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思想史的读后感大全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是一本由[英] 乔纳森·伊斯雷尔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2.00元,页数:8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一):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都写过的大事件,在这本书中被层层剥开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看到这句熟悉的话,也许大家都会想到大文豪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而经久不衰的名著《双城记》,正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写成的。
这一发生在200多年前的大事件,被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等人多次写进文学巨作中,也是影响人类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之一。不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解读,却始终是历史学家面临的一个难题,他们至今依旧未能达成共识,也因此在不断进行着思想的碰撞。
而这本有着将近80万字的大部头书籍,《法国大革命思想史》,就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梳理、评价和解读。书的作者是乔纳森·伊斯雷尔,一个研究启蒙运动的知名历史学家,为了写成这本书,他深挖了存档中极为详实地记录《议会档案》,并从旧报纸上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感。在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史学家雷颐推荐的书单中,这本书也赫然位列其中。
01 用“修正主义”解读法国大革命,是对是错?
在解读法国大革命的西方学术界,“修正主义”的观点起到了一定的主导地位。这个史学观把民主文化与一系列行为区分开来,并认为引发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也就是一开始的导火线,其实是思想方面的矛盾爆发。
但在乔纳森·伊斯雷尔看来,修正主义的观点很值得商榷,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缺乏说服力。乔纳森·伊斯雷尔觉得,经济、文化、思想都是这场大风暴的引爆点,正是由于启蒙运动对思想的启发,才有了后来这个大事件的出现。
而乔纳森·伊斯雷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入探讨和追根溯源,犹如一层一层剥开洋葱的表皮,让我们看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如何一一被点亮的。其独到的见解,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02 法国大革命的核心人物和事件:从人的权利到罗伯斯庇尔的观念
从《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这本书的副标题,不难看出罗伯斯庇尔这个人在法国大革命中重要地位。而在这个一波三折的事件中,罗伯斯庇尔的命运也仿佛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缩影。
罗伯斯庇尔早年,其实是个容易心软的律师,曾经因为一份判决书好几天吃不下饭。但在暴动中他打破了自己的惯例,开始觉得为了真正的自由,牺牲少部分人也是可以的。
这是罗伯斯庇尔转变的第一步,而走出这一步,其实罗伯斯庇尔坚定固守的原则已经彻底动摇,牺牲逐渐成为他眼中的正当性,从此无法回头,以至于当1793年吉伦特派被推翻,罗伯斯庇尔站上了“权力最上层”的位置时,他越发偏执暴戾,甚至会有“谁干扰这种牺牲,谁就是敌人”的疯狂想法。
罗伯斯庇尔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但其实,经历和他一样心路历程的并不仅仅有他一个人,只不过那个锅,他是背定了。罗伯斯庇尔的悲惨下场,或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他也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心软的少年,甚至可以说,他已经严酷到绝无仅有。
其实深究起来,法国大革命初期的众人,也是抱着满腔的热血,但越演越烈中,他们终究是没能控制住内心的野兽,而被野兽主宰了自己的心智。
通过对这一场向往自由的举动一针见血地解读,乔纳森·伊斯雷尔其实回答了一个很多人都困惑的疑问:为什么有的思想会走到自己的反面?这无疑是透过遥远的法国大革命,更值得每个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在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剧变中,如果只是以看客的眼光浮光掠影地看过,或许我们会惊,会叹,会不解,但当真正触及更深层面的问题,也许会有难以言说的触动。
坐在断头台前的妇女们一边打毛线一边数着掉下的头颅:“二十二、二十三……”,狄更斯写在《双城记》中的一幕,现在读来依然让人触目惊心。
法国大革命经历了血流成河的灾难,但在大众暴力盛行中,似乎未能真正带来口号中所说的“自由、平等、博爱”。而今在《法国大革命思想史》重新解读这个大事件,也许又会多出几分深思和感慨。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二):《法国大革命思想史》:大革命的社会史与思想史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三):从攻占巴士底狱到拿破仑崛起,法国大革命思想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四):法国大革命,你真的了解吗?
