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是一本由半山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一):独处
如果你独处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相信你能读懂这本书
从娃上幼儿园后,白天独处了三年左右了,经常一个人去河边看风景,看这本书很多地方共鸣
迷茫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仿佛就突然通透了,人生到了一个新阶段,或许你会觉得有这么神奇吗。对于我,那是有
如果你从没爱上独处,你可能会觉得这本书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二):《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文字感受:
此书的文字是那清澈见底的溪水,水里还有鱼的那种,让人看着,不舍得离开,是柔软的草,是夜空中的星辰,是森林里平静的湖水,是修复心灵的薄荷糖,我在情绪不好或者激动的时候,让我安静下来的文字。 我也读其他心灵文字,感受就两种,一,痛。文字写的象把刀,刺伤你心,刺疼你的痛。二,象流星。读时认可,但只在心里刷的一秒,落不下痕迹,不会多看一遍。 而此书文字温柔宁静,干净通透。无论你身处何种地位,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无论你多么强大还是多么自卑,他的文字,总帮你披上温暖的外衣,给你勇敢的力量和清醒的智慧提醒,我确信,没有不喜欢读它的人,只有不敢面对自己的人。 感谢作者半山先生,感恩遇见这本书,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三):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初识半山,源于“心探索”电子杂志中的语录分享,因对“半山文集”作者名感到好奇而主动搜索并关注公众号。
昨天一口气读完《半山文集》,脑海中会陆续呈现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对自具圆满的追逐,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翁对理想与艺术的追求,《卢梭忏悔录》中的一颗敏感多情赤诚热爱大自然的心…
阅读过程中某些时候会与自己遇见或重逢,会看到可爱和脆弱,会看到徘徊的放下和放不下,会看到与大自然纯粹的融合,会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又一直在成熟却还不想太熟透,会看到享受孤独但梦里尚有对爱的期求…
还有些其他感动自己的小诗句未收集到此文集中,略感小小的遗憾.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四):书评
此书的文字是那清澈见底的溪水,水里还有鱼的那种,让人看着,不舍得离开,是柔软的草,是夜空中的星辰,是森林里平静的湖水,是修复心灵的薄荷糖,我在负情绪来临的时候,让我安静下来的一本书。
我也读其他心灵文字,感受就两种,一,痛。文字写的象把刀,刺伤你心,刺疼你的痛。二,象流星。读时认可,但只在心里刷的一秒,落不下痕迹,不会多看一遍。
而此书文字平和宁静,干净通透。无论你身处何种地位,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无论你多么强大还是多么自卑,他的文字,总帮你披上快乐的外衣,给你勇敢的力量和清醒的智慧提醒,让你去解读自己,我确信,没有不喜欢读它的人,只有不敢面对自己的人。
感谢作者半山先生,感恩遇见这本书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五):一切道理皆从自然中去寻找
纷繁的都市生活中,碎片化信息总是铺面而来得猝不及防,可我能静下心读得书并不多。经典古籍,于我而言有些晦涩;市面上的散文禅学,与平凡庸人的烟火生活而言,有些疏离感。于是乎,道理终究是别人的道理,而生活却依旧如迷雾行舟,沉沉浮浮。以为,开悟终须有慧根之人;以为,直击人心的终须精才绝艳;以为,瓦尔登湖终究是遥不可及。
直到,有一天看到半山先生的文,只是朴实的、淡淡的,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急不徐地流进心里。芸芸众生的河流里,每个人只是一粒沙,在泥沙中夹裹着滚滚向前。而半山先生的文,如一股清流,轻轻的洗涤这尘世的泥浆,温柔的还生命最初的面貌,好欣欣然地还给这天地,生命的强大就是这样的波澜不惊。
