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红尘外》读后感精选
《她在红尘外》是一本由许晓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一):杂念
记得有段白描写到陈光静道长收养的一个小孩子在三台道院的地上睡醒起来,“地板上出现一小摊口水和鼻息造成的水汽,似乎还在闪光”,那是生命啊,曾经被遗弃的生命。
职业记者和职业作家笔下的文字是明显不同的,将本书作为一部纪实文学来阅读,体验更佳。
书中常穿插描写旅途中转时红尘之中餐厅、旅馆和车站的景象,对比于红尘之外的寺庙道观,无论在哪一边的幸福都可以是巨大的。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二):评《她在红尘外》
看着书里女修行者的故事,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路远行,或是故地重游。我曾在五祖寺挂单,顺路寻访四祖寺,却没有上芦花庵。曾经一鼓作气爬山武当山金顶,对紫霄宫却是匆匆而过,看着书里作者的体验,没能留宿一晚,倒是遗憾。曾从拉萨一路到珠峰大本营,路过萨迦,却没有去萨迦寺,到了珠峰大本营却没有去绒布寺,当时一心想早点回到日喀则,去扎什伦布寺。因为一些内心的向往,特地走过一趟桑耶寺,瞻仰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大师当年的心血,却因为对狭小山洞的心理恐惧,没有走一趟扎央宗溶洞。
整本书看完,一些故地有了重游的理由,一些地方,成为了新的目的地,或为在那里的人而去,或为那个地方本身。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三):评《她在红尘外》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最好玩的是作者记录下来的旅行间隙,在寺庙过了几天清苦日子之后去逛mall、喝咖啡、在舒适的酒店睡觉。就觉得,啊 大家都是俗人,做这样的俗人也没什么不好hhhh
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去面对”,不记得是哪一章哪个人说的,但记住了这句话。前几天工作很不顺利的时候这句话在心底里响起来很多次,也算是帮我走过一段难熬的路吧~
四星是看到后面其实有点无趣…感觉每一章内容都差不多emmm 不过我之前没看过同类型的游记,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游记都是这样的。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四):旅行的意义:照镜子
自此看完,我还是比较适合这类偏记叙类的文字,很容易被笔者带入书中情景,仿佛此刻就在那里。许晓经历了从最初一个猛然迸发的点,惊喜而疑惑到坚定勇气要去完成这样一件事,从最初的激情和未知到逐渐通过刷新一个个地方,碰见不同的人开始,直到最后她在经历了几乎所有波折和对自己的思考,体验后回到自我的怀疑,像是一个圈,更像是一个抛物线的过程, 她说:我害怕这个旅程的结束。想要收集,想要珍惜,想要不忘记的心情,就是中年时代降临的标志吧。我们脆弱着,又渴望着。寂寞着,又排斥着。想说些什么,终于说不出口。 旅途结束,仿佛自己收获了所有,但是仔细想来,自己又真的收获了什么呢?只有她自己是最清楚不过的。这次旅程正如她所说的,她写出的文字故事是什么已经不是最重要,而是她正在清晰的认出自己,人生如修行,修的是自己一个人的心,别人无法感知也不能代替,这个是最宝贵的。
修行之人修的还是人心啊!!如果有机会,想要去深山古刹挂单几日。
终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五):爱着滚滚红尘和大好河山
一场寻找女修行者的旅程,作者本人路途的经历也是自己的修行,就像人生,想的都是好好的,做起来一地鸡毛各种意外,舟车劳顿外,拜访都要靠人脉引荐。她接地气特入世的性格更是为内容添了许多生趣,除了灵魂访谈还花了很多笔墨记录每日吃食,还自我批评佛教基础薄弱无法问出深刻的问题。她路途中的各种感想单拎出来都是一本不错的散文集了。每个人都问过自己,此生的意义何在?少有人认真思考,踏上找答案的旅程,承认自己舍弃不了红尘。这本书的女性视角也很特别,即使是红尘外的佛教戒律也有男权统治的历史(八敬法),还有避不开的生存问题(吃饭,例假)。修行的过程一点都不比俗世轻松,不能吃盐,凌晨三点起晚上11点睡,所有活都要自己干,除了身体上的劳苦,精神上也要锻炼“忍辱心”,然而被问到修行的体验的时候,几乎所有修行人的回答都是快乐。她们自己修行的感悟大多语言朴实,道理也不是没有听过,但还是非常有启发性,大道至简。看完此书也想去修行一个月吃素斋了。想体会安定的感觉。想旅行找到自己。想拥有自己的作品。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六):评《她在红尘外》
