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细读明朝三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细读明朝三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7 04:4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细读明朝三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细读明朝三百年》是一本由张嵚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读明朝三百年》读后感(一):别用异样的眼光看明朝

高晓松曾经在其谈话栏目中,说大明三百年,一无名君,二无名相,三无名君,整个一个大明王朝就成了一个“三无”王朝,再加上反应明朝的影视剧,反应的都是明朝历史中的黑暗面—怪癖满满的皇帝,滥杀无辜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严密监视等等。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透析明代政治运作和中国帝制时代文化本质的经典范本,读完给人一种整个明朝处在僵化中,与世界脱节的感觉。

作为元与清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间,被人们认为具有正统性的王朝,明朝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疑问和不甘心。公元1500年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殖民者绕开大陆强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海上殖民拓展,世界在广泛的联系之中逐渐成为成为一体,海洋不再是阻隔知识交流的铁幕,中西方之间的知识交流,中国文明的独特经验也为西方启蒙运动所借鉴。然而在三个世纪之内,贯穿于整个明代的世界文明竞争中,明代重复了中国历代王朝所固有的历史周期律的特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王朝治乱循环中的一个。

明朝是特殊的,它无法摆脱元代文化制度的影响,又是普遍的,中国历代王朝遇到的边地兵患、贪污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几乎一切灭亡国家的因素,它都具备。

《细读明朝三百年》,解开了我们对明代历史的一个个疑问,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我们明白在情绪化的黑与白之间,有着大量真实的灰度。

开国困难,前所未有

中国历史中,没有哪一个朝代开国如明代一样的艰难,元朝九十五年的统治无疑是十分失败的,天灾人祸,元末农民战争百万人级别的城防战,空前绝后,与明代一样开国惨,恐怕也只有上个千年的两汉了。

面对不利局面,朱元璋充分行使国家权力,大搞水利建设和移民,稳定了粮食生产,同时改变了元代以来的佃户制度和匠籍制度,给予基层劳动人民一定的自由,同时朱元璋铁腕反腐,清人在《明史》中也是高度赞扬:吏治澄清百余年。

衰退与挽救

北部边患始终威胁着大明,土木堡之变是瓦剌和大明之间实力,最为直接的较量,瓦剌通过“黑市”购买火器以自强,“黑市”是宦官与地方腐败官员所经营的。

明代兵工实行多头管理,各方插手,多方损耗,本意是钳制,却造成了浪费和扯皮,最后就成了各部门不顾全局的意气之争,吵到皇帝那里,就直接搁置下来,武器装备越来越陈旧。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沦为俘虏,朝中大乱,召开会议商讨对策,群臣嚎哭不止,此时王振的心腹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出来呵斥,河州人士给事中王竑拉住马顺头发一顿猛揍,甚至咬下了其脸部的一块肉,马顺随即被群臣殴死。王竑在北京保卫战中辅佐于谦,之后也是颇有政绩。

