆瓣日记,而不是在社刊里。也适合作者成名后,放在之后的练笔作合集里。那我在没有取得共情的情况下,我决定不评价下去。
《反转琴弓》
这本就没啥好说的,看得出定位是让社员参与社团活动而写出来的练手作。
《隐公十一年》
这篇我可太喜欢了,绝赞的历史推理,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在查阅资料,陈浩基写《魔笛》的时候,也好了很多时间调查文献资料,甚至到达现场取材,但呈现的效果也很一般,而《隐公十一年》呈现出的效果诚意满满的前提下,本格层面也是非常厉害,这样多方面兼顾的作品,实在太奢侈了。
作者的文笔很不错,就是日常部分口水话太多,如果删掉一部分,使到情节更加紧凑就更好了。
历史推理分为好几类,我主要是说两大类,一种针对的是历史谜案和历史存疑的问题,放在小说里解答,本文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历史人物的同人,转化推理小说为其他形式存在。
再来聊聊诡计部分,攻城不可能犯罪有点类似舞台密室的感觉,解答巧妙利用物理知识,同时却很心理诡计(???我在讲什么),戳中盲点之余带有一点醍醐味,反正就很厉害了。
按喜欢的程度评分的话,就是《隐公》大于《柏拉图》大于《厄运之人》大于其他吧。
最后聊一下《梅赏》的评论
感觉也就将查阅的资料显示出来和客观总结一下特点,没有提炼出个人的新评价和新观点,本人很难将这篇作品看作成推理评论。
其他也没啥问题,到此为止,希望猫眼下一本更好。
《Turnabout 20》读后感(九):《猫眼2》原创部分个别评论以及个人遐想
本文为我个人从一个卑微读者的角度对原创作品部分的想法与建议。主要提及的是诡计以及人物。
本文严重剧透。
主要是我对于每篇作品的瞎想。如有冒犯或误解,敬请原谅或矫正。
(错别字提醒一下就好了[我玻璃心])
《六花的罪人》| 皇甫涟 |皇甫涟先生的作品,估计算是设定系作品。由于这种需要塑造世界观的小说在短篇内难以表现得饱满,换句话说在本篇小说的展开让我觉得这个设定很难充分发挥,有些束手束脚的感觉,而且加入打斗戏的部分存在着“影响智斗戏”的效果。至少我在看的时候会少了些代入感。智斗类推理元素可以很好展现,但是智斗推理很需要塑造有有差异的人物读者快速区别,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小小)建议的做法是,我偏好的做法是,可以将故事扩成长篇讲设定与人物充分发挥?或者在其他纷繁复杂的战斗设计做减法(短篇适合一击必杀),把关键笔触放在“话语交锋过程中的多重转折”?
《业火之羽》| 邡承轼 |我觉得这部作品给我营造出的体育馆偏日式(我的问题)。诡计的设计老是让我想到撑杆跳类似的玩法(笑)。用邪教来掩饰真相很好,但是这里的处理还不够饱满,倘若在前面虚构一个教派或引用一些典故来让读者觉得“很难不认为不与邪教有关”的想法的话,可能更有推敲的意味。
《哀叹倒计时》| 凡凡 |设定我觉得还是很有趣的,概括来说的话就是“倒计时归零后会杀人”,小说让我想起伊坂的《死神的精准度》(设定不一样),我猜测长篇小说会思考类似“西比拉”或者“少数派报告”这种命题的思考。因为这篇小说是作者长篇作品中的节选段落,我在阅读时回感觉到一些断层感,就不提及一些关于逻辑方面的思考、不解与苛责。我觉得本篇作品不是很好读,我把原因归结为——人称指代略显模糊。
比如以下:如果我不停顿一下,去思考两个人的状态,可能不太能立刻在大脑中呈现出的“戴口罩的男子”具体指的是谁?(人称指代模糊的问题很多)如果行文之中,每个人物的状态呈现更加清晰一点,那会很好。
10点12分,诊所的们开了,照片上的那个男子从门里走了出来,他身后,跟着一个男子。我认得他,就是上次带我去诊所的那个人。戴着帽子和口罩的男子,透顶上的数字——动机“自杀伪造他杀”的设计。解答方式应该算是偏演绎推理派的处理、诡计上说,是魔术手法。但是这个魔术手法的机关暗格描写不够详细。如果对这种机关描述其具体的形态,暗格分几层,放在舞台上的时候距离尸体位置多远,整个案件过程中列个时刻表,可能会不错。(这里的建议是瞎给的,不要在意。)
《柏拉图式的谋杀》| 会厌 |应该算是科幻推理吧。这篇作品我不是很好评价。
引用:从以下的文字看,我会知道作者是很有脑洞的。
如果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指的是精神恋爱的话,那么柏拉图式的谋杀就是指的是不涉及肉体,只杀死人类的“思考”本身的谋杀吧。因为我过有类似的想法,但是怕撞车,所以关于这种想法的扩展,我暂且不打算展开。
