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锦集
《给孩子读经典》是一本由锺叔河著作,88.00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一):经典不变
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注重物质文化,却忽视了国学等传统文化的理解。近来,电视荧屏上涌现了一大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中国诗歌大会》、《百家讲坛》等等,这些节目的持续热播导致国学又一次开始成为大热门,各类升学考试也将国学纳入了重点考察的范围。国学传统文化所宣传的仁义、道德等文化精粹难道真的过时了么?我们现代人还有没有必要学习这些距今两千年左右先贤的思想呢。
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读经典》应运而生,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国学奥义和精粹的大门,让大人和孩子们可以跟随着作者的讲解在国学知识里遨游。这本书的“基础”是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本书作者为我们精心选择了66篇来自《论语》《孟子》《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传统经典著作的百字文言短文,所选文章短小精干,便于孩子来学习和家长指导——每篇故事的开头都有一副很漂亮的全彩色版插图,时而憨态可掬时而惟妙惟肖,让孩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之后,再一步一步来我们解读。虽然国学文化的缺点就是普遍都是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拗口,不容易理解和记忆,但在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结合现代的观点,每个故事读下来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小朋友,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对国学的学习和自省,里面作者所阐述的很多道理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用在成人世界也同样行之有效。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精彩的见解和人生感悟值得为小朋友和成人好好感悟和体会,比起现在流行的虚空的鸡汤文化和网红文学抖音哲学,简直可以说是秒杀它们。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二):国学的另一种解读
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注重物质文化,却忽视了国学等传统文化的理解。近来,电视荧屏上涌现了一大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歌大会》、《百家讲坛》等等,这些节目的持续热播导致国学又一次开始成为大热门,各类升学考试又将国学纳入了重点考察的范围。国学传统文化所宣传的仁义、道德等文化难道过时了么?我们现代人还有没有必要学习这些距今两千年左右先贤的思想呢。
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读经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国学奥义的大门,让大人和孩子们可以跟随着作者的讲解在国学知识里遨游。这本书的“基础”是锺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不仅是全彩页版的,而且还选择了66篇来自《论语》《孟子》《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传统经典著作的百字文言短文,既短小精干又便于孩子来学习和家长指导——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有一副很漂亮的彩色插图,时而憨态可掬时而惟妙惟肖,让孩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之后,再一步一步来我们解读。当然国学文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普遍都是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拗口,不容易理解和记忆。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小朋友,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对国学的学习和自省,里面作者所阐述的很多道理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用在成人世界也同样行之有效。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精彩的见解和人生感悟可以为小朋友和成人好好感悟和体会,比起现在流行的虚空的鸡汤文化和网红文学,简直可以说是秒杀。
虽然说的这本书叫做《给孩子读经典》,但它想表达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基础,那也是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智慧的结晶,这些大佬的思想永不过时。在我们碰到困难时,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或是我们迷茫不前时,读读先贤的著作会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本《让孩子读经典》作为孩子们的思想文化启蒙之书,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了。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三):《给孩子读经典》序(锺叔河)
给孩子读经典,行吗?