半山先生推崇的是” 文学其实只有大自然这一本神圣的原著,其它的皆是赝品。 ” 一切道理皆从自然中去寻找。 “大自然里没有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就真的没有。 ” 细细品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人从万物中来,遵循的是万物的道理,何必无端生出冗余的词汇庸人自扰。人生其实就两件事,一件是与自己对话,一件是回到自然秩序中,与自然建立联系。学会向自然学习,才是生命的真相。如此而来,拍落流行语那些语焉不详的标签,抖掉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尘土,人间密密麻麻的道理都变得豁然开朗。所有有关美好的触觉全部被打开,而不够美好的,学会坦然接受却不在心里驻留,因为,心是留给更广阔的大自然,留给自己的归途。
半山先生的文还完美的诠释了强大二字。不是成功学,不是遗世独立,不是剑拔弩张,不是痛哭流涕的反省,而是坦然的接纳自己,学习向内生长的力量。世间最强大的道理,不是那些人云亦云的概念,而是常识。原来,所有的强大,都敌不过一个愿意向内照见自己的人,愿意保持澄明的人。
看过的书中,唯有半山先生的文,完成了向普通大众教授了”涤除玄览“的境界如何去践行,也唯有读半山先生的文,象是读一个老朋友的书信,是万千灯火中,真真切切懂我的那个人;是未曾及却无限企望的人生;是不需见,却永远能感受到温暖的那个人。
因为,那是光。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六):有依赖,就不会有爱
2017 年春天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半山的文字,那会儿我和许多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年轻人一样,瞎忙。我当时觉得写得还好,就关注了他的微博,关注一个人很简单,轻轻一点嘛, 我关注了很多人。
几个月后,我离开北京去深圳,和互不相识的人同住在青年公寓里。孤独说来就来……我偶尔会刷刷微博,看到半山分享的木心、米兰·昆德拉、亦舒等人的文字,偶尔也会看到他写的自己的感悟,配上一些走心的图片,确实能给心烦意乱的人带来属于哲学的慰藉。看够了深圳那儿的海,第二年的春天我又去了北京,工作顺利,
状态很好。那时我再读半山的博文就是另一种心情,可以有耐心去好好品读他话中的深意,而不是焦躁不安地只想快速寻觅到一些鸡汤填充自己空虚寂寞的心灵。他开始只写自己的感悟了,只是,你来或不来他都在那里,以“我手写我心”,不回复疑问,也不做商业广告。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博主跟其他一些大 V 不一样了,干净的个人空间,纯粹的文字,不在意得失……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大号,那我一定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半山是个夜猫子。半夜了,大多数人都睡了,他还在更新微博, 仿佛他只是写给自己看的。
后来我想,我那么喜欢他的文字,我做了策划编辑,为什么不约他写一本书呢?于是我就跟他发私信,原来他一点都没我想象中的那样高冷,而是一个温和、智慧的人,是一个不在意销量、不迎合读者、只想用心表达的人。相比之下,我心里想着怎么把书做好, 多卖俩钱儿。我曾建议他参考时下流行的文风、笔调,被他断然拒绝,他说他只做自己,不学别人的文风,不写别人的文字,不管销量怎么样。我以为他很固执、自大,后来他说自己的文笔还欠缺,需要改、需要提升,担心自己对不起读者,虚心听取我和我的编辑同事提出的意见。我明白,原来那不是自大,他只是在为喜欢自己的读者负责, 市场在他眼里,几乎可以忽略掉,而我这个把利益看得太重的人是很容易误解的。最后,作者配合编辑,成了编辑配合作者。
他写得很慢,分不出心来发博文,就把微博交给我代理。我接过来,很激动,也很小心,每天整理他的文章,发布动态。其间有很多平台、个人发私信给他,我时常感到自己多么幸运,能被回复。半山交稿后,我归还了微博,顿时轻松了,像半山那样每天发博文, 真的太累了。我借助他的微博比许多人都跟他的心走得更近,他也在观察我,让我和自己的心也走得更近。他不会像一个导师一样去开导这个、那个,也不会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的商业合作请求。
我突然明白,这就是一个智者的做法,智者只是点出方向,教人们自己去领悟,而不是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伟大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教人们不要变成另一个人的思想的奴隶,他告诉人们:“有依赖,就不会有爱。”所以,我认为半山不想把自己塑造成受众人喜爱、追捧的大 V、偶像,也不想有人因为迷信他的文字而迷失自我, 那样即使对方取得的进步再大,他也不会很高兴。我没有问过半山, 他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有一次我给他看克里希那穆提解散世界明星社时的发言,他表现得非常欣慰,就像读到了知己的来信一样。
我现在把他当朋友,不再把自己当成他的粉丝,谢谢半山,他教会我——追求思想上的独立。
