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博有鬼 第一季》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微博有鬼 第一季》经典影评有感

2021-02-01 03:54: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博有鬼 第一季》经典影评有感

  《微博有鬼 第一季》是一部由吴国勇 / 金赫 / 郭正定执导,杜海涛 / 刘陆 / 王若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一):不算很成功

  短短18分钟的电影作品,居然让人感觉缓慢,节奏就很有问题,背景、服装方面都不够自己的风格,台词比较无趣,大段堆砌硬塞的广告令人生厌,不算一部很成功的短片作品。。。

  目击者就一定是小三?女主的这个心理设定完全无法令人信服。。。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二):关于《目击者》的疑问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大概可以很快看懂的,但是这个故事还是觉得不够完美:总觉得有欠缺。

  白依依不是小三并且她是被谋杀的,这个是可以确定的。问题是谁杀了白依依。

  死者的妻子小秋么?为什么?觉得她是小三?我觉得目击者就是小三这个设定本来就是有问题的。首先也许当时不止一个目击者,也许撞死白依依的时候也有目击者,甚至有可能在她有机会杀了白依依之前就有其他的目击者将其暴露了。这样一来,她跪着寻找目击者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只是加速了自己的暴露。总之这样一来这个犯罪计划就太幼稚了。

  我更倾向于是编剧杀了白依依,白依依不死,故事没法得到升华。但是这样一来,导演加入的结尾又变成了一种没有意义的巧合。

  实在是不懂啊!!!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三):看完觉得剧情有探讨余地,大家来说说?

  1、老婆知道男人有外遇,撞死男人(符合回忆陈述)——寻找目击者是为了消灭证人——恰好微博搜出白在附近,还爆出其就是小三——老婆撞死白,目击者和小三都死了——结局:白不是小三,小三另有其人。

  2、不是老婆撞死男人的,是真的车祸——老婆希望找到目击证人,举报肇事车主——微博爆出老公有外遇,人肉出白就是小三——想起回忆中撞死老公的话,现在真的外遇,老公已经死了,就撞死小三——老婆撞死白——结局:白不是小三,老婆杀错了人,微博成了推手和帮凶。

  大家觉得哪个更符合?到底是谁撞了男人?

  另外,情节中透露白当晚也在那里等人,那么她等的是谁?和当晚的车祸有没有关系?既然情节交代白不是小三,那她为什么目睹了车祸却不报警?

  刚看了下,白被撞死前说的“我们都在一起五年了”,听起来不像是和秋说的。是否微博上的搜索结果令她男人也怀疑她在别人那里做了小三,所以她在电话里和男友辩解?她等人的微博“你怎么还没来~”听起来也态度暧昧,像是等自己的男人。如果是她男人的车撞死老公,那她就有目击却不报警的动机了。

  然后她男人因为微博传言误解她而把她撞死?(问题:她男人要是有点智商,想想就应该觉得自己女人不会笨到一个晚上同个时间地点,既约自己又约别人吧?)我有点厘不清了。。。

  :有人说老婆腹黑,先撞死老公,再通过找目击者的方式揪出小三,将其撞死。我不太同意,老婆如何知道目击者就是小三?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四):微博有鬼 面目骇人

  这部有着跟微博一样特点的二十分钟短片貌似把陈凯歌导演正在拍摄中的电影《搜索》的主题给高度概括了 全片的主题与主打人肉搜索反思的电影搜索没有太多差别 故事虽然短小 可目的很明确 拍摄微博有鬼的人当然也是微博控 懂得在使用微博仅能发出一百多字的有点空间内要写出精悍有味的语言来 否则就是一条无关注零回复的垃圾信息 所以本片在有剧情的十八分钟内将故事讲述的很完美 单从剧情上来看本片是成功的

  本片以一场车祸后妻子跪地寻求撞死丈夫车祸现场的目击者为故事线索 以书报亭鲍小川同情有情有义的跪地妻子将相关照片发到微博帮助寻找目击者为主线来展开故事 导演在前十几分钟内都在通过业余演员的口述说着微博的力量 后几分钟出现被撞死的丈夫当晚去见小三的线索 这让大家对跪地妻子的同情更进一步 微博的海量信息和网友的关注终于让现场唯一目击者现身 转眼却是该名目击者也被撞死 影片通过回放跪地妻子与丈夫领结婚证时一段看似玩笑话的甜言蜜语来解开一切谜团——“老公 如果你有了别的女人 我就开车撞死你”

  所有的冲突点都在这一句话上 微博有鬼的含义开始明确 指的是人心的诡异 妻子跪地求目击者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杀人灭口 而抱着仗义和同情心的鲍小川和无数关注此案的网友在同情弱者和谴责目击者不敢站出来的过程中成为杀人的帮凶

