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错误的告别》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错误的告别》读后感精选

2021-02-11 00:2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错误的告别》读后感精选

  《错误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康奈利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错误的告别》读后感(一):亿万富翁的临终遗憾,让我们重新思考每一次告别

  

如果你喜欢欧美系列的推理,那么迈克尔·康奈利笔下的“哈里·博斯”系列无疑是不容错过的佳作,如果你喜欢硬汉派的故事,那你就一定会喜欢博斯警探。《错误的告别》就是“哈里·博斯”系列中的一本。 这次的故事和一位老人的遗嘱有关。惠特尼·万斯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坐拥着亿万的身家。而他的一生也颇具传奇色彩,数额巨大的家族遗产,原始累积的财富在他手中不断扩大,他的生意从飞机零部件制造到高科技的飞机隐身技术。无论是金钱还是名誉,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八十五岁的高龄让他正视自己的一生,有荣誉有错误的一生。于是,他请来了博斯,希望博斯能够帮助凭借那少得可怜的线索和记忆去寻找他的后人。 凭借万斯头脑中早已模糊的记忆和一点点概率极低的线索,博斯辗转于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一次次的反转一次次的失望让读者的心跟着上下起伏。然而在寻人刚有一点进展的时候,万斯——他的委托人去世了。是意外?还是谋杀?在巨额的财富面前,人性变得不堪一击。 除了作为主线的“遗产案”以外,博斯还负责着警局的连环强奸案件——“割纱工”案件,凶手对于受害者的情况格外熟悉,甚至故意挑选在特殊的时期下手,而他的搭档贝拉也被卷入其中。 扑朔迷离的案情、跌宕起伏的情节,意料之外的反转,双线的叙事,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在这本书的阅读之中,我格外喜欢割纱工的案件,我最喜欢的就是“博斯警探”了,即使他已不再是正式的警察,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拥有警探的基因,他知道在自己内心深处,有着像古代洞穴壁画似地用神秘语言蚀刻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引导他,赋予他的生命以意义。这种使命感不会改变,永远引导他走在正确的路上。或许正式因为这样的警探基因,让博斯在探案的过程中格外地有魅力! 但是,在阅读完的沉淀过程中,让我得到了更多的思考的却是遗产案。遗产案并没有那么多的冲突和刺激,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反思。这本书的书腰上这样写到“每一个错误发生的时刻,我们都曾有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万斯的一生,他的后辈的一生,都有那样多的遗憾,而每一个遗憾都伴随着一个“如果当时……是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其实我觉得万斯和他爱过的那个姑娘之间,即使真的在一起,其实也并不一定能够走得很远,只是那样的分开方式成为了他一生的伤口,对于他的后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死亡,是我们的一生中必然的终点,而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每一次相遇的时候都珍惜彼此,在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都顺从自己的心,不让每一次分开成为永久的遗憾。

  《错误的告别》读后感(二):【微泄慎入】一部小说,两个故事

  迈克尔•康奈利作为美国当今最炙手可热的畅销悬疑小说作家之一,其作品往往情节流畅,结局充满意外和反转。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博斯”系列,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博斯》也一直广受好评。

  初次接触到的康奈利作品是其最知名的代表作《诗人》,至今还记得读那本500多页作品时的情景,当时完全陷入到作者构建的情节和氛围中,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大长篇,最后被两次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大反转给震撼到了。从此康奈利也在我心目中占据了比较高的地位。

  然而由于康奈利的作品引进的不算太多,并且引进时间大多还比较早,至今也没有补过其几部作品,只是在去年又读了一部当时刚引进的《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这一本也是“博斯系列”中评价较高的一本,依然维持了康奈利悬疑故事大师一贯的水准,情节紧张刺激,结局出乎意料。

  这次博集天卷一下出了两本康奈利的作品,似乎是有意让大师的作品重回读者的视线,《错误的告别》是其中一本,这本也是“博斯系列”的其中一本,由于该系列读的很少,个人感觉还是可以承接《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的,当然,这个系列不按顺序单独阅读每一本,应该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本书其实是两条线同时进行,一开始还以为两条线最终会交汇到一起,然而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两条平行线,完全没有交集,因此本书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故事。

  一个故事是博斯作为兼职警员,追寻连续强奸犯“割纱工”,当然博斯的经验和探案推理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整个故事精彩刺激,最后的大冲突使这段故事来到了一个高潮,凶手自然是意想不到的熟悉的陌生人,符合康奈利一贯的风格,相信如果这段拍成电影效果肯定不错。

  另一个故事是博斯作为私家侦探,替即将来到生命尽头的亿万富翁寻找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血脉继承人,整个过程一波三折,意外频发,最后还有一个小逆转,也是康奈利的风格之一,同时也再一次体现了博斯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推理能力。

