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物寓言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动物寓言集》读后感锦集

2021-02-18 02:2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物寓言集》读后感锦集

  《动物寓言集》是一本由[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寓言集》读后感(一):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轻

  

最接近中国人的腼腆,再加放大,其中的玩味得到了升华,平淡被赋予的粗线条的波澜。原来吃一顿饭,坐一次公交,这样乏味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今天突然发现了他的意义,或者说,它自己自我生长并迸发出了意义,原来作者远隔大洋,和我们身体以地球对称,却也有同样的感同身受。通过一辆公交车的旅程,又一次,抚摸我们自己的内心,虽然我平淡无奇,但依然处在视角的中心,他们总是看我,观察我,注视我,开始总有敌意,波澜不惊的被掀起,后来竟然变得温柔、有趣。拉美文学永远在讲轻的事物,轻到你的眼里只有羽毛,仿佛自己变成一只鸟或者驽驾一只飞毯,从厨房轻轻起飞,直奔窗外。

  《动物寓言集》读后感(二):我所读的关于科塔萨尔的宅子、信、公共汽车和芒库斯比亚

  

作家心里想的是海,写出的是河,而我们读者只能取一瓢饮。放下《动物寓言集》的时候我很是迷茫,坦白讲,我绞尽脑汁也不能够明白科塔萨尔在说什么。读后感必然是要写的,可是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小说要怎么写呢?因此尽管书很早前便读完了,可是这篇读后感酝酿太久。我决定,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如果只取一瓢饮,那么我只浅薄得谈我喝到的这一瓢水,而不去想它到底来自哪片海,哪条河。

尽管此前已购买了小说集《被占的宅子》,但还是很感谢新经典的赠书,让我的有机会重温《动物寓言集》,非常感谢!

一、

试想一下,你和你的妹妹住在一间乡下的老宅子里,衣食无忧,妹妹唯一的爱好就是织毛衣,从早到晚不停得织。有一天晚上宅子被别人占了一半,你和妹妹只能住在另一半的宅子里。没过多久的一天晚上,剩下的另一半宅子又被占了,你和妹妹一无所有。

这大概就是《被占的宅子》的故事梗概。宅子是什么?被什么人占了?为什么会被占?为什么不抢回来?你和妹妹以后怎么办?读完后,我陷入了深深得沉思,科塔萨尔想说什么了?最后我听说科塔萨尔做了个噩梦,所以写了这个短篇。行吧,您是大师,你怎么说都对。那也就把这当做个噩梦吧,至于为什么被占,宅子又是啥,既然是梦,那就不重要了吧。

话虽如此,当我开始联想起我自己的时候,又忍不住想到,荒诞归荒诞,谁还没有个被占的宅子呢?被占就被占,让给你好了,下个宅子再见。

二、

再看看这封信吧,一个陌生人住进了你的公寓,他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只是会时不时吐出一只兔子。这成了他“自惭形秽、离群索居、沉默寡言”的理由。他在你家里一只一只得吐出兔子,兔子在你的衣柜里安心得睡觉,它们咬坏了一点点书架底层的书,把你的家也给糟蹋了。在你回来之前,陌生人杀掉了他吐出的全部兔子。

又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故事,陌生人为什么会进你的家,为什么会有人吐出兔子,又为什么要杀掉兔子呢?

没看到科塔萨尔对这篇短篇的解释,那我姑且就当兔子做了个噩梦吧。

三、

《远方的女人》是一篇技巧性很强的小说,大概是两个女人交换了灵魂。交换了灵魂也交换了生活,但坦白说,我并没有很喜欢这个短篇。

四、

说起来,科塔萨尔的魅力大概在于,你无法判断真是还是虚构,看起来是朴实无华的故事,比如坐公交……不就坐共公交车嘛,开头还挺正常的,后面越读越不对劲,硬给你整个鬼故事不像鬼故事的故事。惊悚感扑面而来,看完以后坐公交我也得有心里阴影了,你说我以后看到车上有捧花的我还上不上车了……

像是我自己,我似乎总误入一些地方,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大家谈论着我不懂的事情,只能怀抱着尴尬的心情走一路,不过科塔萨尔笔下的女孩比较幸运,她旁边至少还有个小伙子。我身边……算了,我有书籍。

五、

来,请跟我念一个名词,“芒库斯比亚”。

这是什么玩意?

