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精选点评:
●我要哭了,为什么我不看评论直接买了这本,我还以为是盗版书,这个错别字真的太太太多了,一定不要买这版
●文本有错别字、标错的标点,似乎翻译和校对没怎么认真工作?
●这一版错别字太多了
●读这本书之前恰好刚刚读了讲述印度孟买贫民窟的《地下城》,以及张宏杰的《最后的耍猴人》和《西部招妻》。相对照之下,不免感到作者身处的精英阶层真是太优越了,优越到才能终日深陷这种内心强大的对于性冲动的罪恶感和所谓自我的寻觅和挣扎,而那些底层的人们,他们对于善恶的纠结,则简单甚至粗暴到如何活得更好那么一点点。 第二个强烈的感觉,是作者的性冲动看上去怎么那么遮遮掩掩?他的性冲动到底是对女性的呢还是对同性的,特别是德米安? 另外读之前看大家评论说错别字很多,读完数了数,自己拿笔标记出来的错误之处有25处。最迷是17页“目前像往常一样,过来跟我说了晚安。”后来想了想,应该是“母亲”而不是目前。这文字编辑该有多粗心!
●天啊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这本翻译真是错字大王版啊
●翻得很烂,错别字太多。
●哈哈哈哈,原来大家都在找错别字。。我还以为是我自己买了盗版。。 一个与宗教信仰紧密联系的少年成长历程,其实故事中所述的道理能够很好的助人成长,但是当处在一个自己不太了解的意境中的时候,总觉得差了那么点触动。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很多瞬间是抓不准,主人公是不是有点儿喜欢上德米安。可能是来自于同性的敏感。
●像孤独时自我的对谈
●书是好书,可能是出版社和翻译有点问题。
●一如既往的喜欢他的文字。这本书讲述的是少年辛克莱寻找自我的艰辛之路。里面的许多句子是主人公的自白,亦或是他人给主人公的建议,都十分精妙。主人公遇到德米安后,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后的许多年,他一直都深受着德米安的影响。主人公成长的这些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引导着主人公走向自我。看着这绝妙的文字,每每读几页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一个作家,究竟是拥有怎样细腻的心思和洞察力,可以写出这种小说?这种感受又联想到他笔下的荒原狼也那么像我们如今的真实写照。他似乎洞察一切。德米安让我想到了毛姆《刀锋》里的男主希拉里,追寻自我的 道路。 也许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辛克莱的影子,身边会有德米安。我始终觉得,追寻自我是最重要的。一口气的读完,好像要沦为脑残粉了……就是读的译本有错别字,跟盗版似的。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读后感(一):这个版本确实不怎么样
有错别字,有时还是很影响阅读的心情的。同时我也看电子版张佩芬译的,感觉好很多,有些地方用词很优美。
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我认为黑塞对成长中的心理追寻描写的很到位。尤其由少年到青年,幼稚成长为成熟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歧路而产生的彷徨无助的心态,对善与恶理解的苦恼。
其实仔细思考,善与恶又有什么区别呢?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善与恶。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读后感(二):探索的建立:少年时代突破自己的过程
辛克莱在文中的各种隐喻就不说了。人的一生总是要面对种种挫折,而少年时期的烦恼尤甚。辛克莱面对克莱曼的种种绝望我也曾体验过,少年时代对于恶的向往与讨厌,向往是希望成为一个地痞流氓式的人,享受欺负人的感觉,讨厌是憎恨自己被其他人欺负,后者正是我体验过的。父母在少年成长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我也在思考。是有意识的引导?是掌控下的解惑?还是有问题解决无问题自身发展?也许只有碰到问题才能知道。这个谈远了。辛克莱对克莱曼步步紧逼的无奈和惶恐不安,到最后让其姐姐外出约会成为一个高潮,暗合一个光明一个黑暗。德米安恰逢其时的出现,问题解决了。之后,辛克莱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新奇、困惑、烦恼、性,以及对于突破自身的烦恼和无力,都或多或少代表着青少年成长中的幸与不幸。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读后感(三):追寻内心是飞翔,命运才是地心引力的方向
