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年读后感精选
《京都一年》是一本由林文月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一年》读后感(一):五十年前的京都
用两天时间读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京都一年》,纸张、排版、印刷都不错,就是封面略硬,配图略花,有的地方图文还不是很贴切。与这些相比,我还是更关注林文月的文字。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京都一年的访学见闻,时间是1969到1970年。五十年前写的东西还是很有可读性,许多日本文化典故一一道来,尽显学者本色。林文月是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故而写出来的散文厚重,又不失女性的敏锐。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出国访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在资讯缺乏的时代,她们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方式写出来,很受世人的关注。但在现在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老生常谈了。与九十年代张燕淳的《日本四季》,以及当代苏枕书的《京都如晤》相比,文字略嫌陈旧。不过,这三本书一起读,倒是能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女性对日本的直接感受,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京都一年》读后感(二):《京都一年》
很喜欢这本书,关于林文学作家,我所知甚少,然读完这本书深深地被吸引了,林文月老师用自己的所闻所见尽情的描绘在这本《京都一年》水中,甚是喜欢。 水中大量描写了日本京都的一些景色,名园还有亭台楼阁。读完以后你会发现很细致,各个层面的描写都会有。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章,是—樱花时节观都舞。我们这里也有樱花,我虽然没有去看过,但是当看到作者这些文采,我就很想去看了。“鸭川之畔,疏水之堤,人行道旁,墙里墙外,整个京都都被那深深浅浅,如霞似雾的樱花点缀得明媚无比”这一段就很有画面感,非常喜欢。在京都,一共有四大歌舞,作者和秋道太太一起去看了都舞,这里面也有很多细节,比如为了抢座一事,艺伎就脸面不太好看了,不太尊重别人了。都舞在京都有98年的历史,可以说不短了。当然,很多演出几乎都尽可能的和季节联系在一起,都舞也是如此,它有着春夏秋冬四个主题顺序,终曲就是春天的樱花舞。在四个主题中,唯一的内景是冬天的“圆山之雪”。至于为什么要用内景,我想在描述当中,从内景看冬天的雪又是另外一道风景线。 最期待的是樱花舞,十几株樱树和垂吊下来的樱枝格外好看,热闹非凡。它自带的颜色给了很多人美好。 林文月老师和秋道太太差了十几岁的样子,虽只认识了半年,但是关系却很好,两个人成了知己,对于这段关系的总结,林文月老师觉得很幸运,春凤和暖。其实人生不就是如此吗,有的人你见面聊了一会就感觉很聊的来,而有的人你会发现不是那么聊的来。遇见知己,难得可贵。在看林文月老师的日本京都之行,我也发现了作者和秋道太太这珍贵的友谊之情,颇让人感动。 还有书中的最后几章,是写作者自己的一些感悟的,在京都一年以后,作者又故地重游,回到了日本的京都,但是因为工作,仅仅有一年的自由活动时间,景色无暇细赏。 离上一次已经6年之久,很多她认识的人都退休了,比如一起租一个房子的平老太太。 在这本书中,充分的展现了京都历史生活风貌的动人画卷,感觉到了京都的一些文化和景色,感谢林文月老师的小说,很棒。
《京都一年》读后感(三):《京都一年》:京都吃货指南!
