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100字

2022-04-13 03:04: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100字

  《第三帝国的到来》是一本由[英] 理查德·J. 埃文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0元,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一):P365页

  即使在半独裁的条件下,纳粹党也根本未能赢得多数选民。实际上,自自从1920年代末以来在选举中崭露头角后,它就一直未能在国会选举以及州议会选举中独立赢得绝对多数选票。而且,它在1933年3月与民族党联手赢得的多数票,远远不足以在国会取得修改宪法的所需的三分之二议席。然而,选举结果清楚地表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选民支持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公开敌人-纳粹党,民族党和共产党。......在1919年,有四分之三的选民支持魏玛联合政府中的政党;仅用了短短14年时间,这个局面彻底扭转。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二):看了半截的笔记

  回顾了一下纳粹夺权,摧毁脆弱的魏玛民主体制,通向第三帝国的历程(Richard J·Evans《第三帝国的到来》),像阅历所有王朝兴废更替的史书一样,明知结局,不免扼腕。

  社民党(及其他中左路线的政党)、共产党、保守派(试图恢复专制的第二帝国体制)、军方、工业界,乃至普通中产阶级,每一个群体似乎都打着自以为是的掌控时局的念头,采取熟虑后的策略。很难说若身处其间,身任其中任一种角色,就能看透历史的走向,或者说根本不可能。而历史的天平恰恰靠在了最有准备、最有目标、最有行动力、最狡诈、也最不计后果不惜鱼死网破的国社党这一边。

  1932年的大选是国社党还在选举范畴内,声誉峰值的时点。虽然一举成为最大党,但并非绝对多数,支持率也不足40%。若没有后面各方一系列的误判、自以为是、自打算盘,也许熬过大萧条,事态发展完全不同,今日的世界也因而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可历史没有沙盘重演。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三):以史为鉴

  书摘:纳粹党成功的根源,在于德国的政治制度没有产生出一个联合了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中的右翼人士的、能够独立发展的全国性保守派政党;在于德国自由主义历来的弱点;在于几乎所有德国人对战败和《凡尔赛和约》之苛刻条款对痛恨;在于魏玛时期社会的文化的现代主义自己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使许多中产阶级人士产生的恐惧与迷惘。魏玛共和国的缺乏法统,导致它自始至终几乎不曾得到国会中多数议员的支持,加之前述诸多因素,使人们更加怀念旧帝国以及俾斯麦那样的专制领袖人物。 德国民主制度的夭折,不但属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里欧洲大势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德国历史中有着非常独特的根源,其思想来自一种非常独特的德国传统。德国的民族主义,泛日耳曼构想,即把德意志民族全部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国家,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和犹太威胁论,优生规划和种族净化的概念,军事理想(全社会穿制度、整齐划一、服从命令并且随时准备战斗),这一切都借用了1875年以来流播于德国的观念。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四):小结

  最近看债务危机提到经济崩溃恶性通胀导致纳粹上台,意外于经济和政治的密切关联,所以看了这本书。

  纳粹成因复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各个社会阶层皆有,看完觉得核心3点:

  1. 将一战的战败归咎于外因,怀念曾经专制时的辉煌,以为复辟就能解决问题;

  2. 在上述背景下,无力且有缺陷的民主共和国,多党混证,把敌人的敌人错误的视为朋友。

  3. 货币不独立不可控下经济危机无解,加剧了社会动荡,给了新兴纳粹党机会。

  也算是民主失败的一种案例吧。有历史缺陷的民主制度无法公民期待强权政治的环境下发展强盛。多党竞争和公民普选不会必然带来更好的选项,反而会因为党派竞争走向极端,走向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假设,最终带来更可怕的结果。

  quick notes

  专制制度的成因

  - 推力:专制时的辉煌记忆及幻想,战后的经济崩溃,军队记忆,无力且有缺陷的民主共和国,多党混争。

  - 拉力:希特勒的演讲和个人能力,忠诚的追随者。

  反犹的成因

  - 宗教歧视,种族歧视,社会达尔文主义,被视为无耻资本家的代表的仇视。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五):好书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六):浮躁的年代更需要沉思过往

  

理想国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读过夏伊勒700万字的煌煌巨著,当时觉得他已经很客观很详细了 站在记者的角度上。可惜他没有过多的描写纳粹上位前的时代环境。今天读完埃文斯我特意查了一下他 剑桥学者。好家伙,切实的让我感受到自由理性伴随着魏玛民主一起被无情唾弃被疯狂践踏的快感……

我真的很欣赏林达的那句“政治制度不是一件可以随意更换的衣服,它受制于人们的传统文化。”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理解和智慧!