半山没找他的有名气的朋友写序言,他需要一个真诚的读者表露真实的想法,这样很好。我有幸先读完了,不论你是否曾是他的粉丝,智者的心声,更需要的是去碰撞,而不是去遵从。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七):《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伴一生》有感
我终于明白,我会一直孤独。
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完整纯粹地托付给另一个人。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一种勇敢,更是一种幸福。
《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伴一生》,或者说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之前说的聊得来,到后来说的对我好,而如今,我大概会说,
首先是善良,情绪稳定。是人性的善良。至少没那么重的戾气,没那么极端,至少我的命在他那里,是肉眼可见的安全。他极度生气的状态不会让我觉得害怕,可怕。情绪稳定,不会莫名其妙,无缘无故,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其次,他不需要特别能说。
现在这个世界,能说会道的人让我觉得虚伪。我现在喜欢那种语言表达笨拙的人。大概是自己也从过去的滔滔不绝变得口齿不清了。真诚不需要太多语言,语言的每一个折叠之处,隐藏着虚伪。老舍先生说,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再者是相处舒服,轻松,能让我做自己。
何谓相处舒服,大概就是绝对占有,相对自由。不是你喜欢酒,我喜欢茶,我就得也喝酒,你也得喝茶。而是我喜欢早睡早起,你习惯晚睡晚起,但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一起轻松做一些事。比如在午后发呆,在黄昏时散步,在饭后看书看电影……
舒服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习惯,癖好,给对方空间,远近适宜。我尊重,但一切须是积极的有益的习惯。比如少熬夜,比如按时吃饭。在同一高度的精神上求同存异。不同高度的异只会带来稀碎的破灭和无尽的错乱无奈。
相处的过程,你是你,我还是我。不同的是,能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对方的影子,对方就像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到自己在变好,在精彩绽放。不仅仅是彼此凝视,更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
而轻松,则是别相互嫌弃,指责抱怨,咄咄逼人,无形中给对方一种压迫感。不会的不擅长的,给时间去学习去进步去变好。不冷暴力,好好说话,认真沟通,有所回应。不想争吵,也讨厌自己歇斯底里。争吵就是争执,争一个对错。对于自己与对方而言,无论是谁赢了,本质上都是输。气头上的话就像一把利刃,在愤怒中脱口而出,把对方伤得心血直喷。所以如果可能,在分歧发生的时候,别冲动,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如果不能,文字大概可以做好青鸟的工作。有时候会想,要和对方开一个公共文字账户,那些未说出口的小心思,小想法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被知晓。在有分歧时,也可以把想法留下,知道彼此真正所想,误会矛盾该会少很多。
最后大概是想到这个人,会笑吧。小公主说,要找一个让你想和他说话的人。在和他说话时,不自觉会笑的。见到他,是溢于言表的开心。笑里有阳光,眼里有星星,脑袋里有花开。
好难。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八):遇见美好
作者 | 微信公众号·围炉轩主
人生是不断遇见的过程,每次遇见的美好都令我心生欢喜。
因为机缘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半山”。被文字及文字中透出的深刻和空灵感动,遂关注了公众号,到现在大概有一年光景了,前几天,主人建群,便毫不犹豫地跟进了。
美好的花儿半山,听名字,眼前便恍若出现一位从滚滚烟尘中手握拂尘款款而来的智者,仙风道骨模样。“半”字蕴含着古风,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偷得浮生半日闲,大凡与“半”相关,就透出一种温润祥和之气,哪怕“半途而废”,也有踏上征程的勇气和及时止损的智慧在里面。
我猜想,半山应是经历了浓艳尘嚣,世事纷纭,灯红酒绿,势利繁华,忽一日,对酌穹苍,揽镜自观,原来一切不过尔尔,细思更恐,于是顺势一杯薄酒洒向长空,从滚滚红尘中脱身而出。于晴日,寻得一清幽所在,手搭前额,看着生于远岫的彩霞,追逐回流的阳光,蝉噪愈静的丛林,鸟鸣更幽的青山,不忍去而安处。然后,平地建房,种树修篱,遂成一世外桃源,我想,既如此,茅屋也好,竹室也罢,我便自作主张称其为“半山堂”吧!