这是科塔萨尔虚构的一种新生物,需要悉心呵护才能存活,吃发芽后的燕麦,头脑精明,心术不正,成年崽会掉毛。

我们养了很多芒库斯比亚,靠养ta们赚钱。我们有剧烈的头痛,比如乌头症、马钱子症、缺磷症,缺硅症,仙客来症,颠茄症,总之一堆毛病,你要问这都是什么病。你觉得这是什么病就是什么病了。

虽然本篇读后感写着写着就成了吐槽,但言归正段,科塔萨尔是我很爱的一个作家,作为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游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为我们烹制了一场关于虚构、梦、游戏的盛宴。

  《动物寓言集》读后感(三):魔幻与现实的诡丽与哀伤

  

故事是魔幻性的,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游离,故事是偶尔可爱,偶尔悲伤,偶尔现实,甚至偶尔什么都说不上来。意义是模糊的,指向是多义的。我们对多个故事的解读可能都是错的,但是不要紧,你能感受到故事的魅力,文字的美好。

移动那只杯子,就破坏了整个屋子的相互关系,一件物品和另一件物品的相互关系,杯子灵魂和屋子灵魂以及远在他乡的屋主灵魂之间无时不在的互相关系。

它微小的意识恐怖在向它传递着重要的事实:生命是向上移动的过程,以“咔嗒”一声结束;生命是在一口温热的井底里望见的白色的、环绕着的低空,散发着薰衣草气味。

它时时燃烧着我,让我的内心日益坚强,好比您放在浴缸里的那只海星,每次洗澡,都让人感受到充足的盐分、阳光的灼射和海底的喧嚣。

只有十只,您可以想象置身其中的我所能感受到的一丝快乐,还有回家穿越一楼和二楼那僵硬而精确的空间时心头越来越多的踏实。

信纸上空一行对您而言意味着间隔,对您而言,它不过意味着一座连接我昨日写下的文字和今日写下的文字的桥梁。告诉您,在这段间隔里,一切都乱了套。在您看到仅是一座桥的地方,我听到了湍急水流撞击桥墩的咆哮之声。对我来说,纸的这一边、信的这一边,不再有搁笔办事前的踏实和镇定。十一只小兔子在没有悲伤的、立方体形状的夜里沉睡着,也许是现在,不,不要现在,过一会儿在电梯里,或者,进门时。无所谓地点了,无所谓是不是现在,无所谓是我残生的哪一刻。

乌头症是场强风暴,来得快,去得快。因为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不为什么事变产生的焦虑不安。过一会儿,只会剩下一种甜美的眩晕,还一个劲地想后退。(这种情况我们有过,不过是泻根症,感觉人和床一起,或者穿过床板,往下坠。)

也许是因为弯着腰装满餐具的时间过长,突然感觉脑子在转,不是周围东西转——那是眩晕——是视线在转。意识在脑子里像陀螺仪一般环绕着旋转,外面的世界纹丝不动,只是一味地逃逸,捕捉不住。我们想,这也许是缺磷症。一来怕花香。二来体质也许和缺磷症完全吻合:人又高又瘦,老想要饮料、冰淇淋和盐。

晚上会感觉舒服些。芒库斯比亚的走动与大草原的寂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疲倦和寂静对我们帮助不少。如果我们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早跳下床,两人会悲痛欲绝地目睹溴樟脑症再次发作:以为在朝一个方向走,实际上南辕北辙。(也许,私底下里,我们有轻微的氯化钠症。钠会哭,这很典型,可没人注意得到。它悲伤,却内敛。它喜欢盐。)

还好,过去了。阳光晒走了其它症状,头痛在暗处会发作得更厉害些。可惜,房子太小,日头高照时,葡萄酒会渗出甜得发腻的味道。

如果日子只是机械重复,毫不变化,也许,我说的这些就只是千篇一律,毫无用处。我们中的一个必须承认,多痛苦都必须承认:缺硅症越来越明显。它从我们入睡的那一刻起,发动内部攻击,打破稳定性,眩晕的感觉沿着脊椎爬入脑中,正如小芒库斯比亚沿着畜栏的杆子往上爬(没有其它描述方式)。于是,原本已甜美地落入梦境这口漆黑深井的我们,突然变成了芒库斯比亚玩耍攀爬的那根又酸又硬的杆。闭上眼睛,情况更糟。睡意就这样离我们而去,谁也不能睁着眼睛睡觉,我们累得要死,可稍微一迷糊,攀爬的眩晕感又卷土重来,脑子里一阵晃荡,似乎里面装的全是活物,围着打转。