其实整个大明王朝绝不缺乏,王竑这样的能臣义士,可是在制度的缺陷与自我封闭面前,还是没有走出历史的大幕,《细读明朝三百年》,其中的人或事都给人以无限的思索和启迪。

  《细读明朝三百年》读后感(二):《细读明朝三百年》熬夜也要读完的好书

  明朝真的是一个奇葩的王朝,这个王朝拥有很多的标签,万国来朝的王朝,皇帝公开养特务的王朝。更是一个妖孽的王朝,还是一个靠改革续命的王朝。 在这个奇葩的王朝存续300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跟着作者张嵚一起来看一看。 张嵚山东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就酷爱历史,在2009年起就专注于历史类文章的创作,在百家讲坛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万字以上。他还长期担任尼山书院的客座主讲,举行讲座数十场。 本书一共分为4个章节,第1个章节讲述了开元盛世气象。第2章讲述了懈怠衰退。第3章标题为短暂中心。第4章大厦倾覆。 短短四章讲述了从开元到倾覆,这个300年的王朝里,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在第1章的第4篇讲述了朱棣的弟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个宝物,这个宝物是什么呢? 这就是《普济方》了,也许有人要问《普济方》是什么呢?我们这么早来说吧,如果说永乐大帝朱棣,一生最大的文化成就是编撰了《永乐大典》,那么这位皇帝的弟弟这本《普济方》就是中医版的《永乐大典》,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横空出世之前,它就是中国药剂学的巨无霸的存在。 紧接着这位王爷又出了一本《救荒本草》,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每一种植物的性能分类,到了近代这部宝典风靡西方世界,美国的《科学史导论》称它为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学著作。 关于明朝的书也看过不少,还是第1次知道,原来永乐大帝还有这样一位在医学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兄弟。 在第3章里讲述了一个红遍欧洲的明朝王子,他是居住在河南怀庆符郑藩恭王的世子,他为何会红遍欧洲呢?因为他创造了12平均律,这个十二平均律,在他死后不久被传教士带到了欧洲,轰动了欧洲的音乐界。 这种全新的乐制,不但解决了音乐界的千年难题,还为音乐创作解开了锁链,德国音乐家巴赫正式根据12平均律定音,造出了世界第1架钢琴,之后欧洲近代90%以上的新乐器都是以12平均律定音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位叫朱载堉的明代皇子,可以说是近代西方音乐的奠基者。 12平均律不光在音乐界,在西方科学界的影响力也意义深远,他推动了近代欧洲天文学物理等领域飞速的发展,被冠以“对世界有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称号。 在第4章里讲到了一位被清朝故意从历史中抹去的人,这人就是明末军事强人袁可立。 以《明实录》等资料统计,袁可立担任登莱巡抚期间,与后金前后交手了7次,每一次都以完胜告终。 在袁可立身后300年历史中,清朝统治者对这段曾经的败仗讳莫如深,难怪清朝统治者要从历史中把它给抹杀了,知道辛亥革命之后那些被埋没的历史材料才陆续重见天日,让后人重新认识了这位铁骨铮铮的大才。 20世纪末,历史爱好者对于明朝的认识来源,除了书本里的记载,基本来自武侠小说或影视。 所以谈起明朝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和太监东厂联系在一起,后来随着各种网络小说的兴起,明朝为背景的小说逐渐增多,才慢慢开始,亏得冰山一角。 后来,又有个作者以诙谐的语调,重新书写了明朝,那套书让我们自以为很了解了明朝,看完这本《细读明朝300年》又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明朝。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怎么还没够呢?对,还没够,明朝依然有许多有趣值得琢磨的历史,有太多需要被深挖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还没有被好好的写出来。 细读明朝永远都没有够的时候。

  《细读明朝三百年》读后感(三):看影视学历史?别天真,服务于剧情的史实能信多少?

  20世纪末,历史爱好者对于明朝认识来源,除了书本里的记载,基本来自武侠小说或影视剧。所以谈起明朝,当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和“太监”“腐败”“东厂”联系一起。——张嵚《细读明朝三百年》

近年来古装热、仙侠热盛行,越来越多此类型的小说被搬上银屏,但是服务于剧情的史实却有可能被改动,这就导致许多人对于明朝的认识存在片面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史大V、多篇爆款文章作者张嵚在新作《细读明朝三百年》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幽默风趣的文字,为读者还原一段真实的明朝概况。

那些被误解的真相

1、“蟋蟀天子”明宣宗

《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篇章通过对宣德年间成名一家遭遇的描写,揭露官贪吏虐的社会现实。《促织》的广为流传让人们对明宣宗的直观印象是玩物丧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嵚在《细读明朝三百年》中为读者还原出优秀政治家明宣宗。

对于许多帝王都喜欢的微服私访,明宣宗特别低调,他着便服出行,与沿途耕地的老农聊家常,听到老农抱怨生活艰辛和劳役繁重,回宫后立马办公,出台各种惠民政策,使得“民气渐舒”。施行仁政的同时,明宣宗也对官场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他的管理下,明朝的国力日益强盛,手工业也迅猛发展,为明朝此后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郑和海图之谜