《厄运之人》| 白月系 |我挺喜欢这篇小说的,这种的行文的风格简单直接,全文主要人物是“作为教导主任的我”与“激进棒球男”,阅读时很容易看出两个人物的状态差异,减轻了阅读的难度。对话推理的进展中使用类似视觉诡计,再用“中国棒球国情”作为逆转的关键,在揭晓真相之时,“吾即真凶”令人产生讶异的感觉,同时结尾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存在适当的留白。建议的话,我觉得邻友有更好的建议。我就不再此做过多赘述。
《最初与最后的朋友》| 凌小灵 |本篇写得有点像私小说。诸如“你的老公把你从我身边抢走”的嫉妒感,我在初中时代时,有个女同桌就天天念叨女生自己会思考的人物交际的情思。能看得出的是,交代孙梦蝶这一人物及其与主角的关系,其展开是有层次的,
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特质,只是成分不同罢了。一个人接受自己性格的一方面,就会反过来排斥性格的另一方面,这种排斥除了会内化以外,还会像外部投射于其他人身上。引用的这句话,成为了侦探推理出现误差的关键,借助这一种心理现象,获得了一次将故事扭转向幸福结局的契机。这种以解答内心谜题的处理,日本小说作者河野裕也经常写这一类型。不过我认为这类故事要处理得好,关键在于作者怎么处理好故事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搭配,对于这种搭配问题我自己也没想通过。因此对于此作,我不给建议。
《反转琴弓》 | 佚名社员 |我觉得本篇的问题应该在故事的布局上。(其实作者在想诡计还是很有想法的,特别是其中提及的树种在夜晚不会分泌粘液,不过倘若作者把这种具体的树种也写出来就好了)
本作是以剧本方式进行展开(这样的话读者可以不追究动机问题了),最后以“最不可能是凶手”的角色作为凶手,但是这位朋友在设计这个谜题(故事)的时候略显生疏。这位朋友打算是用“琴弓”作为故事的反转点,琴弓又在案发现场的柜子里,这让我想起了《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凶手把关键证据留在现场但是侦探并未察觉的设计,不过这种设计不是很讨好,因为这算是选择性的忽视了某些关键性的线索。不过,从文中“用识别错性别而嫁祸他人”的点,读者会知道,实际上每个人的信息的掌握权是不对称的,作为凶手的侦探的真实信息的把控相较于他人,其差异有些悬殊,也就有种“你侦探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反效果。
(剧本中的人物塑造是体现在台词上的,这对写小说的人来说,会有些许为难。)
《隐公十一年》| 流平 |毋容置疑,本篇是所有原创篇目最好的。如果我没说错的话,有日常推理、历史推理等元素(我把这篇归为日常推理)。首先是古风小说刊载的部分,文字很清晰明了,易读生动,其次是在日常情节的描写上。人物的交集是有很好的冲突性的,可以让读者容易感受角色与角色的鲜明特征。(男女主关系是属于“欢喜冤家”一类的)这让的人物搭配很方便故事的推进。再来说说诡计,如果我归类没错的话,这种也算是视觉上的诡计,这样的诡计一点就通,极其明了。如果我吹毛求疵的话,我会觉得这篇没必要写得太长,毕竟我不是日常系推理的受众。(因为我最初买了一套冰菓后让这套书吃灰很久的黑粉小伙。)
西安交通大学推理社刊 第二卷——//插入语
(但是有人会说推理故事为什么要管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呢?我是觉得从作者角度上讲,考虑到文章的易读性会为故事的趣味性锦上添花,反之在文笔不够情况的同时不塑造鲜明人物,读者会难以有代入故事中)
——//
望交流(⁄(⁄ ⁄•⁄ω⁄•⁄ ⁄)⁄)
2020/12/9
《Turnabout 20》读后感(十):说点题外话
防剧透,加几个图
关于栏目页和标题
在准备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其实自己也还没真正拿到刊物,不过在粗略地校对电子稿的过程中,自己已经将稿件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遍了,也算是非常清楚里面的各个细节吧。故事方面大家入手之后自然会有评价,在此无需多言,那么就像消失的第一卷书评一样,借着写书评的机会说一说幕后的一些事情。