图丨文 逆光鱼
几年前,笔者驻足在卢浮宫的展馆内,面对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各式珍宝,内心无比震撼。而欧仁·德拉克罗瓦的那幅《自由引导人民》更是让笔者一见倾心,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从画作中我们看到了这么一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位女子右手高举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带领着各界民众一起反抗君主专制的波旁王朝,体现出人民群众为自由而战的决心,映射出艺术作品与当时的政治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和平的口号相呼应。那么,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翻开《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这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此图来源于网络|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发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无法简单的归因于某一个大因素,更多的是源于众多小因素的推动。一方面,向所有封建专制的国家一样,法国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和大量的既得利益。他们不纳税却拥有着全国2/3的土地、金钱和奴隶,他们什么都不做却享受着优裕的生活。而对于承受着沉重赋税的下层阶级的平民来说,实属意难平。统治阶级的剥削便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十八世纪后期,随着城市资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在推动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财富和阶级地位,他们急切想拥有与贵族阶层同等的特权。但统治阶层不可能轻易放弃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甚至想尽办法阻止资产阶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越演越烈,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另一个诱因。除此之外,由于封建统治阶层的腐败、对外战争的失利、致使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危机。为了度过难关,他们开始变本加厉的剥削平民阶层。不堪重负的平民不得不团结起来进行反抗。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与罗伯斯庇尔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思想先驱者卢梭,主张天赋自由、平等,他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们的理念被广泛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民众的觉醒意识,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正是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天主教会的批判,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大革命期间重要领袖罗伯斯庇尔也曾深受卢梭思想影响,对暴力和死刑持反对态度。在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罗伯斯庇尔的认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和众多革命者一样,他认为以牺牲一部分无辜者为代价来赢得一场"伟大"事业的胜利是值得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流了少量的血,获得了公众的自由。无疑,曾砍了几颗脑袋,但都是罪犯的脑袋。正是通过这次暴动,国民才获得了自由”,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思想变化导致在九月大屠杀中,群众和民兵冲进监狱,杀死了一千多名普通刑事犯。
|一场激进启蒙运动的产物
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发现从性质上和本质上来说,法国大革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革命,因为诸多启蒙思想环绕且能从中发掘对自身最有利的部分为己所用。从革命本身的结果看,它具有根本性和彻底性。对后世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都提供了养料。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社会与立宪原则奠基了现代政治世界。第一次持续尝试建立一种以人权为基础的现代性理念。追求“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概念深入人心。
丨结语
纵观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这场革命涉及到了所有阶级,并且在政治、思想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变革,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这场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让欧洲大地刮起了革命的浪潮。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发现尽管这是一场由资产阶级联合平民推翻封建制度开始的大革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在成功后却在代表各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之间出现了无法修补的裂痕,正如美国大选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方力量互相厮杀,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这是一场关于人的革命,却没有落实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概念,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失败的、不彻底的革命。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五):《法国大革命思想史》,一场激进启蒙运动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六):法国大革命背后的观念,是否存在绝对的正确
一
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18世纪为止,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作为西方世界三大革命,影响了世界进程的发展。英国光荣革命,是具有保守主义传统的变革,历来被认为是社会改良变革中,动荡度最小的,美国建国所确立的共和制度,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制度典范。
法国大革命就像是对整个资本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总结一般,从历史教科书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政府将王权和贵族的特权,全面清理出国家体制中,再到罗伯斯比尔的专制统治,从法王到革命派各路领袖,在断头台上命丧黄泉,一系列的剧变让人瞠目结舌,就像是由君主制,漫流的历史小溪突然暴涨成了洪水,歇斯底里的夹带着社会各阶层的愤怒之火,冲向了历史的闸门,开辟了历史进程的新的方向。
动员此的力量肯定不是一人,一事所左右的,背后肯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思念观念的发展。《法国大革命思想史》的作者乔纳森.伊斯雷尔,将大革命背后的思想脉络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史料与史识皆俱,宏大的历史观念和人物命运相结合,历史总是在螺旋进步,其中也乏龌龊之处,这是我们作为“道德动物”的所必然面对的悖论。
二
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产生,进行了审视的解释,按照内外因来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结果,孟德斯鸠、卢梭启蒙思想家,就人的权力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展开了思想本质上的飞跃。他们的理论无疑接续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关于人本主义的思考,并且将人本主义延伸到了一个体系性的思考,建立了一个关于人的权力的理念世界。
法国大革命发生之际,法王路易十六诸多君主一样,以旧观念来理解这场革命,其实这场革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阶层大变革。社会观念的先期变化,让法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交流变得空前活跃,年轻律师、文人和记者,报业的发展,让各类新思想能够更加通俗的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同时在社会的中上知识分子间,存在着各种沙龙、读书会,作者认为正是思想在社会各阶层的交流,为法国大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法国大革命中,能够站到历史顶点的绝非大知识分子、大贵族,因为他们与王权和贵族特权的联系过于紧密,在全面社会变革中,显然是不符合法国社会底层大多数民众,所需要的革命符号的。由此,丹东、马拉这类边缘性的,投机性的报业人就登上了大革命的舞台。
三
法国大革命,作为一种社会大变革的标志性事件,以后西欧各类社会大变动,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都能从法国大革命中找到影子,因为它包含了一切社会变革所必然经历的过程、要素以及吞噬其创造者的暴力。
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在以往的认知中,认为是有预谋的,可是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是偶然的,因为起初的群众是准备走向市政厅请愿的,不知怎么的,队伍就走向了巴士底狱方向,而丹东等年轻的社会有知阶层,在其中扮演了指向角色,不难理解,如同高速航行的船只,掌舵者的指尖就给出了方向。
巴士底狱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现场之后也被保护下来,成为大革命的胜地。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大革命中,各种宣传、各种艺术创作的作用非常明显,马拉在世前是一个相当激进的革命分子,在被刺死后,成为了革命殉道者,就像是耶稣的地位。
当罗伯斯庇尔实际控制了雅各宾俱乐部之后,他以马基雅维利式的权谋思想,进行了恐怖统治,很多大革命的发起者都上了断头台,其中就有你我耳熟能详的化学家拉瓦锡,罪名是因为他是法王的税务官。没有审判的断头台,以多数人名义的审判,展示了法国大革命在解放社会之余,具有破坏性的一面,理性崇拜的反面就是非理性的破坏。最终,罗伯斯庇尔经过了雾月政变后,被送上了断头台,就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凝望着你。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七):路易十六的鲁莽之举,葬送了自己,造福了世界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八):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遗产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九):《法国大革命思想史》丨女权运动的兴起及对后世的广泛影响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读后感(十):《法国大革命思想史》:攻占巴士底狱后,不同政治派系的大混战!