说到航海史,郑和下西洋是绕不开的话题。学生时代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得知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但关于航海结晶的《郑和海图》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件瑰宝只能在《武备志》中看到相关图纸目录,现在已找不到踪迹,近几十年里,众多人都认为是刘大夏烧毁。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细读明朝三百年》为读者阐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成化年间有太监错多明宪宗学郑和下西洋,刘大夏认为此举太费钱,于是将海图藏起来,并对上司项忠说“海图虽然有,还不如烧了。”说归说,刘大夏是否真烧了当时未可知。从当时的《大明律》及刘大夏去世几十年后问世的《武备志》中关于海图的记载推断,刘大夏只是以一句气话和非暴力不合作阻止了一场烧钱悲剧。

这些被误解的真相就像现在的大V,总有人津津乐道。明朝的大V到底有多少,又有多厉害呢?

不可不提的强人

1、文武全才唐顺之

谭松韵、任嘉伦主演的电视剧《锦衣之下》背景是嘉靖年间,剧情有一段就涉及到抗击倭寇。提到倭寇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戚继光,你知道戚继光的师傅是谁吗?

唐顺之不仅是戚继光的师傅,也是王阳明心学第三代传人,他和戚继光的师徒情全因勇敢直言谏。

劝说嘉靖帝不要沉迷炼丹修道的唐顺之罢官回家后,刻苦修身,将自己所学武技与选兵练将的等各类学问编写进《武编》。隐居的唐顺之并非不问世事,爱国的他密切关注着抗倭战争,为浙直总督胡宗宪提供的计策顺利分化了两大倭寇头子。出山后的唐顺之以卓越的眼光发现了戚继光,并将一身所学传授给戚继光,教出了名满华夏的战神。

2、执着中医的文艺王爷

提到王爷、世子之类人物,大多数人印象中都会联想到光鲜亮丽、锦衣玉食等词语,朱棣的弟弟在经过旋涡浮沉后,为中医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

文艺王爷不仅诗词文章样样拿手,在字画上也有所造诣。这位王爷本过着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却在28岁时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直接后果就是被发配到烟瘴之地的云南。一场疾病让朱橚见识到了百姓悲惨的医疗状况,善良的他决定编写一本收录各种常见病症和最简单治疗办法的书籍。不到两年的时间《袖珍方》问世,在明朝引起小轰动。

深知一本《袖珍方》不能解决问题的,一心扑在编书上。朱棣登基后,汇聚心血的《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相继问世,为后世的中医学者研究提供了方向。

3、奇葩王子成科学巨匠

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郑藩恭王的世子朱载因出众的科学头脑狂吸一批欧洲铁粉。

朱载堉15岁时,父亲遭人诬陷被抓去凤阳囚禁,他在王府外修了个土室居住,意思明确的告诉皇室——我爹一天不回来,我就一直居住在土室。也就是在这时起,他发现了科学的趣味。朱载堉的科学成就涵盖了天文、数学两方面,而凭借着登峰造极的数学能力,喜爱音律的他发明出了十二平均律,为音乐家的创作和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十二平均律被传教士带到欧洲后迅速轰动欧洲音乐节,其中所蕴藏的数学理论,更是对欧洲科学家的头脑风暴起到了助推作用。20世纪末一系列中美元首互访的活动中,朱更被高度评价为“对世界有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这些大V取得的成就,在于找到了困境中引人向上的一面。明王朝又有哪些事情成为了硬币的阴暗面呢?