以后,半山之语便在与自然的碰撞中汩汩流出,平实而深邃,旷达而细腻,纯粹而丰盈,如朝露般晶莹,似晚霞般绚烂。
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
一个孤独而自由的灵魂在与自然相拥后,交汇出《半山文集》。
美好的花和书如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何等惬意!
待侠情一往,云可赠人,好不难得!
寻着《半山文集》中透出的智慧灵性之光,一群爱好自然,寻找真善美的读者走进了半山会客厅,他们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一场灵魂之约,一踏进厅堂,便不顾一切的畅所欲言,所有的苦闷,犹豫,彷徨,迷惘,更新,成长一股脑地倾泻出来,其实,人们都有倾诉的欲望,不说,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听者,而在这里,一个心灵与多个心灵相通,彼此寻觅,彼此温暖。
我坐在厅堂一隅,看着这热闹场面,心生暖意,倾诉,是这许多有趣灵魂在寂静中敲出的禅音。
我喜欢文学,从开蒙之初,图画本的《东周列国志》到后来大部头的中外名著,我乘书籍扁舟徜徉在文学长河,邂逅古之文豪先贤,他们忽在云之端,吸引我抬头仰望,希望在有限中看到辽阔;他们忽在身之畔,轻轻牵我的手,同行可以是一种遐想,渴盼在飘渺中感觉厚重!
我走在喜爱文学的路上,遇见了喜爱的人,发现了更多的美好,发现了全新的自己,我应该感恩的!
然乍见之欢易,久处不厌难,先前,因为热爱书法,进了一个书法交流群,初衷无非是想与同好者就共同热爱之事探讨,交流,学习,窃以为,以书法之浓郁厚重作为载体连接在一起的人,自应该有大气象。然,不过数日,我便狼狈地遁逃了。都说文人相轻,匠人相忌,在那里我是着实领教了。批评,嘲讽之声不绝于耳,满屏充斥着恶声,隔着屏幕都能呛死人的戾气,以我的修为实难适应,更奢谈心无旁骛。潜心观察数日后,叹息而退。于是难得一次的以文化为由的网络盛宴,我主动提前退席了。
书法我依然热爱,但所谓的书法爱好者的聚会我却敬而远之。
或许,如果时间转换一下顺序,后进书法交流群,应该是另一番光景吧!谁知道呢!