我没有去过日本,只是在电视剧和电影里稀稀疏疏的了解到一些关于日本的文化,我还记得某一个有意思的日本电视剧,一个漂亮的新媳妇在婆婆家干了三大碗饭,没办法,婆婆总是的热情,她总是无法拒绝。 直到回家后,她才在丈夫哪里了解到,新媳妇在婆婆家第一次吃饭,要在碗里剩一点,婆婆望着新媳妇一滴不剩的碗,难免要继续添饭,那个时候每周都要住校,没看完这部剧,还蛮可惜的。 读完这本《京都一年》后,大岁数台湾的作者,总是喜欢抒情风,通过细腻的文字去展现她在京都的故事,以及京都的人文地理,这一切丰富的人和京,在一个吃货眼里,摇身一变,全都成了旅游景点和吃货圣地,那么今天我就来盘一下这本《京都一年》里可去的一些地方: 说起日本,很多人想起的并不是日本的吃食,而是和服,但是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大板和京都都是可去之处。 1、去弄堂里尝一家好吃的料理亭吧! 在日本,料理亭就是餐馆的意思,日本是一个很喜欢整洁的国家,他们的店里不但打扫的很整洁,还会在石板地面上撒上一些水,除了可以保持干净凉爽以外,在日语里泼水的意思近似“招迎”,有欢迎光临的意思。 在吃正餐之前,会先品尝精致的甜点,比如和菓子之类的,上菜后,每个人面前一个托盘,托盘里有酒杯、一些碟盘和碗筷。 2、不如吃碗汤豆腐! 来日本,一定要吃一下他们店里的刺身,在日本,鱼和其他海产是他们的主菜,吃完甜点,然后是带有新鲜鱼虾和时令蔬菜,摆盘精美。然后是一汤一菜,日本一些地方很注重食本味,所以一些食物以精美和清淡为主,他们比较喜欢品尝食物原来的味道。 如果你的口味清淡,那么京都的汤豆腐就很适合你,京都南禅寺的汤豆腐广受欢迎,当然,清水寺的汤豆腐虽然不算太有名,环境是极好的。 3、这些地方也很推荐哦! 如果你想在这吃点肉,你可以去北斋尝尝他们的御猎锅,吃到新鲜现做的鸭肉和蔬菜,也可以在来一壶浊酒,边吃边聊。 当然,在日本,还应该尝尝他们的寿司,你可以去“重兵卫”尝尝他们现做的寿司,以及“权兵卫”的汤面,“平八”的什锦火锅,“洗月庵”的鹑蛋面,也可以去先斗町鸭川畔的饮料店,边观景边喝饮料吃点心。
《京都一年》读后感(四):《京都一年》:尽显京都历史生活风貌的动人画卷!
京都,这个在日本相对于北上广名号的城市,对于我从未去过日本的人而言,只深觉有种中国文化的风味,但搜索得知,确实是从中国文化中得之的城市名称,这样看来,怪不得满满的熟络之感。《京都一年》这本书给予了读者很好的畅想,以及欣赏日本文化旅游人士卓越的参考价值,于我而言,更是对遥远民族的向往。 《京都一年》是台湾学者林文月在访学期间居留在京都的所见所闻,京都的节令行事、民情风俗足以让欣赏日本文化读者感染并且欣赏至极。在林文月细致的观察,娓娓的叙述中呈现出古都多年的风貌,是岁月的沉淀,更是一个国家彰显雄力的象征。 一:踏着初秋的脚步,林文月走进日本京都,伴着酷暑难耐,离开京都,一年时光匆匆,走过的都是记忆深刻! “在这样的黄昏,我不再关心亭台楼阁的变迁,不想查究人类哀荣底事,也不愿把任何俗务摆上心头。只因为这暮春的景色太醉人,我心中有些微的激动,和莫名的感伤。”-摘自林文月《京都一年》 似乎只有经历过世俗,在时光中感受过伤情的人才能够读懂林文月女士在《京都一年》书中那种满满的追忆之情。曾经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已经天翻地覆,那种焕然一新之中蕴藏着失落。如今的我,已经能够体会奈何年长之人总喜欢听经典之歌,因为那里承载着青春梦想回忆。看作者在序中所写的老人,那种忘年之交人生几何,可是人已逝去,流淌在灵魂之处只有往昔,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年轻时在京都一年,体会的流连的几乎都是美好,哪怕在垂暮之年有些许伤感,也是美丽的思索。 在百味书屋读过很多日本作品,印象最为深刻的即为悬疑探案类写的刻骨铭心,还有渡边淳一等对人性的探索,都令我对日本这个遥远国都产生美好向往。而林文月女士的《京都一年》更是能领我体会那别样文化之美。很多地方我都没办法深入内心,因为不曾知晓,可是京都百姓对于文化传承的用心度着实很是让人佩服。 