战败 大萧条 不完善的民主 民众过热的政治参与度再联想起过往俾斯麦奥托大帝时的荣耀 这些都给纳粹诞生创造了舒适的温床,迅速上位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俾斯麦时代,他维护君权留下的制度问题着实不小!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全力以赴对应的则是一手又一手的臭棋!魏玛的死亡简直代表着民主的失败无能,但它又非常好的说明了“民主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民主政府至少愿意最低限度地遵守民主的政治规则”我想今天还在读纳粹的意义就在于,甩开一切游戏规则的人必将不会长存,对吗?川宝!以及还在谈种族肤色的人比强调意识形态更加惹人反感,这种反感主要来自于一个现代人突然大退步回到中世纪一样不适!!恶心!!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七):一点儿胡说

  戈培尔说是德国民众选择了他们,所以责任在于德国民众。这句话听起来很沉痛,但其中自夸与无耻的成份更多,没有什么天选之人,一切都是谋取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未有地残酷,吞噬了上千万年轻人的生命,摧毁了包括德意志帝国在内的四个帝国,新生的魏玛共和国源于德意志民众切齿的《凡尔赛条约》,其政治合法性本身存在问题,以致其民主制度脆弱不堪,传统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与失败的苦涩使德国民族情绪变得歇斯底里,就像奥斯曼帝国高层为了推卸失败责任拿亚美尼亚人开刀一样,德意志贵族、军官团、资产阶级为了转移责任就顺水推舟地嫁祸于犹太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与骇人听闻的通胀极大地加深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危机,政治合法性与权力流出了上层,流向了街头,纳粹党出现了,他们使用大规模暴力对付红色力量与左翼力量,他们使用红色恐怖宣传使资产阶级恐惧,他们使用恐吓威胁的手法攫取中间派力量迫使现政府一再退让,社民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德共的右倾错误使纳粹党夺取了一个国家。 德国民众选择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摆脱现状,他们经历过极端的苦难,他们以为前方一定是光明,他们没想到前方是前所未有的地狱。 两个人各进一步,各承担50%的责任。 十个人各进一步,各承担10%的责任。 上千万的人各进一步,个人承担的责任微乎其微。 结果都是100%的灾难。 (这部书中好多事情已经在现在的美国发生了,阅读过程中联系到当今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再沉痛的教训过了三代人也会变得淡漠,到了第四代就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事了,但愿这没有意味着什么)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八):五星

  #第三帝国的到来# 这书读的我心情复杂。处处都是似曾相识。拿破仑把德意志千年荣耀打碎了,紧接着的殖民潮德国也没赶上趟,虽然人民努力,领导能干,国内产值屡创新高,文化技术都走在欧洲前列,可是国际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德国人认为自己很行,希望别人也能认可他很行,重返大国行列,于是一战爆发了。输咯。因为德国政府宣传做得好,输了德国人也认为非战之罪,那时恰逢整个欧州思想大革命,德国爆发出的民主思潮成了德国人心目中的替罪羊。民主背后的一刀,让伟大的德意志帝国战败了。于是一战后在美国等国家扶持下建立的民主政府,魏玛政权从最开始就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巨额的战争赔款,实质性的被殖民地,领土被割让,国家被驻军以及各种侮辱性的不合理不平等待遇,让德国人视巴黎和会为百年国耻。

  仇恨与自强的种子埋下了。

  这书与《五四革命史》对照起来太唏嘘了。

  德国人认为只有强权才能救德国。

  只有全体德国人团结起来才能活下去。互相扯皮妥协的民主制度在一个贫弱的国家是走不通的。

  每一个被逼到悬崖边的国家必然也一定会走向民族主义。强权政府。

  这时候,团结所有能团结,目标是让德国重新站起来,主要支持者是社会最底层的无产阶级,这样的一个政党,站了出来。它暴力夺取政权,执政后为稳固政权展开文化思想大改造。

  作者是用批判的态度在描述纳粹党执政的整个过程。

  我却觉得,在那个时候的德国,元首的出现是必然的。

  他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或许每一个有着超强民族自尊心的大国,在跌落后,都会走上这条或叫奋发图强或叫不择手段,只为了民族不亡愿意拼尽一切的道路。

  五星。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九):地狱不远

  

提起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大多数人印象中可能是一个慷慨激昂,留着小胡子的疯子和穿着灰色制服的德国军官,他们残杀苏联游击队员,建造集中营虐待犹太人,最后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钢铁洪流中走向灭亡。通俗的文学,影视作品更喜欢选取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却很少叙述这样一个疯狂的组合是怎样将德国玩弄于股掌之中,带给欧洲地区无尽的灾难。

理查德•埃文斯的这本书从社会角度解答了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纳粹德国的起源。首先,德国社会整体对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和随后的一系列经济危机不满,“穷山恶水出刁民”,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自然容易受鼓动,走向极端。其次,德国各派政治势力为了各自的目的,不断践踏社会秩序,特别是法制。这种破坏也许短期内能达到部分目的,但长远来看对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最终导致德国陷入丛林法则,而在丛林法则之下,显然是下手凶狠的极端主义势力更占优势。最后,希特勒和纳粹党并不是疯子,他们有明确的长期,短期目标和高超的政治手段。他们擅长利用民众的心理和其他政治势力的缺陷,尤其是擅长组织和宣传工作,同时有强大的意志。无论是保守的军方和天主教会,软弱的社会民主党,还是激进的德国共产党,甚至内部的反对势力,都没有有效的思想体系和手段与纳粹抗衡,最终被各个击破。

第三帝国的产生值得警醒,因为它所代表的极端主义思想依然根植于当今社会阴暗的角落。在下一次经济或是社会危机中,会不会再次产生一个类似的政治势力,给全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当下,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极端保守的民族主义者登上了各国历史舞台,他们将来有没有可能在某个时刻走向极端?我国现在也有很多人妄自尊大,推崇等态报复,动不动就叫嚣扩军备战,争霸世界,如果不加控制,这些人也是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需要严加注意。

  《第三帝国的到来》读后感(十):纳粹在你我身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