一位朋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赞了句“这书名好,甩了别人好几条街。”确实,我也很喜欢这个书名,她?哪个她?是远方某个不知名的人?还是在身边的朋友?也许是你自己。
以为会是玄之又玄的修行生活,比如会有什么神迹,或者一瞬间的开悟,就像武侠小说里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却没想到是如此平静平凡的生活叙述,淡淡的淡淡的。修行者的生活条件有很艰苦的,也有舒适的,但无论哪种环境下,她们都很平静,好像本该如此,内心里是有喜悦的。
很佩服作者,很勇敢。不仅是独自出行,因内心的一个声音就踏上旅程,还有她书写时呈现的真实的自己。出发前突然的焦虑;近尾声时的恐慌;遇见住山洞里老婆婆的怪异后害怕的离开,直言自己的恐惧——即使这真的会出现神迹,但在生死面前,好奇心也要让步;在庙里吃不好睡不好,一回到红尘,马上各种享受......作者并不介意在读者心中自己的光辉形象会破灭,因为她从来就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光辉的形象,也并不希望读者有这样的误解,她反而更希望呈现最真实的自己,是怎么就怎么,害怕就害怕,有物质享受的欲望那就有,会纠结、会焦虑、会无从下笔......
书看完了,嗯,我想,以后我也可以真实的做自己的,没有人设,做最真实的自己。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七):遇见别人是为了照见自己
我看到最后,突然很想哭,为作者,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修行。
好在我坚持读完了,超乎意外的感受,本来抱着想借着她来看女隐士们的修行故事,越看越失望,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女性故事,相反还加深了我对宗教的不屑一顾,都快下结论认为这本是作者对中国几个尼姑庵的游记了,她无非就是抓住机会向主持和各个角色的尼姑们问点问题而已,而且还没问出什么精彩的话来。我一路就带着这个期待在读这本书,觉得好没意思。但是看到最后面,作者说她结束这次专门的旅行,要开始准备写作了。她写她逛商场,打游戏,吃东西,买花种,还约人吃饭聊天,讲的全是和工作和写作无关的事情,甚至和这个旅行也没关系,但是突然觉得她很认真地在做这些,她在很认真地生活,不管想做什么,她都去做了。她写的让我感觉到了我上大学那个BBS和博客大巴的时代,就是那个''淳朴''的文艺青年时代。
书名叫''她在红尘外'',偏偏打动我的是特别离不开红尘的她。
这本书有一种坦诚质朴,我在读外国人写的书里曾经感受到的这种坦诚。
大家要坚持读完,就能知道我在说什么。
很好读,于我很有缘分的一本书,谢谢作者。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八):《我国现代寺院的住宿、饮食与生活来源》
对本书抱着某种高深的预设开始的阅读,却被作者的坦诚所折服。这是一本完全的游记,不论是对修行人的探访,对寺院食物的记载,对旅行前中后期种种规划、旅行中种种琐事的描述,全都一样的真实,平和,不加渲染。作者是一个全然的观察者,不仅观察被探访的对象,也观察着自己的心里起起落落的念头。
说说本书对我有用的几个层面:
1、在住过一次峨眉山上的寺庙后,我对出家生活的住宿条件几乎感到绝望。一直存着一个念头,如果出家众也能住在干燥舒适的环境中,那么出家也会成为一件更容易更美好的事。而作者探访的福建灵石寺,总算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也深深的松了一口气。
2、同样是福建灵石寺,书中提到企业家曹德旺先生捐助了这座寺庙的重建,并为寺庙的教育工作和日常所需长期提供经费。与最近大火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对应,一个企业家的慈善和社会责任,体现在他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经济价值,也体现在他不曾大肆宣扬的方方面面。慈善和捐助,其实都是很私人的事。
3、作者写书的起因,可以说是由于一次瑜伽课程,而要为自己创造一个作品的念头,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而今我亦年满三十,而我自己的作品,又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呢?