在作者的脚步下,文化的渲染颇为让人得意,然而看到日本友国如此重视文化,我们总能有些许的尴尬,毕竟在同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全面提升对文化的重视度,甚至有很多古藏品流落他乡,皆是因为利益驱使,人性堕落导致,在参观各种展览时,我们钦佩他们的民族精神,更是慨叹自身不足。京都风景文化中有诸多跟我国唐朝文化相交融之地,曾经我们的祖先如何以优越的文化影响着日本,而如今我们却要在别人的国都里追念前人文物,这一点确实太过令人感慨。 在他国看到自家物品,那种感觉也许并不是自豪,而是尴尬耻辱,为国民的不作为而愤慨,为他国巧取豪夺而愤懑,在和平时代,我们只能接受所有一切已经成为定局的事实,再无返回之力,可是心中失落之感还是会油然而生。
《京都一年》读后感(五):真实的日本文化
作者十分谦逊,声称自己不会拍照,便只能用文字记录下京都生活,从正仓院博物馆的参观,可见作者的文笔功底,细腻涵养。蛮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一直都想去日本感受一下,博士每每讲起日本留学,都是关于一些吃食,下次还是得自己亲自和他一起去感受一下才好。虽然喜欢,但是却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作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相当好的补给。日本的风土人情,挤得发慌的巴士,这些场景好像只有在影视作品看到过,也确实成为日本的经典象征。但是作者还是会细枝末节,流露出一些外人无法知道的当地文化。
我才知道,日本人对于文物的骄傲感是来源于代代相传而非出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日本很多文化源自中国,但是他们都柔合了自己国家的民族特色,可能就是这种最接近中国文化,但却不是中国文化这一点让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总是觉得神奇。
日本人是否萎缩过这一点倒是可以考量一下,为什么古物的服装内衣都如此宽大,我也很好奇。强迫症没有被满足。
作者对寿司便当还作了备注。想来在英国的时候,我和博士最喜欢的餐馆应该就是eat Tokyo了,里面的bento还有各种reman都是我们的爱。日本美食属实诱人。作者的纯正日式野餐——温茶配bento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佛殿的大香炉,日本人掬青烟覆盖在自己的头上,来使自己变得聪明。这样的朝拜倒是第一次听到。也不知道日本神佛和中国的是不是同一个。面对大佛像,作者谈到他的耗资,不禁感慨佛教推行建立在劳苦之上,她也是忧国忧民的细腻。钻过柱子的洞便可以通往极乐世界,但是洞太小,不能让肥胖的人通过。所以对于日本人而言,只有瘦的人才能拥有去极乐世界的资格咯。正仓院宝库千年来躲避天灾人祸,想来这样的神佑使得他更加庄严。锯鹿角减少游客伤害,同时又能做标本做烟斗,这样的情景倒是从来没有见过。
作者很有意思,以自嘲的方式表现出面对日本巴士拥挤并且不让座的宽慰,虽然这和国内很像,但是确实没有想到如此发达的日本竟然也是这样。
和博士晚上远程聊天,我提到奈良,他便说最有名的是鹿哈哈,于是给他普及了一下鹿角知识,感觉又和他靠近了一点。日本人客套却生疏,表面的客气但是发自内心的独善其身,常常有人这样评价日本人的冷漠,我其实挺讨厌这样的文化的,就这一点来看,日本人不禁让人有些觉得压抑了。在那样的环境下待着,如何才能快乐呢。茶道我喜欢却没有什么了解。日本人的茶道通过作者描述让我觉得就像电视剧里那些古时候的人在喝茶的感觉,礼仪很多,这样的过程可以感受体验一下但是其实是喝不利索的吧哈哈哈。
《京都一年》读后感(六):走哪是哪
遍读之后,一个人在述说一些陈旧的回忆,有繁荣有落败和失意.年轻时去过的那些地方,做过的事情,走过的那些路,虽然还在记忆里,但是也永远消失,看着残存的一些历史,记忆也留在了回忆里. 如果不做攻略,我们很难有运气体验所有当地的风俗人情和景点,因为年轻时的经历,再次来到京都就轻易的感受了京都特有的活动和文化.