我们中的一个曾患上间歇性白头翁症:反复无常、好掉眼泪、苛刻暴躁,这病总在傍晚发作。另一个也是这个日子发病,患的是原油症:物品、声音、回忆,一切都游离于他之上,使他浑身僵硬麻木。两种病痛毫无冲突,平行发作、可以忍受。之后,也许,睡意就降临了。

我们也不想越来越强调这些笔记的重要性,好比让声音越来越响,直到乐队在悲伤中爆发,再让声音渐渐小下去,重归索然无味的平静。

某种生物在绕圈游走,这段也读过了,的确这样,某种生物在绕圈游走。我们没有不安,外面更糟,如果有外面的话,我们把书放下,面面相觑。如果我们中的一个用表情示意越来越高的嚎叫,我们会回到书本,如同坚信目前的问题就在那儿似的。某种生物在那儿绕圈游走,对着窗户嚎叫,对着我们的耳朵嚎叫,快要饿死的芒库斯比亚的嚎叫。

  《动物寓言集》读后感(四):忍受剧烈头痛

  阿雷奥拉是言语之树。——胡里奥·科塔萨尔

在读《动物寓言集》之前,我想这应该是一本“意料之中”的短篇集:因为先前读过阿雷奥拉的《动物集》和《寓言集》,其中大部分篇幅都遵循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可是《动物寓言集》非但没有显现出这种模式,而且使得对其中各个短篇的归纳类比变得困难而复杂。要我说,科塔萨尔就是在言语之树上东游西荡的猴子。

《被占的宅子》:过早到来的终结

很多人从政治隐喻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相应的评论珠玉在前,再在这里陈词滥调显然是毫无意义的。而我觉察到的是一种固有节奏被打破,进而导致过早到来的终结。

曾祖父母在这座老宅里开始的家族世系,该由我们俩简单无声的兄妹通婚宣告结束。

从故事的一开始,“我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固定,甚至读起来有些乏味。但是就在半边宅子被占的时候,这种节奏被破坏了,两人告别了那半边宅子里许多心爱的东西,而生活被迫变得更简单:做饭、织毛线活儿、翻看集邮册。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乏味生活的侵蚀下,两个人迟早会走向崩溃,然而宅子被进一步地占领,“我们”逃走,放弃了它。

“我们”甚至无法选择一种终结的方式,因为终结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前到来。

《给巴黎一位小姐的信》:疾病的隐喻

这是一封遗书,一位病人的遗书。

时不时地,我会突然吐出一只兔子。……我感觉要吐出一只兔子时,就把两指张开,呈夹子状,放入嘴中,等待暖暖的茸毛如水果味泡腾片一般从喉咙里冒出来,卫生、迅捷、干净利落。我拿出手指,指间夹着一只小白兔的耳朵。

像极了人应对咳嗽或是呕吐的动作。

《远方的女人》:预感与命运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情节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具有科塔萨尔浓厚的个人色彩:莫名其妙的心灵感应、没完没了的文字游戏、读者无力解读。但是非常有趣的一点是:阿丽娜·雷耶斯以为自己感应到的是远方的女人,可实际上是未来的自己——那时她去了布达佩斯,也成了一位“远方的女人”。

从古希腊神话开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在躲避自己的命运时遇到它。然而本篇中的阿丽娜·雷耶斯反其道而行之,她穷追不舍终于赶上了自己的命运——在布达佩斯的一座桥上。

另外有一点也非常有趣:故事的结构不是线性的,时间意义上的结局并不在文章结尾。阿丽娜·雷耶斯走下那座桥之后的遭遇在文章前面已经写好了,而“阿丽娜·雷耶斯·德阿拉奥兹与丈夫于四月六日抵达布达佩斯,下榻于里兹酒店。时间为离婚前两个月。”则是非线性结构明显的标志,它将文章的结尾向内折叠。这篇小说能够与《正午的海岛》构成一种互文性,让读者看预感与命运会将自己导向何处。

《公共汽车》:能够逃避人群的审视吗?