  微博的出现让每个拥有微博的人都成了新闻媒体 都成了身边奇闻趣事的第一发布者 然而当歼10B战机试飞坠毁之类的谣言也开始在微博中传播 让人发现其实每个人在传播消息的时候真正切切去了解信息全部内容并能确证的很少很少 毕竟还是业余媒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有鬼 面目骇人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五):《微博有鬼》:浓缩即是精华

  早前,横行于网络和其他形式的媒体上的所谓微电影,大多是非专业人士们的即兴发挥,或者是财大气粗的广告商们的另类营销之手段而已。如今,无论从创意到制作,从运营到宣传都做到了与电影这门新艺术形式的对接,真正的微电影真正的诞生了。

  而此番微电影《微博有鬼》系列的出品、面世,更是成功驾乘了当下盛行网络之上的微博这条日益壮大的巨轮或者说是快艇。当年的博客一出,各路博客网站方兴未艾,门户巨擎们更是兴师动众,将博客这一表达网友己见、抒情达意的网络平台,几近发展到了极致。令早年间风行虚拟世界的论坛之形式有了更加可怕的劲敌。而几经测试完善后的博客“浓缩体”——微博,则在几乎一夜之间在网络终端市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前提下达到了更加风靡几乎遍布地球每个角落的地步。“只要有网络,就能任意‘织围脖’!”

  作为微电影《微博有鬼》的首部曲,《目击者》抢先在网络上公映。以电影的要求和角度看,《目击者》从创意、结构、节奏、画面以及演员的表现等方面看,均属上佳。尤其是,在短短不足20分钟的时间里,一个饱含了惊悚、悬疑的爱情小故事,在“微博”这一特殊载体的支撑下,呈现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如此集中和浓缩的时间跨度里,将一个车祸后“寻找目击者”这世间不知历经多少遍的简单“小”事,描绘得清晰甚至慑人心魄。堪称轻松有力地将“微博有鬼”这一鲜红的主题袒露在观者的面前:

  微博如同由虚拟世界伸向现实社会中的一双大眼睛,让亲历着发出“混一年社会不如上两天微博!”的啧啧慨叹。与此同时,微博更像是一种极速蔓延的病毒,能让社会上的种种病灶迅速扩大恶化,甚至产生无可收拾的畸变结局……

  《微博有鬼》足以让日夜恣意纵横于微博之上的你我他,深信“微博真的有鬼”!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六):《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惹的祸,痴女造的孽!

  《微博有鬼》的全球首映礼没有红地毯,没有盛装的大明星,有的是《微博有鬼》系列之一《目击者》留给我的回忆与思考。本来以为这次的微电影会像其他的电影那样的流于世俗粉饰太平,有鬼也不过是打着恐怖片的旗号勾大家一下。看完《目击者》后,我一下午都在回忆故事情节,也回想着这两年微博上的发生的种种。

  看了三部片子的宣传,会觉得第二部片子比较勾人一些,应该放在第一位播出。但看了目击者后,才感受到70后导演的深度,他用悬疑的手法一步步撕开人们热衷于微博后面的那些勾当。想想我们自己和我们每天关注的那些事情吧,定是逃不开“祼体、尸体、小动物”的视觉勾引,遇到不公的事件众人纷纷站出来批评,如海之阵势让人简直没办法逃开,但一桩又一桩的事件后,人们快速的反应也快速的遗忘,没有几件事是从头至尾的关注到最后的。全民的狂热引发的风暴后呢?那些苦只有当事人知道吧!《目击者》很犀利的让我们意识到这样排山倒海的关注未必有时是做好事,或许是好心办坏事呢?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对待关注的事,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或是像男主角那样被利用甚至成为杀人凶手。

  再来说说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吧!现代的社会小三、二奶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中,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女人在婚姻中是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动物,甚至做出可怕的事情,像片中的女主角一样,直接跳过社会的道德审判,给“出轨者”和“小三”判了死刑。这样就能解你心中的那口恶气了么?前两天看《万有引力》莫文蔚的那段也是这样,男人想要惩罚出轨的妻子和男小三,就创造了一起交通事故,所幸结局是好的。但是想想都有点后怕,爱这个东西是蜜罐也是毒药,这样任性的爱太可怕,也不可能让你重回爱情的美好。被妒忌和恨所主导的爱就像是毒蛇,毁了别人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在爱中请保留一丝清醒与矜持,他并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只是一部分,如果不爱了,那就让他随风而去。。。

  虽然我很不喜欢看这类悬疑和血腥的片子,《目击者》不管是剧情还是题材都是我喜欢的,悬疑中透露着文艺气息,讲故事的手法也很独特,值得每个热衷于微博人的观看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七):《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惹的祸,痴女造的孽!