  文章的最后,主角博斯又回到了熟悉的警员岗位,其短暂的非正式警员生活结束了,不过这段短暂的退休后生活却异常精彩,相信作为正式警员的博斯一定还会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故事。

  其实这次开始唠叨了大半天康奈利的其他作品,是感觉这本多少让我有点失望,认为没有达到我心目中康奈利的水准。两个故事毫无关联写在一起,找继承人的那个故事整体还是比较顺利,没有特别大的冲突,还好最后的反转多少加了点分。

  但不管如何,博集天卷这次对康奈利作品的引进非常值得点赞,四星鼓励一下,期待他们为我们带来更多康奈利的优秀作品。

  《错误的告别》读后感(三):不要《错误的告别》,好好说再见

  康奈利从1992年开始创作博斯系列,如今已经出版了20部。

  侦探博斯在这部《错误的告别》里成了一名兼职警察,负责警察局里的悬案“割纱工”案件。同时又在外面接下了一桩帮助大富豪万斯寻找继承人的私人案子。在这部小说里,这两条线索交织缠绕,同时进行,又在最后一同揭秘。

  所谓“错误的告别”,我认为本文中有五处,稍有剧透请注意。

  第一处“错误的告别”是富豪万斯和他的女友维比亚娜。那时候万斯还在上大学,在他父亲的压力下被迫与他已经怀孕的十六岁墨西哥小女友分手,然而维比亚娜却在孩子被夺走之后自尽,孩子也不知去向。

  第二处是多米尼克与他的爱人芙列拉因为战争的告别。最后一次见面,芙列拉催促多米尼克不要为了儿女私情而放弃在军队的责任,然而这一别却成永别,多米尼克战死异国。多年后,芙列拉一直无法释怀,认为多米尼克的死与自己有脱不开的关系。

  第三处,我觉得博斯与贝拉也算一处。博斯为了跟进继承人的案子就让贝拉自己一人去调查“割纱工”的案情。他们在电话里互相嘱咐对方小心。然而最后,当博斯再见到贝拉时她却已经面目全非……

  第四处,算是这部小说中某个案件的起因吧。那位因为经费削减而被裁员的警员,不情不愿地离开了警察局。谁知道他竟然怀恨在心。

  最后一处就是万斯的死亡。这一处就不剧透了。就像律师哈勒说的,面对一笔多到能够改变世界的钱,没有人不会接受。在金钱面前,人性真的是经不住考验。

  当然这本小说中也涌动着温暖的感情,比如博斯与警察同事们惺惺相惜的战友情。他们在平时都互相对彼此颇有微词,但是在营救同事的关键时刻,大家都忘却了分歧,团结一致与罪犯缠斗。还有博斯与女儿之间流露的亲情,让他在危险的环境里得以喘息和安宁。以及博斯与他的兄弟——律师哈勒天衣无缝的配合。

  康奈利的这部小说整体上给人感觉很平和,主角博斯也是有条不紊,虽然中间会像波浪一样有起伏,但是整个推理十分顺畅。正因为这样才衬托出了堪称出人意料的大爆炸的结局。直到看完整篇小说,我又翻到前面一开始的“序”,这才知道了其中所隐藏的正是整个案件中的最至关重要的那一环。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这部分。

  除了跟博斯一起侦破案件的过瘾,我也再次思考起这部小说的题目《错误的告别》。故事里所有的杀戮、失去,几乎都是跟没有好好告别有关。如果他们在分别时用正确的方式道别,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错误的告别》读后感(四):一次错误的告别,一生永远的遗憾

  

说一声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书名中同样的Goodbye,同样徐徐展开的往事,半个多世纪前问世的《漫长的告别》让人世间的离别与生命的最终消逝获得了最震撼人心的关联。每一次的相逢后的别离,都是生命在消耗燃尽的伤感。如果本已掺杂痛楚的告别,是一次错误的决定呢?如果这不该选择的告别,导致了令人追悔莫及的后果呢?在这本书中,迈克尔·康奈利选择让博斯再次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不止一次的错误的告别,以及这些告别之后带来的悲伤故事。

《错误的告别》时间点发生在博斯从洛杉矶警察局退休之后,但闲不住的他选择成为一名加州新晋的私家侦探,以及警局“临时工”——非正式预备警官。正当博斯为“割纱工”犯下的恶性系列强奸案忙碌奔波时,加州隐居的亿万富翁又委托他帮忙寻找自己可能的血脉继承人。故事牵扯到多年之前的越战、豪门风波、亿万遗产已经是暗流涌动,偏偏双线作战的博斯还要应付穷凶极恶的“割纱工”以及警局内并不友好的同事关系。最终博斯能不能圆满地完成富翁的委托?“割纱工”的案件是否能顺利告破?硬汉主角又是怎样处理好一团乱麻的生活与工作?