我说,行。
胡适《四十自述》说,他五岁回乡读书,九年中从《寿经》读到《礼记》,读的全是经典,不曾读《三字经》之类的书。
鲁迅回忆十二岁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声,“仁远乎哉……”是《论语》,“上九潜龙勿用”是《易经》,“厥土上下下错……”是《书经》,也是经典。
胡适和鲁迅是百年前的人。从古代到百年前,读书人家的子弟,胡适也好,鲁迅也好,曾国藩也好,《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也好,都是从经典(四书五经)开始读书的,无一例外。
胡适和鲁迅,后来一个留美,一个留日;一个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们的经历证明,孩子时读经典,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有助于他们的成功。
所以我说,给孩子读经典,行——只要能够用现代的观点、态度和方法,就一定能行。
二千零一十九年三月
锺叔河八十八岁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四):给孩子的文言文入门读物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历经岁月而依然能让人心生感触。是的,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总要留下些什么能够称之为“不朽”的东西,才不枉在世间走一遭。而其中,又以各种文学作品为最。在我国,不仅古人读经典,今人也读经典。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但是经典的魅力却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依旧很有味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的作品亦不在少数。想要阅读经典,想要给孩子读经典,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作品才行,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好的东西才值得去学习。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读的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呢?88岁的老编辑锺叔河先生给了我们和孩子比较好的答案。
先有颇受读者喜爱的《念楼学短》,后有适合儿童阅读的《给孩子读经典》,可谓煞费苦心。前者自然不必多说,后者则要仔细介绍一番了。《给孩子读经典》是一部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经典文言文著作,完全可以看作是儿童版的《念楼学短》,也就是说它更适合做初次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小读者的入门读物。
66篇百字文言短文,皆选自先秦诸子百家时期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庄子》等多部书籍,且在书中配有颇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插图,栩栩如生,相得益彰,让阅读变得更有趣味。
一提到文言文,人们大概都有读不懂的顾虑,而在本书中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因为每一篇文言短文都配有锺叔河老先生的贴心注释、译文和点评,方便家长和孩子深入了解短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书还附有文言短文的专业范读音频,只有扫描相关二维码即可轻松获取,十分方便。相信孩子在音频的帮助下,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文言文的诵读节奏,从而喜欢上那些颇具哲学韵味的文章,懂得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当然,阅读和学习《给孩子读经典》一书只是一个开始。在浩瀚的文学烟海中,经典的作品不计其数,或许一生也读不尽。不过,通过它却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给孩子们带来很好的文学启蒙,从而让他们自发性地开启阅读,并更加热爱了不起的中华文化。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五):教孩子国学不知从何而起?一起来看这本书吧。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过。全民学英语的风潮也渐渐退去。在当下,流行着的是“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新观念。 的确,眼看着现在的学校教育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越来越重视了。这一点从语文课程的力度与难度的不断加大,以及要求的大量课外阅读就能够明显的看出来。同时,学校教育中还更加注重于国学知识的学习,且看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就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各种像“诗词大会”、“汉字英雄”之类与汉语言、经典国学之类息息相关的综艺节目也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 为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既然现在学习经典国学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就得抓紧时间跟孩子一起努力学习才行。不过,我国浩浩荡荡五千年文明历史,所产生的国学知识浩瀚如海,究竟从哪里开始学起才好呢?哪些才是最值得让孩子学习的呢?习惯了日常使用白话文的我们,又该如何让孩子去搞懂那些文言文呢? 其实这倒也不用太发愁,一本《给孩子读经典》或许能够帮助家长们走出这些困惑。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念楼学短》这本书。这是一本专门针对古人文章解读而创作的书,作者精选几百篇经典的百余字古人经典文章,结合古今来解读所选文章的内容,让人读来不由的趣味无穷。而这本《给孩子读经典》的作者,正式《念楼学短》的编撰者钟叔河老先生。此书,也可称得上是一本儿童版的《念楼学短》。 书中延续了《念楼学短》的创作风格,一共收录了六十六篇短小精悍的古文言文,每篇短文皆不超过一百个字。为了更加吸引孩子的学习目光,方便家长与孩子一起共同学习,此书采用全彩色印刷,每一篇短文都配有与之相关的精美国画插图,并且只要扫描其中所附的二维码,就能够聆听专业的古文朗读音频。即便是家长对文言文知识掌握不深,也可轻松的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 如果家长想要为孩子进行国学启蒙,却不知从何处而开始。到是不妨一起来好好看看这本《给孩子读经典》。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六):国学经典