  《微博有鬼》的全球首映礼没有红地毯,没有盛装的大明星,有的是《微博有鬼》系列之一《目击者》留给我的回忆与思考。本来以为这次的微电影会像其他的电影那样的流于世俗粉饰太平,有鬼也不过是打着恐怖片的旗号勾大家一下。看完《目击者》后,我一下午都在回忆故事情节,也回想着这两年微博上的发生的种种。

  看了三部片子的宣传,会觉得第二部片子比较勾人一些,应该放在第一位播出。但看了目击者后,才感受到70后导演的深度,他用悬疑的手法一步步撕开人们热衷于微博后面的那些勾当。想想我们自己和我们每天关注的那些事情吧,定是逃不开“祼体、尸体、小动物”的视觉勾引,遇到不公的事件众人纷纷站出来批评,如海之阵势让人简直没办法逃开,但一桩又一桩的事件后,人们快速的反应也快速的遗忘,没有几件事是从头至尾的关注到最后的。全民的狂热引发的风暴后呢?那些苦只有当事人知道吧!《目击者》很犀利的让我们意识到这样排山倒海的关注未必有时是做好事,或许是好心办坏事呢?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对待关注的事,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或是像男主角那样被利用甚至成为杀人凶手。

  再来说说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吧!现代的社会小三、二奶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中,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女人在婚姻中是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动物,甚至做出可怕的事情,像片中的女主角一样,直接跳过社会的道德审判,给“出轨者”和“小三”判了死刑。这样就能解你心中的那口恶气了么?前两天看《万有引力》莫文蔚的那段也是这样,男人想要惩罚出轨的妻子和男小三,就创造了一起交通事故,所幸结局是好的。但是想想都有点后怕,爱这个东西是蜜罐也是毒药,这样任性的爱太可怕,也不可能让你重回爱情的美好。被妒忌和恨所主导的爱就像是毒蛇,毁了别人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在爱中请保留一丝清醒与矜持,他并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只是一部分,如果不爱了,那就让他随风而去。。。

  虽然我很不喜欢看这类悬疑和血腥的片子,《目击者》不管是剧情还是题材都是我喜欢的,悬疑中透露着文艺气息,讲故事的手法也很独特,值得每个热衷于微博人的观看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八):提心吊胆---还有多久才结束

  昨天是星期五,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忙碌,好不容易盼到了双休,决定下个电影来看。上次在看电影频道的时候看到苏有朋再拍一部《密室之不可靠岸》,看了下宣传,自我感觉可看性比较强,于是今天中午去下,结果在推理电影那一栏里看到《微博@谁谁》 -------不知道正规的名字是不是这个--------想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同时由于电影比较短小精悍,也就顺带来看下了。 我是先看《微博@谁谁》的因为比较短所以就先看这个,可是当我看到十五分钟的时候就很迫不及待地想看《密室之不可靠岸》了,有一部分是密室的吸引,不过更多的是《微博@谁谁》除了傻里傻气地表现出了时下作为鞋垫的我们的心理状态,还居然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别做白日梦了。我看一部电影不就是想轻松一下,幻想一下嘛,为什么你一个电影就要告诉我这些道理,而且还是用这么粗鲁的方式,你以为一个个都是像那个胖子一样煞笔呵呵啊。

  言归正传,先出这部微电影的剧情上讲。剧情很简单,一个落魄的小职工为了能为像微博上的名人那样一呼百应站在各种聚光灯的舞台上,学习名人的语气、口吻试着写好每一条微博,骂人一直是吸引媒体的一种方式,谁不会骂人,谁也会有脾气不好的时候,现在这个年代谁又会因为被人骂了几句就精神不正常了(除了不喑世事的小孩子),可能有时候骂人会显得自己很正派很有文艺范吧。最后小人物的还是没有出路,告诉我们歪门邪道是连不到康庄大道的。

  这不短篇的关键词里居然有推理、惊悚,我估计是那个网站搞错了。

  这个短篇纯粹是一个教育片,而且还不爽心悦目。要说搞笑只能说男主给人的感觉很搞笑,但是当看到他坐在快递盒子上用手扑捉阳光的时候,我觉得很尴尬,虽然让我猜到了最后结局的不幸,却不知道你这一伸手的笑点在哪里。 可能这正是艺术所在吧。

  最后结局结的很文艺,讲了一堆道理还参杂着粗鲁的文字。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虽然电影没有节奏感,但是结尾很有节奏感。暂且就这样吧,听说有三部曲。。。。。。 既然不是很长有机会可以找找来看,希望那个胖子不是主演啊。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九):起什么题目好呢