第二卷的标题和目录依然是最早构思的一环。在“必须是19年制作好的Sever19”之后,20年的主题也没费什么脑子,直接选定了“逆转裁判”系列。因为2020年的“20”逆转之后刚好是第二卷的“02”。与此同时,也暂定了社刊彩蛋游戏的主题,即同样出自巧舟大神之手的神作游戏“Ghost Trick”。当时只是觉得“操纵故事中的物品”这个想法非常有趣,而且或许也能发挥在社刊之中。
于是标题就暂定为“逆转的20”,副标题暂定为“The stories of turnabout”——这个副标题来自于逆转裁判系列的角色曲“turnabout sisters”。同时,几个大的栏目也顺势定了下来。在这里,前一卷“幻想”和“妄想”这两个原创推理作品的栏目分类自然是没办法沿用下来。因此按照逆转裁判的两个游戏部分,即取证部分和法庭部分,也很快拟定了两个新的栏目分类,分别是“原创推理作品·冒险篇”和“原创推理作品·辩论篇”。前者注重故事性,后者注重逻辑推理的过程。本来按照构想,后者可能会出现很多安乐椅侦探,结果其实也没有很多……但幸好,按照大的概念的分类方式还是能做到区分的。至于其他的栏目内容,就直接沿用下来了。
各个栏目的中文标题也随着逆转裁判来完成。本身整个系列就是分章节的游戏,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带有“逆转”两个字,那么就直接翻到逆转裁判百度百科,对着章节名列表截取了几个能对得上栏目内容的标题:
最初的逆转…………逆转裁判1-1
激燃的逆转…………逆转检事1-5
壮阔的逆转…………逆转检事2-5
华丽的逆转…………逆转裁判3-5
不可说之故事的冒险…………大逆转裁判1-5
再会了逆转…………逆转裁判2-4
为了更有气势一些,这里除了卷首语所对应的栏目标题为逆转裁判1-1的章节名外,其余几个栏目名都挑选了终章的章节名作为栏目标题。最后感觉其实还是挺不错的。
不过在这一步偷了懒,对应的栏目英文标题就立刻补了上来。不同于第一卷的栏目名到处借梗,可以用对应作品的专有名词作为英文标题(LeMU、SPHIA等等),逆转裁判的大部分专有名词的英文……并不是那么好借用。因此最后也只好舍弃掉逆转裁判系列本身,转而从社刊标题的“逆转的20”中寻求其他表意。最后也是联想到一个差异很大的内容——
《海猫鸣泣之时》——将棋盘反转过来!
顺手又查了一下,海猫鸣泣之时的动画分集标题都是英文,而且都是国际象棋的术语——那么,接下来的就好办了。打开百度百科,抄之:
Opening…………第1集(开局)
Gambit…………第13集(弃兵)
Skewer…………第9集(牵制)
Castling…………第12集(王车易位)
Promotion…………第17集(升变)
End game…………第19集(残局)
到这里,差不多当时的精力已经消耗殆尽,也没有更多的好想法了,于是各个栏目最后的引语暂时从缺。
而这个时间,大约是2019年的12月,即第一卷社刊完成没多久。之后来到四月,当时因为疫情仍然赋闲在家的时候,思考了一下征稿事宜,之后就打开了之前没能完成的目录,重新思考了一下引导语的部分。考虑到中英文栏目标题的源头都是游戏,如果再在游戏里寻找neta的话好像没什么意思,所以将目光投入到了——同人作品上。
恰巧知道有一个五人组,都喜欢玩neta写同人,而且曾经还被约到了同一座岛上写接龙……
接下来的事情就又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打开浮士德合宿组作品列表
——搜索句子
在这之中,最早定下来的也是第六个栏目的引导语“对谁来说都不连续”,然后以此为契机,加上第一个找到的个人挺喜欢的句子是北山猛邦在官方同人《弹丸论破雾切》里的那句“敬告侦探·倾听黑之呐喊”,于是接下来的目标就稍微地变更为“寻找浮士德合宿组创作的同人作里的,被标点或特殊符号隔开的句子。”刚好配合上“对谁来说都不连续”这句话,因为句子被标点从中断开。
一番搜索后,还真让我找到几句。最先找到的是佐藤友哉的《弹丸论破十神》,之后就稍微困难一些,最后选取了西尾维新的JDC系列同人《以小博大的勘缲郎》,以及乙一的JOJO同人《The book》。痛苦的是自己没怎么看过泷本龙彦,所以在盲目搜索的疲劳下只好寻求了不完美的替代。
罗列好元素之后,栏目页的设计和调整交给了好友,也是本卷封面的设计者唯教授帮忙制作。最终的成品还是比较满意的。回过头来,单看哪一步也不是非常消耗时间的想法,战线却拉得很长,直到2020年10月才开始就初稿开始调整工作。