凡事皆有两面性

1、成也败也驿路

《风云之雄霸天下》里江湖术士对雄霸的批语是“成也风云,败也风云”。《细读明朝三百年》则提到,明朝是兴也驿路,亡也驿路。

本着恢复国民经济的初衷,朱元璋想到了修建连通大江南北驿路网络,在朱元璋强大修路的决心的支持下,驿路建设的成果很快显现,不到30的时间里,曾经一片废墟的明王朝造就了国富民强的盛世。修建好基本的管理制度也接着确定:只有手持信物才能免费使用信物。

到了嘉靖年间制度开始变质,朝廷发放的信物开始可以私用,摊在百姓身上钱财逐渐增多,最终导致了民变。

2、有功有过的徐有贞

历朝历代的事件中,最让世人痛恨的莫过于奸臣,而害死大英雄的无耻小人徐有贞,却凭借着过硬的能力,在科学界获得了明朝杰出水利家的称号。

徐有贞凭借着良好的家族人脉,师从明初学问大家胡俨,不仅学业突飞猛进,还顺利入仕。精通各类“杂学”的徐有贞很快就在官场大放异彩,然而爱跑路的毛病却让他在景泰帝当政时丢人现眼了。长期耀眼的徐有贞因此事来了个彻底转变,决定做奸臣,最招人记恨的事情则是陷害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

虽说官场上的转变让徐有贞声名狼藉,但他在张秋河治水时的水箱放水实验演示,却在他去世20多年后成功解决了黄河爆发洪水的难题,避免了明朝上演元末时期黄河天下反的局面。

尽管有些事情成为硬币的阴暗面,但事情的背后也存在着好的一面,正如影视剧带动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却又不甚了解。

影视剧的兴起带动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但剧情难免有些失真。张嵚在作品《细读明朝三百年》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入手,带领历史爱好者走进真实的明王朝。

  《细读明朝三百年》读后感(四):明朝的科技水平真的那么不堪吗?

  

本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三百多年的明朝历史进行了细致梳理,把对明朝历史走向颇为关键的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人物和重要制度等做了深刻剖析,把很多的历史细节进行了纠正,也改变了我对大明朝的偏颇看法。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我国的封建社会从明朝走向没落,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维,科学技术水平慢慢落后于欧洲。

其实明朝(1368-1644年)将近300年的历史,欧洲还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只不过中国开始没落,欧洲开始复兴。客观来说,明朝还是有诸多先进之处。

一、各有千秋的印刷术

明末欧洲人介绍中国极多的是“四大发明”中的一大绝活:印刷术。虽说当时欧洲也掌握了造纸和印刷技术,但明朝在这方面的独家优势,以利玛窦的说法,中国的印刷术比起欧洲人至少早五百年,技术更巧妙,出错易修改,速度更快,一块木版一天能印一千五百多份,看看中国的印刷术, 就知道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书,价格还比欧洲便宜得多。

二、让欧洲人拜服的农业

大明朝的农业叫欧洲传教士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整体农业水平,利玛窦的总结是,“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农业生产场面,让欧洲人开了眼,水稻一年三熟,稻田里还养鱼防疟疾,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里详细记录:明朝农民用竹料包好鸭蛋,点稻草人工加 热,严冬竟也能孵蛋。

许多常见农具,欧洲人更是称奇。福建地区能灌溉到山坡的大型水车,曾被西班牙人拉达称赞。然而真正在欧洲引起热潮的,却是东南农村扬谷常用的农具:阳谷扇车。

这种老农具出现在西汉时期,发展到明代,技术已极成熟:改成闭合式,还有轮轴和摇手,两人就能快速操纵,轻松给谷粒脱壳。强大的生产效率,引来欧洲人哄抢:荷兰和瑞典的船员,多次购买走私到欧洲,每次都卖高价还引起广泛仿制,十八世纪的欧洲农村,出现多种改装版,结束了扬谷只能靠簸箕的苦力史。

三、 引发热潮的中医

欧洲人开始重视中医是读了利玛窦的著作之后。利玛窦告诉欧洲人中医不但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在东方看病比欧洲方便廉价,医院很多,“(在中国) 只要一角钱,在欧洲却需要花六七倍之多的金块”。

从此之后,许多中医典籍被翻译到欧洲,而且不同国家,版本也不同。比如晋朝王叔和的《脉经》,波兰版叫《中医津要》,荷兰版叫《中医临床》,十七、十八世纪在欧洲很畅销。诸如《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都能在欧洲找到摘录翻译。