现在,我只是希望这次的遇见能美好下去!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九):山居生活不为人知的一面:你所羡慕的诗和远方,都藏在内心深处
不知何时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充满文艺气息的句子在各个平台开始迅速蹿红。于是,有人开始羡慕悠闲的田园生活、有人辞职理由上写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山居六年,曾在多家知名企业担任过高管、亦曾多次创业的半山,在《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中告诉读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种心境,不同的人面对峨眉山的同一棵树都能生出不同的心境,唯有回归本心,活在当下,才能看到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
接纳自我
半山的文字很随性,看似漫不经心的记载,却又有根主线紧紧牵引住主题。《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既有山居感悟,也有生活记录,乍看之下不相关的小篇章,却紧紧围绕着生活可以选择,接纳自我这一主题展开。
所谓的接纳自我,半山的看法和他人有所不同。他认为的接纳自我是在年轻时尽可能多方面的体验人生,家长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套去限制孩子的尝试。颇有一种“吃过亏”的孩子才能在慢慢成长中更好接纳不完美自己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不足,有的人能够坦然面对,有的人却又觉得无法直视,因而半山所认同的接纳自我就变得尤为重要。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更加聪明,也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神经元得到多元化刺激能更好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试错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体验过更多的可能,获得多元化的认知,才能更全面的看待与自己的不足。
独立思考
我们所处于的每一段人际关系,实质是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而这又会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认清自身的人,努力改进,朝着目标前行;未认清自身的人,陷于埋怨他人的困境中不自知。想要认清并接纳自身的状态,半山提示我们要做到独立思考。
圣人和智者,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形成了超乎常人的、更高级、更智慧和更神圣的理解和看法。受到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圣人和智者并不常有,但从半山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圣人和智者看问题是跳出原有的框架进行思考,从而摆脱局限性。
人生的每个阶段会引发不同的思考与领悟,于我自己而言,成为妈妈真正促使我独立思考。育儿知识的吸收与亲子相处中出现的问题,慢慢促使我去思考育儿理念背后的原理,进而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些微不足道的经验也让我知道,发现问题是需要我们独立思考,不仅仅从自身出发,更要跳出局限自己的框架,尝试多维度的思考。
回归当下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享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糟蹋生活吗?当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年赚得上万英镑,娶个漂亮妻子,这就是成功吗?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要对社会尽到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犹太人亚拉伯罕的经历让毛姆在经典名著《月亮与六便士》中写下对成功发出的感慨。如同忙与闲只是一种生活形式,没有好坏之分一样。所谓的忙与闲,只是给他人的一种感觉或状态,只要你是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闲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归为一种享受。
憧憬着诗和远方,我们更加容易心浮气躁或看到生活中的不如意,半山对此建议我们以诗和远方的心境,回归到当下的生活。我们憧憬诗和远方在于喜欢或羡慕那种状态,但当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才华与精力都能不请自来”,这样的状态也促使我们更好的享受当下生活,找到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整本书读下来非常轻松,字里行间透着平静的感觉,但当你放下书仔细回味,却会发现那些篇幅短小的章节可以促动你内心的某处柔软,引领你思考人生。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十):乐山乐水,自在半山此文集
【原创】文/捷Jesse
初拾此书,看到书名《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原以为是鸡汤尔尔,但直觉告诉我必不是如此武断的结论。书封面的左上角映入眼帘的是“半山文集”四个字,问了编辑朋友,方知是时下金句频出的“半山先生”所创的文集。
半山何许人也?他非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毕竟他未有叱咤风云、封官拜相;他也非清代僧人徐在柯,喜好游览、留下画录,成为水山意境的写意者;他乃是当下事业成功时,激流勇退,半山独居,潜心读书著作的“半山先生”。