(请叫我玩梗狂魔)
(感谢大家对这些乱七八糟的栏目页的包容)
至于最终标题的修改,还是考虑到封面标题用到了汉字数字字母的混杂,有些杂乱,而且又想到和第一卷相对应,因此最后关头将标题修改为了“Turnabout 20”,副标题顺应做出了修改“The stories of objection!”基本还算符合逆转的元素。不过像这样临时调整修改,我可真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关于那个——
另一个免不了要介绍(剧透)的,就是社刊的彩蛋设计。
【为了可能存在的游戏体验,请尝试过游戏之后再阅读本节】
彩蛋的规划也非常早,就是简单地模仿《幽灵诡计》里“导弹”的能力思路——即书签中和后记里提到的“交换”“形状相似”的物品的能力,不过在一开始并没有构思细节。大概到7月左右终于敲定了具体的实现形式,即读者通过交换不同故事中“相似”的物品来“营救”死者。在交换的过程中,读者得到了一些信息或者密码,最终解读出得到的全部信息,从而完成互动。当这个想法确定之后,具体设计反而要等到征稿结束,确定好刊物采用的作品后才能展开。于是整个10月工期还是有些紧张——除了排版调整校对试印,还需要尽快找出不同作品中“相似”的物品。
这一步其实卡了很久——当拿到定下来的稿件列表时已经很迟了,可细细一看,列表简直让我眼前一黑。8篇作品有科幻作、奇幻作、不讲道理的设定系、还有不同背景下的现实故事。并且其中有一篇根本没有死者。不过木已成舟,也只好把自己的想法稍作修改,变成“交换物品以阻止悲剧”这样一个有些不同的目标了。在一系列的调整后,终于交出了我自己觉得还算满意的彩蛋。
其玩法如下:在每一篇作品最后,都附有一页灰底的小说段落摘抄,其中就包含了“直接导致悲剧发生”的那一句话。玩家需要做的就是将这句话中的“关键物品”替换成其他小说摘抄中的另一个“相似的物品”,并且将这两件物品对应的着重号连线。唯独有一篇稍微有些变化:第二篇的小说段落摘抄页,其左下角的图形并非电话(幽灵诡计中西塞尔借电话线移动),而是一个邮箱(Will美好世界中神查看邮箱中的邮件,通过交换邮件段落的排列顺序改变寄信人的命运)。因此在第二篇小说中,需要交换的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段落。而这里也并非将物品对应的着重号连线,而是将段落前的两点和被交换的另一个段落前的两点分别连线。
具体交换内容如下:
“光束”(1)——“水流”(4)
“开始以为没什么,但没想到那个伤的影响是后发性的。”(2)——马上就摆脱这份厄运了。(5)
“子弹”(3)——“石子”(7)
“优脑大楼”(4)——“警局大楼”(2)
“玻璃”(5)——“冰渣”(1)
“账号”(6)——“记录”(8)
“绳子”(7)——“魔芋丝”(6)
“箭矢”(8)——“伞尖”(3)
将对应的点连接起来得到线条,而线条又组合成为图案。最终设计的图案则埋下了另一个自认为还算有点意思的梗:
看上去有点抽象,这个图案其实是五个数字以我有限的能力,最终做到的彩蛋也只是以上这种呈现形式了。但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乐趣。
感谢每一位愿意阅读《猫眼第二卷》的读者,感谢大家。
【Turnabout 20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Turnabout 20》经典读后感有感
- waiting for you .In our future.名句欣赏
- waiting for you .In our future.经典的句子
- waiting for you .In our future.优美的句子
- 《The Miraculous Journey of Edward Tulan
-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
-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
-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
- 更多"Turnabout 20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