影响欧洲极大的还有明代时成熟的种痘防治天花技术。欧洲叫“轻型接种天花”,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让伏尔泰赞叹道:“―个被视为世上最明智最文明的民义这 种榜样,便是一个伟大的先例。”

四、强大的中国制造

明朝的青花瓷,景泰蓝,宣德炉等手工艺品标志着中国的手工业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嘲笑明朝天文水平的欧洲人,对于大明朝的手工业水平都是心悦诚服地称赞。尤其是克鲁兹,他在广州住了两个月,看遍广州手工业,给出一个至高评价:“精湛技艺,巧夺天工。”

明代的广州手工业者,俗称“广州匠”,手工业公认强,锡器、铁器、陶器,号称“冠绝天下”。广州工匠更名声在外,还有人漂洋过海去南洋发展,克鲁兹能有这震撼,一点儿不奇怪。

大明手工业的两个绝活是丝绸和瓷器,在欧洲更受追捧。欧洲人也学会了仿造中国丝绸,可上流社会还是只认中国品牌。

欧洲人曾挖空心思,打听中国瓷器怎么制造,许多人学着造,却都造出来易碎的残次品。直到法国人殷弘绪在康熙年间偷运景德镇高岭土回国,又经过五十年研 究,才烧出硬质瓷器。

明朝人宋应星的手工业巨著《天工开物》,巴黎皇家文库十八世纪就将其收藏,赞为“技术百科全书”,法国汉学家儒莲更赞叹,这本书中的许多技术,比如野生树皮造纸、制墨、制铜、活塞风箱、提花机,都要远强于当时时欧洲。

五、军火很强大

明末军事的一件大事,就是引进仿造欧洲火器。

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先进火炮,先后被引入明军,大量改装生产,出现了 “佛郎机”“红夷炮”等品种。在欧洲人眼里,这些中国改装版火器的杀伤力如何?

以某舰长写给西班牙国王信里的说法,明军的部队精锐,大炮的性能非常出色。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曾经登上过明朝战船,见过明军战船上的佛朗机后评价也中肯:“比我们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六、并不落后的造船业

郑和率领着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尔木兹海峡。当时明朝舰队无论是在舰船尺寸、技术水平,还是在舰船数量方面都拥有难以超越的优势,在各方面都足以令一百五十年后才出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相形见绌。可是,令人感到无比遗憾的是,原本有能力称霸四海的明朝却主动放弃了航海事业。

当葡萄牙殖民者初来中国时,最不屑的就是明朝战船。以正德年间葡萄牙东方舰队司令皮雷斯的看法,一艘葡萄牙战舰至少能打掉二十艘中国船。如此不屑,只因他来得“不巧”,正是明朝海防废弛的时候。

但嘉靖中期后,明朝为消灭倭寇全力重建海军,欧洲人的看法也就不一样了。门多萨的书,详细记录了明朝战船的式样和性能,盛赞明朝战船结实耐用: “他们船只的使用期,一艘相当于我们两艘。”

万历中期以后,明朝越发缺钱,强大了没多久的海军也是连年裁员。明末荷兰殖民者横行东南,郑芝龙等海盗崛起,海防废弛才是根由。

但欧洲人特别是西班牙人,学习明朝造船的热情一直很高,特别是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连年都支持学造中国船。

七、令人震撼的建筑业

门多萨就给欧洲人介绍过明朝的造桥技术:泉州用花岗岩建造的桥梁,不但外观精美,而且用的是巨型长石板,简直难以想象怎么靠人力弄上去。一直到清代,俄国彼得大帝还专门派使团到北京,求教造桥技术。

除了赞造桥,门多萨还赞过明朝的道路:城市的公路整洁平整,驿路更四通八达,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明朝特有的牌楼建筑,门多萨也十分喜欢,认为这是可以和古罗马凯旋门媲美的建筑精品。

门多萨总结说:“在这个王朝(明朝)的各地,都有了不起的建筑家,他们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来。”英国建筑师钱伯斯爵士的—句话,更显示出欧洲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崇拜:

”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