“人想要寻找自我,最先遇见的就是孤独”“比互相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不理解的地方去发现彼此的尊重”“每个人都还藏着一个干干净净的自己,遇见了便会落泪”“现在才知道,一路走来的风尘是拍不掉的,你得像蚌一样,把砂粒变成珍珠”…这是半山先生文字中的“真”。
思辨与文采,实力与担当,低调与奢华,也许正是半山先生的通透。这本《半山文集》共有五个篇章近70篇文稿,不似普通的网文般快节奏,更多的是沉淀。字里行间不跟风、不追风、不简单,有的是真正的自我想法,可称得上网络的一股文字清流。
人生是一场修行
何为修行,应指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这份修行不关乎修养,而在于智慧;不在于外界的评判,而在于快乐的心境。
修行是对习惯的打磨,不仅包括行为习惯,还有内心习惯。修行的目的是让自己的习惯更能符合天地间的秩序,接近自然而然。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怎样做事,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与自己相处。好的习惯更是智慧的承载,是和谐秩序的体现。
修行,它并不高深。它修的是存在,是把不自然的存在,修正为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最初修的是心性,等心性修平静了,便自然地走向了灵性,那是融通万物的灵性。它并不高深,而是从平淡的日子中找出幸福感。
由此可见,人生其实就是伴着修行在不断地前进过程中。当我们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选择了面对,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会放下,会渐渐感受到生命的干净和纯粹。一旦我们面对并理解了事物,再次遇见时便不再成为困扰,而是轻松地去处理,进而达到“通达”的境界。
比如,人们在某种前提条件和氛围下,可能作出一些真情实感的承诺,后来因为心境的变化,某些“承诺”消失了。这种事情其实既正常,又不正常。正常并非当时不当真,而是事后再“当真”;不正常,无非是个人诚信,看清人性罢了。如此,那些“风中的承诺”也就释然。
随着人生经历、阅历的深入,正常人都能够从生活之中一桩一件地去理解自己,从中发现世俗带给自己的种种偏见,解除人生的种种困惑,逐渐抵达豁达的境界。“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这才是人生对“我”的修行吧。
人生离不开冬藏
古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或许多数人都喜欢春天的萌生、夏天的滋长、秋天的收获,唯独不喜欢冬天的冷寂。然而四季的丰富其实并不在于“秋收”,而在于“冬藏”。“藏”本身是种幸福,它决定着明天,决定着人生修行的方向。
“冬藏”的说法,着实是比较有魔力的。人们的想象力都包涵在其中,又有智慧在当中孕育,它有着事物高潮之后的平静,更有着承前启后的力量,那是凝结流动的美感。《周易》有“元亨利贞”的提法,而“冬藏”就是一种“贞下起元”的基础。
人们常说:爱回忆,是人开始衰老的标志。人们害怕自己老去,也许是未能品味“老”的好处,就像年轻时不懂得“年轻”的好处一般。人生的前半段,我们拼命去经历死磕,遇到困难时才拿出几秒来自我反省,然后再拿出不知悔改的自己前行,欢天喜地过完下半生。
其实,把“冬藏”放入人生,“藏”的是自己的经历,是人生的丰富,还是迎接新岁月的新思路。《论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中年时人已基本定型,那么你为何不选择用更好的状态去演绎未知的精彩?
人们说到了中年,应该学会看透不说透。的确,沉默是种智慧,是种对生活的尊重,尤其是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事物面前,文字始终会变得贫乏。沉默也是一种“冬藏”,是静水流深,是对生活的一份优质选择。
人生做最美当下
孔子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种心境,回归本心,活在当下,才能看到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我们在修行的当下,要做最美的自己,仍然需要修习智慧。
看见:那是见细节,见整体,见联系。学会看见,就是要尽量运用完整的视角看待事物,以不带观点的纯粹观察来看世界。一种“看见”即是一种解放,是打破局限的智慧,是融入自然的智慧。
镜子:那是人际之间、物我之间的投射。人所喜欢的对象,投射出一个值得喜欢的自己;人所厌恶的对象,投射出一个让人厌恶的自己。人生智慧的精髓,不在于怎样去认识事物,更在于人怎样去领悟与事物在一起的“人”。
独立:学会认识孤独、享受孤独感。任何人都应该是个独立的整体,但多数人感受不到。人们不断向外求得心安,却越发得不心安。其实,早有智者提出“莫向外求”的观点,那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存在感,而不是从别人的认同中找存在感。
独立有三重境界:生活上的独立,那是生命的基础,可以养活自我;精神上的独立,那是不依赖别人就能找到愉悦自己的快感;灵魂上的独立,则是“无我”状态,是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那将达到最大的独立。
半山先生有段关于智慧的话,值得品味:生活建立在独立之上;做事建立在兴趣之上;思考建立在自由的视角之上;领悟建立在经历之上;修养建立在真实之上;关系建立在尊重之上;幸福建立在细节之上;财富建立在内在的丰富之上;智慧建立在以上这些之上。
面对生活,我们要有“每天都是新的一天”的智慧。这要求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其中存在的无限的感觉,找到归宿的感觉。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是还生命最大的自由。过去的被领悟,现在的被感知,将来的生有去处,心有归途,这才是半山先生传递给我们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