对京都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京都的很多物品是从盛唐时期流传过去的,没去过京都也大概从各种图片中了解了什么样的京都文化,所以电视剧中盛唐的繁荣可以从中窥见蛛丝马迹.书中从进到出,都详细的介绍了所见所感所闻.正仓院位于日本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西北,是八世纪中叶建造的一所珍藏皇家宝物的仓库,正仓院总共收藏文物九千余件,其中有数百件盛唐时期从中国漂洋过海到达日本的艺术珍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世上仅存的孤品,即便是日本本土的制品,也带有浓郁的盛唐风格,可以说,正仓院是一座盛唐的艺术宝库.进入其中,可以想象到每一件珍宝在作者的描述中,慢慢走起来,没有什么空洞也没有什么苍白.而京都的茶话到歌舞伎都是日本久负盛名的活动,从书中终于感受了一把异地风华.电视看多了,总是想在书中找到一点相似的故事来陈述那些记忆中深刻的画面,就像你怎么也不会放弃的一杯茶和心中的执念之地.任何人的相遇都是在世界前行中出现和消灭,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可是再也不会有什么前行的路和芬芳,就像走过的路改不了.有时候我会觉得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才让自己遇上那么多不想遇见的人.就像走过的峡谷,你以为绕过去之后的转身就是康庄大道,却不曾想是那些一直存在的黑洞,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天中的行者总是有不同的合适和萎缩.看着那些美妙的文字勾画的一些景色和人事,流连忘返,可能我还是不想面对这个稀烂的现世吧.
就像我们对唐代经济繁荣的印象一样,很早的时候,京都就有了丰富的人文气息,访桂离宫及修学院离宫,到京都的庭园,看空海,东寺,市集,樱花时节观都舞,神户东方学会杂记,鉴真与唐招提寺,祗园祭,京都的卉书铺,吃在京都,丰富的京都生活绝对能让你的每一次都成就最美的绽放.而那些熟识的面孔,还有那些离开的人,留下的还在累积,离开的也还在浮现的记忆里,人是个善变的人,也是一个总有记忆感慨的人,我所认识的三位京都女性每个人都有遥不可及的成就和遥远的生活,世界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有你的前程我有我的梦,梦里什么都有,就像进入一场梦一般,结束这京都一年.
我会很喜欢这种散漫的文字.
《京都一年》读后感(七):秋末到残夏
《京都一年》是台湾学者林文月访学日本居留京都期间的作品。说是一年,准确地说是十个半月,从秋末到残夏,也算是看遍了京都的一年四季,四舍五入也就是一年了。
如果按照我们以往读过的散文来看,林文月先生的作品似乎与它们不大一样。说是散文,其中又穿插着许多历史人文知识。但“散文”讲究的便是“形散而神不散”, 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多样,内容自由且随意。虽然乍一读起来《京都一年》的语言似乎没有传统的散文那么优美,但仔细品品,一股清新质朴感便扑面而来。
虽说《京都一年》是本散文集,但或者你也可以将它当做一本游记来读。现在市面上的游记总是被“快节奏”淹没,要么充斥着“网红景点打卡式游览”,要么就是摩肩擦踵的游客。与现在不同,写于上个世纪的《京都一年》语言质朴且严谨,平淡中穿插着俏皮,没有过多的花里胡哨和卖弄,但又在不经意间显现出一丝学究气息,就这样的,无需太多影像资料,一幕幕景象随着作者笔下便都展开了。
从初到京都,十一月初旬参观的奈良正仓院展,十二月观赏的岁末京都歌舞伎,再到三月的空海,四月的樱花,五月的神户东方学会,最后再是盛夏的祗园祭……
不论何时,对于游玩这件事,人们都是很热衷的。“看完全部展览后,本想再从头浏览一遍,但是眼看那越来越汹涌的人潮,只好打消此念。”看得出当时林文月先生的无奈与可惜。
说起日本,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少不了那一树树樱花。“鸭川之畔,疏水之堤,人行道旁,墙里墙外,整个京都都被那深深浅浅,如霞似雾的樱花点缀得明媚无比。骤然的,春天已经来临人间了。春天用那粉红色的樱花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春天通过樱花报信来了,但京都人要看过祗园的歌舞,才算真正的迎来了春天。看来以后如果有机会去京都可千万不能走马观花的看了樱花拍了照就离开,一定要去寻那看那“都舞”“京舞”“鸭川舞”“北野舞”。
除了游玩观赏的,这一年京都生活必然离不开京都的吃食。京都人喜爱淡雅的口味,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调味太重会掩盖食物本身的鲜香。在“吃在京都”一节中,林文月先生不仅举例了日本的特色美食,还有思乡心切的日本的中国菜馆,古典的法式菜馆。无论是那切成薄片夹动鱼肉还会跃动的鲤鱼还是取代薄饼用冷馒头代替的“北京烤鸭”,还真都是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整本阅读下来,要说感受,可能就是本版装帧中插着许多彩页和图片,感觉略微花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页底色为草绿色的,配上白色的文字,大晚上开着台灯看的我不禁就皱起眉头眯起了眼。
《京都一年》读后感(八):那些在京都的小美好!
