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读后感锦集
《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是一本由吟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精选点评:
●起初读的时候,我是把它当作王维的自传式小说读的。可到后来,他饱受官场排挤尝尽人心险恶后先是变得敏感而畏首畏尾,到最后饱经世故看淡人生,辞官退隐诗酒田园后,我才恍惚觉得这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文人的命运。作者到最后家国之乱部分对于佛和老庄之道的描写很是通透。境由心转则为菩萨。王维也好李白也好陶渊明也好,包括其中仅拿诗文跑龙套的阮籍也好,他们并非是所谓妥协,而是活出了自己,在片片乱世中以通透的心和率真的性情活出自己。最后物非人非又如何,只要心在便可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游移于历史虚实之间:斑驳古色的岁月,追寻诗人的行迹
●采菊东篱,坐看云起,踏马塞外,放舟江海。 人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刻与选择:心怀不满遭遇艰难之时,是选择陶渊明式清高自傲,毅然放下仕途,安居在南山脚下采菊东篱;还是选择王维那般忍痛前行,待到功成名就之后选择王维式的退隐,在辋川的别野旁坐看云起。 《上山》为给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方式虚构了一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你也许能够容易做出选择。 另外,《上山》的同名主题曲也很好听,古风的旋律,诗意的作词,也一定会打动你。
●文笔很好
●什么是权力?什么是艺术?两界游走,似乎是许多中国古代文人共同面临的命运,我挚爱的苏东坡同样没能逃离这个魔咒。《上山》也写到了这一点,而且写得贴切、深邃,令人读来心中隐痛,又忍不住一直读下去。。。
●我们既然在现实和理想中沉浮,又有机会在文学和故事中沉溺,也是心灵慰处!
●根据历史联想出的故事,谈不上新奇,没什么特色,作者仿佛以一种高屋建瓴的角度看陶渊明和王维,实际上并未辨清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区别,不推荐阅读。
●想象的轻盈,思想的重量。
●爱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读后感(一):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割裂
似乎走的学术论文与网络小说创作相结合的路子。但在史实的映衬下,显得作品中的虚构部分显出廉价的网络文学质感。史实在作品中仅仅是呈现,却未能合理精细加工。未能以史实为支撑,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而是有些自说自话地套用了网络文学男主的模子。史实与艺术虚构割裂,二者水准的差异,或许透露出作者文采有余,格局与学术深度不够。
《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读后感(二):采菊东篱,坐看云起
人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刻与选择:心怀不满,遭遇艰难之时,是选择陶渊明式的清高自傲,毅然放下仕途,安居在南山脚下采菊东篱;还是选择王维那般忍痛前行,待到功成名就之后归隐在辋川的别野旁坐看云起。 《上山》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方式虚构了一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你也许能够更容易做出选择。
《上山》的同名主题曲也很好听,古风的旋律,诗意的作词,别是一番味道。
《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读后感(三):只有想象的相遇,没有实际的内容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赏析的书,没想到是本小说,作者的语言是比较浮华的,但却常常让人读不下去,感觉只在卖弄文采,王维遇见陶渊明的梗是有新意的,但把他们放在历史的情境中总显得不和谐,看历史不是历史,看作品没有作品,也没啥儿女情长的看点,只是一些空洞的想象夹杂着荼蘼的文字,也就翻翻过去了吧,也没看出二人撞出了多少火花,王维的亦仕亦隐和渊明的隐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读后感(四):有文学价值,无多大意义
全书写的是根据历史联想出的故事,谈不上新奇,没什么特色,所写内容虽文笔优美却感觉少了一种对历史的考究与尊重,只是自己瑰丽的想象。对于想了解唐朝诗人,想了解王维和陶渊明的读者来说,不推荐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没有几乎没有对历史的探讨,有的只是历史人物的背景,本书仅仅只是一本小说,只是借用了“唐朝诗人”“王维遇上陶渊明”的IP,对此探讨的并没有,仅仅只是一本小说,与其历史背景无关,如果跳出历史人物的设定,那恐怕只是一部网络爽文。作者以一种高屋建瓴的角度看陶渊明和王维,实际上并未辨清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区别,不推荐阅读。
《上山:唐朝诗人的朋友圈》读后感(五):风雅?信念。
王维是幸运的,年少时正值盛唐气象,万国衣冠拜冕旒,讲究的是个气魄,长安城公卿云集、百万黎庶,给了他肆意人生的舞台和资本。
陶渊明却正好相反,半壁江山沦入敌手,朝政不明,纵是他满腹经纶胸有大志,却也只能落得一个“悠然见南山”。
那么,当洒脱的王维遇到了忧郁的陶潜,又会如何呢?
其实答案并不需要去想,王维本人的经历就已经足以诠证这一设想了。年少多金的闲适文人,却在天命之年突遭大劫,一场安史之乱拦腰截断了大唐的盛世,也斩断了王维的风雅,“仕伪职”,简短的三个字,足以压得他翻不过身。当乾坤重定、山河再造时,“清新淡远,自然脱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的小清新,已然成了悟道参禅、青灯古卷的风烛之人。
其实,“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的王维,真的就是那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吗?恐怕不然,若是没有突如其来的变动,断不至此。就像陶渊明一样,真的就想“悠然见南山”吗?答案恐怕也不是这样的,真要是给他一个清平盛世朗朗乾坤,又会如何?
《洛都要记》里记载了一则王维的趣事,说王维在辋川居住的时候,门宅深广,他却容不得浮尘,每天打扫十余遍。如此高洁之人,难道真的就容得下那盘踞宫禁的逆贼?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甚至,他连那个被迫“仕伪职”的自己也无法接受了。
上元二年,王维溘然而逝,上距至德元年长安沦陷,他被迫出任伪职仅五年而已。五年,弹指一挥间,不足以击毁一位老人的身体,但是却足以击毁他为之奋斗的世界,击毁了他心中的信仰。既然信念已崩,那躯壳就如佛陀的肉身一样,舍之便是。
“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
他终究活成了五柳先生的模样。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作者简介:曹曦 安徽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