书中的几次告别都是影响故事走向的事件。

首先是亿万富翁惠特尼年轻时因为家族压力与爱人的告别,使得那个年轻的墨西哥女孩怀着身孕下落不明。如果没有这次告别,成为父母的他们会照料好自己的孩子,也就没有了后面发生在收容所中的悲剧。而这个不幸的孤儿多米尼克又重蹈覆辙,命运再次让一对年轻的恋人天人永隔,男孩死在了越战战场上,留下了坚强的母亲抚养着刚出生的女儿长大。

另一次看似普通却又让人悲伤的告别发生在博斯身上,一同调查“割纱工”案的女警贝拉尽心尽力地追踪线索。博斯因为忙于调查惠特尼继承人的事件,放手让贝拉独自去进行一项调查,却不想将她送到了危险的境地。虽然后续多亏了他的机智与谨慎才得以营救成功,但对于贝拉所承受的身心上的伤害,博斯充满悔意与负罪感。

还有最后一次告别更是点题“错误”,那就是亿万富翁惠特尼的被杀完全由于一个不必要的错误,没有复杂的谋杀计划,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利益攫取。世间太多事情发生的如此随意,以至于让人不敢相信那反应巨大的后果仅仅因为一个偶然。

博斯系列已经足够成熟,主人公在作者多年的刻画中也更显立体,此次案件中还出现了《林肯律师》中的男主角哈勒,与博斯合作探案,可以作为系列联动的彩蛋,不过进而产生的问题就是主角光环的存在,早早地将“律师”这个特别容易构成反转要素的角色排除在外了。通过回顾上世纪发生的越战、少数族裔的问题作为故事背景,在当下的时刻却依然是逃避不开的、发生在大洋彼岸的问题。有评论称赞道:“迈克尔·康奈利是我们时代的雷蒙德·钱德勒”,而这场精心书写的告别也是如此漫长,值得你慢慢回味。

  《错误的告别》读后感(五):篇首的翻译错误

  五位士兵摆脱象草的掩护,向直升机的着陆点飞奔。他们从直升机两边蜂拥而上。

  They charged from the cover of the elephant grass toward the LZ, five of them swarming the slick on both sides,

  提问:冲过来的士兵只有五名吗?

  直升机旋翼的下冲气流压弯了青草,发动机向四周散发着浓烟。 涡轮加速运转准备起飞时,直升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The rotor wash bent the grass back and blew the marker smoke in all directions. The noise was deafening as the turbine geared up for a heavy liftoff.

  提问:marker是什么? 烟标。军事行动中,为了让空中的直升机看到着陆地点,会使用能释放出彩色烟气的烟标。 Landing areas are most commonly marked by coloured smoke.

  这儿turbine能译成”涡轮“吗?heavy liftoff的信息就这么被吞了?

marker smoke

  直升机上升开始朝岸边飞去以后,战士们通过两侧的舱门看到了树林的边际线。

  The tree line could be seen through the portside door as the craft rose and started to bank.

  提问:portside door 是什么?是”两侧的舱门“吗?portside door是左侧舱门,starboard door是右侧舱门。

  请问,这儿的bank是名词还是动词?是动词啊,倾斜飞行

  When an aircraft banks, one of its wings rises higher than the other, usually when it is changing direction.

  狙击手等飞机起飞后才猛烈开火,

  They had waited until the helicopter was up and flying fat,

  提问:flying fat是何意?不懂就跳过吗?

  本来迈克尔·康奈利的文字中埋入了许多伏笔,前后贯通。

  1 要通过直升机撤退的士兵肯定不止”五位士兵“,应该有十多人

  2 首先要知道这段描写是越战背景。小说开篇第一句话中的slick是什么意思?slick是越战中美军常用直升机UH-1承担运输人员任务时的昵称。"而没有外载武装的运输直升机则被昵称为“Slick”(“滑皮”),但在左右舱门也各安装有1 挺机枪提供基本压制火力。"(来源:知乎 西风军事)

  3 前面的heavy liftoff是”重载起飞“,这架直升机担任撤退人员任务,搭了很多人,这句中”flying fat“再一次强调

  直升机机身没装甲板,这是九千多英里外的设计人员为了在载重和掩护的同时维持直升机的速度和灵活性做出的决定。

  The slick had no armor plating, a decision made nine thousand miles away to take speed and maneuverability over the burden of weight and protection.

  提问: take A over B 到底是什么意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