不能。

克拉拉因为上车时手中没有鲜花而被整车捧花的乘客盯着,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之后上车的小伙子身上。这应该是一条规划不够谨慎的公交线路:捧花的乘客都在恰卡利塔墓园下车,但是终点站设置在更远的地方。司机面对这两个“不守规矩”的乘客的愤怒,售票员的惊讶,读者很容易就能感受得到,因为读者或多或少也有过乘坐这种“规划不够谨慎”的公共汽车的体验。

两个人凭借合作在莱蒂罗跳下了公共汽车,那时司机的手掌距离他们咫尺之遥。两个侥幸逃脱的人最后各自拿起了一束三色堇。也许捧花是为了搭乘返程的公共汽车。

比起因为多开几站营运线路而愤怒的司机,无数投射沉默审视的乘客给人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我们没法逃避这种无处不在的审视,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买花,变得合群。

《剧烈头痛》:彻头彻尾的谜团

本篇在指代人物时除了两位雇工有名有姓以外,总是使用“我们中的一个”“我们中的她”“我们中的他”等方式。这两个人每天除了喂养芒库斯比亚以外就是应对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疾病,甚至让我怀疑“我们”是否是一种非人类生物或是人格分裂患者,而两位雇工毫无缘由地逃跑又被抓,故事情节比芒库斯比亚这种虚构生物更令人费解。如果说本篇是为了还原剧烈头痛的体验,那么我算是深刻地领会到了它的内涵。

《奸诈的女人》:喀耳刻,或是阿尔忒弥斯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本篇总是让我想起《白日焰火》,也许是因为两部作品里女主角的倾慕者总是死于非命。

科塔萨尔将标题定为喀耳刻,意在表现黛利娅的奸诈与狡猾。对陪伴自己从前两任未婚夫的死亡中恢复身心健康的第三任未婚夫马里奥,她把蟑螂尸体和蟑螂药混入夹心糖里毒害他,幸好马里奥当场揭穿了她的阴谋。可如果这也是她的设计呢?她的第一任未婚夫赫克托就是出于深深的失望与悲伤而自杀的,不难推测他可能也发现了黛利娅的险恶用心,但是精神上的冲击压垮了他。

爱情让马里奥盲目:他对全家人谈论黛利娅感到仇恨,面对街坊邻居的议论纷纷他总要与人大吵一架。然而最后马里奥亲自验证了他们的闲言碎语成为真相,他难道不会重蹈赫克托的覆辙吗?

与其说黛利娅是喀耳刻,不如说她是阿尔忒弥斯:仅仅是奸诈不会乐于大开杀戒,她简直是在狩猎,为了反对男女婚姻而猎杀一切胆敢前来滋扰她的男人。马里奥在月光下拆穿了阿尔忒弥斯的阴谋?这恐怕也是司掌月亮的阿尔忒弥斯的设计。

《天堂之门》:在自由与爱情之间

本篇非常现实地探讨了关于幸福的问题:塞丽娜为了爱情放弃了舞女的职业,成为马洛的家庭主妇,只能在马塞罗的陪同下三人才能一起去舞厅跳舞,那正是塞丽娜最快乐的时光。好景不长,塞丽娜死于肺结核,马塞罗陪马洛去舞厅散心,与此同时,关于塞丽娜的回忆分别涌上二人心头。

爱情的成本对于塞丽娜来说未免太过高昂,尤其是不得不告别最心爱的舞厅这一点;但是由于马塞罗的存在,三个人还是能够时不时地跳舞。这种勉强维持的平衡构成了塞丽娜继续生活的动力,而与马洛的婚姻生活反倒成为了枷锁,将她限制在马洛的身边。

故事的结尾,马塞罗似乎觉察到塞丽娜与马洛的出走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而马洛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天堂之门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象征永恒的幸福,塞丽娜以死亡告别了曾经渴求的爱情,回归最让她倾心的舞厅,而马洛注定要为了妻子的离去继续迷茫,永远找不到那扇天堂之门。

《动物寓言集》:借虎杀人

内内与雷玛之间微妙而不和谐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内内在家中对任何人都能发号施令,但是伴随着忍耐,雷玛一直进行着有限度的反抗。忍耐在内内让伊莎贝尔转告雷玛递上一杯柠檬汁时达到了极限,雷玛无论如何不愿意自己去递给内内。在第二天,雷玛故意错报老虎所在的房间,导致内内命丧虎口。

比起盘踞房间的老虎,更让人困惑的莫过于这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内内和雷玛是一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吗?为什么内内能对大家发号施令呢?家庭里压抑的气氛在伊莎贝尔和尼诺出外玩耍的对比下显得更加沉郁,但是雷玛为什么选择借虎杀人呢?

本篇与《剧烈头痛》一并构成了困扰我解读这部集子最大的谜团,也许我的解读是完全失败的,但在这种失败的过程中,作品的魅力却又不可辩驳地真实起来。

读科塔萨尔的过程就是忍受剧烈头痛的过程,此时很容易产生幻觉:我刚才自信地写下了这篇书评,现在突然发现它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与主流的批评意见毫不相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