每一个精通“凡学”的人,都会在朋友圈里发几张日料图,精致的食物和漂亮的盘子,凡学爱好者总是以此来显示自己和凡夫俗子的不同之处,即使他吃这一餐后,要吃一个月的泡面来维持生活。 当然,想要吃到正宗的日料还得去日本,因为文化宣传的到位,我们对于日本简直既厌恶又期待,厌恶的是历史上日本人带给我们的记忆伤痛,以及在南京犯下的过错,期待的无异于日本的富士山,以及漂亮的樱花,精美的日料,看不懂的歌舞表演,……一切事物。 对于日本人,除了吃生鱼片的爱好外,你想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建议你看看《菊与刀》,如果你对日本仅仅是去旅游的态度,那么你可以看看这本《京都一年》,通过林文月在京都的生活,去体会日本的风土人情。 1、不能错过的歌舞伎表演。 在十二月,你可以观赏到歌舞表演,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的戏剧有些类似,无论是夸张的脸谱还是以及独特的观念,在日本的歌舞伎表演有点类似中国的春晚节目,有辞旧迎新的意思。 歌舞伎穿着漂亮的和服,以及独特的鞋子,脸部化妆厚妆,无论是声线还是舞步,都有独特的风采。
2、赏一场樱花。 到了日本,也可以挑选好季节,观赏一次樱花,进入四月后,樱花就会逐渐开放,当然你要是留到五月中旬,你也可以继续观赏歌舞伎表演,和日本居民一起告别冬日,迎接春天的到来。
3、鱼片拉面不能少。 观赏完日本独特的樱花和歌舞伎,最开心的莫过于品尝日本的料理,日本靠海,所以主食以鱼类和当季蔬菜为主,如果你去日本旅游,那么我也建议,你去京都以外的城市转转,在日本的特色日料不算多也不算少,比如寿司,生鱼片、拉面以及天妇罗。 日本的拉面店还蛮有意思的,拉面是常温的,龙虾就像图片上的一样大,周围还有漫画什么的,不过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贵、贵、贵。当然在《京都一年》里,作者还推荐了很多平价的餐厅,学生党组团去的话,可以一起去尝尝。天妇罗和寿司,不同的价位,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想要吃好一点的,建议先攒够旅游资金再去,出去旅游嘛,当然要吃的尽兴,玩的开心喽!