法国大革命,是影响近现代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
它的重要,在于它不只影响了法国的历史进程,更包含了现代共和主义、君主立宪制、民主制的轮廓,为后来发生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所有革命提供了养料。
包括近代中国史,很多事件和问题,都可以在法国大革命中找到影子。
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法国大革命历来都是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著作非常多。有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的,从阶级斗争角度分析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甚至从情感史角度研究的各类学术著作。
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重要历史学家,乔纳森·伊斯雷尔教授的这本大部头著作《法国大革命思想史》,是以革命思想为立足点,为读者展示了革命思想如何从18世纪的激进思潮中生发而出,又如何将革命的领导者分化成激烈冲突的阵营。
革命思想的起源与王权衰弱
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跟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原因是多重的,并非由一个大因素造成,而是源自众多小刺激的推动。
首先,最重要的,革命思想的起源。
这个大家都熟,源自十八世纪的蓬勃发展的启蒙运动。从伏尔泰、孟德斯鸠,到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在著述中提出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观念,向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提出挑战。
由此,形成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上,欧陆征战失利,法国丢掉了加拿大和印度大面积的殖民地,君主威望式微,且法国王室面临巨大的财政赤字。
国王路易十六被迫进行政治改革。这其中就包括,规劝占有大部分财富的特权精英们,放弃一些免税权和豁免权,为国家增收。
精英们让渡经济权益,同时也交换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地位,可以对王权的行使进行更直接的干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君主制。
也就是说,在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之前,旧制度已经开始崩塌,到1788年,王权已经被削弱到可能使法国变成一个贵族共和国的地步。
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5月,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召开三级会议。
所谓三级,是指当时法国社会的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则包括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农民。
受反贵族政治宣传的影响,第三等级代表在会议上强烈要求取消等级特权,全面改革会议模式,甚至以自己成立“国民议会”相抗。
摆在法国政府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平等,要么内战。
国王路易十六选择了调集军队,企图以强势手段迫使国民议会解散。这一消息激起了法国民众的愤怒,巴黎人民发动起义,于7月14日攻占了象征王权的巴士底狱,且革命的浪潮很快就波及法国全境。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由此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代表着法国大革命的开端。7月14日,迄今仍是法国的国庆日,而马赛民众向巴黎进军所唱的进行曲,迄今仍是法国的国歌。
但就像历史上的众多革命那样,革命的时候,大家团结在一起;而等到革命之后,革命阵营就分化为不同的政治派系,开始彼此之间的争权夺势。
革命后的派系之争
法国大革命之后,最先走向政治前台的是天文学家巴伊为首的君主立宪派,也称斐扬派。
他们领导的制宪议会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他们的财产。并于1789年8月26日通过著名的《人权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但立宪派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很久。
原因很有意思。在君主立宪制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君主,也就是我们那位国王路易十六,在1791年乔装出逃。
这就很尴尬了。君主立宪,连君主都表现出了不满,不惜以逃亡来抗争,这简直就是对这种制度的巨大侮辱。
虽然这次出逃失败,但严重动摇了立宪派的统治。部分激进领袖和民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
1792年8月10日,巴黎民众再次发动起义,推翻了立宪派的统治,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将国王、王后送上了断头台。
这次取得政权的,是吉伦特派。
吉伦特派的主要代表是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人士,他们由于无法控制飞涨的物价,继续引起人民的不满。
于是,不到一年,1793年5月31日,巴黎人民于发动第三次起义,又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
起义的领导群体,是代表小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的山岳派。
山岳派取得政权后,平定了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起的武装叛乱,并且颁布3个土地法令,使大批农民得到土地。
但是,他们也实行严厉的暴力政治,把大量的僧侣、贵族、保王党人和吉伦特党人处死。许多著名的革命发起者,如拉法耶特被迫出逃国外,托马斯·潘恩被捕入狱。
山岳派的统治也被称为“雅各宾派专政”,其中最著名的独裁人物,就是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使得雅各宾内部逐渐开始了激烈的斗争,人民也开始反对恐怖政策。
1794年7月27日,由反罗伯斯庇尔独裁的力量组成的热月党人,再次发动“热月政变”,推翻罗伯斯庇尔,并将他斩首。
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差不多算是结束了。
结语
可以看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几年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反抗暴政的革命,最终演变成一场暴力运动。
正如一位历史观察家所说:大革命既然自诩为人民发声,就已经没有办法反过来控制人民了。
当然,这并不能否定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有的成果与经验,问题与困境,追寻与摸索,都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