你知道生活有点不对劲,你想要的是拥抱堕落或者什么其他东西,总之不是现在拥有的那些。而世界的样子也不对劲,你感觉格格不入。带着这样的愿望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德米安出现了,何其幸运。 作者一直在追求一种觉醒,一种改变。在他想象的觉醒后,人终于回归内心,获得自由。那时候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再是因为憎恨和恐惧。 以前看到过类似的书,说人需要并终将觉醒,如同本书一样。但是这些故事,无一例外地,套着或外星人,或灵性的外衣,最后也没有答案。 这些想法和理论更多的只是一种寄托:一种 "相信只要真诚地追求和召唤,总会迎接觉醒和变革" 的寄托。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总是去写那种孵化中的景象,却不能描述之后是如何的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结尾部分: 唯一一次描写到主人公看到孵化后的图景迎来的竟然是战争。因为感召命运,主人公和德米安选择上战场,这还是在他们已经讨论过战争本质的情况下。而他们以为这就是一直想要的世界变革。 他们觉得战争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点什么改变,在这点上,德米安和主人公,相比那些狂热的德国战士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按照他们的说法,战士背离了自己的内心,于是将痛苦和愤怒投射出去。 所以,主人公和德米安虽然一直在主动的追求灵性和改变,最后却被动的接受了命运的感召。对他们来说,追寻内心是飞翔,命运才是地心引力的方向。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读后感(四):童年的纸飞机
我总能被黑塞对于童年的描写击中。
童年因为无知所以身心清明。它代表着最简单纯粹的快乐,那里有最灿烂的阳光,有鲜亮的色彩,还有难掩兴奋的重大节日的清晨。童年的世界如此美好,只要回想起,就令人心生明媚。而这一切,仿佛随着童年的结束而消逝。
其实,这些美好只是被遮掩了,在心灵获得解放后,我们依然可以走入缤纷的世界,如孩童般享有一切美好。这时,我们因为知道所以身心清明。
成年后,我也时常在迷惘、痛苦、无能为力时回想起我的童年,尽管并不十分美好,但周五放学后向着日落余晖蹦蹦哒哒地回家,冬天在脸上、手上明媚的阳光,还是真真切切让我感到快乐。
这是追忆,也是逃避。成年后时常感觉思想是混沌的,于是我极力追寻童年曾经感受过的那种身心通明的感觉,想从母亲、家乡找寻答案,却以失败告终。
我现在明白了,是我的方式出了问题。不是要回到童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童年是回不去的;而是要不断向前向内探寻自我,从而获得一种知道后的清明感。
这其实也就是人生的四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这注定是一条漫漫长路,不过路虽远,行者将至,吾将上下而求索。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读后感(五):找寻自我的路上,我们从未独行。
“人的一生就是探寻自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尽管未曾有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但每个人都以各种方式,或笨拙或明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终究只有自己才能读懂自己。德米安是幸运的,他在追随自己命运的路上总有人生导师。他迷茫过、痛苦过、颓废过,但是他内心的声音一直指引着他,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属。
这本书于我而言,与《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带来的启迪类似,这两本书都是我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出现,那时我还没有具象的梦想,我只知道我想做点什么,而它告诉我,只要内心足够坚定,你一定能够做成什么。
在我最需要下一本给我以启迪的书时,友人赠予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我正好处于审视自己内心的关键时期,而如今合上此书的我更加坚定,且全心全意。
追寻梦想始终是一个人的事,与其奢望同路人,不如与孤独化敌为友。
感谢云端,我得以看见千千万万个有梦想的人。即使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即使我们的目光被不同的事物吸引,但所有人都在努力,所有追梦人都闪着光。
你我之辈着实孤独,所幸我们还有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