最后,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写过美食评论,或者有没有想过要做一个美食作家。毕竟,只看你写的寺院素斋描写,就能让我在深夜之中饥肠辘辘,又欲罢不能呢。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九):红尘中人的一些碎碎念
1.进藏可能不是指进入西藏而是到了云南或四川或青海的藏族自治州,这些地方离真正的西藏自治区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想来,西藏真的是遗世独立的一片极地啊,去那里,某种意义上说真的需要勇气。
2.一个有趣但形象的比喻,大山就像一个梨,盘山公路就是一条条梨皮,车辆就顺着梨皮从梨的一侧到了另一侧。
3. 氆氇,藏族人民手工制作的毛织品,就是那种五颜六色像毯子一样的东西。
4.就像作者自己承认的那样,她并非宗教人员,所以此书并没有高深晦涩的各种宗教问题的探讨,涉及到宗教问题的也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复原出对话的内容,没有经过二次编辑加上作者自己的理解去升华,所以导致有些人说此书没有深度,就是浅显的流水账游记。对我这个红尘外的俗人来说,这样的形式也挺好的,虽然感觉内容稍显平淡,唯一让我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处是她去了崆峒山一个在洞里独自修行的老妇人的住处,半夜被老妇人诡异的做法行为惊吓到连夜出逃的情节,和其余描写修行之人淡淡然的篇幅相比,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5.其余的篇幅,作者按照自己的行程,一路纪录,给我的感觉是,大型寺庙道观反而像是机关单位,每个个体多少有点按部就班,共同协作让一个单位按照既定方针发展,反而是一些独立,小规模的道场,那里的修行之人倒是更令人感佩。像是领养弃儿的陈道长,在青海湖中央的海心山修行的阿尼们,若不是一心向道,很难像她们这般坚持吧。
6.当作游记看的话,真的让我萌发出了去其中几处挂单小住一两天的想法,尤其大晚上看到作者描写斋菜的片段,感觉有些菜品还真丰富。就像作者说的,她或许只是一个引子,将她们的世界呈现,而只有当我们真正借由作者开启的这扇门踏入,方才会对她们的世界产生自己的感悟,我期待也相信这真切的感悟终会来临。
《她在红尘外》读后感(十):碎碎念:如果你是苹果堆里唯一的梨子……
一
寄来的新书里有编辑手写的两张卡片,说许晓虽然细密啰嗦,但写出了在庄严的寺庙里一个俗人真正的状态。我很赞成这个说法。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资深媒体人自信和沉迷物质享受的理直气壮,这种坦率甚至会让蜻蜓点水式的走访显得还挺真诚。但不管怎么说,出于好奇心,就决定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作者也算俗得有趣了。毕竟这就是作者探寻生活的方式。
二
说点好玩的。
作者寻访了诸多寺庙、道观,直观感受是,佛教寺庙大多庄严肃穆,进大殿要步调一致,吃饭的时候要绝对安静。大家虽然慈悲善良但对真理执着,而且会要求别人也接受自己的真理;聊不到几句就会问你怎么还不出家,我话都说到这份上了。
藏传佛教的寺庙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大家坐在一起就是靠微笑来交流,互相梳梳头,拍拍脸,喝喝酥油茶。
道观就完全不同。甚至在早课晚课的时候小朋友可以在殿里玩耍打滚,负责法器道长们干啥的都有,需要发声的时候就敲一下,然后可能就去殿外看看星星。对来访者的态度一般是:哟,来了啊?有缘呀!我端水果给你吃?至于信仰,爱信不信,才懒得管你。不要影响我修炼就好了。“爱信信,不信滚”——朋友从武当山归来以后的概括。
三
作者在访谈中经常会提到,为什么出家,什么时候出家。似乎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经历了什么导致你远离社会和家庭生活”。但我觉得,也许出家人不是在我们熟悉的世界里躲了起来,而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和我们日常可见的世界平行的完整世界。
所以作为“俗人”的作者对修行人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也不可能进入修行的生活,原因也就在于此了。就好像一只梨子无论多努力也不能成为苹果。这无关对错,也没办法妥协。生而不同,就安于不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