无论是什么年龄段,读经典就好像是中国的习俗,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都涉及到了孩童阶段的孩子们,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点实在是很多很多。总会有很多的栏目在向我们号召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它带给人的影响,比如《龙的传人》这一栏节目,其中聚集了许多为厉害的教授以及非常出色的孩子,他们在这样的节目里知识竞赛,比的就是我们中国的词汇、古诗、经典。让我们观众感叹:现在的小孩子真的是非常的优秀,这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想要自己的孩子也变的如此优秀吗?当然想,首先我们要想它普及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历史,还有我们最重要的国学经典,那么《给孩子读经典》就是一本非常适合刚接触文化类课程的不二之选,同时它非常的简洁,每一篇文言文的选取都非常的短,其中选自了《论语》《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66篇百字文言文,还能够扫码听读,66张趣味国风插图,穿越时空,憨萌可掬。把文言文和趣味图结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很容易理解的画面。哪怕你不知道文言文在讲什么内容,别急,它的后面还带了解释,详细的翻译以及娓娓道来的解释性词汇,一定会带给你美好的阅读体验的。
旧小说写“老匹夫”是在啊骂人。常说的“匹夫之勇”也是含贬义。直到读宝应刘氏父子的《论语正义》才明白:匹夫者,《尔雅·释诂》:“匹,合也。”《书·尧典·疏》:“士大夫已上,则有妾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 原来匹夫便是无权势无力量蓄妾待的平头老百姓。
如果相信“天赋人权”,则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都有发表意见坚持意见的权利。古人所云立志、持志、不可夺志,意思也差不多,但多半只是理想。因为在东方历史上专制政治的现实中,不要说匹夫,就是卿士大夫,要坚持自己不同于君王的意志和意见,也很难很难,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其实每看一篇都有相当大的收获,就像上面写的士大夫,当你看完就知道原来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给孩子读经典文言文,走传统文化启蒙正路,孩子时读经典,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有助于他们成功。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七):给孩子读经典
《给孩子读经典》是一本比较好的儿童读物,语言短却精彩,道理简单易懂。一共七个篇幅,不同的篇幅简述了不同的人生道理,这些道理正是当代孩子要学习的人生道理。
不知道是不是现代的信息技术太过于发达,对于小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信息太多,对外界事物的走马观花,留到脑海里的只是一个印象,并没有引发很多的深思。前天陪孩子去看学校推荐的电影,《妈妈不要丢下我》。看到感人之处,会情不自禁的流泪,但是小孩似乎是看不懂这剧情中的深意,他天真地问,为什么我不哭呢?是的,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场电影,还是一场看不懂的无聊电影,他根本就理解不了剧情中想要表达的父爱。电影结束后播放了一小段动画片,相比前面大家看《妈妈不要丢下我》的无聊,动画片一播出,小孩子们就沸腾了起来。那一刻,不知道是怎么样的感觉,难道只是因为他们太年少吗?可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也是感动得掉眼泪的。只能说现在的小孩子接触的信息太多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多,信息时代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的东西更多,他们根本就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也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该以什么样的情感对待自己接触到的事物。
《给孩子读经典》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开心,觉得每一个道理后面都有一个小故事,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因为单纯的读文言文或者读翻译理解给小孩子听,他们或许会听不懂也许也不感兴趣,但是每个道理加上一些故事,孩子们肯定更加容易理解这其中的道理。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家里面的孩子。但是陪孩子们看了一场电影,发现孩子们的情感并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细腻,以为孩子们对这本书会不感兴趣,也许因为也是故事吧,小孩子们还是挺喜欢听的,就是不知道他们能否听懂其中的深意。唯一觉得有点小缺陷的是,文中要是都注有拼音就好了,因为有拼音,小孩子自己也能读。
可能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文学性的东西吧,所以比起很多家长喜欢拿手机或者拿电视机来打发孩子,我会更喜欢用书来陪伴小孩。信息时代小孩子能接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他们能读懂经典,能用心感受生活。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八):一本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故事书
现在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我们一直在寻找,到底什么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无疑是国学,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学热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从中小学语文科目古文篇幅的增加到中老年人的朗读,综艺节目,此起彼伏。 然而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在这5000年当中,我们的文学世界是浩瀚如海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学习?怎样去学习?学习哪些东西?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讲是非常非常难以选择的,这一本《给孩子读经典》他让我们跟随鲁迅等名人,摘取其中文化之精髓进行学习。 