《京都一年》读后感(九):平安京印象
对于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总是先是好奇,再是了解,其实才是向往,对于京都最初的印象是在日剧里边的,剧中的景象总是充满诗意,那么的秀人,让我无比的向往。
今年秋,金黄的银杏树叶落满一地,铺陈成一条落叶路,踩着咯吱咯吱的落叶进入书店,围着成排额成排的书架,看着比我还高的书架我习惯踮起脚看着高高的书,偶尔低头看一下摆在低处的的书,偶然一瞥,瞥见这本淡绿色的封面。
有的书一眼看到就很有想让人拿起来读一读的感觉,这本书就是,淡雅的封面,成排的房子,封面上仿佛一种“桃花源记“的缩影”,书名叫“京都一年”,书额作者叫林文月,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因为看日剧的缘故我很喜欢京都,对于京都总是想了解更多,想去看看,而且看到林文月这个名字,真的觉得很好听,人对美总是向往的,我也想看看拥有这个美丽的名字的人写的书。
“京都一年”是作者取京都游学,写下的关于京都的散文,但从散文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愿意去看别人的散文,但是作者对京都甚是考究,关于京都的历史,关于京都的古老的文化,作者很考究,写的很详细。
作者取京都的一年,见识到了京都的春夏秋冬,文章也是有季节的不停变化。看散文我其实更喜欢看文字优美的散文,但是读林女士的这本书我也是看的津津有味,作者写的全是自己在京都经历的这些故事,文章从各个层面都很有助于我了解京都这座我所好奇的城市。
四季的不停的变化,而京都这座城市也随着季节在变化,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京都,每一个季节都有一个细节,哪些古趣盎然的庭院,看着书中的文字,就很想站在院落里,深深的吸一口气,去抚摸一下,院落的围墙,想在院落的树下吹吹风。
在作者的笔下,京都的典雅,静柔全被描写了出来,随着作者的文字我对京都这座城市也愈来愈好奇,愈加的向往,想去京都的街道上走一走,与行人擦肩而落,想在京都的故意盎然的庭院中站一站。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跟随朋友看岁末京都的歌舞伎,并且答应朋友要穿旗袍,作者是个很懂礼貌的人,答应了朋友,便真的在十二月的京都穿上了旗袍,一下子我就喜欢上这个作者。
读完此书也去了解了一下作者,林文月老师果然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的美丽,岁月从来不败没人,林老师一身的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从这本书我也喜欢上了林老师,购物车里又加了基本林老师的书等着我去买单。
林老师是顶有才华的人,因为《京都一年》去了解了一下林老师,林老师无论从哪方面都活成了我所向往的模样。
《京都一年》读后感(十):坐看飘雪随风去
坐看飘雪随风去
——读《京都一年》
读林文月女士的《京都一年》时已是天已暮色,偶望一眼窗外,漫天雪花飘舞,这是今冬的第二场雪了,欣喜之余,便想起书腰封上的一段话:“在这样的黄昏,我不再关心亭台楼阁的弯管,不想查究人类哀荣底事,也不愿把任何俗务摆上心头。只因为这暮春的景色太醉人,我心中有些微的激动,和莫名的感伤。”
虽然文中提及的是暮春景色,我正在初冬,但读完这本书的喜悦却是同样的。
我不曾去过日本,但是2018年因为文化交流去过哈萨克斯坦,在那个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城市阿斯塔纳待过短短的一周,在那感受特别新鲜的几天,在当地学者和翻译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几处著名景点,那样的旅行总会让人的心往最深的美好角落沉淀。同样,我喜欢林文月女士在书中散漫风雅地叙述手法,她用心地把京都的种种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跟随她的笔触悄悄地走进了京都的心房。
京都是个古老的城市,在古代称平安京,是平安时代奠都所在地,也是古日本政治和文化的重心。林文月女士在旅居京都期间,选择了当地的民宿,这样的新奇体验,让她更能触摸到当地深刻的文化脉落。
林文月女士这本书中的十来篇文章,每一篇中的文字都像画笔一下,在读者面前描摹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她的文字有种轻诉闲话般地淡然,我们听着便心神驰往了,在书中,读者能领略到的日本文化虽然不及身在当地的体验和感受,但是文化的气息却弥漫在整本书里。文化不分国界,行走在京都的每一处,眼中的风景、相识的人,以及每一缕轻风,都在她的内心沉淀成诗一般的文字。
《访桂离宫及修学院离宫》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而一个旅行者也许有更多奇遇的机会。”和李小姐的相遇,让林文月女士的京都生活多了一些活力。两人漫步在桂离宫的石径上,观赏庭园的极致美,把日本庭园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探寻文化内涵的同时,在行走间丈量岁月的影子,真的是一段让人回味的时光。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除了研究学问,林文月女士在她的《京都一年》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地记录下她的旅居经历,浅淡地向我们传递着文字的美好,传递着人生的美好!坐看飘雪随风去,拾得幸福在心底,在这个初冬,能够一读此书心中甚是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