  微博关注的人转发,有评论,吸引我点开视频观看。点开视频,画面很清晰,视频流畅,这是我看下去的前提。如果一打开视频很粗糙,很卡,可能当时就关了。

  配乐太煽情了,煽过头了,尤其是小秋倒下去,报亭男跑过去的时候,这里用力过猛,镜头和配乐都是过猛了。

  微博,微博,你就是打广告也不用这么劈头盖脸地吧?观众是耳聋还是眼花啊,打广告也讲点技巧吧。

  还有微博上的一些流行过的句子,你用了大家都看过的东西,幽默感和新鲜感全无。亲,你又不是周立波,从网上抄点段子还可以去剧场里哄得基本不上网的大爷大妈咧着大嘴哈哈笑。亲,你这是网络上播放的电影,有点新鲜的吧,就别把别人吃剩的东西再端上来给人吃了。。。。。

  报亭男这个演员表演的不错,演得比较自然。

  报亭男的朋友这个人物,油了吧唧的,看了不舒服,很装,很宋丹丹他们那一代演员演我爱我家的风格。台词,必定是男编剧写的,再加上这么个语气和强调,学习张发财的词儿就是:艾玛,太猥琐了。

  影片最后一分钟,剧情扭转,立意扭转,视角和想表达的想法都挺不错的,可惜编剧是本想将心照明月,谁之明月落沟渠——观察了视频下面的评论和转发,转发条数是九千多,评论条数是一千三百多。

  这些评论中几乎没有人在谈论编剧最后想要表达的主题。视频最后打出的字幕的意思是:微博上的轻率的从众言论,可能会让无辜的人被冤屈,微博人肉可能会肉错人。

  可是,视频下面的观众更多的是在评论谁是小三,凶手是小秋还是另有其人,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个被网友错误人肉导致被小秋当小三撞死的白依依死得有多冤,几乎没有人去反思微博上大众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更有评论者懵懂地留言:没看懂啊。。。。。亲,要不要这么幼齿啊?

  《微博有鬼 第一季》影评(十):《微博有鬼之@谁谁》:这是注定失控的世界

  那部长达707页码的书,至今我也没看完。著名的K.K.,《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在其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的预言书中,以“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为副标题,揭示了全人类绝对无法控制住集体命运。网络、手机的发明,让这本写作于1994年的神作,散发出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光。具体到中国,随着微博等新兴网络社交工具的繁荣,每个人不仅有着15分钟成为名人的机会,甚至有些人有了15天、15月再或者15年的成名可能性。

  灵思传媒出品的《微博有鬼》系列,不稳定的阐明微博时代的不稳定性,各种靠谱、不靠谱的人和事,在微博这一怪兽般应用的促进下,升级换代的加速,令深陷其中者喘不过起来,你的秘密、罪孽和自尊、光荣与恐慌、失落,都至少以十倍倍速快进、定格。四大门户网站的有效微博,总有两亿之众,他们发出的各种信息,当然以琐碎的无聊为主,很多人充满着焦虑的成功欲望,即使你在现实世界中足够知名,也难以保证平行移植于网络,这其中的错位就有了商机。

  杜海涛主演的《@谁谁》,所谓田格本,显然是对网络新红人作业本的戏仿、搬演,甚至再找出貌似王朔的王硕来说今古,传奇的很,也现实的紧。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然真也可以授权他人扮演自己,《@谁谁》的最后,王硕就给了田格本自己的账号。事实上,这是一种私相授受,更多的却是名人账号由助理打磨。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的真与假,即便是名人“亲自”上网说话,又有多少不在团队的控制之下呢?每个名人,确实在扮演自己,一个社会、大众、营销团队所共同虚拟、认可的公共人物。

  在《@谁谁》的看片会后,我曾经有些装傻的问:“不知道灵思传媒有没有取得作业本、王朔和姚晨的相关授权?”,否则那么多太过明显的借用会不会引起麻烦。当然,如果这三位找灵思的麻烦,我相信灵思会很高兴的。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关键在于有关名人是否配合。配合也好,不配合也罢,微博时代令名人、机构和草根、大众都在一个貌似平等的平台之上,浩浩荡荡、浑浑噩噩,一片汪洋之中,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既要计算又要算计,不做考量的举措往往是愚蠢的,这个平台事实上更增加了不平等之感,360行的名人都要挤压到一起竞争粉丝。任何发言都可能被认为是刻意的作秀,悠着点再悠着点,率性和装逼也在在于观察者的角度,真真假假的话语构成幻相似的网络之魂。这是注定失控的世界,我还是继续看凯文·凯利的《失控》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