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都一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京都一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8 01:0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都一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京都一年》是一本由林文月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一年》读后感(一):五十年前的京都

  

用两天时间读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京都一年》,纸张、排版、印刷都不错,就是封面略硬,配图略花,有的地方图文还不是很贴切。与这些相比,我还是更关注林文月的文字。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京都一年的访学见闻,时间是1969到1970年。五十年前写的东西还是很有可读性,许多日本文化典故一一道来,尽显学者本色。林文月是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故而写出来的散文厚重,又不失女性的敏锐。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出国访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在资讯缺乏的时代,她们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方式写出来,很受世人的关注。但在现在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老生常谈了。与九十年代张燕淳的《日本四季》,以及当代苏枕书的《京都如晤》相比,文字略嫌陈旧。不过,这三本书一起读,倒是能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女性对日本的直接感受,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京都一年》读后感(二):真实的日本文化

  作者十分谦逊,声称自己不会拍照,便只能用文字记录下京都生活,从正仓院博物馆的参观,可见作者的文笔功底,细腻涵养。蛮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一直都想去日本感受一下,博士每每讲起日本留学,都是关于一些吃食,下次还是得自己亲自和他一起去感受一下才好。虽然喜欢,但是却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作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相当好的补给。日本的风土人情,挤得发慌的巴士,这些场景好像只有在影视作品看到过,也确实成为日本的经典象征。但是作者还是会细枝末节,流露出一些外人无法知道的当地文化。

  我才知道,日本人对于文物的骄傲感是来源于代代相传而非出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日本很多文化源自中国,但是他们都柔合了自己国家的民族特色,可能就是这种最接近中国文化,但却不是中国文化这一点让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总是觉得神奇。

  日本人是否萎缩过这一点倒是可以考量一下,为什么古物的服装内衣都如此宽大,我也很好奇。强迫症没有被满足。

  作者对寿司便当还作了备注。想来在英国的时候,我和博士最喜欢的餐馆应该就是eat Tokyo了,里面的bento还有各种reman都是我们的爱。日本美食属实诱人。作者的纯正日式野餐——温茶配bento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佛殿的大香炉,日本人掬青烟覆盖在自己的头上,来使自己变得聪明。这样的朝拜倒是第一次听到。也不知道日本神佛和中国的是不是同一个。面对大佛像,作者谈到他的耗资,不禁感慨佛教推行建立在劳苦之上,她也是忧国忧民的细腻。钻过柱子的洞便可以通往极乐世界,但是洞太小,不能让肥胖的人通过。所以对于日本人而言,只有瘦的人才能拥有去极乐世界的资格咯。正仓院宝库千年来躲避天灾人祸,想来这样的神佑使得他更加庄严。锯鹿角减少游客伤害,同时又能做标本做烟斗,这样的情景倒是从来没有见过。

  作者很有意思,以自嘲的方式表现出面对日本巴士拥挤并且不让座的宽慰,虽然这和国内很像,但是确实没有想到如此发达的日本竟然也是这样。

  和博士晚上远程聊天,我提到奈良,他便说最有名的是鹿哈哈,于是给他普及了一下鹿角知识,感觉又和他靠近了一点。日本人客套却生疏,表面的客气但是发自内心的独善其身,常常有人这样评价日本人的冷漠,我其实挺讨厌这样的文化的,就这一点来看,日本人不禁让人有些觉得压抑了。在那样的环境下待着,如何才能快乐呢。茶道我喜欢却没有什么了解。日本人的茶道通过作者描述让我觉得就像电视剧里那些古时候的人在喝茶的感觉,礼仪很多,这样的过程可以感受体验一下但是其实是喝不利索的吧哈哈哈。

  《京都一年》读后感(三):京都游记慢生活

  

如果去日本旅行,我最喜欢的一个城市就是京都。不同于东京的时尚色彩,不同于大阪的都市气息,不同于北海道的自然风景,京都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有着日本传统的人文气息,有盛唐遗留的影子,有古式的建筑,有传统的手工艺,很安静,有岁月的痕迹,有历史的味道。

翻开这本《京都一年》 我便置身于其中,这是一本需要静静品味慢慢读的散文。急不得,快不得,你才能从篇篇文字中领悟到京都的美,京都的悠久,京都的斑驳。难怪日本的很多作家都喜欢描写京都,其中最著名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有多少爱情,多少执念,多少故事曾经在这里发生。千年的古都,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历史的积淀。

正值暮秋,秋风萧瑟,枫丹叶红,与书中的景象也大略一致。温一杯茶,在阳光的午后,追随着林女士游记京都一年时光。感受京都不同的美。她四季有很多风貌,终年有很丰盛的节目。她有古刹名园,有自己的节令行事。京都有两个著名的寺院,金阁寺和银阁寺,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曾经以这个寺院为题材写过小说《金阁寺》 。想象一下,在银阁寺里饮茶是一种什么感受?外面漫天红叶,走过曲折的回廊,跪行格子纸门内,依次而坐。一份庄严,一份肃宁,一份禅定。茶道注重仪式和礼仪。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仪式。一种精进和修为。茶道是从中国的唐朝传入日本的,包括沏茶,洗茶,饮茶在京都保留着曾经的传统。在中国已经看不到茶末了,因为在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普及茶叶在民间的推广把唐朝饮的茶末取缔了。