这里面有66篇经典文章,包括《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文章涉及方位特别的广,让我们再给孩子去储备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有些时候我们也在思考,也在有一些顾虑,是否读多了这些经典文章,这些国学的东西,古典的东西会让我们人变得比较死板,像书呆子那样,其实这些完全没有必要去顾虑,因为胡适和鲁迅,一个留学美国,一个留学日本,一个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们的经历证明了孩子儿时读经典,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给孩子读经典》这本书另外一点让我比较欣喜的是,他并不像咱们以往要读的那些古典名著那样篇幅都比较长,读着读着就让孩子有一些犯困没有精力去读下去了。这一本书全部都是摘录经典文章的一些小段,去其糟怕取其精华,让孩子们能够提得起兴趣。基本上一小段就是一个故事,在读经典文学的同时,更像是在读一本故事书,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把内容给吸收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孩子读的书,虽然他摘抄的语句篇幅比较短,但是他表达的意思却非常的全面。再配合上趣味国风的插图,每每都让我们有一种置身于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我们就是坐在孔子老师身边的子路亦或是颜回。 古语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读古典文学的同时,我们最主要的是希望能从古代先人的故事当中,吸取经验,使自己以后能够走得更远。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5千年的锤炼与沉淀,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钻研,把先辈们的意志一直传承下来。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九):经典永流传
国学知识的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各种国学班级,雨后春笋般遍地冒了出来。教育部统编版本亦将若干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诗词及论语等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在其中。国学知识的学习,更可以将中华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修身、养性、做人,从孩子小时抓起,从孩子小时给以耳濡目染的熏陶。 《给孩子读经典》全书共66篇文言经典短文。论语、礼记、庄子、战国策各十篇,孟子、国语各九篇,左传八篇。都是锺叔河先生亲自从四书五经中精心拣选出来的。这66篇,有两个共同之处。 一,经典。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之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等等,皆是学国学必学的经典,极赋有代表性。 二,短小。所选每篇古文皆不超过一百字。因其短小而更适合儿童上手学习;因其短小而使儿童不易生厌。毕竟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要更拗口些,更生涩些。长篇累牍难免使儿童失去兴趣。 每篇经典文言短文之后,都有锺叔河先生的精彩译文。可以成为阅读的参考。你若读的懂最好,若有读不懂的地方,便可以借助锺叔河先生的译文。而随译文之后的简短评析,是锺叔河先生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传递于你一些思想,更是可以助你深入理解这些文言短文的内涵。 这本书中,同时还配有66幅专门绘制的插图。传统中国画的风格,与文言经典很搭,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其中也不乏有充满童趣的几幅。如:左传中一篇有关夏大旱的文,配图中一个古装少年憨态可掬,竟然将莲蓬当作花洒来使用,调皮极了。这是不是很有趣呢?在整本书的每一页上都有一个印章,篆体字形,更增加了这本书的古朴风格,韵味十足。 《给孩子读经典》不仅是适合儿童,实则也适合我们大人来读一读,以此修心养性。不如就亲子共读,母女共同进步,这到真的是很不错。 《给孩子读经典》一书,内容与颜值均高到让人爱不释手。时不时就想要翻一翻,看一看。于是把它摆在手头最方便拿取的地方,以便重温。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十):经典的力量永远不过时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着实让国学大热了一把,尤其是冠军武亦姝的大放异彩,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呢。但是如何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愿意并很好地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呢?不要发愁,就像锺叔河先生说的“给孩子读经典,行——只要能够用现代的观点、态度和方法,就一定能行”! 本书中,锺叔河先生亲自拣选出文言经典短文共66篇,内容来自来自《论语》《孟子》《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先秦必读经典,每篇古文不超过一百字,称其为【学其短】,配有锺老的精彩译文【念楼读】与评析【念楼曰】,还配有66幅专门绘制的插图,可以说是丑萌丑萌的,童真童趣。从难易度到明了度到吸引度,全方位出动。 摘出其中一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锺老是这般解读的:“君臣关系,现在已变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不好类比了。父子关系则依然存在,现在却常听到父亲埋怨儿子不像话:‘他倒是成了我的爷,我硬是在跟他做崽儿。’真父不父,子不子矣。我没正式为过臣,更没为过君,难言君臣之事。为子和为父却稍有经验,凭良心讲,还是觉得父父子子的好,不愿意父不父子不子”。 在锺老的评析中,没有流于窠臼,而是与时俱进,做出了更有时代特征更便于理解更接地气的解读,这样可亲又可爱的解读怎能不让人爱! 如果还有顾虑,孩子国学启蒙,大人不会读怎么办?这个也不用担心,书内有专业人士诵读示范,扫码即可跟读,没有国学基础的家长也能够轻松与孩子亲子共读。无论是出于培养兴趣爱好接触古文经典,还是为以后上学打下铺垫,孩子还处于对一切都有着浓厚好奇心的年纪,这个时候看此书再合适不过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其精华,郎朗读书声,这样的童年我觉得分外有意义。 而且说实话,本书的装帧真的是用了心思,精装本拿到手中很厚实,内页无论是纸质色泽还是印刷都让人的观感很舒服,而且还散发着阵阵墨香,就像是图书馆里的书香,让人不自觉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着庄重又愉悦的心情,放在孩子的枕边,感觉会一夜好梦。 无论是内容的有料与深度还是给人感官上的舒服感,这本陪孩子徜徉经典海洋的好书都值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