茶道器皿

品茗之后,我们一起去看看京都的歌舞伎。十二月师走,岁暮的气氛就浓烈起来。绵延三百年传统的年终歌舞伎表演也即将开始。京都是歌舞伎的发祥地,对于京都人来说,每年歌舞伎表演是年终盛事。室外:穿着传统和服的女人,街道竖起红色的柱子,上面挂着白色灯笼,恍如隔世。室内:三味线,戏文,歌舞伎役者。时光在眼前交错,彼时融入古典的艺术中,此时梦醒剧已终。

歌舞伎绘画

梅雨季一过,就迎来京都另一个盛大祭事——祇园祭。日本四季的祭事真的很多,春季樱花盛开有都舞,夏季梅雨一过便是祇园祭。秋季又有时代祭。真是好热闹的民族。祇园祭又是另一番景象。身穿着浴服,脚踩木屐,手持团扇,走在石板路上。抬头白色的灯笼,蓝底白色的布幔,舆车缓慢而来,一车一故事,一车一主题,一辆跟一辆,笛鼓铃声响彻天际。这就是京都的古典传统,也是京都流传至今的传统。

京都除了自然景观,庭园寺院,节日祭事,还有其特色的美食。古都的料理也具有杰出的艺术性。京都料理被誉为“用眼睛看的料理”。器皿古朴,时令新鲜,摆盘手艺精湛,味道淡薄,堪称禅料理。京都的美食,吃的是禅意,看的是艺术,少,淡,寡,禅。 食的就是人生哲学啊!

京都料理

京都发生过很多故事,京都也有很多值得留恋的地方,曲终人散,物是人非。京都在林女士的笔下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历史的沉淀,让我心生往之,心心念之。虽经岁月沧桑,京都以其自身的历史过往,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附:我居住城市 暮秋时节夜景

  《京都一年》读后感(四):林文月的“京都一年”与她的《源氏物语》

  

一九六九年春季的某日上午,在台湾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的林文月接到了系主任的电话,系主任说:中文系争取到日本访问研究一年的机会;访问者需具备两个条件:通晓日语,年龄小于四十岁,中文系只有林文月一人符合条件。

林文月旧照

林文月在《京都一年》自序中说,如果不是丈夫的鼓励,她也许会临时放弃赴日研读的机会。刚到京都的时候,白天在图书馆尚好打发时间,可傍晚回到房间乡愁升起,难以抑制,林文月面颊上的泪痕总是冰凉凉的。学中文的学子定能懂得林文月当年的寂寞,离开伏案研究的材料回到住所,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孩子的欢声笑语,对于一直从未离开过家人的女士来说该是多煎熬。

京都

为了消磨独处的寂寞,林文月先生取出了稿纸,开始用文字记述下她耳闻目睹的事情,发表到《纯文学》杂志上。连续刊登了几期后,林文月将它也视作自己在京都的重要工作,只要不工作,她便出门寻访京都和近郊的亭台楼阁、古刹名园,将异国情调带给她的感动忠实地保留在字句里。没有选择赴日学习,林文月先生便不会有她的首本散文著作《京都一年》;没有《京都一年》的文字撰写帮她消磨异国研学寂寞时光,林文月先生也许会无法完成她的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你或许不知道,正是在京都一年的研习,才埋下了林文月翻译《源氏物语》的契机。

2016年有位记者采访林文月先生,林文月提及京都、和翻译《源氏物语》的机缘说,在京都一年正业是撰写《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之影响》的论文,其中必然要涉及平安时期的重要作品《源氏物语》,而那一年的旅居时光才使得她有时间和精力通读、细品这样的大部头。一年的研习让她在中日比较文学领域有了一席之地,随后林文月先生才在一次京都的研讨会上撰写了的比较《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的论文。当年林文月先生为这篇论文附上了自己翻译的《源氏物语》首篇《桐壶》,论文出版后这篇兼具中国式趣味与日本式风格的附录让大家读得兴味盎然,许多学者、出版社都希望林文月将《源氏物语》完整翻译出来。那之后林文月便开始了《源氏物语》翻译连载,前后在《中外文学月刊》杂志上坚持连载了66期,最后历时五年半完成了《源氏物语》的整本翻译工作。

设想当年的京都,在普通的日式住所里,在图书馆里,林文月正捧着《源氏物语》细细研读,那奇妙的机缘如丝线一般交织在一起,成为时空的纽带。京都究竟有何种魅力,让林文月先生沉浸其中,令她从思乡难耐到体悟美好?在《京都一年》的自序中林文月先生说:

“一年来,京都典雅的气氛和优美的风光深深吸引了我,而我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的友谊真挚可贵。这一切,都使我对京都不能忘怀。我原想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磨练自己,使自己变得坚韧起来,却没有料到在‘京都一年’,掬回来丰富而美丽的回忆和友情,使我更肯定人生是美好的。”

你想去看看林文月初次细品《源氏物语》时的京都吗?

《京都一年》

林文月独家授权,全彩珍藏版

以风雅之笔写尽日本传统文化。

于平凡生活中寻觅京都隐匿之美,

疗愈每一位独居异乡的游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